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418962
- 《智囊》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启智书、故事会,人人读得懂,用得上。
- 地位崇高,号称“小资治通鉴”,收录从先秦到明代的有关思维、调查、胆量、策略、语言等方面的智慧故事,被无数大牛反复阅读,汲取智谋养料。康乾二帝视之为治国驭人的利器,纪晓岚能倒背如流,曾国藩将其置于案头每日研读,民国大佬杜月笙用它来读透中国社会……
- 本版《智囊》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精选近300则实用、好用、可复制的智慧故事,既有安邦治国的智慧,又有趋福避祸的小奇谋,且故事有趣好读、短小精悍,故事后的冯梦龙点评从个例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方便读者高效理解、快速吸收。
- 通篇大白话,流畅好读;摒弃故事原有标题,从内容中提炼故事主旨作为标题,知识点有注释,生僻字有注音,无需任何古文基础,也能轻松阅读。
- 内附高清彩色传世中国古画,既有传神的历代智者人物像,如诸葛亮,谢安,长孙无忌,范仲淹,包拯,王阳明……也有细节惊人的传世故事图,如东方朔割肉,三顾茅庐,渭水垂钓……睹其形、观其事,如在眼前,赏心悦目。
- 精装双封,80克纯质纸绿色印刷,墨色清晰,排版舒阔,图文并茂,阅读更舒适称心。
《智囊》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除“三言”之外的又一力作。它以笔记体小说形式收录从先秦到明代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中以智取胜的一千余则小故事,分十部二十八小类,辅以作者金句点评,在明末一经出版便风靡一时。于现代人而言,读此书如入智慧宫,不仅可以深度浸染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通过小故事感悟大智慧。
底本可靠。在流传版本中,以郑振铎所藏明末还读斋刻《智囊全集》文字最精,故本版《智囊》以此为底本,同时参校明刻本《智囊》、明天禄阁《智囊补》等其他较好版本。
白话精选。本版《智囊》精选近三百则富有智慧、哲理的小故事,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经邦治国的智慧,也有市井小民趋福避祸的巧思,奇谋妙计、处世精华几乎尽数囊括。经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长达两年精心校译、反复打磨,终于呈现出本版通俗易懂、流畅好读的新选本。
图文并茂。书中收录25幅高清传世中国古画,既有传神的智者人物像,也有精细入微的故事图。睹其形、观其事,与往圣对话,与先贤神交。
第一部
上等的智慧
总 叙 3
见大卷
诛杀名人的理由 5
治世要以大德为上 8
孔子尽人之才 9
以愚挫智 10
考察官员要实事求是 12
用人之长 13
国王尊大臣为师 14
容人之过,宽恕仇人 15
假戏真做 17
宽恕下臣 20
圆通之智 23
以盗治盗 24
赞扬的力量 25
尊重读书人 26
知过能改 27
拒绝打小报告 29
恶人告状被罚 30
忍小忿以成大事 31
人人皆可建功立业 32
舍己救人 34
萧何收秦图籍,
任氏独窖仓粟 35
为国家大义抛弃私人恩怨 36
粗中有细的张飞 39
吕夷简为仇人昭雪 40
巧妙的劝谏 42
论功行赏的李渊 44
卫青远嫌,程信避权 45
将“义”买回的冯煖 47
处置违礼之臣的办法 49
劝人行善的技巧 50
远犹卷
教育后代的典范 51
预防功高震主 53
叛主者的下场 54
杯酒释兵权 55
牵住叛乱者的心 57
做事要有胸怀 59
司马光退麒麟 60
搞清楚情况再做决定 60
防人之心不可无 61
时刻保有忧患意识 62
外宁必有内忧 63
阻战的策略 65
深谋远虑,以绝后患 66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67
处置小人的妙招 69
巧治乱权者 70
争座位是为了争口气 71
委曲求全的妙计 72
用智慧来保全自己 73
以百姓之心为心 74
世风不容伤害 75
让利于民 76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7
头脑冷静才能料事如神 80
对占卜者要置而不用 83
姑息养奸,终成祸患 85
不见龙颜不跪拜 86
别看人一时 87
最有远见的遗嘱 88
知己不必多 89
吃亏是福 90
对小人要避而远之 91
团结才能凝聚力量 92
通简卷
学会装糊涂 94
无为而治 95
不要轻易变法 97
销毁“罪证”,安定人心 99
明智果敢,不生枝节 100
让逃犯“自杀” 102
凡事最难的是妥当 103
坚守信念,所向无敌 105
勇者无畏 107
置之死地而后生 109
威望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11
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112
将计就计 112
智斗恶兵 113
猝然临之而不惊 114
恩威并济 115
巧用缓兵之计 116
能容小人才是真君子 118
君子坦荡荡 119
冤家宜解不宜结 122
不战而屈人之兵 122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24
迎刃卷
劝导的艺术 127
以和为贵 129
四两拨千斤 130
处理事情要有风度 131
有远虑才无近忧 133
勇于担当,为上司着想 135
外交中的礼仪 136
出其不意 138
巧捕叛将 138
与小人斗智 139
变通之法 141
以退为进 142
不拒而绝 144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145
遇事要沉着冷静 147
足智多谋的范槚 148
当面谈话的效果 150
第二部
思维的智慧
总 叙 155
知微卷
见微知著的箕子 157
无言的答案 158
周公和姜太公的预见 159
从过分的好中看到隐患 160
相由心生 163
不贪无故之获 165
智伯之死 166
魏先生的高识卓见 168
忍小才不会乱大 170
从诗风看人品 172
韩侂胄之死 172
盛时做好衰时的准备 174
祸与福的关系 175
亿中卷
礼仪是存亡的标志 177
范蠡的预见 178
死姚崇能算活张说 181
强与弱的关系 182
辛弃疾的胸怀 184
借道伐虢 185
胜利容易,稳定最难 186
班超的告诫 187
曹操的神算 188
死于匹夫之手的孙策 191
骄傲是止步的开始 192
惩罚一定要适度 193
听其言,观其行 195
剖疑卷
明察秋毫的汉昭帝 196
杜患于微的李泌 197
有了证据再行动 201
判断真假的办法 203
谣言止于智者 204
戚贤烧掉萧总管 206
白虎和黑怪 207
经务卷
理财高手刘晏 209
取有余以补不足 213
救灾的办法 215
义船的功用 217
虚心调查解难题 219
善出奇谋的杨一清 220
让百姓戴罪立功 221
变害为利 222
变废为宝 223
一举三得 224
为善行查找法律依据 225
第三部
调查的智慧
总 叙 229
得情卷
巧辨真假 231
真相藏于细节中 232
巧设圈套探实情 234
同情善人,惩治恶人 235
透过假象看真相 236
真相从怀疑开始 237
借猪断案 237
料事如神的范槚 238
使者巧破遗嘱玄机 240
换个角度看问题 241
于文傅识破假儿子 241
从称呼辨真假 242
明察秋毫,依法判案 243
诘奸卷
以盗缉盗 245
从常理中看穿骗术 247
范槚破贼 248
欲擒故纵 249
冤案是这样造成的 252
从外表的完美中
看出破绽 255
揭穿小偷的把戏 257
足智多谋的柳庆 258
不敢摸钟的小偷 259
杨武破案有奇招 260
无赖现形 262
高明的江点 264
第四部
胆量与智慧
总 叙 269
威克卷
谋略的奥秘 271
用过人的胆识
去建功立业 274
单人匹马平叛军 278
拒不受命的柴克宏 279
从严治军 280
掌握宽严的程度 281
诱杀恶人 286
以义为利 288
识断卷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290
良臣一计,
胜过千军万马 292
穿石见泉 297
劝降的妙计 297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299
将精兵作为坚强的后盾 304
不露相的韩琦 305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306
第五部
策略的智慧
总 叙 311
委蛇卷
天醉人亦醉 313
无奈的隐瞒 314
尊人才能自尊 315
扫门求见宰相 316
智收“赌徒” 317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318
智除奸臣 321
让财容易让名难 323
自污以免祸 324
众人皆醒我独醉 327
谬数卷
投其所好,迷惑其心 328
晏子移风 329
东方朔的智慧 330
张良与商山四皓 331
妓女的免死牌 334
二桃杀三士 335
大度明智的王守仁 336
权奇卷
孔子的城下之盟 339
逼供的危害 339
借死囚克强敌 341
用小权术树立威严 343
义救王族孤儿 344
太史慈的疑兵计 347
一鸣惊人的陈子昂 348
装病保身 349
神奇的心理疗法 352
第六部
敏捷的智慧
总 叙 357
灵变卷
必要时也要装一把 359
让管仲活下来的一句话 361
吴汉施计劝彭宠 362
强隐重伤稳军心 363
金蝉脱壳 364
巧使调包计脱身 364
察言观色探真相 365
虎口脱险的贵人 366
装睡保小命 367
不图回报的士兵 368
才能的祸患 369
陈平的奇策 371
智擒强盗 373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378
巧施反间计 379
后发制人 38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381
有远虑才能解近忧 382
应卒卷
不以个人好恶行赏罚 384
只罚不奖也有奇效 386
沿街买饭给军队 388
巧修决堤 388
毁籍救人 389
翰林学士的缓兵计 390
敏悟卷
五岁神童论政事 392
受皇上褒奖的和尚 394
梦中受启发 394
妙解铭文 395
吉利的谜底 396
神奇的测字先生 397
凶梦吉解 401
凶象吉说 402
第七部
语言的智慧
总 叙 407
辩才卷
一箭五雕的子贡 409
鲁仲连义不帝秦 413
触龙劝说赵太后 416
狄仁杰的亲疏论 418
不辱君命的富弼 419
晓之以情理,
动之以利害 423
对答如流的秦宓 425
善言卷
幽默大师晏子 427
直话绕着说 430
阿谀有方,高帽救人 431
史丹圆场,元帝止怒 431
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432
不孝策问,善言解围 433
前 言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州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于名门世家,其作品除了《智囊》,还有世人皆知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国志》、《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冯梦龙年轻时,也和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史子集的诵读上,为的是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真可谓是“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然而,即使这样用功,他的科举之路仍然十分坎坷。直到明崇祯三年(1630年),已经57岁的他才补为贡生(成绩优异的秀才,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直到61岁时才勉强当上知县,但只干了4年就辞官回乡了。
纵览冯梦龙的一生,他虽有经世治国之志,却长期在社会底层沉沦,或靠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书养家,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但是,他的作品却让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
从今天出版学的角度来看,冯梦龙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实用。尤其是《智囊》,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智囊》的自叙中,冯梦龙在开篇写道:“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所以冯梦龙在《智囊》中不仅讲智慧故事,还通过述评的方式总结“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谓不深远。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来,冯梦龙又对其进行增补,重刊时改名为《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
《智囊》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并辅以冯梦龙的评语。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智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可以说,冯梦龙的这部《智囊》不但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校勘价值。
本版《智囊》从实用性出发,剔除了观点落后、封建思想比较浓厚的主题,如兵智、闺智、杂智,从其他七部选取实用性比较强的故事,分为上等的智慧、思维的智慧、调查的智慧、胆量与智慧、策略的智慧、敏捷的智慧以及语言的智慧,并将每个小故事的精髓通过标题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本书的智慧精华。
本版《智囊》从便利性出发,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冯梦龙的评语也翻译成白话文,以“冯梦龙述评”的形式呈现,读者可以毫无难度地阅读这本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古代处世奇书。
若水古社
自 叙
人要有智慧,就像土地要有水一样。土地没有了水,就会变成一片焦土;人没有智慧,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将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就好比水流在土地上一样。地势低洼的地方就会注满水,人事“低洼”的逆境也就充满了智慧。纵观古今成败得失的众多事实,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如何来证明这一点呢?曾经处于优势的夏桀和殷纣是愚蠢之君,而处于劣势的商汤和周武王是聪明之君。齐、楚、燕、韩、魏、赵六国联盟力量很大,却很愚蠢,而秦国虽然势单力薄,却很聪明。楚汉相争时,楚王项羽势力强大却愚蠢,而力量薄弱的汉王刘邦却很聪明。当政的隋朝皇帝杨广愚蠢,而他的大臣唐王李渊却聪明。居统治地位的南宋王朝愚蠢,而后起的元朝却聪明。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愚蠢,而率领百姓成大业的本朝圣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却聪明。以上所列举的历史上的大事件尚且如此,那么小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智囊》这本书所要阐发的哲理。
有人反驳我:“从智慧上看,很少有人能超过舜的,但他却经常被他那顽固而愚蠢的弟弟象置于困境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过孔子的,但他却被困在陈国和蔡国。西边邻居的儿子熟习六艺,却空怀璞玉之才而不能为世所用,生活贫困;东边邻居的儿子,大字不识一个,却坐享祖辈传下来的荣华富贵,仆人过百。你所说的愚失而智得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笑着回答说:“您没有见过那些挖井的人吗?他们在下面打井时,冬天光着身体,夏天却穿着厚厚的皮袄,靠着绳子缒入井中,坐着土筐升到井上,他们能在平地上找到水源,靠的就是智慧。如果说土已挖到了头,没有见到泉水,却被石头挡住,情况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宋代有个叫种世衡的人,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能将石头砸得粉碎并使泉水涌出,从而使千家万户都受惠。因此,同样是挖井见石,愚者看到的只是石头,而智者却能透过石层看到泉水。事物的变化能让智者暂时处于困境,但智者的智慧却使他不被这些变化所困。如果舜和孔子没有超人的智慧,那么舜就将被他弟弟烧死在谷仓中,从而化成灰烬,或者被活埋在井里,变成泥土;而孔子也将在陈国或蔡国被活捉。但舜不仅成功脱险,还能够在事后悠闲地坐在床边弹琴;孔子虽然没有摆脱困境,却能在郊外弦歌不绝。您尚且不懂得圣人对智慧的妙用,又怎么能窥见我《智囊》的奥妙呢?”
有的人又说:“舜和孔子的事情,就算是事实吧,但‘智囊’这种称呼,正是汉代大臣晁错被杀于集市的原因,您为什么还要宣扬它呢?”我反驳道:“错了,错了,晁错不是死在智慧上,而是死在愚蠢上。当他坐论领兵打仗时,皇帝高兴得面露喜色,可是等到吴楚七国之乱发生时,他竟然建议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而他自己留守京师。他做了这件不聪明的事,才使谗言四起,从而被杀。然而,晁错虽然在保护自己方面是愚蠢的,但在筹划国家大事上却是聪明的,所以即使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人们还是为他感到惋惜,将他列入名臣之中。后来一些见识短浅的小人,在保护自己方面特别聪明,而在筹划国事方面则特别愚蠢。用这种人和晁错那样的人相比较,难道还看不出谁美谁丑吗?再说对于‘智囊’这个名称,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晁错之前,有樗里子被称为智囊;在晁错之后,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被称为智囊;在本朝,杨文襄公(杨一清)也有这个称号。这几个君子之士,虽然所走的道路都不一样,但大多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杰出的功勋,身荣道泰。您撇开智囊的好处不谈,却专列它的害处,这种行为好比看到一个人在乘船渡河时被淹死了,就劝别人不再乘船一样,这就太不聪明了。”
又有人说:“您写《智囊》,打算让别人学习智慧,但智慧到底是天性,还是从书上学来的呢?”我回答说:“我前边早就说过这一点,智慧就像水,藏在地中时它是天性,但要开凿它,让它流出来,就得靠后天的学习了。而开凿出来的井水、涧水、泉水,它的用处与江水、河水是一样的。我担心人们天性中的智慧像藏在地下的水那样,被埋藏在土石之下而不能流出来,于是就用这些写在纸上的话,来当作发掘智慧的‘铁锹’和‘土筐’,这样做或许对于经世致用有一定的作用吧。”
又有人说:“我听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您品评的这些智慧中,有些是十分狡诈的不法之人,却被您列为上等;而那些鸡鸣狗盗之流,您也记录了他们的奇闻。这样您的《智囊》将变得污秽不堪,这怎么能用来教育世人呢?”我告诉他:“我品评的是智,而不是人,不考虑那个人怎么样,只考虑那件事怎么样;不考虑那件事的价值,只考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即使是那些狡诈的不法之徒或小偷强盗,哪个不是我治世药箱中的药材呢?我把它们当作蜘蛛网,就可以捉虫子;我把它们当作蚕茧,就可以做蛹的住房。这就好比汇纳百川的江海,众水同归,难道它还会对水流的大小、清浊做有选择的接受吗?”
可能再没有什么可以被人责难的了,于是我便将这些话写在本书的卷端。
冯梦龙 作 若水古社 译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冯梦龙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康熙皇帝
斯书读罢,天下再无智矣。——(清)纪昀
此书置于案头,夜阑人静时,凝其思,品其味。——(清)曾国藩
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杜月笙
第一部
上等的智慧
总 叙
智慧并没有常规可循,以恰好符合人事变迁为上等。所以愚蠢的人有时也会有一得之见,而明白人反而失之于考虑太多。为什么呢?因为上等的智慧是出乎自然和事理的,并不是千思万虑就能达到的。别人注意小事,我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我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我不动声色而事情自然解决;别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这样,再困难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都是容易的,再巨大的事情对于我也是细小的。我的斡旋深入于无声无息的细微之处,我的举动却出乎于人们思索意料之外。有时是起初相抵触然后相符合,有时看似相反而事实却并不矛盾。
当我悠闲自得时,豪杰们难免对我产生怀疑;而我一旦作出决断,圣人也无法再改变。啊,智慧到了这种程度,难道不是上等的吗?
上等的智慧是无法学习的,有意学习的人也只能取法其上而仅得其中。或者像古话说的人下之人有人上之智,兴许有遇到机会触发偶尔表现的。现在我将这类智慧列举概括,简单地分为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四大类,并统称其为“上等的智慧”。
见大卷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译文 善于用人的领导者,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却又让人难以预料。寻常之人对此感到惊异,豪杰之士却能够了然于心。
诛杀名人的理由
太公望吕尚受封于齐国营丘时,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德行高洁,却不愿做天子的臣子,也不愿做诸侯的朋友,人们都很称赞他的贤德。太公三次派人召见他,他却一次都没有来,于是就让人把他给杀了。周公知道后,说:“这个人是齐国的高洁之士,怎么能随便杀他呢?”太公说:“他不做天子的臣子,也不做诸侯的朋友,我还能用他做臣子和朋友吗?我不能用他做臣子,不能与他交朋友,他就是被遗弃的人;我三次召见他,他都不来,这就是以下犯上。这样的人,如果还表彰他,将他视为教化的榜样,使全国人都仿效他,我还给谁当国君呢?”
冯梦龙述评
这就是齐国之所以没有懒散的老百姓,也始终没有成为弱国的原因。韩非的“五蠹”之说也是从这里来的。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弟子数次挤满学堂,却又数次被少正卯讲学吸引走光。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就在宫门外将少正卯杀掉。事后,子贡向他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杀掉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呀!”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二是行为乖僻,固执不改;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五是顺应错误并加以润饰。这五种恶行,只要沾染了其中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必须除掉他。”
冯梦龙述评
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扰乱国家。然而,如果小人颇有才干,又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也未尝不可以对国家有利,所以君子也不必一概将他们抛弃。少正卯对学生进行煽动和迷惑,是想超过孔子,居于孔子之上。这样一来,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而孔子之所以痛下杀手,不只是因为他用巧言扰乱国政,也是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树立相应的典范。华士徒有其名而无用,少正卯看似大有用处但实际上却不可以重用。对于谄佞小人,圣明的君主都知道应该诛杀;而对于那些知名人士及清高之人,如果不是大圣人,当然不知道他们也应当诛杀了。
唐代的萧瑀信奉佛教,唐太宗就让他出家为僧。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县丞郭仙舟,将献诗投在铜匣中,玄宗阅后批示:“看他们的文理,知道他们崇尚道教,谈及时务不切实际,还是让他们各自去从事自己所爱好的事业吧!”将二人罢了官,去做道士。玄宗这样处理事情,也与圣人不谋而合,如果让信奉佛教的人都去出家,让信奉道教的人都当道士,那么士大夫研究异端邪说之风自然就会停息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