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147169
陆沉成湖的历史名城,光芒难掩的生命绝唱
史册不存的斑斓传说、浩浩不息的历史人文、诗词难工的凄婉爱情次第荡开,揭开了古留城众说纷纭的神秘面纱
深陷绝境的兴盛建构,谢幕瞬间的自我拯救。
回肠荡气的恢宏书写,小城大爱的深情吟唱。
长篇历史小说《留城吟》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张良后代复兴留城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古留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
黄河泛滥后留城凋敝,以张谦为首的张氏家族为复兴留城,精心致力于学堂教育。在张谦的培养下,以高志、张豹为首的十八学子迅速成长起来,通过各种场合的卓越表现,赫赫有名于周边,成为张谦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也成为留城复兴的关键人才。接二连三的饥荒、旱涝、鼠疫、冰雹、蝗灾接踵而至,秉承着张良血脉、智慧和精神的留城张氏后人自觉联络刘氏、殷氏等家族带领全城人,一次次消灾自救,又一次次劫后重生,但最终还是在一次黄河大决口中城淹人散……
后记:从容策马啸长风
在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后记时,深秋的风已开始施展威力。尽管所在的这个江苏最北端的县域,近几年引进了大量的南方花木,那些隐在城乡旮旯的本地树种,已开始飘落黄叶,准备着来年春天的勃发。
也许是个人偏好,我特别看重后记的书写,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可我还是充满仪式感地欲罢不能,依然遵循着自己的内心约定,总是想把后记当作一本书的另一种表达、另一种丰富,既自成一格,又相谐相融,相得益彰,不给自己留遗憾,从容策马啸长风。尽管文不逮意,这只是我的一种企望。由此看来,所谓的从容,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心无旁骛地追求一种“慢”,在“慢”中刻意自我“煎熬”,在“慢”中自我赋能加持,在“慢”中尽量呈现心中的描画、相对完美准确地书写和过程的快乐。纵是乱云飞渡时的急就章,也应该排除一切干扰用心地写。虽然不能“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最起码能体现一种“写我所想”的愿望诉求、一种自我设定的为文者的责任和精神。也因此,就像写这个长篇小说时一样,让自己全身心入定,顾不上打理的书房便如秋风掠过一片狼藉,又何谈从容?
算起来,这部关于留城的书写,从最初有了这个想法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尽管留城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弹丸小城,又陆沉成湖四百多年,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它都有着别处没有的厚重和辉煌,更有着别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曾是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又是古留国都城、汉张良封地、高祖刘邦与张良最初相会处……呈现的夺目光芒和留下的闪光记忆,并没有被黄河改道带来的泥沙层层遮掩,其身边腾腾不息的古老运河,一直以不同形式在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它的过去和现在,诉说着它曾经的劫难和鼎盛时期的繁华富庶。介于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灾害的残酷,渐渐谢幕后退隐到历史深处的留城,一切可观可陈,尽被扫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星星点点的记载,只限于周边志书上雷同的条目式文字中,更何况其中的一些记载,像不见官家入史的微山湖周边十八座连城一样,又都是在当地民间人云亦云的传说基础上形成,可作为一直生活在古留城斑斓传说中的写作者,总想尝试着以小说的形式再现留城当时的人文历史和地域风貌。于是,十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准备,希望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既客观地还原历史,又真实地再现留城曾经的气象。为慎重起见,惯于新写实的我,就把这本作为留城三部曲开篇的书写,放在了先期已出版的《龙兴镇》之后。也由此可见,我这部的书写是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而真正在键盘上敲起来是三年前的事。三年多的秉持执念、尽心而为,宿愿终成。三年多来,多次反复的新冠疫情,不仅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多极呈现,看清了让我们蓦然一惊的人心分野,看清了在诸多人类灾难面前良善、平安、美好依然是主流期许,还让我们看清了身在高处的开阔与低处的清晰,看清了既然相遇相处不能彼此照亮单枪匹马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试图通过绝地求生的留城人在这些方面有所表现。为了顺利完成这部长篇小说,三年多来,我一有机会就向相关文史专家讨教,随时修正、丰富自己对留城人文历史的认知,一有机会就到书写所及之处来次访古感怀样的故地重游,一有机会就不断满足自己对各种书的涉猎需求,以致我的书房到处都是高低错落的“书山”林立,也尽管这些书不是所谓的经典绝学,不具备所谓的收藏价值,当时买来也只是为了在这部书的写作中鉴定一下人物的一句对话表述是否外行,为了印证一下某处的建筑物描述语是否专业准确,为了查实一下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人物生活的朝代等是否有出入。有的书明知道就是看完了以后也不会再看,与其清理了增生缺憾、规整了就没有了书写的氛围,不如现在拥有,对写作者来说,可触可及的拥有,也是一笔财富、一种记录、一个回忆、一份难得的幸福,置身在这样的崇山峻岭间,古今中外眼前过,兴来时,纵是长风浩浩,依然可以在这样的文字丛林间“竹杖芒鞋”从容策马,仗剑天涯,啥样的景观又能比得上?这大概就是一种为文者阿Q式的自慰吧?可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幸福和从容中完成的,也可以说是我三年多来的又一种收获,而且从这种收获中所得到的乐趣、所昂扬的激情、所呈现的一种写作者心态,自认为比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书写更重要。拥有了这些,也不论当前或者以后的文学创作如何边缘化、功利化、小圈子化,我都会“风物长宜”地保持下去,并将像这本书中的高志和十八剑客习练“清风明月”一样,会很有兴致地持续以后的书写。
也尽管,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只是忠实于纵深挖掘历史基础上的演绎,是用习惯的写实手法初次进行的一次历史叙事尝试,其间也参考了相关专家学者在网络等媒介发布的研究成果和文字陈述,在此,就不一一标明致谢,当然其中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更会带来这样那样的争议,可毕竟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弥补了当地文化传承方面的遗憾。从另一方面说,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抛砖引玉,或者说,是所处时代的一种“近水楼台”的人文情怀和不忍“槛外长江空自流”的自觉文化担当。甚至说,纯属“欲罢不能”的个人兴趣和“水到渠成”的自然溪流,不奢望融入文字的大江大河,只希望在有缘的读者眼中有一次过手的经历、一次随兴的翻阅、一次零距离的心灵对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