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13143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过占有对象普遍性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和确证自身的类本质。在此过程之中,人的类本质与其现实化形成的各种类特性之间存在着抽象与现实、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主体与对象等矛盾,这些人所特有的内部矛盾构成人的潜能所在。作为潜能的人的类本质则规定了人的本质需要和本质能力,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人的类本质潜能现实化的过程展现。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作为一个融贯性线索,既为异化劳动设立了标准,也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设立了标准。这一标准是马克思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关键,也是他后期进行更具体、更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革命理论研究的哲学依归。只有使人的现实性不依赖和受限于外物而直接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人的自由个性和类的普遍性相统一,真正的人与真正的共同体相统一,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目 录
导 论 001
一、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001
二、文献综述 004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2
四、全书框架结构 026
第一章 “人”的概念 030
一、“人”的概念定义 031
二、“人”的概念的层次性 035
三、关于“人”的概念区分 055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的渊源 057
一、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057
二、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的词源 059
三、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的思想渊源 062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的内涵 087
一、人的对象和对象性 088
二、人所特有的对象是“类” 098
三、“类”与“类本质” 100
第四章 人的类本质与类特性 105
一、人的类本质与社会 106
二、人的类本质与意识 137
三、人的类本质与实践 144
第五章 人的类本质与人性 158
一、人性的概念 158
二、辩证的人性观 170
第六章 作为潜能的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化 175
一、作为潜能的人的类本质 178
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 201
三、人的类本质的成全与共产主义 221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的类本质” 236
一、对概念抛弃论和思想断裂论的回应 236
二、作为标准的“人的类本质”概念 242
三、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化过程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253
参考文献 262
后 记 271
序 言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无声箴言,为人们展示了一切哲学的依归,那就是人自身。“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奥秘就是世界的奥秘所在。作为自然界最奇特的存在,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惊奇的目光思考周遭的一切,开启了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智慧之门,走上了探求自然规律与人生意义的无尽旅程。在这个世界中,人到底是什
么?人的本性如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关于人的最永恒的话题,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也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从未改变和动摇过,自始至终都是人类一切思想牢固而不可动摇的“阿基米德点”。
作为一切哲学的根本关切,主体的人始终居于哲学话语的中心论域。哲学所探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问题,每一种哲学思想或话语的体系,无论其关注的主题具体是什么,都必然打上“人”的印记。无论“人”是作为某种理论的主体被正面予以关注和探讨还是作为隐藏的主体线索导引着思想的走向,也无论思想者们看没看见、承不承认,人对自身的认识始终是贯穿哲学史的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上,人的本质问题作为核心支点为人确定了基本的定位,也影响着人对自身认识的基本方向。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普通人都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追问,可答案至今尚未明确统一。答案的未明决定了追求答案的继续,人的本质的未明也使人们开辟出认识自身的各种形式和路径。也正是人的本质的未明与不定造就了哲学独特的气质,人的哲学思考始终呈现出一种对自身生命之肯定、又对现实存在之否定的矛盾与挣扎,显现为哲学“疑神疑鬼”的反思气质和观点难以趋同的精神痛苦。这种哲学的痛苦就像人深陷于世界的“原罪”,哪怕意义是难以明确的,却仍要去追寻一个存在的合理性。于是人一刻也不能停下来,不能停止思考、不能停止活动,只有在不断地追寻中,哲学中的理想人生和超越价值才会时而闪烁于前方,不使人的世界陷入意义虚无的黑暗。
马克思正是在对“人”的问题的追问中建构起自己的思想脉络。他一生始终秉承着对人的深切眷爱和对人前途命运的殷殷关怀。早在中学时期,17岁的马克思就在其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他要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大学毕业后他就职《莱茵报》,其间,对现实的人的发现和关怀促成其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命运困境,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和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在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把握中,在对现实的挣扎和痛恨中,逐步勾勒和描绘出一种能够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形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超越现实的根本方向。可以说,对人的关怀是马克思一切思想理论共同的中心价值,这一价值在他不同时期著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占据了前提性和总体性的地位。正是对人的关注和追问——那些哲学中的经典主题,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特别是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成为马克思每次思想演变的动因,还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建构的基础。
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各种论述中,“人的类本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人最基本的看法,还关系着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融贯,十分值得予以学术性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忽视和误解。特别是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的争论中,科学主义对人的类本质的漠视和抛弃说曾一度使这一概念濒临消解,由此也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思想体系整体性、连续性的质疑。当然,也有很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捍卫马克思的基本人学立场,肯定他早期谈论“人的类本质”概念的意义。马克思在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中赋予这一概念以实践和历史的具体内容,并以此构成了他后期思想建构的基础。的确,马克思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虚无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但反对不是否定一切,批判也是为了重构,马克思所关注的人不是虚无的,而是辩证的;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自由有意识地活动着的人。他所论述的“人的类本质”概念也不是纯粹抽象的,而是一种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现实人之生存状态和真正的人之自由与解放之间相互统一的依归。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概念,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普遍的标准和依据,就会犹如无根的浮萍而随波逐流,最终丧失共同的价值和
意义。
近代以来,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人们普遍变成了私有财产的奴隶,人的类本质也异化并淹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之中。在科学发展、理性膨胀的现代、后现代,人们更是在对物的追求和信仰中与哲学理想渐行渐远。人们不再重视人类终极价值的善,而是主张个人权利至上、利益多元和价值的相对化,这导致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日益失去可以相互沟通的公共性价值基础。一些思想家甚至高高举起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力图把人的本质、类本质这样的概念给消解掉,为其所谓的个性多样化发展(实则私欲的膨胀)开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体会到哲学对人最深层次的关怀和慰藉,就贸然割断了形而上本质与现实间存在的联系。如今各种事实和现象都已经证明,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反而造成诸多全球性、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弹威胁、地区冲突等;利益、权利的至上性也没有使现代人变得更加幸福,人们反而普遍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中越来越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成为时代之痛!他们消解了虚无,现实就滑向了虚无;他们消解了人的本质,人就迷失在本质缺乏的空洞之中。时代之痛呼唤着人主体性的归位,也呼唤着对人的本质的重新认识和肯定。本书立足于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的研究,或许能够在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阐释中,使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拨开那些遮蔽历史已久的缭绕云雾,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亮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再次支撑起那个属于人的“阿基米德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