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813135
《韬晦术》:明代才子杨慎的职场韬晦术,做职场大智若愚的高手!
《韬晦术》是典型的中国智慧,柔中带刚,刚中有柔,不走极端。它强调的是以小趋势汇聚成磅礴时代大潮的能力,主动退让,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韬晦术》全书覆盖了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智慧,涵盖了职场等各种境况所需要的能力,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智慧经典,足以指导人们拥有美妙幸福的人生。
不在一时一事上争胜,要在每时每事上求进。以守为攻,以退为进,隐藏实力,厚积薄发,正所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韬晦术》是讲述人生攻守进退之理的“枕边书”,是传统谋略文化中极具实用性的一门学问,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隐晦卷 第一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善于隐藏自己的徐阶
才高遭忌的解缙
不脱袈裟的道衍
全功保身的郭子仪
犯而不校的娄师德
劝阻封爵外戚的明德马皇后
功大而身灭的窦宪
视富贵如畏途的王晞
彭泽之父千里训子
大儒之母安贫乐贱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蚁穴不补,就有可能堤毁人亡。
·才高本易遭妒,若不知收敛,更易惹祸上身。
处晦卷 第二
骂不还口的王守仁
蓄势后发的宋文帝
微言解祸的陈以勤
苏轼两无所失
李存勖谦让得国
羊祜睦邻痹敌
吕夷简远谋纾大祸
李梦阳累祸康海
汉光武帝闭关拒使
·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示好,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则必须学会示弱,处晦方能向阳。
·祸事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将其解决,切莫任其发展,否则后患无穷。
养晦卷 第三
王导的遵养时晦
张全义巧逐李罕之
阳城适时而谏
不善养晦的谢晦
朱权以琴书避祸
韩世忠口不言兵
冯道的“老到”
王振养晦成祸
马援养马避祸
不识北斗的和安
高洋裸奔戏妻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最高境界。
·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棱角,这是养晦的有效方法。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者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最佳状态。
·一个人既愚蠢又疯癫,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怕的呢?然而世上最可怕的往往就是这种突然反常的人。
谋晦卷 第四
以屈求伸的温峤
胡林翼巧走夫人路线
王猛临阵许官
梁储草诏拒封
李泌单骑平乱军
铁铉借灵牌守城
卫青不立威名
崔暹的小人之举
朱温之妻巧言救人
冒顿寸土不让
刘晏左右逢源
·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反受其害。
·在局势尚未稳定前,切莫打草惊蛇,方能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
诈晦卷 第五
朱元璋的心声
称帝自娱的刘守光
杨行密“盲眼”平叛
李林甫的曲径通幽
叔孙通的变通术
王湛借痴成名
和士开以退为进
王濬的惭愧
韩安国的持重
上官桀转祸为福,张良娣施计获安
慕容翰诈疯归国
·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即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料。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一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 了。
·诈而后应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
·面对强权,有时候虚与委蛇甚至曲媚求生也不失为智慧的体现。
避晦卷 第六
销毁证据的田叔
白衣宣至白衣还的杨铁崖
吕后的隐忍
朱棣的缓兵之策
张释之敬老免祸
露宿街头的徐达
姚枢的先见
徐渭的自残
持不语戒的朱耷
选择流浪的重耳
·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起来很窝囊,实际是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了,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因其无耻,故虽与君子行迹相类,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度。
·野兽躲进深林中,还要扫灭痕迹;飞鸟飞到高空中,也要掩藏影子——为的就是不被猎人注意并捕捉到。
心晦卷 第七
谢绝征召的谢安
李沆的先见之明
缓称王的朱元璋
任职却不任官的彭玉麟
胡广的中庸术
怕见贵人的颜延之
田畴拒封
王旦设箱烧奏章
·要对付一个人,就要先想办法让他骄傲,骄傲会让人变得很愚蠢。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 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如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真愚蠢了。
·不为红尘富贵所迷惑,方能拥有真正的远见。
用晦卷 第八
周世宗斩将立威
慕容垂择机兴燕
查容假醉避祸
陈树屏片言解纷
仇钺的叛中之叛
·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见微知著,洞烛先机,方能避祸全身。
·有时候,一言半语不合,些微意气之争,都有可能酿成大的祸事。
·以韬晦制造出的时机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善于把握当下。
·有时候,一言半语不合,些微意气之争,都有可能酿成大的祸事。
·以韬晦制造出的时机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善于把握当下。
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东坡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东坡说:“古代的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要先在暗处观察其他人的行动,并且保持静默,细心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这样,所有事物的情状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备受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君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都希望他能继承祖父、父亲的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甚至连大国秦国、晋国也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整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婢们寻欢作乐,就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打猎,一副荒淫君主的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君主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他干脆在王宫外立下一道牌子,上书: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都惶惶不安,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荒淫无度,一连持续了三年。君主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忠臣贤良只能扼腕叹息。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想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入宫见到楚庄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歌女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
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臣听说大王聪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他既然没明说,自己也不必点破。伍举说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着一只大鸟。它的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 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在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大王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只是在等待时机,绝不是一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楚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起色,反而更加荒淫了。苏从认为自己受到蒙蔽,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君,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大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大王幡然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乐工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来。苏从惊异不已:楚庄王对国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要多得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政客、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的罢,把那些像伍举、苏从一样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又与权臣强宗做了斗争。一番整顿后,楚国的政治一下子从贪浊混乱变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叛乱,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隐患重重,主要是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辨。楚庄王为了消除隐患,采取了异乎寻常的隐晦手段:他假装成一个荒淫的君主,不仅解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手段,露出庐山真面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楚庄王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振刷一新,从而达到“大乱然后大治”的目的。后来,楚国不仅摆脱了受人鄙夷的“蛮夷小国”的地位,而且雄霸中原,根基正在于此。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都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