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53308
* 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关注新闻传播学最新话题,对新闻传播理论、历史与实践进行多元视角的观察和研究。
《新闻传播学前沿》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新情况,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学科建设新动态,回应传媒改革实践;通过探讨新闻传播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进一步发展。本书包含前沿话题、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国际传播等栏目,共16篇学术文章,话题新锐前沿,剖析探究深入,不断跟踪和引领新闻传播发展。
前沿话题
新时代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研究——以《求是》《前线》为例 田森杰 张晓红
后现代·超媒介·互动型:数字视频的三大文本特征 刘 念 张 丽
虚假信息、新闻怀疑与媒介使用:社交媒体中媒体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鉴琳 詹 骞
基于控制实验法的Vlog植入广告对用户态度改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以B站Vlog为例 王灵通 韩运荣
平台媒介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佟亚云
新闻传播史
新闻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发展考略 谢金文
渐次演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实践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吴 澳 仇筠茜
20世纪20年代《晨光》专栏《女子参政论坛》考论 杜皓炜 傅竹风
新闻传播实务
历史情境与文化语境:探析《解码十年》正面宣传的创新路径 黄雨寒 郎劲松
故事化、形象化、立体化: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呈现与表达——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为例 周文超 邓年生 许慧琴
主流媒体二十大融合报道创新研究——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报道为例 朱梓函 陈奕颖 吴 风
《北京晚报》地方感建构研究——以《大城之变》专题报道为例 黄欣然
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问题的全球拼图——基于历史与实践的视角 李佳铭
基于主题模型的国际性别传播前沿议题与趋势研究 方蓝燕 范伟健
国际交往视角下微博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分析——基于熊猫乐乐、丫丫引发的网络争议 姜雨彤
卷首语
2023年令人难忘。新冠疫情阴霾终于退去,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时期。这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作为新的历史坐标,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在2023年展开,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期“前沿话题”密切关注了学科前沿热点。田森杰、张晓红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和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为样本,探究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所发挥的功能,为如何开放式存取和融合马克思主义内容提供基本架构和内容模式。 文章提出党刊在融合范式下建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主流媒体是打造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基础设施。刘念、张丽总结了数字视频的三大文本特征,认为视频成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具有技术、时代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的审美风格、多感官的阅读方式及社交化的功能指向三个方面。杨鉴琳、詹骞从受众感知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使用和社交媒体新闻怀疑与社交媒体中各类媒体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交媒体新闻怀疑是影响社交媒体中媒体信任度的重要因素,虚假信息感知对新闻怀疑和媒体信任度之间的关系起着负向调节作用。王灵通、韩运荣则通过控制实验法,以B站(哔哩哔哩)Vlog为例,研究Vlog植入广告对用户态度改变的影响机制。佟亚云聚焦于乡村媒介化建设问题,认为平台媒介为重建乡村公共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新闻传播史”栏目收录了3篇文章。谢金文从新闻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发现中国古代报刊曾以明显优势领先于世界,后又被欧洲全面超越,报刊作为媒介反映了社会需要和条件的状况与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吴澳、仇筠茜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实践的历史制度主义,发现农村电影放映制度在乡土呈现极强的在地性。其变迁是一个在历史框架下渐次连续的演化过程,需要回归乡土,保障村民的主体性。杜皓炜、傅竹风研究了《晨光》报刊与女子参政运动之间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梳理了部分历史。
“新闻传播实务”栏目共刊登4篇文章。黄雨寒、郎劲松研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解码十年》,聚焦于技术发展视角下如何从数据可视化、卫星视角、新闻故事等角度进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宣传的创新。周文超、邓年生、许慧琴从主题、呈现、渠道和转文化传播四个角度探析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整体脉络,揭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中呈现故事化、艺术化、多元化等特征,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朱梓函、陈奕颖、吴风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对党的二十大的融合报道为例,从融合报道的生产、内容、形态、传播四个角度进行融合特点分析,为推动主流媒体实现重大主题融合报道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新闻创作背景下的创新提供建议。黄欣然基于《北京晚报》的《大城之变》专题报道进行研究,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报纸关于北京的地理想象,从依恋、认同、意象三个方面认识地方感的概念建构。
“国际传播”栏目共收录3篇文章。李佳铭提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设应在理论上实现创新,通过对自身文化思想历史的挖掘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搭建起契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象研究框架;在实践中谋求突破,在融入世界、博采众长的同时,走出体现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建设道路。方蓝燕、范伟健对近10年发表于20部国际顶级期刊的性别传播论文进行主题模型分析,描绘了国际性别传播研究的基本版图,为中国本土化性别传播研究拓展思路。姜雨彤从热点事件“大熊猫丫丫回国”着手,研究国际交往视角下微博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发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机制。
《新闻传播学前沿》(2023年·上)即将付梓。本刊将持续关注新闻传播学前沿话题,不断扩大和提升刊物的影响力。欢迎广大师生、业界人士不吝赐稿,我们共同为新闻传播学研究贡献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