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613488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入低速发展周期、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变革,是现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了高质量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分工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从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出发,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产业分工的驱动力量、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基于现有研究对两者的认知和讨论,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依据,讨论货币国际化对全球产业分工的影响机制,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全球产业分工带来的影响。
第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产业分工1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1
第二节人民币国际化走上历史舞台6
第三节全球产业分工深化13
第二章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产业分工:现有的认知20
第一节关于货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20
第二节关于全球产业分工的驱动因素和影响25
第三节货币国际化与全球产业分工关系32
第三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演变35
第一节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35
第二节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38
第三节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43
第四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全球产业分工的特征51
第五节重点行业和产业全球分工的布局现状54
第四章国际产业分工与双边贸易65
第一节FC模型的理论框架66
第二节两国框架下的国内外贸易额和国际收支80
第三节多国框架下的国内外贸易额和国际收支95
第五章货币国际化影响全球产业分工的机理分析125
第一节货币与汇率125
第二节国际货币的资本禀赋效应129
第三节货币国际化的贸易成本效应147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发达经济体通过跨境直接投资将技术落后产业外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经济体则通过承接外移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和经济转型发展。按照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联系机制的变化特征来划分,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历史演变阶段。五个阶段的动态演化背后都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从蒸汽技术到电力技术再到IT技术,新的技术推动新的产业发展,从而使得旧技术带动的产业向经济发展和技术落后地区转移。每次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都以跨境产业转移为表现,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重构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进程。
第一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开始于18世纪中期,以瓦特蒸汽机改良和其在棉纺织业中广泛应用为标志。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和世界工厂,完成了由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全球分裂为两大经济集团,一大集团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广泛且深入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工业大国,另一大集团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农业国。全球产业转移由此出现,由工业国向农业国转移:英国等先进工业国将国内制造产业转移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此次产业转移造就了美国的工业化大发展,美国成为第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关系、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演化为技术、资本密集型国家和劳动密集型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商品交换。
第二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确定了自身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方面的领导者地位,并率先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将主要精力放到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将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把高污染、高耗能的纺织、钢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联邦德国等经济体。此次产业转移给日本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极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供应者,欧洲地区也成为当时世界制造品出口最多的地区。
第三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受到制造业成本持续升高的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便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由此日本、德国等经济体重点发展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轻纺、服装等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第二次全球石油危机过后,钢铁、化工、机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美国、日本和德国产业外移的主要产业,继续由“亚洲四小龙”承接。此次全球产业转移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和经济腾飞,通过大力发展的出口导向型对外经济战略,“亚洲四小龙”经济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
第四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持续到21世纪前10年,主要表现在“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盟地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发展具有先天的劣势,一是市场狭小,二是自身资源匮乏。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这些固有的劣势与追逐更高利润、环境保护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全球产业分工产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作为此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承接体,逐渐发展为超过美国、日本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全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承接了美国、日本等拥有技术优势的化工、微电子等产业。
第五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初见端倪。此次产业转移主要是以中国为首的各经济体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国转移。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规律看,向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部分产业转移是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适宜的产业链外移,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优化,也有助于扩大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影响力。对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而言,尽管近年来抓住了“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从长远看,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陈旧、产业中高端人才匮乏、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健全、市场规模有限等全方位的问题和挑战。即便是东南亚国家中经济表现较为亮眼的越南,也无法避免核心技术力量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窘境,相比于中国制造,其生产品质仍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