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4526
本书在纪录片研究领域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大型学术性专著,它吸收近年来国际上学术研究中新电影史观和媒介考古学的成果经验,以跨学科的研究新范式,形成专题史与通史结合的研究框架,从传统的纪录片艺术的本体论研究范式中解放了出来,打通了以往纪录片艺术研究与大众传媒文化研究相互独立的割裂状态,不仅从艺术与审美的内部条件关注世界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之特色与规律,还结合媒介考古学对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形成一种开放的研究视野,既注重媒介的物质性与技术性变革的力量,展示旧媒介与新媒介交替的创新业态与媒介生产的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市场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又关切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形态所体现出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进步力量的推动性和各种文明间互鉴的知识型图景,并阐释了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关联性和独特性与对话性关系。
本书由导论和十个专题章节组成,每章又下辖理论导引和文本分析两大框架。在近乎130万字中,搭建起场域性的多维层面阐释纪录片的价值域:一种作为档案的历史和国家记忆、民族记忆、文化记忆和人类记忆的维护与分享的媒介记忆建构平台,展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以及世界上不同文明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与独特性;同时,通过文本分析的框架平台,可以看到一种作为媒介哲学的纪录片,既是指向纪录片本体的自我反思也是作为纪录片人及其受众置身媒介中的存在、世界中的存在的自我展示。此外,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的建构性、批判性的文化力量及其多功能性的价值,正是通过一个个经典文本的解读展示出来,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平衡性,战争的冲突与生态破坏的创伤性以及我们如何面向数字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想象,都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纪录片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上册目录
前 言…………………………………………………………………………………………………………………… 1
导 论 迈向纪录片诗学的坦途………………………………………………………………….. 1
第一节 合法性归宿:“真实”的知识谱系与“诗学”的历史根基……………. 4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纪录片真实性的诗学突围…………………………………….. 5
二、纪录片理论重建的哲学和诗学启示………………………………………………. 8
第二节 历史性回眸:世界纪录片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15
一、 从筚路蓝缕的开创到身份的确认、直接电影 / 真实电影时代及.
论文电影的兴起……………………………………………………………………..17
二、新纪录电影及“后格里尔逊时代”的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审美意识……….45
三、世界纪录电影发展格局中的中国纪录片及其主体性建构…………………..49
第三节 21 世纪纪录片理论研究前沿与纪录片诗学构建的关联性……………. 59
一、“后制品”时代的纪录片新发展样态与跨学科研究路径…………………….60
二、从平面到立体:纪录片的诗学新视界…………………………………………..63
三、纪录片诗学建构的历史关联与理论透视………………………………………..65
参考文献…………………………………………………………………………………………………… 66
上 编 诗与史 纪录片的发现与使命
第一章 出发:从人类学走向艺术和真理的世界………………………………………. 75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76
一、身份:从人类学及影视人类学到人类学纪录片……………………………….76
二、历史: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88
三、地方性想象:中国四大地域民族文化与纪录影像美学风格的表征…….. 121
四、创新:当代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趋向及范型……………………………….. 136
第二节 文本分析…………………………………………………………………………………….143
一、 文本Ⅰ 世界经典纪录片兴起的坐标—— 以《北方的纳努克》和.
《亚兰岛人》为例………………………………………………………………….. 145
二、 文本Ⅱ 世界经典纪录片的新阶段与新视角—— 从《夏日纪事》到.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 149
三、 文本Ⅲ “后格里尔逊时代”人类学纪录片的跨学科生成—— 基于.
反身实践及媒体人类学视角下《人类溯源》与《文明》的人类文明.
再审视……………………………………………………………………………….. 156
四、文本Ⅳ 实验民族志影像的新标识—— 以《甘地的继承者》为例……. 162
五、文本Ⅴ 当代人类学片的前沿坐标—— 以《利维坦》与短视频为例….. 166
六、 文本Ⅵ 中国系列1•东北古老民族文化失落的背影与现代转型的.
困惑—— 以《最后的山神》和《神鹿呀 我们的神鹿》为例…………. 177
七、 文本Ⅶ 中国系列2•西南泸沽湖地域摩梭人的女神与现代转型的.
期盼—— 以《三节草》为例……………………………………………………. 181
八、 文本Ⅷ 中国系列3•西北(新疆)本土遗产的挖掘—— 以《祖鲁》.
为例………………………………………………………………………………….. 186
九、 文本Ⅸ 中国系列4•东南乡土的地方性意象—— 以《金翼山谷的.
冬至》为例…………………………………………………………………………. 191
参考文献…………………………………………………………………………………………………..197
第二章 修辞:艺术影像的塑形与影像媒介的祛魅………………………………… 202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205
一、“艺术纪录片”的命名及其史学地位的考察…………………………………. 205
二、价值:传播学与社会文化学视野下艺术纪录片的特征与功能………….. 245
三、品质:艺术纪录片对纪录影像世界的祛魅………………………………….. 256
四、效用:影像媒介对艺术记忆的重构……………………………………………. 266
五、中国艺术纪录片的在场及其主体性地位的张扬…………………………….. 280
第二节 文本分析…………………………………………………………………………………….297
一、 文本Ⅰ 世界艺术纪录影像的早期篇章.
—— 纪录语汇的开创与风尚……………………………………………………. 298
二、 文本Ⅱ 纪录影像作为一种自我解放艺术的张扬.
—— 以六部作品为中心………………………………………………………….. 306
三、 文本Ⅲ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艺术纪录片之旅.
—— 以七部作品为中心………………………………………………………….. 321
四、 文本Ⅳ 纪录影像中艺术空间话语的构建.
—— 以八部作品为中心………………………………………………………….. 331
五、 文本Ⅴ 纪录影像之艺术中国题材的图像绘制与多重凝视.
—— 以新近多部作品为中心……………………………………………………. 345
参考文献…………………………………………………………………………………………………..362
第三章 国家:主流话语的引领与融合……………………………………………………… 368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371
一、主流文本的特性: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当前发展路径与传播格局……….. 371
二、书写路径与媒介空间:主流纪录片生成的历史语境与文化逻辑……….. 379
三、传播策略与效果:大众化与审美愉悦的融入与姿态………………………. 388
四、国际题材的拓展:当代主流纪录片发展的新面向…………………………. 401
五、品格与追求:当代主流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407
六、功能的新开拓:纪录片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与媒介圈搭建……………… 413
第二节 文本分析…………………………………………………………………………………….418
一、 文本Ⅰ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开创与拓展—— 以《望长城》.
《国家记忆》《山河岁月》《记住乡愁》和《中国》为例……………………. 419
二、 文本Ⅱ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视野—— 以《互联网时代》.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450
三、 文本Ⅲ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新叙事与新样态.
—— 以《本草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461
四、 文本Ⅳ 当代主流纪录片与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
—— 以《泊客中国》《从〈中国〉到中国》《中国缘》为例………………. 474
参考文献…………………………………………………………………………………………………..487
第四章 民间:独立制作的崛起与探索……………………………………………………… 491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492
一、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缘起与发展…………………………………………………. 492
二、探索与共存:独立纪录片的特性、发展现状和挑战………………………. 504
三、审美镜像:独立纪录片的视觉追求与风格化特征…………………………. 523
四、个性化叙事:题材的边缘化与批判性思维………………………………….. 528
五、市场、平台与他者:国际纪录片节/ 影展的运作与传播…………………. 538
六、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话语场构建策略、国际化进程与新样态趋向……….. 548
第二节 文本分析…………………………………………………………………………………….557
一、 文本Ⅰ 独立纪录片底层记忆的开启与创伤记忆的另类表达.
——《流浪北京》与《二十二》………………………………………………… 558
二、 文本Ⅱ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叙事与故事化叙事策略.
——《归途列车》与《四个春天》…………………………………………….. 566
三、 文本Ⅲ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人物肖像新绘.
——《中国梵高》与《摇摇晃晃的人间》……………………………………. 575
四、 文本Ⅳ 中国独立纪录片中的女性凝视及其话语功能探析.
—— 以《回到凤凰桥》《姐妹》为中心兼及《掬水月在手》……………… 581
参考文献…………………………………………………………………………………………………..592
下册目录
中 编 镜与灯:记忆与主题影像的拓展
第五章 城市与记忆:纪录片的城市叙事与历史的在场………………………… 601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603
一、城市的发展与传播:关于城市的多维研究视野…………………………………….. 603
二、纪录片的城市记忆:城市纪录片的兴起与发展…………………………………….. 629
第二节 文本分析…………………………………………………………………………………………….. 663
一、 文本Ⅰ 城市礼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讴歌—— 从
《二十四美元岛》到《柏林:城市交响曲》…………………………………………….. 664
二、 文本Ⅱ 城市图像•记忆与视觉化风格—— 以《尼斯印象》和
《纽约,纽约》为例…………………………………………………………………………………. 669
三、 文本Ⅲ 城市危机•后工业文明的哀歌—— 以《失去平衡的生活》
为例…………………………………………………………………………………………………………. 673
四、 文本Ⅳ 都市印象•东方之城的追忆与影像叙事的互文—— 以
《德兴坊》和《海上传奇》为例……………………………………………………………… 676
五、文本Ⅴ 世博印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城市之光》为例……… 681
六、 文本Ⅵ 凝视城市•当代影像新叙事与“后格里尔逊时代”的多模态
呈现—— 以《临安的记忆》、《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纽约:美国最
繁忙的城市》、《纪实72 小时》(中国版)、《洛杉矶影话》为例…………… 685
参考文献…………………………………………………………………………………………………………….. 693
第六章 灾难与记忆:二战•难民•抗疫的纪录影像三重奏……………….. 698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698
一、不忘历史的文字书写:关于战争的多维研究视野…………………………………. 698
二、纪录片的战争记忆:反法西斯战争影像的历史叙事与当代话语形态…… 713
三、战后新风险与非传统安全的创伤……………………………………………………………. 734
第二节 文本分析…………………………………………………………………………………………….. 748
一、 文本Ⅰ 新闻纪录片与舆论战—— 以《我们为何而战》为例…………………749
二、 文本Ⅱ 全球记忆的东方叙事之魅—— 以《东方主战场》为例…………. 751
三、 文本Ⅲ 战争另类记忆的新标识—— 以《黑暗之课》为例…………………. 754
四、 文本Ⅳ 记忆的反思与批判•“二战”纪录片人文批判的新向度
—— 以《战争迷雾》为例………………………………………………………………………. 757
五、 文本Ⅴ 战乱记忆之维•离散难民纪录片的反身实验
—— 以《当保罗穿越大海》为例…………………………………………………………… 760
六、 文本Ⅵ 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与全球抗疫的媒介记忆•新冠肺炎
遭遇战的中外叙事—— 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好久不见,
武汉》《纽约:新冠日记》为例………………………………………………………………. 763
参考文献…………………………………………………………………………………………………………….. 771
第七章 体育与记忆:赛场风云与极限挑战的多样态叙事……………………. 776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777
一、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本质………………………………………………………… 777
二、媒介记忆在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780
三、记忆的在场与体育纪录片的叙事范型和张力………………………………………… 788
四、数字时代中外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图景……………………………………………………. 794
第二节 文本分析…………………………………………………………………………………………….. 801
一、 文本Ⅰ 奥运纪录片的首座里程碑•双重“竞赛”的神话——
以《奥林匹亚》为例………………………………………………………………………………. 801
二、 文本Ⅱ 奥运纪录片的东方转场•承前启后的东京记忆——
以《东京奥林匹克》为例……………………………………………………………………….. 806
三、 文本Ⅲ 奥运影像的中国记忆•东方风采的复合叙事——
以《筑梦2008》和《我们的奥林匹克》为例………………………………………… 809
四、 文本Ⅳ 攀登精神与全球传播的在场—— 以《喜马拉雅天梯》为例…. 814
五、 文本Ⅴ 极限运动的浪潮—— 当代西方体育实验短片的创新性评述…. 819
参考文献…………………………………………………………………………………………………………….. 826
第八章 生态与记忆:同一个星球的凝视与绿色影像的表达……………….. 830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831
一、新的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831
二、绿色记忆作为一种认知和信念的引领……………………………………………………. 845
三、绿色记忆与叙事新大陆的开创:纪录片书写的多维生态视角……………… 847
四、记忆的风景:双重视角下生态纪录片的中西比较…………………………………. 857
第二节 文本分析…………………………………………………………………………………………….. 874
一、 文本Ⅰ 敬畏生命的唯美之歌—— 以《迁徙的鸟》为例…………………….. 875
二、 文本Ⅱ 吹响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保护的号角—— 以《海豚湾》
和《平衡》为例………………………………………………………………………………………. 880
三、 文本Ⅲ 敬畏大地的“地球— 祖国”之歌—— 以《蓝色星球》和
《家园》为例……………………………………………………………………………………………. 887
四、 文本Ⅳ 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之歌—— 以《森林之歌》《众神之地》和
《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例…………………………………………………………………………. 893
五、 文本Ⅴ 与大地的对话•艺术即自然与创造—— 以《河流与潮汐》
为例…………………………………………………………………………………………………………. 904
参考文献…………………………………………………………………………………………………………….. 910
后 记
2000 年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中法比较诗学”的立项准备过程中,我就特别留意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中法文学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待该项目结题后,由于影视艺术的教学之需,我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世界纪录影像这一领域。20 世纪80—90 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大发展、大变化的开端。在此背景下,我于1988 年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开设了“中外电影作品赏析”的课程,2001 年又开设了“中外纪录片赏析”的课程。回想世纪之交的那个年代,我还多次参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简称“纪学会”)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简称“纪研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和国际纪录片影展的观摩,尤其是“2004 北京国际纪录片展”及其盛大的“纪录大师交流会”对我触动很大。法国的朗兹曼、让- 米歇尔•傅东以及日本的土本典昭等纪录片大家的作品和他们同与会者的对话令我记忆犹新,对什么是纪录片和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真正有了清醒的认知。当然也曾受惠于学会编辑的《纪录手册》。
21 世纪以来,依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这一平台,我参与策划和组织了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论坛”(2004)、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2006)并发表了《法国镜像与生态传播兼及中法纪录片比较》的专题演讲。2020 年12 月,我们四川大学世界纪录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的支持下,策划组织了“全国首届艺术纪录片高端学术论坛”(成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活动项目(线上)之一,包括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台湾资深纪录片导演、评论家陈传兴教授,资深纪录片导演、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周兵,资深纪录片导演、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业界导师赵刚在内的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中外艺术纪录片(文学纪录片)的兴起、属性与特征及其在影视史(纪录片史)中的地位与作用。2021 年,我们中心又与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共同发起并联合国内多所高校,举办了中国高校“建党百年媒介记忆的回顾与展望”专题学术论坛(重庆)。
得益于多年来影视教学与从事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科研工作的长期积累,自20 世纪末至今,我在中国影视艺术和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刊物上共发表了《纪录片:中国与世界》等数十篇有关纪录片的文章,出版了《纪录片概论》(2010,专著,副主编,教*部“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专著,2006)以及《国家公关时代:视听媒介与国家形象塑造》(主编,2015)等著作。2016 年,我以《纪录片的历史与文本研究》为题,申请了四川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第2 批)”立项。次年,该项目又以“争创面向世界的创新性课程与精品教材工程”的预期成果获得了学校“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8 期)”的项目资助,这些前期成果为我2020 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6 年开始本项目的研究与撰写工作以来,我以 2001 年就创建的四川大学“世界纪录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为平台(当时的名称为“四川大学纪录片研究会”),联合国内外相关高校和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传媒机构,以一系列相关课程教学为学术保障,进行了长达7 年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其间,曾邀请香港凤凰电影台台长黄海波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新媒体艺术理论及科幻电影研究专家黄鸣奋教授等,来四川大学世界纪录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学术演讲。当然,自2010 年至今,我还受聘担任中央电视台特邀节目评奖专家,这使我有机会对央视播出的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作品,予以长时间的关注与研究,近距离地集中了解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变化。另外,我也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录与方法:全球纪录影像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2018)上,与世界著名纪录片理论家、曾任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主任布莱恩•温斯顿先生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教授简•M. 盖恩斯女士就“当代西方纪录片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还相继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年会暨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上,先后提交《中国电视生态节目的兴起、表现形态及发展思考》、《空间生产视角下的电影节与区域文化空间塑造》、《纪录片创作的新拓展:科幻主题与未来想象》和《艺术纪录片(元纪录片)的史学地位及其价值意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22 届年会暨中国影视高端论坛》论文集,2021)等专题文章。多年来,我还持续关注并参与四川国际电视节(其间在“生态纪录片展播与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法国当代生态纪录片艺术空间探寻》的专题演讲)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并担任其间举行的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复评评委。此外,自2009 年以来,多次赴北京参加iDOCS 国际纪录片论坛,冬日里北京电影学院的观影厅、交流厅和食堂热度不减,也成了我接触国内外纪录片人与研究者的缘分之地,它给我带来包括中国纪录片在内的世界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今天,本项目的第四稿终于完工了。借此机会,首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多位项目评审专家对本项目予以的充分肯定和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感谢四川大学为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的方便!同时,特别感谢在纪录片研究抑或电影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及媒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正是得益于他们的研究发现和真知灼见,使书稿的撰写视野开阔,写作中的困惑与迷茫得以排解。尤其还要感谢本领域的国内学术同行及媒体朋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杨乘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邓启耀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方方教授、孙绍谊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张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朱靖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刘广宇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孙红云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姜娟教授;著名媒体人、凤凰卫视中文台副总编辑、凤凰电影台台长黄海波先生,资深纪录片导演周兵教授、刘湘晨教授、梁碧波教授、张以庆教授、赵刚教授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张鹂常务副秘书长以及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工作的鲁思文女士和曾就读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刘婉秋研究生,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相助与支持使得本书撰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时刻,我还要借此机会为传播世界纪录影像和建设与丰富中国纪录影像文化的公共空间做出贡献的媒体机构及其网络平台表示衷心感谢!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源为我们拓展了中外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及其接受效果的认知空间和思考的维度。故此,特别致谢以下网站——国际纪录片协会、法国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美国电影协会、英国电影协会、德国电影资料馆、印度国家电影档案馆、俄罗斯电影资料库、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纪录片网、央视纪录片频道、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iDOCS 国际纪录片论坛、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活动、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活动、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活动、西湖纪录片大会,FIRST 青年电影展、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及豆瓣电影、百度百科、凹凸镜DOC 等学术和咨询平台,你们引领大众走向了纪录片的殿堂。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这7 年来与我同行的四川大学的研究生们,作为我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项目材料搜集和部分初稿写作的同学有博士宁珂、王卓尔、侯梦瑶、钱进、陶孟然、周星宇(博士生)和报考川大读博的陈丽茹、王赈阳才俊,硕士生有黄思骏、陈雷、应宏、田媛、王爱玲、李慕然、王妍、徐丹云、颜嘉稹、王文瑞、陈文婷、白娟和刘可欣同学等,以及毕业于川大的朱婧雯博士、李茂华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冯楷,感谢他们在“电视文化与纪录片研究”“艺术批评学专题研究”和“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等课程和在书稿文本分析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中的辛勤劳动!尤其是2021 年下半年项目结项冲刺阶段,在各章的增补、修改、统稿和参考书目的编订中,钱进、周星宇、陶孟然、颜嘉稹和白娟同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今年第4 稿的补充完善中,新进博士生刘慧颖以及硕士生白娟、余快、仝晓旭和易云霞,还有余越、马佳均、李婷、张莹同学与我共同进行此次书稿的校对和修改工作,在此也一并感谢!此刻,让我们共同见证书稿的完结,分享写作成功的喜悦!
在付梓前,我要深深地感谢我年迈的父母及家人,正是他们一如既往而又无怨无悔的支持和理解,才使得本书稿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虽然受近几年疫情的干扰和夏季史无前例的热浪与酷暑的折磨,但仍未能阻止我们向国家社科基金办提交项目结项申请报告及其后对书稿持续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倍感欣慰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也正是在他们的提议下,原书名《纪录片历史与文本研究》最终更名为现书名。此刻,抚卷回望当年的春之播种,几经七载风雨酷暑,终在秋冬之际修成正果。末了,再借法国学者巴迪欧一席话与广大读者分享:“电影作品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下的叙事艺术,而是对世界真理的感性配置。”
侯 洪
2023 年11 月7 日于成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