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8237
《步兵攻击》出版于1937年,此为中译文首次引进,是二战时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对每一场参加的战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做为案例反思,并加插了亲手绘制的现场战术地图,堪称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战史优秀的回忆录。
《步兵攻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希特勒正是因为这本书,看中了隆美尔的军事才能而给予他很高的指挥权,才成就了其日后声名显赫的战绩。美国曾经出版过此书的删节版本《攻击!》,作为盟军陆军战术教学之用,巴顿将军也是《步兵攻击》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
*章
运动战——比利时和法国北部(1914)
出 征…………………………………………………………………………… 2
抵达边境………………………………………………………………………… 4
侦察隆格维周边情况,为*次战斗做准备………………………………… 5
在布莱德的行动………………………………………………………………… 9
默兹河畔——在蒙特和杜尔肯树林的行动…………………………………… 16
在格斯内的行动………………………………………………………………… 23
阿尔贡追踪:在普雷茨的行动………………………………………………… 26
进攻德芙伊树林………………………………………………………………… 29
在德芙伊树林的战斗…………………………………………………………… 33
1914年9月9日至10日的夜袭……………………………………………………… 37
撤离阿尔贡……………………………………………………………………… 42
蒙特布莱恩维尔附近的行动;突袭布松树林………………………………… 44
罗曼路沿线的林间战斗………………………………………………………… 49
第二章
阿尔贡战役(1915)
夏洛特山谷的连队阵地………………………………………………………… 54
1915年1月29日的进攻… ………………………………………………………… 56
逼近“中枢”和巴加泰勒……………………………………………………… 63
攻击“中枢”…………………………………………………………………… 66
1915年9月8日的进攻……………………………………………………………… 72
第三章
孚日高地的阵地战(1916)
罗马尼亚的运动战(1916-1917)
新的部队………………………………………………………………………… 78
突击“松果”…………………………………………………………………… 80
在斯库尔杜克通道……………………………………………………………… 85
强攻莱苏卢伊…………………………………………………………………… 89
在库尔佩努尔-瓦拉里的行动… ………………………………………………… 92
马古拉·奥多贝斯蒂的1001高地………………………………………………… 99
加格斯蒂………………………………………………………………………… 105
临近维德拉……………………………………………………………………… 113
第四章
喀尔巴阡山脉东南部的战斗(1917年8月)
向喀尔巴阡前线进军…………………………………………………………… 116
攻击山脊路弯道,1917年8月9日………………………………………………… 119
1917年8月10日的进攻… ………………………………………………………… 126
1917年8月11日,强攻科斯纳山… ……………………………………………… 132
1917年8月12日的战斗… ………………………………………………………… 142
1917年8月13日至18日的防御战… ……………………………………………… 146
1917年8月19日,第二次强攻科斯纳山… ……………………………………… 157
重新转入防御…………………………………………………………………… 165
第五章
托尔曼攻势(1917)
第十二次伊松佐战役的排兵布阵……………………………………………… 168
*天进攻:赫夫尼克和1114高地……………………………………………… 174
1917年10月25日,第二天进攻——科洛弗拉特阵地的突破…………………… 185
进攻库克山,封堵卢伊科—萨沃尼亚山谷,打通卢伊科通道……………… 195
强攻克拉贡萨山………………………………………………………………… 208
占领1192高地和姆尔兹利山顶,进攻马塔尤尔山……………………………… 219
第六章
在塔利亚门托河和皮亚韦河上
的追踪(1917-1918)
马塞利斯-坎佩里奥-托雷河-塔利亚门托河-克劳塔纳通道… ……………… 230
追踪到奇莫拉伊斯……………………………………………………………… 236
进攻奇莫拉伊斯以西的意大利阵地…………………………………………… 238
穿越埃尔托和瓦洪特峡谷的追踪……………………………………………… 243
隆加罗内的战斗………………………………………………………………… 247
格拉帕山区的战斗……………………………………………………………… 261
《步兵攻击》是一部经典军事文学作品,*先在1937年以《步兵攻击》(Infanterie Greift An)的书名在德国出版。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巨大成功,在隆美尔的成功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944年,该书至少已经先后18次印刷出版。但就在当年,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因参与刺杀希特勒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美国陆军在1943年翻译了该书,乔治·巴顿将军也熟读了这部作品。据悉,巴顿看了该书之后“为之一振”,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除了巴顿以外,其他一些美国军官也对该书很感兴趣。1944年,《步兵期刊》(Infantry Journal)以《步兵攻击》(Infantry Attacks)为名刊登了该书的缩减版。
在该书首度在美国出版发行35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被很多人视为具有想象力且行之有效的战斗指挥范本,其在战争期间的英语版更是私人收藏比例*的著作之一。令人费解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五角大楼内陆军图书馆里的收藏本竟然全都神秘消失了。
本书是《步兵攻击》在美国发行的*个完整、无删减版本。早期的版本删除了可能会让我们的盟国感到尴尬的内容,还删除了大量插图。同样,美国陆军的版本也因战时仓促的翻译存在缺憾。
这一版本由J.R.德里斯科尔(J.R.Driscoll)从德文原著直接翻译而来,他还审校了美国陆军那个版本中的数百个段落。在德国参与战时英文版发行的鲍勃·海特曼(Bob Heittman)不辞劳苦地审校了书中的草图和地图。经过与大幅地图的对比,海特曼解决了书中插图的细节问题,提供了与前者相近的比例尺,还给一些图补充了额外的说明。书中的场景图源自德文原著,可能出自隆美尔本人之手。
作为一名杰出将领的自传体著作,《步兵攻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该书记述了隆美尔从一名青涩的中尉成长为一名自信、老练、战绩非凡的指挥官的历程,他的心性也在这一历程中得以展现。
该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作战指挥与心理的专著,为那些负责组建和训练军队的指挥官提供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当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人是作战的关键因素;打胜仗需要的是能干、勇敢的军官领导下的人的意志、精神和技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可以提升部队士气。
虽然书中描述的战斗已经过去了61年,该书问世也有42年之久,但埃尔文·隆美尔的思想一如当年一般清晰明了、意义重大。
李·艾伦(Lee Allen)
历史背景
1914年的欧洲貌似平静,但在脆弱的和平表象背后,暗涌的潜流即将让现存的国家结构分崩离析。
在欧洲大陆,德国凭借其在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国内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占据主导地位。到1914年,德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海外帝国,还拥有足以保护这个帝国的海军部队。但作为世界强国,德国有可能会同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1870年后的法国迅速复苏,但战败的耻辱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是法国人心中的痛。到1914年,法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国,法国人开始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与此同时,英国人越来越担心德国海军对大英帝国造成的威胁。
在世界的东方,俄国与日暮西山的奥匈帝国之间摩擦不断。在巴尔干地区,各个民族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塞尔维亚更是声称拥有奥地利部分领土的主权,当地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俄国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至巴尔干地区,进而延伸至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所以在塞尔维亚和奥地利之间选择站在了前者一边。
与此同时,俄国还想看到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在俄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在1913年成功将土耳其赶出了此前占领的大部分欧洲地区。
正因为如此,土耳其对俄国深恶痛绝。
1914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三国协约。双方都在积极备战。
此时欧洲的火药味已经很浓,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一名塞尔维亚人刺杀,这就是*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刺杀事件发生后,很多国家相继发布*后通牒,同时动员力量向其他国家宣战。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要求俄国停止战争动员未果,德国当即向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德国对比利时的侵略(该书的故事由此开始)将英国拖入战争的漩涡。
同年8月4日,德国和奥地利(轴心国)与同盟国——比利时、英国、法国、俄国和塞尔维亚——正式交战。意大利保持中立,声称其只有三国同盟的其他成员受到攻击时才有义务出手相助。
此后,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一方;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等国加入同盟国一方。
隆美尔在一战中的阅历极其丰富。他的足迹跨越了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和意大利,曾经与法国人、俄国人、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交战。他的故事从1914年7月31日即一战前夕开始。
出 征
1914年7月31日,乌尔姆——战争的不祥之兆笼罩着德国,到处都是严肃、忧虑的面孔!令人难以相信的流言以*快的速度在周围传播着。天刚蒙蒙亮,所有的公告板就围满了人。报纸接二连三地发行副刊。
那天一大早,四十九野战炮兵团四排的官兵匆匆穿过老皇城。“保卫莱茵河”的歌声回荡在狭窄的街道上空。
当时我是步兵中尉,从3月份开始担任行动机敏的“狐狸排”的排长。我们走在明媚的朝阳下,完成常规的操练之后返回营地。一路上,数以千计的群众向我们热情欢呼。
下午当部队在兵营里购买马匹的时候,我的任命终于解除了。自从局势急剧恶化之后,我就渴望回到自己所在的“威廉一世国王团”,渴望回到“自己人”身边。过去两年间,我一直负责一二四步兵团(符腾堡六团)七连的训练。
我和列兵汉勒匆匆收拾行李,当晚深夜抵达我们负责守卫的魏恩加滕。我们的团部设在魏恩加滕一座老旧的大修道院里。1914年8月1日这一天,团部一片繁忙景象,部队正抓紧测试野战装备!我先去团部机关报到,然后向七连的战士们打招呼。在不久的将来,我将带着七连的兄弟们一同奔赴战场。所有年轻的面孔都洋溢着喜悦、活力和期待。世界上难道还有比率领这样一批士兵去抗击敌人更好的事吗?
下午6点是团部检阅时间,哈斯上校检阅了身着土灰色制服的全团将士,向大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正当我们要解散的时候,上级传来了动员令:德国决定参战了。德国年轻人渴望战斗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古老的灰色修道院上空。
8月2日是安息日,这一天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团在明媚的阳光下做礼拜。到了晚上,自豪的符腾堡六团在嘹亮的军乐声中出征,搭乘火车前往拉芬斯堡。连绵不绝的部队专列向西隆隆驶去,直抵形势危急的边境。黄昏时分,我们团在欢呼声中离开营地。让我倍感失望的是,我没能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征。根据上级安排,我要留在后方几天,负责带领后备部队。此事原本无可厚非,但我担心自己会错过*场战斗。
8月5日去前线的行程无比美好。我们途经祖国美丽的山川,人们在路旁向我们欢呼。部队一路唱着歌,每到一站都有无数的水果、巧克力和面包卷。经过科恩-威斯特海姆的时候,我匆匆见了家人一面。
我们在夜间穿过莱茵河。探照灯的光线不断划过夜空,探寻着敌人的飞机或飞船。部队的歌声逐渐平息下来,大家四处躺下睡觉。我在车头看着炉膛,然后向外望着萧瑟、湿热的夜空,心里想着未来几天将会发生什么。
8月6日晚间,我们到了迪登霍芬附近的科尼西斯马赫恩,终于可以从拥挤不堪的军列上下来。下车后,我们穿过迪登霍芬到达鲁克斯魏勒。迪登霍芬给人的感觉不太好,街道和房子脏乱不堪,人们沉默寡言,和我的家乡斯瓦比亚天差地别。
我们继续向前行进。夜幕降临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我们的衣服很快湿透了,身上的行装越来越沉。这样的开端还真不赖!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午夜时分,我们排到达鲁克斯魏勒,在6个小时的行军途中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迎接我们的是连长巴默特中尉。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倒地便睡。
抵达边境
随后的几天里,艰苦的训练增强了我们这个加强连的凝聚力。除了以排和连为单位组织的训练以外,我们展开了一系列以使用刺刀为主的格斗训练。有几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和排里的战友在勃林根附近负责守卫。因为吃了油腻食品和新鲜面包的缘故,我和排里几名战士出现了胃疼的症状。8月18日,我们开始向北面行军,我骑着连长的另一匹马前行。在欢快的歌声中,我们穿过了德国和卢森堡的边境线。那里的人很友好,纷纷给部队送上水果和饮料。我们一路步行抵达布德斯堡。8月19日清晨,我们冒着法国人从隆格维要塞发射的炮火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达勒姆露营。*场战斗已经临近,但我的胃还在翻江倒海,吃巧克力和干面包也无济于事。但我不会因此告病休息,我可不想被人看成逃兵。8月20日,在一段高温行军之后,我们抵达比利时的梅克斯拉蒂格。一营负责守卫前哨阵地,二营负责就地警戒。当地人很内敛,大都少言寡语。天空出现几架敌机,我们开枪射击无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