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5970
●樊登读书APP 2021年度收官解读推荐;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4季11讲长篇解读;
●陈春花、古典、樊登作序强烈推荐;彭凯平、万维钢、萨利姆·伊斯梅尔力荐;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出版人周刊》畅销书。
●《盗火》作者、全球心流体验专家、表现专家、“心流基因组计划”创始人史蒂芬·科特勒新作。
●成为高手的捷径。《跨越不可能》专项拆解利用前沿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升自我效能。
●系统化重塑个人认知与思维,继《心流》之后再次深入窥探人类自我效能提升的神经科学路径。结合心流前沿科学研究成果,提炼完成挑战性目标的公式:跨越不可能是有“公式”的,“公式”的实践后就是一张清单。
●随书附赠精美思维导图。快速了解高手的表现工具箱。
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高手?
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
如何在专业内取得颠覆性突破?
如何让自己的效能提升500%?
普通人如何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多数人做事的方法,都只是希望将效率提升10%、20%……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将效率提升500%,甚至更高呢?
如何完成高难度目标?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表现专家史蒂芬·科特勒用前沿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研究了各行各业的高手,包括极限运动员、特种部队士兵、艺术家、科学家、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领域高手,证明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一套生物学公式。普通人按照这套公式去做,也能够实现表现,在短时间内成为高手,获得超预期的成就。
目录:
推荐序一 从这本书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陈春花 / IX
推荐序二 普通人如何达成表现 古 典 / XVII
推荐序三 在挑战中孕育人才 樊 登 / XXI
前言 “不可能”的公式 / XXV
部分 动机
第 1 章 解码动机
第 2 章 激情的培养秘诀
第 3 章 充分叠加内在驱动力
第 4 章 目标
第 5 章 坚毅力
第 6 章 勇猛精进的习惯
第二部分 学习力
第 7 章 不可能的知识库
第 8 章 成长型思维和真相过滤器
第 9 章 阅读的投资回报率
第 10 章 获取知识的五个步骤
第 11 章 学习新技能的方法
第 12 章 训练你的核心优势
第 13 章 训练情商的方法
第 14 章 成为高手的短路径
第三部分 创造力
第 15 章 创造力的优势
第 16 章 “黑入”创造力
第 17 章 持久的创造力
第 18 章 创造力心流
第四部分 心流
第 19 章 心流解码器
第 20 章 心流科学
第 21 章 心流触发器
第 22 章 心流循环
第 23 章 表现的元策略
后记
致谢
前 言
“不可能”的公式
极致创新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确切地说,对于缺乏实践能力的朋友,特别是对于那些总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是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的朋友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手册。
首先,定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在此处提到的“不可能”这个词,指的是一种极致的创新。那些善于解决“不可能”问题的人,不仅会在做事的方式上创新,也会在思想上创新。“不可能”这个词划定了一个范围,指的是以前从未有人做过,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有一些极度不可能的事情,令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做出颠覆性的突破、4 分钟内跑完 1 英里 a、对月发射航空器等。
我们将这类不可能的事情用大写字母 I(“不可能”的英语单词“impossible”的首字母)来表示。
还有一类不可能,我们用小写字母 i 来表示。i 类“不可能”仍然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但是其程度较轻。i 类“不可能”指的是那些让人主观上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到这些事——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认为的。
我的亲身经历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我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长大,从小便渴望成为一名作家,然而除了每天奋笔疾书,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名作家,也并未结识任何作家,甚至连一个想要成为作家的人都不认识,我找不到通往作家梦的路径。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连书都很少,我也找不到人倾诉困惑。这个作家梦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不可能。
按照这个思路,想清楚如何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赚钱,也是一种 i 类“不可能”。与之类似,脱贫致富、克服心理创伤或者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喜剧演员、运动员,甚至取得任何一种的成就,都是一种 i 类“不可能”。你发现这些成就之间的共同点了吗?那就是通往成功的旅途没有清晰的路径,而且从统计结果来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然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秘诀。我耗时几十年研究这个课题,训练人们克服成功路上的种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认识到,如果你能投入全部身心去完成一个 i 类“不可能”,或许后会出乎意料地完成一个 I 类“不可能”。
因此,虽然这本书是基于很多 I 类“不可能”的经验而撰写的,但也适用于任何想要挑战 i 类“不可能”的朋友。
“取得进步”与“挑战不可能”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可能更加危机四伏,也更加枯燥、艰难。据我所知,追求真正的卓越是非常劳神的,比之更艰难的,是根本不去追求真正的卓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会讨论如何应付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有太多这样的书,另一方面是因为,快乐或悲伤只是在挑战不可能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而已,更有意义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开心。
我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明白这一点的。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入行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就遇上了“挑战不可能”问题。那时候,极限运动——滑雪(包括单板滑雪)、冲浪、跳伞、攀岩等——刚刚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和重力极限运动赛(Gravity Games)刚刚开始举办。国家媒体开始关注这类话题。
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记者深入了解这些运动。这意味着,如果你在具备写作能力的同时,又会冲浪、滑雪、攀岩等其中任何一项运动,就有工作机会。当然,我是哪一项都做不好的,但是我被这些运动深深吸引,非常渴望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我对我的编辑谎称自己会这些运动,并且在接下来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追随职业运动员跋山涉水。
事实证明,如果你不是职业运动员,而你又长年累月地追随那些在高山大海间乘风破浪的职业运动员,你就会打破很多东西。我就打破了很多东西:两根手指粉碎性骨折,两根锁骨骨折,肩袖撕裂,四根肋骨骨折,两只胳膊和手腕断裂成 6 块,两块膝盖骨断裂,腿上 65 处骨折,尾椎骨折。除此之外,我还打破了一样东西——自负。
正如我说的,追求不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这些事情加起来,在现实世界里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每次我外出跟踪拍摄,结束后就会被迫躺在床上休养几个月。但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看到惊人的进步。这种进步非常出乎意料,而且很难解释得通。
那些在三个月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从来没人做到过,看似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做到了,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做到了。“这太令人费解了,”滑雪传奇人物杰里米·琼斯解释说,“早上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晚上就变成可能了。那些被严格遵守的规则,那些从这些(极限)运动诞生之初就存在的规则,那些类似于‘不这样做就会死’的规则,每天都在改变,有的甚至每小时都在改变。”
举个例子。冲浪这项古老的运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水上运动的发展都很缓慢。从公元 4 世纪这项运动被发明起,一直到 1996 年的这一千多年里,人类冲浪浪高纪录是25英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这已经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再超出这一范围,因为这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然而在今天,仅仅过了 25 年,运动员已经能够在 60 英尺高的海浪中冲浪,而且有时还会挑战超过 100 英尺的巨浪。
本书的开头,“不可能”被描述成一种“极致创新”,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不只冲浪,几乎所有极限运动都出现了大量极致的创新,这毫无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吸引我的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
当然,运动员每天都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显然需要一个解释。但更重要的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为什么是这些运动员?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的极限运动员,大多是那种不拘小节、好像天生就不招人待见的人。几乎所有我认识的极限运动员出身都很一般,很多都来自破碎家庭,小时候度日艰难,也没受过什么教育。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不可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刷新人类这个物种的极限。
我熟识的一位编辑经常说:“新闻事业是世界上伟大的工作,因为你偶尔会发现自己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中——如此近距离地见证历史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很难描述和这些朋友们并肩作战的感受。他们能一口气喝11 杯龙舌兰酒,还能干出很多疯狂的事:把一辆停在滑雪区停车场后面的旧校车当作滑雪跳台,在上面玩跳台滑雪;在结满冰的停车场里,被一辆时速 50 英里的雪佛兰旧皮卡载着起跳,只为赢得 5 美元,甚至有人赌他们是否敢豁出命去赤身裸体做后空翻——毕竟想在滑雪城挣够房租并不容易。
然而到了第二天,同样是这群朋友,会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历史,会做到历史上从未有人做到,也没有人相信能做到的事。
“这当然很神奇,”托马斯·品钦写道,“但未必不能实现。”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如何做到的,以及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否也能做到。换句话说,我很好奇这个让人做到“不可能”的公式是什么,我也确信肯定有这样一个公式。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尽管这些成就看似不可能,我却不止一次地见过别人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对很多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可能会是一次认知与思维的重塑……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按照书里提供的工具和技
术,主动从行动上做出改变。要跨越不可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做的就是:开始行动!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 陈春花
东方的智慧中,有一种叫作“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把它叫作“Flow”(心流),我称其为“福流”。史蒂芬·科特勒的这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实现表现的方法,是积极心理学的一种独特应用。我想,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终跨越不可能。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彭凯平
《跨越不可能》讲述的不仅仅是实现“不可能”的心法,更是一整套基于前沿科研成果的综合训练方法,书中说的一切
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可行的。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万维钢
我们身边常有那种“表现者”,他们似乎在每个领域都能保持表现,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种事情仅凭
天赋显然没法解释……现在有本书给我们清晰地解释了整个过程—《跨越不可能》。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在这本书中所讲的,就是这种现象背后的神经科学、真实案例和方法论。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300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古典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向尼采的哲学致敬,就是尼采“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的真谛……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大家跨越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樊登
这本书本身就称得上是不可能。我已经跟踪史蒂芬的研究十年了,他的研究成果之重要性难以言喻。解开颠覆性成功背后的秘诀简直不可能,但他做到了。去读这本书,去实现你自己的不可能吧。
——奇点大学创始执行理事、《指数型组织》(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作者 萨利姆·伊斯梅尔
推荐序一
从这本书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陈春花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
我们知道,有许多人取得了在他人看来不可能的成功,有许多人实现了自己一生渴求的梦想,还有许多人改变了社会(包括他自身)……我们很多时候会为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惊叹不已。而史蒂芬·科特勒不仅限于惊叹,更是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对这种种“不可能”做了详尽的研究,并给出了一条任何人都能跨越“不可能”的行动之路。
史蒂芬·科特勒在书中告诉我们,书名中的“不可能”一词,“指的是一种极致的创新”,是“以前从未有人做过,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他又将这种不可能分为I类不可能和i类不可能,I类是极度不可能的事情,而i类是程度比较轻的,主要是我们主观上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本书就是史蒂芬·科特勒基于诸多I类不可能的经验和相关研究写成的,但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挑战i类不可能的普通人,适用于每一个想实现卓越、成就人生的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观察到,有些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弃或遗失梦想,有些人甚至从未有过梦想。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梦想,人是很难成长的。无论从任何角度去想,我们都需要一个梦想来引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去实现它。因为只有有了梦想,人生才真正有了起点。也许你会说,“梦想对我太遥远了,我实现不了”,这正是史蒂芬·科特勒说的i类不可能,也就是你主观上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通常我会回答:只要你愿意,就能实现。这和史蒂芬·科特勒在书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至于如何实现,他从动机、学习、创造力和心流四个部分做了完整的阐述。
在史蒂芬·科特勒看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是有一个公式的,这个公式其实就是四大技能:动机、学习、创造力和心流。如何从动机探索和确定自己要挑战的不可能;如何通过培养好的学习技能帮助自己在挑战不可能的路上持续前进;如何拥有激发并长久保持创造力的能力;如何理解心流和20种心流触发器,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流体验……每个部分,史蒂芬·科特勒都做了详尽、科学的分析,并给出了清晰的行动方法。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行动指导手册。
“如果你认为你可以,你就可以;如果你认为你不行,你就不行。”这是史蒂芬·科特勒在书中引用他的朋友彼得·戴曼迪斯的一句话。这句话带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同时出现在这本书的“动机”和“学习”两个部分。史蒂芬·科特勒认为:“如果你的思维是固定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再多的练习也不会帮助你提升;如果你的思维是成长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只是一个起点,练习会让一切变得不同。”是的,我们如果要挑战不可能,那“成长型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底层思维,我们就没有持续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与新生代的朋友们交流,知道他们“比较注重科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切入,对新生代而言很有说服力。为了达到不可能的目标,作者层层剖析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再解释哪些方法和训练可以让人具备这些条件。作者给出了很多清晰的定义,让不可能变得“可视化”,甚至可实现。
新生代的朋友告诉我说:“我们这代人比较缺乏动机和耐心(长期的目标)。”在耐心方面,这本书给出了很多训练方法及相关解释,打破了我们的某些传统观念,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现目标的条件并不特殊,而是很常见的。在寻找动机方面,作者也给出了有趣的方法——探索自己关注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发现两者的交集,终转化为人生使命。
对很多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可能会是一次认知与思维的重塑。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是没有边界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际上是因需求而产生的,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拥有。就史蒂芬·科特勒的这本书而言,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按照书里提供的工具和技术,主动从行动上做出改变。要跨越不可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做的就是:开始行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