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5009
- 记忆的角落,也会有光。“记忆的角落”丛书精选经典作家并不广为人知但极具出版价值的作品,以及久被忽视但极具文学思想意义的作家作品,填补中文文学界、思想界、出版界空白,开阔读者视野,打开全新世界。目前已出版本雅明《十四行诗》、康拉德《阴影线》等四种,后续将陆续推出福克纳、柯莱特、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永井荷风等著名作家此前从未被中文世界译介的遗珠之作。
-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赛珍珠,短篇小说代表作,中文世界首次译介!
- 知名译者范童心精选,包含代表作《大地三部曲》原型故事《王龙》,了解赛珍珠入门读物!
- 洋媳妇不适应中国生活、留学生看不惯老家旧俗、白人教师不懂中国国情、摩登新人却向往中式传统……这里的戏码,现在还在上演!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赛珍珠的获奖在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那种丰饶的、史诗般的描述。”
《中美关系史论》作者詹姆斯·汤姆森:“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我早年阅读并仰慕的名家包括海明威、加缪及赛珍珠。”
如果你想了解今天,就必须阅读昨天。——赛珍珠
《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包含了九篇故事。它们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与作者代表作“大地三部曲”的出版时间基本相同,是赛珍珠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这些故事大多基于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和观察而创作,笔调深沉,具有充分的人道关怀,展现了那个年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的碰撞,以及在各种洪流当中的普通人的命运。
返乡
教学
老母亲
难民
王龙
天使
阴雨天
争吵
心归故里
赛珍珠的获奖在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那种丰饶的、史诗般的描述。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早年阅读并仰慕的名家包括海明威、加缪及赛珍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
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
——美国历史学家、《中美关系史论》作者 詹姆斯·C. 汤姆森
难民
他们从远方的乡村而来,茫然穿过新首都的街道——是的,即便自己的土地只在几百里之外,对他们来说,那也是遥不可及的远方。他们的眼神空洞,是一群突然被不可预知的原因夺去了一切的人。他们的世界原本是熟悉且安全的,直到现在。从前的他们只习惯于田地和乡间小路,此刻却在新首都的骄傲的大道上蹒跚前行,双脚踏在新砌好的水泥人行道上。虽然街上满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还有汽车,还有很多他们听都没听过的新鲜玩意儿,他们眼中仍然空无一物,像梦游一般走过。
此刻的队伍中有数百人,他们不看周围的任何人或任何事,也没有人看他们。城中满是难民,成千上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聚居在城墙外巨大的营地中。每天中的任何时间都能看到一队一队衣衫褴褛的男女和孩子往难民营走去,若是城中的居民注意到他们,都会越来越心酸地想:
“又是难民。还有没有个尽头啊?就算只喂给他们每个人一点吃的,我们也全都会饿死的!”
这种心酸会转化成恐惧,让小商贩们粗鲁地赶走每个时辰都出现在门口的乞丐们,也让人们付给洋车夫的车费残酷地越来越少,因为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多十倍,难民们都在想方设法挣钱。连本来就以拉车为生的车夫们都在咒骂难民,因为他们饿得要命,不管给多少钱都肯拉,所以现在全城的车费都低极了,大家都不好过。城中到处都是乞讨的难民,涌入不需要技术的各行各业,每个清晨街上都有饿死的尸体,谁还会愿意在这寒冬的黄昏正眼瞧这新涌入的一群呢?
但这并不是些普通老百姓,不是经常在发大水时挨饿受穷的贫民。这些人明显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能看出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区,身上穿的都是同一种深蓝色棉布缝制的衣服,模样简朴,老式的剪裁,长袖子,外套也又长又结实。男人们都穿着带刺绣的围兜,刺绣的样子好看、复杂又特别。女人们头上包着同一种蓝布做成的头带。男人和女人都身材高挑,虽然女人们是裹了脚的。行列中有几个年轻的男孩,也有几个更小些的孩子坐在篮子里,被自己的父亲们用扁担挑着。但是没有女孩,也没有婴儿。每个男人和男孩肩上都挑着或扛着东西,基本上都是被褥之类的,还有衣服,也是用一样的蓝布做的,看上去很干净,也制作考究。每一摞叠好的被褥上都放着一个小垫子,再上面是一口锅。这些锅毫无疑问是人们仓促离家时从村里的土炉子上直接端走的,但任何一个篮子里都没有一点食物,锅里也没有任何最近烹饪过的痕迹。
仔细端详这些人的面孔,就会发现他们确实很久没吃过东西了。暮色中看第一眼,他们还显得挺正常;但再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都已经饿了很久,脸上浮现着最后一丝歇斯底里的希望。他们无视一个崭新的城市中新奇的一切,因为他们已经与死亡近在咫尺,什么都看不到,也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好奇了。他们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土地,直到大饥荒让他们不得不走。因此,他们一路走来目中无物,鸦雀无声,对一切漠不关心,因为即将死去的人会对活着的一切毫无兴趣。
走在这支漫长而沉默的队伍最后的,是一个干瘪的小老头。连他也挑着两个篮子,垂在肩头的扁担上,也是同样的被褥和锅,但只有一口锅。另一个篮子里看上去只有一床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满是补丁,但仍然干净。虽然挑的东西不多,但对这么衰老的一个人来说还是太多了。很明显,他这个年龄的人早就不干活了,过去这些年也很少挑这么重的东西。他摇摇晃晃往前走的时候,呼吸声带着沉重的呼哨,憔悴的眼睛费很大力气才能盯住前面的人,免得不掉队,满是皱纹的脸痛苦得气喘吁吁。
忽然间,他走不动了,把手里的扁担轻轻地放下,就蹲在了地上,脑袋深深地陷在膝盖中间,双眼紧闭,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即使这么饿,他黝黑的面颊上还是泛起了一丝血色。一个衣衫破烂的卖面条的小贩把手推车靠在他身边,吆喝起来,面条摊的阴影覆盖在老人无力的身形上。一个路过的男人停下来看着他,嘴里低声说道:
“我发誓今天不能再给了,不然我自己连面条都买不起了。但这老人家实在是太可怜了。好吧,我还是把今天挣的这一点银子都给他把,我自己可以明天再挣。如果我的老父亲还活着,我也会把这个钱给他的。”
他翻动着全身,最后从破烂的包袱里摸出了一块银子,迟疑片刻还自言自语了几声,又补上了一枚铜币。
“拿去吧,老爹爹,”他用一种酸楚的热情说道,“快去买碗面吃吧。”
老人缓缓抬起了头,看到了那块银子,却不肯接到手里。他说:
“先生,我不是要饭的。先生,我们有很好的土地,从来没这样挨过饿。我们的土地都好好的。但是今年河水决了堤,多好的土地上也有挨饿的人。先生,我们连种子都没有了,我们把种子都吃了。我跟他们说了,种子不能吃,但他们太年轻也太饿了,根本不听我的……”
“拿去吧。”男人说着,把钱放进老人的绣花围兜里,就径直往前走了。
小贩准备好了一个面碗,大声问道:
“老人家,要吃几碗啊?”
这时老人才动了起来,他在褂子里摸索着,找到了那两枚银子和铜钱后,才说:
“一小碗就够了。”
“您只能吃得下一小碗吗?”小贩惊讶地问:
“不是给我的。”老人回答。
小贩诧异地盯着他,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动手盛了一小碗面,盛好以后叫唤道:“面条来啦!”然后就等在旁边,看看到底谁会吃。
老人费了好大力气才站起身,用颤抖的双手端着面碗走到没有锅的那个篮子跟前。小贩眼看着他把里面的被子拉开,下面竟然躺着一个五官瘦得凹陷的小男孩,眼睛闭得紧紧的。老人抬起男孩的头,让他的嘴巴能够到碗边。要不是看到他轻轻地吞咽起面汤来,人们会以为他已经死了。直到男孩喝完面汤,老人一直喃喃地哄着他说:
“喝吧,宝贝……喝吧,我的孩子……”
“是您孙子吗?”小贩说。
“对。”老人说,“我儿子唯一的儿子。我儿子和他媳妇都在种地的时候被决堤的洪水冲走了……”
他温柔地给孩子盖上被子,才又蹲下身,用舌头仔细地顺着小碗的碗沿把汤汁舔干净,再把碗里最后的残渣也吃完。随后,好像已经吃饱喝足一般,他把碗还给了小贩。
“但是您还有银子啊!”衣衫褴褛的小贩叫道,看到老人并没有多要一碗的意思,显得更加惊讶了。
老人摇了摇头:“那是留着买种子的,”他回答,“我看到这银子的时候,就知道它得用来买种子。他们把种子都吃了,那地里还能种什么呢?”
“要不是自己也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小贩说,“我会白送您一碗的。但这年头施舍东西给一个手里有银子的人……”他摇了摇头,很困惑。
“不必了,兄弟,”老人说,“我知道你想不通。但如果你也有自己的土地,就会知道,种地必须得有种子,不然来年还要挨饿。我能给这唯一的小孙子做的最后的事,就是买一点种子。是的,这样即使我死了,其他人也能继续种下去,地里必须得有种子……”
老人又挑起自己的扁担,衰老的双腿颤抖着。他竭力盯住眼前又长又直的大路,向前走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