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77877
“价值宪法学”是基于价值哲学范式来研究宪法的新兴学科,不同于“规范宪法学”和“政治宪法学”研究范式,它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主体和宪法之间的效应和意义关系。以往美国宪法侧重从规范和政治角度来研究,本文尝试从价值学角度来研究“建国”到“重建”(1789-1877)阶段美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发展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他们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具体历史阶段需要,这个需要推动了宪法发展变化。在“建国”到“重建”阶段,美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构建一个强大共和国实现自身“自由”,这要求联邦政府必须积极发挥国家能力,扩充中央政府权力来完成历史任务。“人民”的需要迫使联邦政府在宪法赋予权力基础上,通过“多元”宪法变迁机制扩大权力,扫除了“州权主义”、奴隶制等结构性难题对国家整体利益的威胁,实现权威和“自由”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宪法因事实压力引起的变迁也然会体现和实现这种国家主义价值取向,由于国家主义价值取向紧紧围绕美国宪法基本价值结构,接受基本价值的制约和调控,并接受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标准的检验,从而确保了国家主义的“善”相,实现了“权力宪政”与“权利宪政”具体历史统一。
摘要
第四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实现论
第一节 宪法变迁实现机制:以宪法解释“本位主义”为例
一、宪法解释权分配的两种理论
二、“本位主义”中宪法解释的参与方
三、“本位主义”宪法解释权分配的理论模型
四、“本位主义”中“外生性”制约:以司法机关为例
五、 “司法主义”和宪法解释的实现
第二节 “建国”到“重建”最高法院与司法国家主义
一、联邦法院与宪法
二、司法国家主义初露峥嵘(1789—1800)
三、“马歇尔法院”的绝对国家主义(1801—1835)
四、 相对的国家主义:联邦至上和州权的缓慢增长(1837—1860)
五、 国家重构:“内战”和“重建”中的国家主义(1861—1877)
第三节 总统权力变迁实现国家主义(1789—1877)
一、宪法与总统权力
二、“建国”到“重建”总统权力变迁的体现
三、总统权力变迁的原因探析
四、 总统权力变迁实现国家主义:以外交事务权为例
第四节 政党变迁实现国家主义(1789—1877)
一、政党和宪法
二、政党体现民意
三、两党政治的非意识形态化和温和化
四、 政党变迁实现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第五节 “重建修正案”巩固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一、“重建修正案”的内容和批准
二、“重建修正案”: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的结果
三、“重建修正案”与国家重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评价论
第一节 “二重性”评价标准:价值标准和历史标准
一、价值标准:价值评价的内在标准
二、历史标准:价值评价的“元标准”
三、价值标准和历史标准的关系
第二节 正义和宪法基本价值对国家主义的评价
一、国家主义的正义维度: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国家主义与宪法基本价值的统一
第三节 国家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一、共和国构建:“建国”到“重建”的历史任务
二、国家主义的合历史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国”到“重建”宪法变迁国家主义价值取向意义论
第一节 “价值宪法学”:宪法学研究新范式
一、价值哲学:宪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二、“价值宪法学”“政治宪法学”和“规范宪法学”
三、“价值宪法学”的前景
第二节 中国宪法70年:同一性和变迁
一、中国宪法70年的同一性
二、中国宪法70年的变迁
三、国家主义:中国宪法70年变迁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中国宪法变迁存在问题和完善
一、“改革宪法”的“消极回应型”
二、中国宪法变迁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宪法变迁实现机制的完善
第四节 “后改革宪法”时代宪法变迁价值取向展望
一、“改革宪法”时代“人民”的价值取向
二、“后改革宪法”时代“人民”的实践需要
三、公民权利:“后改革宪法”时代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