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4026
穆旦译文单行本
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诗歌翻译家
穆旦译济慈诗选
暌违近七十年后 再度与读者见面
《穆旦译文 济慈诗选》是穆旦所译的济慈诗选,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出版的《穆旦译文集》中拆分出来的单行本。《穆旦译文集》在诗歌爱好者中十分受欢迎,其中所收入的篇目有的之前曾经出版过单行本,有的则是首次以单行本形式推出。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诗人,和拜伦、雪莱并称于世。济慈很早便喜好文学,但是没有机会求学深造,最终选择了与写作和贫困相伴的生活道路。济慈的诗在形式上、在语言上都可以说是英文诗中的高峰,济慈所展示给我们的尽管是一个小天地,其中却没有拜伦的悲观和绝望,也没有雪莱的乌托邦气氛——它是一个半幻想、半坚实而又充满人间温暖与生活美感的世界。
译者序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诗人,和拜伦、雪莱并称于世。他出生在伦敦,父亲是一个马厩主人;诗人的家庭和出身在当时社会看来是相当卑微的,他的一生也无时不在贫困中。在济慈还不到十五岁的时候,父母已先后去世,他和两弟一妹在亲族和监护人的看管下成长起来。
济慈很早便喜好文学,但是没有机会求学深造;在他不及十六岁时,便离开学校,给艾得芒顿的一个医生做学徒。以后他又在伦敦一家医院中学习两年,一八一六年获得了助理医师的资格。但济慈热爱文学,终于放弃行医而选择了写作和贫困的生活道路。
早在学校时期,他就从友人查理士·考登·克拉克那里借阅了很多文学书籍。最使他倾心的,是英国十七世纪诗人斯宾塞的“仙后”和贾浦曼译的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时代的诗人也是被他读了又读的。他仿照斯宾塞的风格写出早期的一些作品。由于和当时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的往还,他结识了作家李·汉特,又通过他认识了雪莱及其他作家。汉特很看重济慈的诗才,在他所主编的自由主义刊物“探究者”上面,在一八一六年五月,首次发表了济慈的诗作——十四行诗“呵,孤独”。一八一七年,由于雪莱的帮助,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其中包括他自一八一三年以来四年中所写的诗。但这本诗集的出版在文坛上受到异常的冷落。
一八一八年,他的长诗“安狄米恩”问世。由于他和汉特的亲密关系,由于他平日进步的政治见解,还更由于这首长诗的自由思想和反古典主义倾向,他受到了反动杂志和评论家的恶毒的攻击。
最初,济慈和汉特有共同的政治倾向和文学嗜好,他们都喜爱斯宾塞、文艺复兴时期的诗和古代神话。在“睡与诗”中,济慈所宣告的反古典主义的诗的信条也反映了汉特的批评见解。但济慈早年诗歌创作上的弱点,却正是受了汉特诗作的不良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自一八一八年以后才逐渐克服。在政治见解方面,他和汉特的接近也没有多久。他起初把汉特看作是反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战士,可是自由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社会进步学说的伪善的本质,很快就使他对原有的政见幻灭了。
一八一八至一八一九年是诗人生活最痛苦、同时创作力也是最旺盛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反动杂志在对他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他的弟弟托姆的肺病已成了不治之症,他自己得带着肺病来服侍他,终至看他在一八一八年十二月死去了。这以后不过数星期,他热恋上一个少女,范妮·勃朗。这是无望的爱情,因为他既没有经济能力和她结婚,而且他的健康,他也已预见到,是不会使他活多久的。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努力于写作,除试写戏剧(“奥托大帝”)外,还写有长诗“伊莎贝拉”、“海披里安”、“圣亚尼节的前夕”和“拉米亚”等。他最著称的颂诗如“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民歌体诗如“无情的妖女”以及很多优美的十四行诗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一八二年,济慈的肺病趋于恶化,使他不得不停笔。九月,他接受友人的劝告去到意大利养病。但到意大利不久,即在一八二一年二月去世了,死时才二十五岁。在他的墓碑上,友人按照他的遗言铭刻了如下一句话:“这里安息了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雪莱曾写有“阿童尼”一首长诗哀悼诗人的死亡。
总起来看,济慈的创作生涯不过短短五年,而且是青年时代的五年,虽然这五年已经给英国和世界文学的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可惜的是,诗人终竟宏才未展而就夭折了。他自题的墓志铭已经表示他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的早死,自然是和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和反动派对他的直接和间接的打击分不开的。拜伦早已有见于此,他在“唐璜”的第十一章中写道:
济慈被一篇批评杀死了,
正当他可望写出伟大的作品;
尽管晦涩,他曾经力图谈到
希腊的神,使他们在如今
呈现他们该呈现的面貌。
可怜的人,多乖戾的命运!
他那心灵,那火焰的颗粒,
竟让一篇文章把自己吹熄。
拜伦和雪莱对济慈的同情和爱惜,绝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济慈的诗的影响凌驾一切十九世纪诗人之上,形成了当时诗歌的主要的流派。但他绝非如资产阶级批评家把他说成的那样——一个纯艺术形式的大师,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典范和享乐主义颓废派的先导。这种说法,无异抹杀了济慈作品中深挚的社会热情,无视诗人——特别是在他的长诗如“伊莎贝拉”和“海披里安”中——对于自私自利的、窒息人的心灵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抗议。实际上,济慈所以重视艺术,视之如沙漠中的绿洲,正是由于他对社会生活不满而引起的:他想以艺术去和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成对立。他早期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倾向,就是在这种心情的土壤上形成的。但是济慈并没有在这阶段上停留不前;他逐渐转化;在长诗“海披里安”里,已经可以看到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在发展着,但这首诗没有完成,诗人就去世了。
在早期作品中,有明显地表现社会题材的诗如“咏和平”、“写于李·汉特先生出监之日”、“给海登”、“愤于世人的迷信而作”、“致克苏斯珂”等。这些诗流露了诗人的进步的社会意识以及他对现实的深刻的不满。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成一幅快乐的生活图画,而将这想象的感官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他仿佛说,现实世界是悲惨的、丑陋的,这是它不值得注视的一面;可是还有美和美感在,让我们去追求这种快乐吧,因为这是更高的真实。因此,在“希腊古瓮颂”里,他写下“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句话来。但这并不是他的思想全貌。他是有矛盾的。早在一八一六年写“睡与诗”时,他已认识到,如果不理解社会的疾苦,就无法达到诗的最高的境界。所以他说:
我必须舍弃它们去寻找
更崇高的生活,从而看到
人心的痛苦和冲突;
可惜的是,诗人短促的生命使他来不及实现他的这个描写“人心的痛苦和冲突”的愿心。
苏联科学院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英国文学史”把济慈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作了很好的描述,它说:
人文主义,对自然和对人所持的自发唯物主义的、享乐的态度,激进的社会观点,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本质的抗议——这一切使济慈和湖畔派诗人们迥乎不同,却使他和革命浪漫主义者颇为接近。但另一方面,雪莱和拜伦积极反对他们周围的不合理的世界,并把诗看作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济慈则不是这样,他倾心于美,特别是在早期的诗作里崇拜“永恒的美”。(见该书第一卷第二册130页)
……
他(穆旦)的译诗之所以那样精妙,正是因为他的诗才还在。—— 王佐良
他(穆旦)是一颗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我们只是从那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莹,便感受到了他旷远的辉煌。 —— 谢冕
他(穆旦)的翻译是既谨严又流畅,诗意盎然,往往使人读来几乎不觉得是翻译作品。
—— 周珏良
穆旦丰富得几乎无法概括——任何概括都意味着更多的遗漏。 —— 张同道
穆旦在时间里完成了自己,拥有时间存在的全部品性。 —— 余世存
献诗
——给李·汉特先生
神奇和瑰丽都已消失、不见;
因为呵,当我们在清晨游荡,
我们不再看见一缕炉香
袅入东方,迎接微笑的白天;
不再有快乐的一群少女
妙曼地歌唱,手提着花篮,
把谷穗、玫瑰、石竹、紫罗兰,
携去装饰五月的花神祭。
不过,倒还有诗歌这种乐趣
遗留下来,点缀平凡的岁月;
我欣幸:在这时代,在林荫里
固然没有了牧神,我尚能感觉
葱茏的恬美,因为我还能以
这束贫乏的献礼,给你喜悦。
一八一七年三月
给我的弟弟乔治
今天我看见的奇迹很多:
初升的旭日吻干了清晨
眼中的泪,天宇中的诗人
凭倚着黄昏轻柔的金色;
我看见碧蓝而广阔的海,
它那巉岩,洞穴,海船,憧憬
和忧惧,还有神秘的海声
令人悠悠想到过去和未来!
亲爱的乔治呵,就在此时,
月神像在她新婚的夜晚,
羞怯地从丝帷向外窥伺,
她的欢情还只流露一半。
唉,但天空和海洋的奇迹
算了什么,若不是联想到你?
一八一六年八至九月
给——
假如我面貌英俊,我的轻叹
就会迅速荡过那玲珑玉壳——
你的耳朵,把你的心找到;
热情尽够鼓舞我前去冒险:
但可惜我不是无敌的骑士,
没有盔甲闪闪的在我前胸,
我也不是山中快乐的牧童,
能让嘴唇对牧女的眼睛放肆。
然而我仍得爱你,说你甜蜜,
因为你甜过希布拉的玫瑰
当它浸润在醉人的露水里。
唉!但我只合品尝那露滴,
等月亮露出脸,苍白而憔悴,
我将要凭咒语把露水采集。
一八一六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