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93907丛书名: 维勒贝克作品系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在少年时代就“相信自己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世上,我身上有某种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她一早就定下了成为作家的目标,并且从学生时代开始便爱上了阅读和文学,在她看来,“现实和真理就在书里,就在文学里”。《我的青春之城》收录了埃尔诺早年间的日记、通信、照片等文件,那时的埃尔诺可能还有青涩之感,但她已经野心勃勃,目标明确。伊沃托,一座不起眼的法国小镇,却是埃尔诺梦想的启航之地,她写作的经验之地。
埃尔诺在2012年回到故乡伊沃托时,已是著名作家,不过距离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10年。在安妮•埃尔诺看来,伊沃托是她梦想的起始之地,写作的经验之地,承载了她的回忆和野心。
《我的青春之城:回到伊沃托》是埃尔诺的非虚构作品,收录了她在伊沃托发表的演讲、照片资料、日记节选、和友人的通信等。从中,可以窥见埃尔诺对阅读的热爱,对写作的坚持,对家庭的眷恋,从女孩到作家的奋斗之路。
译稿组成部分
目录
新增版序——安妮·埃尔诺
首版时伊沃托政府政府的致辞
回到伊沃托
– 重返
– 废墟
– 经验之地
– 上学
– 阅读
– 写作
– 如何写
编外篇
作文、六年级学生手册、个人照片、致女友玛丽-克劳德的信、日记选段
附录
与玛格丽特•科尼耶的访谈
与公众的互动
后记——玛格丽特•科尼耶
十年前,我受伊沃托市的邀请在市立多媒体图书馆做一次讲座。来到伊沃托,意味着重返我从五岁到十八岁连续生活过的,后来在鲁昂求学期间又断断续续生活,直到二十四岁的成长之地。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座当时七千人口的城市,没有它的街道、商店、建筑物,没有包括我父母的咖啡杂货店在内的它的社会地志结构的话,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会是怎样。我决定以此作为讲座主题,描写我是如何借助自身经验——它勾连了城市的不同区域,以及构筑起城市的不同阶层——让这座城市成为了我的写作所深深扎根的不朽之地。
最初的文稿我一字未改,但我希望提供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档案材料,以此充实2012年的这场演讲。比如说,从六年级的学业手册中节选的一页成绩单,还有那篇关于我想象中的厨房的作文——厨房的样板是我在《时尚回声》杂志中剪下来的,我在这篇作文中集结和混合了看书时得到的素材,自认为从扶手椅到爵士乐再到画作,无一不体现了高尚品味。然而塑胶桌布跑了调,那是唯一真实的细节。在这份超现实的拼凑作品中,今天的我读出了描写“我最喜欢的房间”的不可能,因为我的家本就是个杂货店,这在我眼中无疑是离题的。真实的厨房,是咖啡馆和杂货店之间的狭窄通道,位于楼梯下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洗碗槽,只是一个放在碗柜上的盆子,配不上学校所代表的体面。
展示一些与某位同学的通信——我提到了她父亲的图书室及其对我造成的震撼——在我看来可以为我的青春写下一条生动而细腻的注脚。和玛丽-克劳德说话时,我的语气轻快而活泼,我可能是想要取悦她吧,想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她住在勒特莱的一座新房子里,父亲是船舶厂的工程师,这家船舶厂养活了这座塞纳河畔小城的所有居民。她送给我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新书,也借给我很多新书。我说一年前的自己“有点儿傻,有点儿保守”,意思就是说,我和她越来越像,最初那些信的主旋律是百无聊赖和时光流逝,展示了我在《一个女人》中所写的内容,我在一张照片下面写下这段话:“我以浪漫的方式经历着青春叛逆,就好像我的父母属于布尔乔亚阶层。”当我成为大学生后,我拒绝了她的出游的建议,当时我用英语向她袒露了自己要留着一笔钱(奖学金)去西班牙的需求。
最后,作为对最后一封信的呼应——在这封信里我表达了自己“传递信息,也就是通过艺术传达另一种视角”的渴望——我放了一页1963年日记的节选,当时我完成了一部书稿,但被瑟伊出版社拒绝了。我觉得这页日记表达了在那之后挥之不去的某种东西:爱与写作之间的两难困境,为我的族群复仇,以及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对于父母家庭的依恋。致伊沃托,这座我不断重返的故居。
安妮•埃尔诺
【读者评论】
1)安妮·埃尔诺凭借着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观察力,安妮·埃诺揭示了阶级经历的痛苦,描述了羞耻、羞辱、嫉妒以及无法看清自己是谁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钦佩和持久的成就。在她的作品中,埃尔诺始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一种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有着强烈差异的生活。她成为作家的道路漫长而艰辛。——瑞典学院
2)安妮·埃尔诺在法国作家中也是一位特殊的存在。她关注当下生活,关注人们的日常情感世界。她的写作探索都是从这些方面着手的,她的作品中没有重大历史题材,也没有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许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