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3197
★香港文学一代宗师、王家卫的文学老师刘以鬯先生经典杰作。
★首次引进1963年初版本。
★衔接五四文学神韵,开香港文学现代主义之先河。
★被誉为“中国**意识流小说”,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满篇金句,永不褪色的惊艳感。
★2004年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酒徒》。
★本书为简注本,增补地名、人名、译名、作品名等注释70余条,扫除因语言习惯和时代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
★收录相关评论文章以方便研究。
★配有刘以鬯先生珍贵老照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济盛行,文艺也高度商业化。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一面煮字疗饥,一面自责忏悔,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香港文学现代主义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意识流小说”,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2004年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酒徒》。
《酒徒》问世以来不断再版,本书采用的是1963年香港海滨图书公司初版本。除作品之外,编者还选编了相关评论文章作为附录,以方便研究,并为作品提供了大量注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编者的话 梅子1
序 刘以鬯4
酒徒 1
附录
我为什么写《酒徒》
——在港大香港文化课上的发言 刘以鬯293
小说技巧刍论(节录) 李英豪297
解剖《酒徒》(节录) 振明298
刘以鬯及其文学成就(节录) 梅子304
《酒徒》的意义和技巧(节录)钟玲叶娓娜王仁芸王晓堤姚启荣黄维陈锡麟310
香港小说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节录) 梁秉钧315
刘以鬯作品年表 320
编者的话
梅子
《酒徒》“写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见《序》),是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名闻遐迩的代表作之一。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八日起连载于香港《星岛晚报》副刊,翌年三月三十日全文刊完。随后,香港海滨图书公司冯若行先生向作者表示,愿意为它出版单行本;同年十月,《酒徒》最初的图书版本在香港问世。
一九七九年三月和一九八五年九月,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先后首次在两地重排印行。
此外,一九九三年四月和二〇〇三年七月,另有香港的金石图书贸易有限公司版和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版(作者修订版)分别重排印行;二年七月,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排版印行;二〇一五年十月,有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行人股份有限公司)重排加注版印行。这个加注版有《新版前记》和《序》:前者沿用二〇〇三年获益版的《〈酒徒〉新版序》,并在文末加写一段话如下:“二〇一五年八月,黄劲辉导演拍摄我的纪录片《1918》接近尾声,片长约两个小时。全赖他四方筹募资金,制作长达六年,十分严谨。电影在台湾公映前,行人出版社支持《酒徒》在台湾再度出版,并提供严谨注释,希望让台湾读者更容易理解一九七〇年代的香港作品。注解审订得到香港学者萧欣浩、宋子江等义务协助,我衷心感谢他们的帮助。”后者重用一九六三年《酒徒》香港海滨图书公司的《序》。
《酒徒》各种中文版于各地多次再版的现象,在香港小说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二〇一四年《酒徒》由韩国学者、釜山大学中文系金惠俊教授译成韩文,并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创评出版社付梓。
《酒徒》出版后,评论家或誉之为“一部具有创意的小说”,“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自‘五四’以来,穆时英以后,心理小说上的一次新的转机,一种大胆的尝试,一个创新的实验”;或归之为“文人小说”;或指之为“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再次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一九九九年,《酒徒》入选《亚洲周刊》举办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二年,又入选《香港笔荟》举办的“二十世纪香港小说经典名著百强”。要欣赏或研究香港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就,不能避开或忽略这部经典。为了让内地广大读者更方便阅读,二〇一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作者商定出版了这部小说的简注本,正文采用的是二〇〇三年七月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作者修订版。其中有些词语需要说明,还有部分外国人、地、书、电影的名称与内地通用译法有异,编者与出版社编辑特提供严谨注释,扫除了阅读的障碍。
本次出版的《酒徒》,除保留二〇一八年简注本的注释外,正文采用的是一九六三年十月香港海滨图书公司的初版本。编者在此基础上,改正了一些手民之误,规范了一些标点,对于作者本人、香港本地和特定时代的习惯用语、字词用法,以及量词、象声词、外文译名等未作改动,最大限度保留了原作风貌。本版还增加了作者手迹照、相片;在小说正文后附录一篇作者一九九三年的发言稿《我为什么写〈酒徒〉》和五篇评论的节录或全文,希望有助于读者的深入阅读和欣赏。关于《酒徒》的评论很多,迄今每年都有新作,其中也不乏新意,编者只列出《酒徒》问世后二十五年间部分评论的见解,时间和篇幅有限,自然谈不上求全,仅在举隅而已。
2015年2月9日初稿
2023年9月28日定稿于香港
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刘以鬯
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 ——王家卫
刘以鬯是香港文学跟五四现代文学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他的作品完整地衔接了五四文学的神韵。他开创了香港文学的现代主义,使现代主义成为香港文学的主流。——许子东
香港文坛应该为出了刘以鬯而骄傲,他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东方诗化意识流艺术,属于东方,又属于现代,代表着香港探索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杨义
《酒徒》写于1962年,里面提到中国新文学的小说或外国小说,都强调它们的创新和艺术性。这在当时的中国大陆,或作为商业化社会的香港,都是不被采纳的标准,所以作者只能假酒徒醉语,说出心中真话,我觉得《酒徒》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梁秉均
刘以鬯的作品《酒徒》虽然成书于60年代,但其糅杂的语文、技巧和表现手法是后现代主义的,十分迫近“杂烩”(Pastiche)式的前卫作品。而且,他一面写小说,一面在小说内论述小说的理论,已有强烈的后设小说(meta-novel)倾向。因此,我认为《酒徒》这部小说有足够理由获得批评家的重视。——陈云根
刘以鬯之所以被视为香港文学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展开于香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记述了另类的香港历史。——林少阳
二十多年前,因文学之缘而认识了刘以鬯先生,总觉得他永远都保持着上海文化人的习惯,西装革履,梳着整齐的发型,钟意饮咖啡、吃西点、品尝美食,谈吐文雅,对西方文学流派及其手法十分熟悉,对内地、香港的文坛更是如数家珍。读他的小说,似乎可以看出他浓浓的上海情意结。——孙立川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我知道我应该出去走走了。然后是一个穿着白衣的仆欧端酒来,我看到一对亮晶晶的眸子。(这是“四毫小说”的好题材,我想。最好将她写成黄飞鸿的情妇,在皇后道的摩天大楼上施个“倒卷帘”,偷看女秘书坐在黄飞鸿的大腿上。)思想又在烟圈里捉迷藏。烟圈随风而逝。屋角的空间,放着一瓶忧郁和一方块空气。两杯拔兰地中间,开始了藕丝的缠。时间是永远不会疲惫的,长针追求短针于无望中。幸福犹如流浪者,徘徊于方程式的“等号”后边。
音符以步兵的姿态进入耳朵。固体的笑,在昨天的黄昏出现,以及现在。谎言是白色的,因为它是谎言。内在的忧郁等于脸上的喜悦。喜悦与忧郁不像是两样东西。
——伏特加,她说。
——为什么要换那样烈性的酒?我问。
——想醉倒固体的笑,她答。
我向仆欧要了两杯伏特加。(这个女人有一个长醉不醒的胃,和我一样。)
眼睛开始旅行于光之图案中,哲学家的探险也无法从人体的内部找到宝藏。音符又以步兵的姿态进入耳朵:“烟入汝眼”,黑人的嗓音有着磁性的魅力。如果占士甸还活着,他会放弃赛车而跳扭腰舞吗?
——常常独自走来喝酒?她问。
——是的。
——想忘掉痛苦的记忆?
——想忘掉记忆中的喜悦。
固体的笑犹如冰块一般,在酒杯里游泳。不必想象,她在嘲笑我的稚嫩了。
猎者未必全是勇敢的,尤其是在霓虹丛林中,秋千架上的纯白,早已变成珍品。
一杯。两杯。三杯。四杯。五杯。
我醉了。脑子里只有固体的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