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0844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海明威,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精神的化身”。
- 海明威凭借此书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 奠定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大师地位
海明威代表作之中的代表作,20世纪里程碑式的传奇之作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侧。在返航的过程中,他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而在老圣地亚哥出海的日子里,他的忘年好友马诺林一直在海边忠诚地等待,满怀信心地迎接着他的归来。
《老人与海》创作于一九五一年,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含义丰富,呈现出简约明晰的文风。小说塑造了文学史上经典的硬汉形象,宣扬了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自出版以来便获得赞誉无数,也奠定了海明威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译者序
……
我是2011年翻译《老人与海》的,在此之前,我国已出版了该书的二三十个译本,我为什么还要再来一个呢?除了我对原作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试图更加忠实有效地再现海明威的风格,向读者奉献一个更有海明威韵味的译本。
概括起来说,我现在的翻译观与前期相比,有三个主要演变和发展:
第一,我做文学翻译的前期,曾信奉这样的观念:译作风格应是“原作风格加上若隐若现的译者风格”。到翻译《老人与海》时,我早已放弃了这个老观念,一心只考虑如何再现作者的风格,而不再讲究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我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作者,尽量照原作来译”。
第二,在语言的转换上,我曾信奉过“发挥译语的优势”一说,后来逐渐认识到其弊端,便转而在发挥译语的韧性和潜力上下功夫,尽量寻求两种语言的交融互补。
第三,对于作者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不能随意舍弃,而应尽量加以再现。
基于这样几个原则,我在翻译《老人与海》的过程中,主要抓住这样几个环节:
一、尽量展现作者用词凝练、干脆、生动的特色。《老人与海》以老人对大马林鱼“追逐——捕获——失去”为主线,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描写。作者的描写常常从视觉、感觉、听觉和触觉入手,使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以及场景刻画,都达到了惊人的凝练和生动。所以,我尽量模仿作者的用词特征,以小词对小词、以具体传具体,简洁干脆,不事夸饰,更不拖泥带水。
二、尽量采取原文的表意方式。文学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翻译,不仅要译意(说了什么),而且要重视对表意方式(怎么说)的传译。准确而恰当地传译原文的表意方式,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可以展示原文的艺术美。
三、尽量遵从原文的句法结构。对于诸如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式,我不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动,而是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法结构来译,借以忠实地再现原文所蕴含的思维轨迹和内在节奏。
四、尽量体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海明威的小说是用英语写就的,读者对象自然是英语读者。但是,小说描写的老人是古巴人,他讲的是西班牙语。于是,作者在书中插入了约二十处西班牙文词语,既借以烘托老人的身份和背景,又通过陌生感来激发兴趣和美感。对于这些外来词语,我完全尊重原文,如数保留西班牙文,并加脚注解释其义。
总之,我希望我这部新译能不同凡响,成为一部最能展示原作艺术风貌的全新译作,读起来完全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似乎是在读一本海明威本人用汉语撰写的作品。当然,契合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好的译文不仅能充分传达原作的意蕴,而且丝毫不露生硬拗口的痕迹。
阅读《尤利西斯》那种“天书”般的意识流小说,固然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极大挑战,阅读《老人与海》这种简洁凝练的文字,读者也不见得有多么轻松,因为你要从那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八分之一”的描写中,领悟那深藏不露的“八分之七”的深厚意蕴,同样不会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我对于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张爱玲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王小波
……
这时鱼兜了个圈子又回来了,既沉着又优美,只有那条大尾巴在摆动。老人竭尽全力去拽,想把它拉近些。一刹那间,那鱼朝他这边稍微转过来一点。随即它又伸直了身子,又打起转来。
“是我把它拉动的,”老人说,“那是我把它拉动的。”
他又觉得头晕,但还是使出浑身力气拽住大鱼。是我把它拉动的,他想。也许这一次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他想。站稳啦,腿。为我坚持下去,头。为我坚持下去。你从没晕倒过。这一次我要把它拽过来。
但是,还没等大鱼来到船边,他就使尽浑身力气,拼命去拉钓绳,那鱼转过来了一点,随即又摆正身子游开了。
“鱼啊,”老人说,“鱼啊,你横竖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弄死吗?”
那样一来就会一事无成,他想。他嘴巴干得说不出话来,而眼下又够不到水。这次我一定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转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是行的。
转下一圈时,他几乎把它拽到身边了。可是那鱼又摆正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想把我给弄死啊,鱼,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我从没见过一个比你更大、更美、更沉着、更尊贵的家伙。来,把我弄死吧。我不在乎谁弄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了,他想。你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像男子汉那样懂得如何吃苦。要么像条鱼似的。
“清醒一下,脑袋,”他用几乎连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一下。”
鱼又转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搞不懂,老人想。他每次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搞不懂。不过我还要再试一 次。
他又试了一次,等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觉得自己真要垮了。那鱼摆正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了,大尾巴还在空中摆来摆去。
我还要试一次,老人许诺说,尽管这时他的双手已经软弱无力,眼睛只能一闪一闪地看清东西。
他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开始动手,就觉得自己要垮了;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剩余的力气和早已失去的自尊,用来对付那鱼的痛苦挣扎。鱼来到了他身边,侧着身子轻轻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外板。它开始打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光闪闪,还缀着紫色条纹,在水里显得看不到尽头。
老人放下钓绳,用脚踩住,尽可能高地举起鱼叉,随即使出全身力气,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把它一下扎进鱼腰上,就在那大胸鳍后面一点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跟老人的胸膛一般高。他感觉那铁叉扎下去了,便把身子靠在上面,让它扎得更深些,然后用全身的重量把它戳进去。
这时那鱼死到临头,倒变得活跃起来,从水里高高跃起,把它那超乎寻常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威力和美,全都显现出来。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船中老人的头顶上。接着,它轰的一声掉进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觉得头晕,恶心,眼睛看不大清楚。不过他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那划破了皮的手中慢慢地滑下去,等他眼睛看得清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白色的肚皮翻到上面来。鱼叉柄斜插在鱼的肩部,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血染红了。起先这血黑乎乎的,就像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暗礁。接着就像云彩一样扩散开了。那鱼是银白色的,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