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47794
“133餐盘法”是名医自创、超3万人次实证有效的减糖瘦身“武功秘籍”!
不用忍饥挨饿,不用放弃美食。每餐坚持“133低糖饮食”,能有效控制热量、均衡?养,又兼顾饱腹与美味。
“内分泌专家 营养师 厨师”联手打造的50个餐盘、60多道料理示范,全部由专业人员进行营养成分分析与计算,食材常见、做法简单,便于读者参照使用。更有自创的低糖点心配方,深受“133餐盘法”实践人群好评。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还回答了减脂瘦身常见问题、易被忽视又重要的问题,以及饮食误区。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彩印,图文并茂。食物分量表可剪下來贴在冰箱上,掌握正确吃法,非常方便实用。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繁体版自2022年7月首次出版,已重印8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作者是行医30多年的内分泌专家。因为糖尿病家族史,加上酷爱美食,自己差点成为糖尿病患者。他自创“133餐盘法”,不吃药、不禁食,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并减肥24公斤。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所述“133低糖瘦身餐”,经过3万多人次实证,能有效摆脱高血糖、高血压,有助于瘦身减脂,远离慢性病。随书附赠可裁剪的食材测量表。
“133餐盘法”=1份糖(碳水) 3份蛋白质 3份蔬菜。
1份糖(碳水):每餐只吃“1份糖”,约40克的白米饭、1/4个馒头的分量。
3份蛋白质:每餐搭配“3份蛋白质”,如早餐一杯豆浆+2个蛋,就能达标。
3份蔬菜:每餐搭配“3份蔬菜”,可提供饱腹感且减少血糖升幅。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力求什么都可以吃的饮食法。超过50个餐盘、60道料理示范,包含中式料理、西式轻食等各式风味美食,吃得饱又吃得对。
前言 / 我是糖尿病医师,也曾经历糖尿病前期
“133 减糖餐盘”使用说明
Part 1 中式小点,一份糖餐盘
一窥碳水的多样面貌【煎萝卜糕餐盘】
请专注于非蔬菜的糖【黑糖馒头餐盘】
蛋白质营养素从哪里来【小笼包餐盘】
食物脂肪不等于身体脂肪【水饺餐盘】
如何掌控空腹血糖值【肉包餐盘】
小心糖量“爆表”的早餐【葱抓饼餐盘】
豆浆还是牛奶好【蔓越莓馒头餐盘】
港点这样吃,安心不“爆糖”【叉烧包餐盘】
Part 2 米饭和根茎淀粉,一份糖餐盘
米饭测试,启动了低糖饮食的研发【白饭餐盘】
低糖身体不缺糖【卤萝卜】
秋葵可以降血糖吗【秋葵大餐】
小心菜里的淀粉【南瓜蒸鳕鱼餐盘】
“升糖指数”重要吗【香煎红甘鲹佐马铃薯泥餐盘】
控糖量,来一碗粥也行【小米粥餐盘】
减少油脂的烹调方式【海鲜麦片粥】
“抗性淀粉”是什么【板栗红薯佐豆腐餐盘】
日式料理的低糖饮食【握寿司餐盘】
大豆制品比肉类健康吗【卤鸡腿饭餐盘】
土豆品种丰富、食谱多【酸辣土豆丝】
营养丰富的蛋料理【番茄鸡蛋豆腐】
大豆家族好搭多变化【什锦蔬菜炒豆包】
Part 3 面食料理,一份糖餐盘
不用计算,也能控制好热量【海鲜粉丝汤餐盘】
进食顺序改变了什么【蔬菜干面佐香煎三文鱼餐盘】
吃饭比吃面更好控制血糖吗【炒泡面】
膳食纤维越多越好吗【番茄鸡蛋面餐盘】
自己“面对”好控糖【蔬菜干面佐时蔬餐盘】
意大利面是健康面食吗【挪威鲭鱼意大利面餐盘】
一人份的快煮餐【丝瓜文蛤面线】
这种“饭”可以多添一些【三文鱼意大利面】
外食面食的估糖方式【南瓜炒米粉】
韩式料理,需注意隐藏碳水【泡菜鲷鱼排佐贝壳面餐盘】
白肉比红肉健康吗【牛肉面】
鱼不是只有蛋白质【烤三文鱼墨鱼面餐盘】
吃足蛋白质的素炒面【凉拌豆干丝(面)】
Part 4 色拉轻食,一份糖餐盘
小心加工食物中的隐藏糖和油【水果总汇餐盘】
早餐的饮品、配料怎么选择【面包超人餐盘】
方便估准糖量的吐司【三色椒炒蛋佐吐司餐盘】
以水果替代一份糖主食【甜葡萄佐彩椒鸡腿肉餐盘】
生菜好还是熟菜好【牛油果沙拉餐盘】
一天可以吃几颗鸡蛋【爱心荷包蛋佐时蔬餐盘】
吃不腻的百变蛋料理【欧姆蛋长棍面包餐盘】
素食有助控糖减脂吗【柿子蔬食餐盘】
西式餐饮也能不“爆糖”【小牛角面包餐盘】
Part 5 水果的食用方式
水果的糖度与甜味,不能和血糖画上等号
水果该在什么时间吃
享用半份糖的综合水果
香蕉和其它钾含量高的水果
不易升糖的水果
真有对糖尿病有益的水果吗
番茄,是可以多吃一点的食物
红瓤西瓜、黄瓤西瓜,哪个好
吃柚子要注意的用药事项
Part 6 一份糖的烘焙点心
奶油小餐包
玛德莲蛋糕
红豆沙蛋黄酥
凤梨酥
黑糖葡萄干燕麦饼干
柠檬奶酪球
葱油饼
后记 / 除了饮食,也请加入运动
附录一 / 快速掌握一份糖①──米面类
附录二 / 快速掌握一份糖②──根茎杂粮&乳品类
附录三 / 快速掌握一份糖③──水果类
附录四 /“豆鱼蛋肉类”的手掌测量法
附录五 /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日记
我是糖尿病医师,也曾经历糖尿病前期
我是代谢科医师,行医30年,照顾过许多糖尿病患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家属,自己也曾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当时的我身高163厘米,体重却达78千克,BMI值接近30,已达医学认定的“肥胖”标准。后来我从饮食、运动着手,减重24千克,体重维持在53~54千克,体脂率在20%以下,并维持一年以上。这几年,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协助许多人逆转糖尿病前期。
饥饿疗法,不再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从事糖尿病治疗已30年,我很清楚饮食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环。糖尿病治疗随着时代也在改变,但每天的饮食调控一直很重要。糖尿病饮食到底要怎么调整?大家普遍知道的是不喝含糖饮品、不吃甜食、少吃米面等淀粉类食物。
在胰岛素尚未批量生产的年代,限制食物尤其是淀粉类食物,或是采取饥饿疗法,可以让胖人一下子瘦很多,在缺乏有效药物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方法。在降糖药接连问世之后,人们发现不用挨饿也可以控血糖,不需要太过于限制糖类的摄取。当时的医学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糖类在饮食中的比例应占45%~60%。直到1997年,1型糖尿病预防性试验运用于1型糖尿病,当多吃淀粉时,只要多打胰岛素就可以将血糖控制住,“糖类比例法”开始降低严苛执行度。
2型糖尿病的饮食建议一直沿用相同的“糖类比例法”,直到2014年实证医学放弃该法,隔年又取消了对蛋类摄取的严格限制建议。超重与肥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减重与2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学习计算热量、精算营养素比例对于普通人而言有困难,但在医学不主张“糖类比例法”之后,不同的饮食主张流派就多起来了,都是希望能达到控糖又减重的目的。
糖尿病家族史,不可忽视的高危险因素
2017年,我的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在上限临界值,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5.7%,5.7%~6.4%为糖尿病前期,超过6.5%是糖尿病。当时糖化血红蛋白达5.8%的我,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很适合测试食物对血糖的反应。我晨起的血糖大约落在5.3毫摩/升,在参考值范围内,但空腹血糖已经偏高了,饮食稍不控制,餐后血糖就会飙升。这样的状况对我来说有两个信号:一是自己的体重超标。二是我有糖尿病家族史,我的外祖母因糖尿病过世,之后,一位姨妈也去世了,两位都是很疼爱我的长辈,却都因为糖尿病去世;我的晚辈也有几位糖尿病患者。
从自我监测血糖到建立“133低糖饮食”
身为医疗人员,我每年都会进行健康检查,发现自己超重后,我更下定决心做改变,用靠谱的饮食及运动方法让身体更健康。我开始密集地自我监测血糖,标准测试包括餐前一次及用餐后每30分钟测一次,以观察含糖食物(在20分钟内吃完)对血糖的影响,包括比较白米与糙米引起的血糖变化,各种食物(包括水果、饮品、甜点等)对血糖的影响,并将结论用于卫生教育工作。
过去我一餐吃两碗饭,开始控糖之后,会因减量而不习惯或缺乏饱足感,后来慢慢调整过来。我比较提倡:饭先装好,例如半碗或更少,再把
蔬菜、蛋白质往上加;先吃蔬菜和蛋白质食物,蔬菜等加2次(之后调整至吃完3次)才吃米饭。当时有人提倡生酮饮食,但不当的生酮饮食会使体内产生过多的酮体,而造成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重症,需要住到加护病房。生酮饮食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少数不良事件,而糖尿病患者自行执行生酮饮食可能更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一直反对生酮饮食。
2018年起,我们诊所开始根据身体的肌肉及脂肪量进行营养素分配,从一餐两份糖调整为一份。一份糖的餐后血糖更容易达到期望结果。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分量调整下,血糖改善达标、糖尿病药物减量、血脂控制良好、肾功能正常、体脂降低、肌肉量增加。根据这些监控指标,我们建立了“133 低糖饮食”,也就是1份糖类食物、3份蔬菜、3份蛋白质食物的营养素配量,作为减糖饮食的建议。
糖尿病前期、减重者,执行后成效显著
我们的研究先从糖尿病患者开始,看到成效后,很快就运用于糖尿病前期及减重者的饮食教育,帮助了许多前来求诊的人。糖尿病前期不像糖尿病有标准的治疗指导,但是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逆转代谢异常,延缓病情恶化。根据我们设定的营养素配比,2周后就可以观察到身体肌肉脂肪组成的变化,尤其是对刚开始出现代谢失调的人,改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改变饮食及养成运动习惯后,有些患者3个月就能减重10千克。2017年到现在,推动“133 低糖饮食”已累计超过三万人次实证,也鼓励并指导运动调整,使许多人的体重降回年轻时期,活动力变好,更健康、更有自信。
感谢我的团队一直陪着我测糖,一直帮忙准备食物的是助理玉琴。因为工作关系,我的午餐、晚餐都是在诊所餐厅享用,虽然平常用餐人数不多,但从采买、配备食材、变化菜式,玉琴一直在研发与创新。在我们的工作中,需要告诉患者一份糖的饭量大概是多少,特别是我要测血糖,食物必须称重才精准,所以她也学习了相关知识,并指导大家如何制作美味的一份糖菜式。每天早晨上班,我都需要来一杯咖啡,她为了让咖啡更美味,也学习了饮品调制。因此本书中的餐饮部分她给予了很多协助。佳惠除了是护理师,也是“西餐丙级技术士”。奕映是营养师,在这本书中,她将每道餐盘中的所有材料实际称重并计算营养素,特别将糖类分为非蔬菜类和蔬菜类,净糖(扣除膳食纤维)才是会影响血糖的营养素。使用净糖量的运算方式,可些微上调碳水摄取量,而影响食物克数及血糖数值有限,读者可自行决定运用方式。蛋白质分为优质蛋白质(大豆、鱼、蛋、肉类)及其他来源,在标示上凸显食物提供蛋白质营养素的多样性。各章节中详述了许多营养与食物的知识,可以当工具书;想简化运用时,可以直接参考实用的餐盘比例原则。
成年人都适用的饮食法
“减糖瘦身133餐盘法”,是以1份糖、3份蔬菜、3份蛋白质进行分配,适合18岁以上的大多数成年人。青少年与孕妇,糖量需调高至2份;高龄老人原则上不用改变,而是根据牙口及食欲,调整食材与烹调方式。使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咨询专业医生,要特别留意避免低血糖。
食物脂肪不等于身体脂肪
脂肪是宏量营养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素。1克脂肪提供9千卡热量,无油烹调会大大减少食用油,但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完整的脂肪酸,会造成营养失衡。“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是脂肪酸的分法,除了烹调用油外,三类脂肪酸也普遍同时存在于蛋白质食物中,例如鸡蛋约含35%的饱和脂肪酸、44%单不饱和脂肪酸、21%多不饱和脂肪酸,黄豆的脂肪中有80%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动物制品饱和脂肪酸较多,植物制品则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书中仅呈现脂肪总量,并不刻意区分不同脂肪酸占比,主要原因是,这三类脂肪酸皆综合在油品及蛋白质食物中。先照顾饮食荤素偏好,再平衡油品选择,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荤食者已经从动物食物中摄取了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油品就应该交替使用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类的素食者,油品就可使用少量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椰子油、棕榈油)。
至于控制脂肪摄取量,主要是针对体重进行调整。挑选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少用煎炸烹调,都能帮助热量控制。热量控制要同时注意来自坚果、种子的脂肪。热量当然来自餐桌上所有食物,包括糖类、蛋白质食物。烹调或是肉品选择,尽量每天三餐利用交替的方式取得平衡,避免餐餐油腻或是每餐无油,厨房油品可以备至少2种。以“水饺餐盘”的食谱为例,总脂肪65.5克,热量590千卡,占总热量的2/3,如果将所有蔬菜和肉片一起用2茶匙油炒,烹调油就会减少22.5克,热量就降低了200千卡。
“升糖指数” 重要吗
升糖指数经常在食物及血糖关联性的文章中被提到,在市售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品标签上也可以看到被强调的“低升糖指数”这个词。这是以食用100克葡萄糖2小时所上升的血糖面积为基准,其他食物和这个基准值对应的比较结果。在台湾,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过去常被纳入控糖建议,但新的医学指导已经不再纳入。原因之一是,食用低升糖指数糖类,仍需平衡摄取量;而摄取高升糖指数食物,若是浅尝辄止,也不会使血糖严重恶化。
在一份糖量的测试中,我并不刻意挑选低升糖指数糖类,反而以高升糖指数食物(大部分是含糖的加工食品)刻意的测了几次,主要是观察自己的血糖代谢能力。一份糖的测试血糖上升较多的是:汤圆(9.2 毫摩 / 升)、甜粿(9.9毫摩 / 升)、3 小块马卡龙(8.8 毫摩 / 升)、80 克萝卜糕(9.7 毫摩 / 升)、3颗牛轧糖(9.7毫摩/升)、36克糯米枣(9.6毫摩/升)。这几次的血糖高峰,比我平常的测试平均高了约2.2毫摩/升,这时期我的糖化血红蛋白是5.7%,可以推论血糖代谢在较差的状态下,很容易使血糖峰值超过11.1毫摩/升。
同样的食材但烹调方式不同,升糖指数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在右页“香煎红甘鲹佐土豆泥”这道料理中,土豆泥是高升糖指数主食,若改为水煮土豆,升糖指数则降至46。所以只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但没有衡摄取量时,也无法有效控糖,还会限制食物的选择。但仍须注意食物的升糖反应,含糖的食品若摄取超过一份糖量,会明显升高血糖,建议减量或是降低食用频率。
进食顺序改变了什么
用餐时,第1口先吃菜或是蛋白质,听起来充满仪式感的进食顺序,却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这不是指菜或蛋白质可以帮忙降血糖,蔬菜仍是上升血糖的食物,但含有膳食纤维,可以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幅度,蛋白质对血糖影响不大。食物经过咀嚼后,会传递信息到肠道,释放肠泌素,这个信号除了刺激进食后的胰岛素分泌外,也通过多重机制让饱足感来得快一点,胃的食物排空时间延长一些。
主食糖类(碳水化合物)不要先吃,可以稍微缓冲,让这些帮助血糖控制的激素先释放。但要提醒,这个方式虽可影响生理调节,但效果有限。重要的是要减掉主食糖量,而不是强调蔬菜、蛋白质哪一类先吃。
调整进食顺序带来的第二个影响血?效果,来自升糖指数的改变。单独吃糖类主食,和混合了蔬菜、蛋白质一起咀嚼,前者血糖冲高较快,后者的进食方式,会延长糖类主食的咀嚼消化时间。糖类主食吃得越快,短时期内血糖上升得越高;吃饭配菜,每一口饭比较多,而吃菜配饭,每一口饭量较少。
改变过去的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慢慢地,口味会变得比较清淡,过咸会难以入口,太油腻也自然不喜欢。这样的调整让每道菜肴几乎都可以单独享用;一份糖类的主食分量虽少,但味道也会更突显。
膳食纤维越多越好吗
膳食纤维并非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素,仅含少许热量,但对肠胃蠕动及健康有益。成人膳食纤维的建议量需对照食物摄取总热量,每日25~30克。水溶性膳食纤维大多可以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可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足感、延缓血糖上升、增加粪便含水量,蔬菜、水果、燕麦、豆类等皆含有这类纤维。非水溶性纤维不易被肠道细菌分解,可以刺激大肠蠕动排便,增加粪便含水量,有助于减少大肠癌、憩室炎的发生,多含于全谷类、部分蔬菜、种子等中。
低糖饮食鼓励足量蔬菜,而本书中提供的食谱平均一餐皆有300克生重的多样蔬菜,在三餐皆有蔬菜搭配下,可以达到膳食纤维摄取量。但为了平稳血糖,水果及全谷类仍须控制摄取量,否则血糖控制会受到明显影响。膳食纤维对延缓血糖上升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因此,只是多吃蔬菜但饭、面的糖量不减,是完全达不到改善血糖的效果的。
选择蔬菜时,我不鼓励只挑粗纤维的。当纤维量摄取多时,肠胃消化时间较长,粪便量也随之增加,对有些人来说反而会造成排便不畅。烹煮时,并不需要每项食材都查询营养素,只要注意总重量,注意多色、多样化,就能避免纤维摄入过量或不足,也丰富了食物的品种及口感。菇类、胡萝卜、彩椒、玉米笋、番茄、芹菜、香菜、木耳、葱、姜、蒜、辣椒等,都可以运用在色、香、味的搭配中。可以数一数自己一天吃了多少天然食材,我平均每天约有30种。番茄鸡蛋面搭配凉拌木耳,膳食纤维高达19.2克,是本书食谱平均值的3倍。
这种“饭”可以多添一些
一份糖的米饭熟重只有40克,对食用饭量较大的人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调整。我们团队在讨论如何通过食材增加蛋白质摄取量时,玉琴想到了毛豆,因为她在门诊处听到吃素的糖友分享了黄豆饭,不仅吃得饱,血糖也有所改善。黄豆在烹煮前要先泡水4~6小时,需要花时间进行准备,如果改以毛豆仁,不仅容易买到,烹调也容易。我们测试了70克毛豆仁 30克红藜麦,两种食材都含有蛋白质,各占半份糖,血糖高峰6.7毫摩/升。毛豆仁拌炒白米饭相当美味,我在铁板烧餐厅也吃过,建议可以试试70克毛豆仁 20克熟饭。毛豆仁除了整颗食用外,也可切碎。同样的方式,60克玉米粒 20克熟饭,再加上配料,也一样可以吃到半碗甚至一碗炒饭。
蔬菜类中以菜花切成小碎粒,口感接近一粒粒的咀嚼口感,冷冻的菜花粒很方便买到,现在超市也有贩售整盒的菜花粒餐盒。我们以300克菜花取代一份糖米饭,血糖高峰才6.4毫摩/升,主厨准备了两种口味的“伪”饭,一大碗以火腿丁、辣椒、青葱拌炒,另一大碗料理做成三文鱼炒饭。300克菜花粒加上配料的“饭”量真的很多,建议可以试试看150克
菜花粒 20克熟饭拌炒,加上配料,这样就是一大碗。面条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让餐盘增量。“三文鱼意大利面”这道料理,搭配了四季豆、金针菇做成炒(拌)面,面条只有20克,食物分量相当可观了多少天然食材,我平均每天约有30种。番茄鸡蛋面搭配凉拌木耳,膳食纤维高达19.2克,是本书食谱平均值的3倍。
早餐的饮品、配菜怎么选择
早餐搭配的饮品,在选择上要平衡碳水、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当食物营养素已经足够时,可选择不加糖及奶的咖啡或是茶。如果饮品具有糖量时,需要同步调整餐盘食材。例如想饮用蔬果汁时,水果量需控制在半份糖量以下;如果水果占一份糖,搭配的餐盘食材
就要进行减糖。同样的,燕麦片一份糖约26克(含膳食纤维4克),也需要减少主食糖量。想通过饮品增加蛋白质,可搭配150毫升无糖浓豆浆,补充1份蛋白质,且仅有2~4克碳水。
在右页小餐包餐盘中,搭配2个煎蛋及1根德国香肠,提供了3份蛋白质,西蓝花只用了50克,饮品则是不占糖量的绿茶。西蓝花和菜花同属于十字花科甘蓝类蔬菜。菜花煮熟放凉后放冰箱,吃之前再取出,可回温,也可以直接享用。上班族或是学生可以用这个方式摄取一些蔬菜。除了菜花,彩椒、胡萝卜也是我经常直接从冰箱取出的即食蔬菜。油渍彩椒
的调理步骤多一些,也是美味的即食蔬菜。 小餐包如果要搭配奶油,所增加的营养是脂肪,考虑热量的话,可以改搭配低脂的肉品。花生酱主要的营养也是油脂,10克含蛋白质2.5克,依加糖多寡碳水量0.5~2.5克。肉松的蛋白质比花生酱少,碳水量是花生酱3倍,过量摄入会影响血糖。10克果酱则有6克碳水,要尽量避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