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47126
本书从创新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理论缘起出发,以创新管理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野这一微观机制入手,对女性创新者及其面临的刻板印象情景进行剖析,用“可行”来衡量和提升女性创新者的能力;随后,将性别维度引入创新管理范式,引入“性别化创新”并回应了当下国际上广泛重视的性别化创新领域的发展问题。。本书以创新管理作为立足点,从管理研究、政策研究的范式出发,重新审视女性在创新管理、科技管理中的作用。本书有助于拓展当前性别议题在创新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为创新管理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价值和启示。
创新的女性主义视野是一个在欧美推行已久的研究议题,欧盟“地平线 2020”计划以及 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 各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先后开展相关研究。 女性科学家发展、性别主流化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科技发展中的女性人力资源发展、 研究结果的性别偏倚、创新成果的两性普适性。自2017年“创新的女性主义视野”及其相关的创新研究范式“性别化创新”引入中国以来,诸多相关领域的论文在持续探讨该议题。然而,国内一直缺乏系统性的著作来阐释与该议题相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研究问题。本书将系统地阐释性别中的性别维度, 将性与性别分析纳入基础研究、 技术和应用研究进程, 以新的视角和维度来激发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提升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满意性。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 一是以文献和政策报告为基础, 从“是什么” 的角度来讨论创新中性别维度作为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属性,以及其作为一种政策概念与之的区别, 为该议题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二是为创新者、 科学家、 商业组织、 研究机构、 政府等创新主体提供创新中性别维度的考量和行动指南。诸如科学研究与创新中的女性主义、 好奇心驱使研究中的性别议题、 女性领导力等讨论, 有利于引导各类创新主体重新审视性别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使得科学研究、 技术创新、 社会经济和生活之间具备更强的社会建构和社会响应关联。
目录
第一篇?理论缘起:创新与女性主义
第1章 创新与女性:重要的创新理论发展进路 3
1.1 社会发展中的女性 5
1.2 科学中的女性 8
1.3 创新中的女性 10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 14
第二篇创新中的女性角色:边缘化的微观主体
第2章 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中的女性 23
2.1 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管漏现象 25
2.2 科学研究中的杰出女性科学家 28
2.3 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女性工程师 39
2.4 发明应用领域的杰出女性发明家 47
2.5 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中的女性人才成长规律 52
第3章 家庭部门创新活动中的女性 63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4
3.2 家庭部门创新者的识别 65
3.3 描述性发现 66
3.4 家庭部门创新动机发现 67
第4章 女性创新者:内涵与类型 73
4.1 女性创新者的研究议题与内涵解析 73
4.2 女性创新者的分类框架 76
4.3 创新管理研究中的女性 81
第5章 刻板印象:女性创新者的威胁亦是机会 91
5.1 技术创新情景与女性刻板印象 95
5.2 女性创新者的窘境 97
5.3 威胁:女性刻板印象的溯因 101
5.4 机会:女性刻板印象在技术创新行为中的效用 107
第6章 可行创新能力:女性创新者的发展 119
6.1 技术创新情景中女性创新者的约束状态 120
6.2 可行创新能力 124
6.3 女性创新者可行创新能力的体系设计 132
6.4 女性创新者可行创新能力的建构 141
6.5 技术创新中女性创新者的选择 142
第三篇 性别化创新: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创新范式
第7章 性别维度嵌入:性别化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151
7.1 基本要素:性与性别 152
7.2 方法论:性别维度中的性与性别分析法 154
7.3 内涵辨析:性别化研究与创新和性别化创新 156
7.4 发展脉络 158
第8章 全过程模型:性别化创新的过程解构 168
8.1 性别化创新管理的社会建构基础 169
8.2 性别化创新管理的全过程模型 170
第9章 性与性别分析法:性别化创新的分析工具 176
9.1 性与性别分析法的嵌入 177
9.2 输入:性别数据、女性经验和经历 179
9.3 处理:性与性别分析法 182
9.4 输出:科学、知识、职业发展福利 184
第10章 性别影响评估:性别化创新的影响评价工具 187
10.1 性别影响评估的必要性 188
10.2 性别影响评估设计 189
10.3 工具包开发 192
10.4 案例检验 198
第11章 过度性别化:性别化创新中过犹不及的问题 203
11.1 性别化创新及其悖论 204
11.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207
11.3 实证分析结果 20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