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720997
科学是照进人类文明的一束光,科学家是走在前面的“追光人”。
1.领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一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引领一代代科学家徐图自强、科技报国。钱伟长1946年归国,钱三强1948年归国,邓稼先1950年归国,钱学森1955年归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科技救国、立国到科技兴国、强国,透过一段段新中国成立前后归国科学家们的生命历程,领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 致敬40位科学巨匠勇闯创新“无人区”的科学精神与爱国之心。
《回来》打破外界对科学家的“脸谱化”印象,通过归国科学家们的家人、学生、同事等有温度、有态度的撰写形式,感受科学家归国的迫切愿望与国家为科学家归国不断努力的双向奔赴。
全书以科学家们归国的时间为序,不仅收录了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而且首次集中讲述了王承书、陈能宽、柯俊、杨承宗、马世骏、吴仲华等数十位鲜为人知的归国科学家们从青年至老年的珍贵历史材料。
3.《学习时报》集结中国科协等部委,首次集中收录近百幅归国科学家一手史料和照片。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联合《学习时报》编辑部推出“归国科学家”系列丛书。
全书集中收录了近百幅由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提供的一手史料及图片素材,旨在为我国科技界抢救、梳理、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书整理自《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专栏,共收录文章40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百废待兴,归国科学家们回国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科研实践,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农业发展、医药卫生、航天、核物理等领域献计献策,在他们刻苦钻研和锐意创新下,新中国各项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除钱学森、华罗庚等知名科学家,本书还讲述了王承书、陈能宽、柯俊、杨承宗、马世骏、吴仲华等以前较少宣传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展现了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言
讲好归国科学家故事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1940年 林巧稚: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 1
1946年 钱伟长:即使在艰难时期,依然乐观向上 /7
1947年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15
1948年 王大珩:提出“863计划”的战略科学家 /21
钱三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29
1949年 任新民:中国航天“总总师” /37
梁思礼: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43
1950年 唐敖庆:开创现代理论化学的“中国学派” /51
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57
朱光亚:“五无”境界的“科技众帅之帅” /63
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铺路石” /71
侯祥麟:石油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76
余国琮: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 /81
程开甲:隐匿铸核盾 /87
姜圣阶:为祖国和人民工作到生命后一刻 /93
邓稼先: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 /98
杨南生:我的爱人科学家 /104
赵忠尧:“大师们的老师” /116
王志均:为祖国生理学事业奋斗成就“终身大事” /121
1951年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科学家 /127
马世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 /134
1952年 谢希德:新中国位女大学校长 /139
罗沛霖:建言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 /144
1953年 柯俊:提出中国“十大发明”的钢铁大师 /151
3171号:王绶琯星 /158
1954年 吴仲华:致远者骥,社稷之器 /165
刘有成: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 /171
1955年 郑哲敏:力学家的报国之“力” /177
张兴钤:科学报国支撑金石人生 /184
谢家麟:中国加速器物理之人 /190
钱学森:科学重 名利轻 /196
陈能宽:以“为国做事”为使命 /202
师昌绪:从“材料人”到战略科学家 /207
1956年 陆元九:初心不改的“惯性导航”巨擘 /213
郭永怀:把生命献给我国核事业 /220
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 /228
张文裕:建设中国自己的高能加速器 /235
杨嘉墀: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240
1958年 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247
李桓英:一名百岁党员的奋斗之路 /252
祖国不会忘记 /259
前言
回来 —— 他们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归国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成就了以“ 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 了影响深远的科学家精神。无论是在夜灯长明的实验室,还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滩戈壁,他们留给我们的常常是神秘而又模糊的身影,但他们以一个特殊群体的力量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精彩的篇章。
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去真正认识他们的时候,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大书,轻轻抖落书页上的时间之尘,跳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高大的身影、一幅幅鲜活的面孔、一帧帧赤热的胸怀。我们回不到他们的时代,但我们以文字感受和感动着他们的情怀。从 2021 年 4 月开始,《学习时报》开设专栏《 归国科学家》,收入本书的都是这个专栏刊发的文章。归国科学家们早已回到祖国,学习时报关于“回来”的述说还在继续 ……
《学习时报》编辑部
2023 年 3 月
讲好归国科学家故事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谱写了一曲从科技救国、立国到科技兴国、强国的壮美时代之歌。
在他们当中,有那么一群人,在战争年代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远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响应党的感召和祖国的呼唤,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用一腔热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21人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这些归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中国科协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自2010年起,联合中组部等11部委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为我国科技界抢救、梳理、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目前已开展600余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其中,20世纪50年代归国科学家有100余位,包括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师昌绪等众多熠熠生辉、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年多来,在《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栏目的努力下,这些珍贵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动人故事和经典瞬间,描绘出一幅归国科学家的生动群像。他们与党同心同德、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进一步彰显了科技界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以身许国的精神境界,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打压。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科技改革发展,号召和动员全党倾力支持科技创新、倾心关注人才发展,为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清晰航标、擘画了战略路径。过去几百年间,我国曾数次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脚步,也一度被孤立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历史上唯有这一次科技革命,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完整参与并可望在一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革命,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呼唤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敢于超越,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当年,归国科学家面对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铸就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座座科技丰碑,其心得和经验是我国科技事业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浓缩和剪影,其背后蕴含的科技战略取向、攻关策略和方式方法、人才和资源集聚的条件与路径、精神底蕴等方方面面,对于今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总结凝练归国科学家群体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慧启迪和经验启示,十分值得尝试和探索,中国科协将为此不懈努力。
一是润物无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坚守初心使命,绘好众心向党同心圆。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传承精神火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使命。
二是大力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新时代科技界立根铸魂。深入研究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内涵,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持续转化为科技界爱国创新的理想信念、求实奉献的价值使命、协同育人的实践品格。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树立典范楷模,让默默耕耘、潜心求索的科技工作者获得应有的荣誉与认可,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三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助力形成对海外人才的“虹吸效应”。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的独特优势,更紧密连接世界各国科技人才与科技组织,服务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流中当好“科技使者”,加大支持优秀青年学者交流力度,积极吸纳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新创业。
长期以来,中国科协的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学习时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一步,中国科协愿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共享、开发采集工程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解读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技元素,强化对科技领军人才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不断加强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将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厚爱期待传达给广大科技工作者。
百年科学砥砺奋进,百年精神赓续永存。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我国的创新事业正逢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汲取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伟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树立创新自信,奋进新的长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徐延豪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