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186117
累计销售500万册,31种语言畅销全球的家教经典
从幼儿园到成年,一套在手,解决与孩子沟通中的所有难题!
孩子爱哭闹,不学习,父母老师怎么办?
一套教你理解孩子的内心,不急不催带出好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1》是一部育儿经典读物。在本书中,作者开创了与儿童进行沟通的方法,并结合一线教学经历和研究,以大量的案例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作者强调:家长在沟通中必须注意沟通的技巧,只有以温柔的沟通方式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书是育儿读物的经典,全世界累计销量达500万册以上。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2》是一部青少年及青年教育经典读物。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父母与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沟通的方法,并结合一线教学经历和研究,以大量的案例指导家长如何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作者强调,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充满动荡和压力,父母的关怀反而容易造成误解。因此,父母一定要以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提供合理而适度的帮助。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3》是一部指导师生之间如何高效沟通教育经典读物。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并结合一线教学经历和研究,以大量的案例指导教师如何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沟通。作者强调,教师是引导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人物,一定要以合理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提供合理而适度的帮助。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1
第一章 与孩子对话/ 001
第二章 表扬与批评的新方式/ 025
第三章 避免适得其反的相处模式/ 043
第四章 责任感与独立性/ 059
第五章 纪律:宽容与约束/ 085
第六章 孩子生命中的一天/ 105
第七章 妒忌/ 119
第八章 孩子感到焦虑的一些原因/ 133
第九章 性教育/ 147
第十章 性别角色与社会职责/ 169
第十一章 需要专业帮助的孩子/ 179
第十二章 需要专业帮助的父母/ 197
后记/ 209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
第一章 父母与青少年/ 001
第二章 孩子的反叛与父母的应对/ 007
第三章 莫伤害/ 031
第四章 疗愈心灵的对话/ 043
第五章 批评—沟通新方式/ 055
第六章 可以发怒,但不要谩骂/ 071
第七章 表扬—沟通新方式/ 089
第八章 孩子眼中的父母/ 103
第九章 青少年的社交生活——给自由也要约束/ 115
第十章 青少年性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127
第十一章 青少年的饮酒问题/ 149
第十二章 学习、成长、改变/ 157
结语/ 18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3
第一章 老师们的心声/ 001
第二章 最佳状态的老师/ 015
第三章 最差状态的老师/ 035
第四章 一致的沟通/ 061
第五章 赞扬的危害/ 105
第六章 管教/ 125
第七章 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父母的角色/ 161
第八章 家庭作业/ 191
第九章 激励的故事/ 215
第十章 有益的做法与实践/ 235
第十一章 成年人的彼此交锋/ 253
第十二章 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275
后记/ 295
参考文献/ 29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1
前 言
没有哪个父母一早醒来就琢磨着要叫自己的孩子过得苦不堪言,也没有哪个母亲会这样想:“今天一整天我都要对着孩子大吼大叫、唠唠叨叨,叫他丢脸。”恰恰相反,每天早晨,许多母亲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我不会大吼大叫,不会动口,也绝不动手。”然而,尽管出发点是好的,讨厌的家庭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回过头来,我们发现自己又说了一堆违心话,那种语气连自己听了都感到不快。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平安、快乐。没有哪个父母会故意让孩子变得缩手缩脚、自私自利或令人讨厌。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质,他们缺乏安全感,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我们希望孩子有礼貌,但他们却举止粗鲁;我们希望孩子整洁干净,但他们却邋里邋遢;我们希望孩子充满自信,但他们却缺乏信心;我们希望孩子快乐开心,但他们却郁郁寡欢。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明确与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建议。父母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时,需要的是具体的解决方案;那些老掉牙的建议,比如“给孩子更多的爱”“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或者“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是毫无帮助的。
过去十五年里,作者一直在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与父母和孩子打交道,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心理治疗。这本书就是以往经验的结晶。作为一本实用指南,本书既为所有面临日常状况和心理问题的父母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首选解决方案,还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准则,以指导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尊重彼此。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
前 言
所有父母的人生中都会有这么一天,突然意识到:“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既充满欣喜,又夹杂着担忧。父母欣喜的是,自己播下的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棵树苗;担心的是,从此再也不能为他遮风挡雨,再也不能站在他面前,替他承受人生的风雨。那一刻起,孩子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挑战。
这其中也有矛盾。父母渴望孩子依赖自己;而青少年迫切想要摆脱父母。这种矛盾是真实存在的,只要父母去帮所爱的孩子摆脱自己的束缚,每天就会经历一遍这样的矛盾。
这可能是放手的最佳时刻,在最想握住孩子人生的时候选择放手,需要最多的爱与慷慨。这种伟大的付出只有父母才做得到,把痛苦留给自己,把人生还给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3
前 言
人们都希望,即便是在没有足够工具的情况下,老师也能够实现难以达到的目标。有的时候,奇迹真的会出现,老师们能够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学校无法靠奇迹生存下去。每位老师都需要具备有效的工具和技巧。
那么问题是:心理学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方法和技巧吗?儿童治疗上的概念能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吗?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能。本书以从儿童治疗和课堂实践中得到的技巧为基础,针对所有老师可能面对的日常教学情况和儿童心理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和实际的解决方案。
本书想要传达的理念可以很好地用下面这段话来概括,这是当作者还是一位年轻教师时所写下的:“我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那就是我在课堂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所采用的方法营造了课堂上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影响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让孩子感到痛苦或幸福。我可以折磨他们,也可以鼓励他们;我可以羞辱他们,也可以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无论何时,我的一言一行决定了教育危机是加剧还是缓和,这些孩子的性格会变得仁慈还是残忍。”
在未来几十年里,许多教学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届时,将会有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不过,老师将始终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是无论多精密先进的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计算机教学目前尚未实现,学校可能要等到21世纪才能从中获益。但是,老师想要成为有效的情感教育专家,无须等到那个时候。想要做出改变,人的认识可以先于技术的发展。
“家长群体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练习儿童的语言。我们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使用这种方法……有无限的好处。”——《纽约时报》
“书中种种想法有助于实现多数父母的目标……这些生动实用的建议均来自开明的专业人士,如今能为公众所用,实在令人倍感欣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1
孩子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译
与孩子对话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一无所知的,他们话里行间往往自带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
十岁的安迪问爸爸:“哈林区a有多少被遗弃的孩子?”
安迪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家和知识分子,他很高兴看到儿子对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因此,他为这个问题做了一个长篇演讲,并查找了相关数据。然而,安迪仍不满意,继续询问:“纽约有多少孩子被遗弃?美国呢?欧洲呢?全世界呢?”
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儿子关心的并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个人问题。他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害怕自己会被遗弃。他想要的并不是那些被遗弃孩子的数据,而是确认自己不会被遗弃。
五岁的布鲁斯在妈妈的陪伴下第一次去幼儿园,他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妈妈很尴尬,她不满地看着儿子,赶紧告诉他:“把好看说成难看是不好的。”
一旁的老师明白了布鲁斯的意思,笑着说:“我们这儿不是一定要画好看的画,只要你喜欢,也可以画难看点的画。”布鲁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实际上,他真正想问的是:“那些不太会画画的孩子怎么办?”现在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答案。
接着,布鲁斯拿起一辆坏掉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妈妈回答他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在这里你不认识任何人。”
布鲁斯其实对弄坏消防车的人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孩会有什么后果。老师理解了他的问题,并给出了恰当的回答:“玩具本来就是用来玩的,它们有时候会损坏,这很正常。”
布鲁斯看上去心满意足。他的面谈技巧已经帮助自己掌握了一些必要信息:“这个大人很好,即使我画得不好或弄坏了玩具,她也不会立刻生气。我不用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于是布鲁斯和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自己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
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孩子自主发展的需求能否平衡?父母的恐惧与孩子的感受,能共存吗?
父母的担忧与孩子的需求
安迪的妈妈说道:“我只希望我的儿子快快乐乐,平平安安。”14岁的安迪说:“我希望我妈别说要我快乐了。她才是我生活悲惨的源头。她老是唠叨个不停,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快疯了。”
乔伊的妈妈说:“看着她去别的州上大学,真是让我心疼死了。她还这么小,我太想她了,她是我的全部。”18岁的乔伊说:“我妈想替我把接下来的人生都过了,恨不得替我呼吸。她觉得我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可爱,如果没她替我撑伞,我可能会在雨里化掉。我希望她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阿诺德爸爸说:“只要他能成功,我愿做任何事。”16岁的阿诺德说:“我受够了我爸给我的建议,我要疯了;他总是在规划我的未来,可是却把我的当下毁掉了。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感觉自己很失败。”
父母的恐惧与孩子的感受
莱纳德的母亲说:“我担心我的儿子。他不会照顾自己。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十六岁的莱纳德说:“我妈妈喜欢扮演医生,好烦她。尽管她可能很累,但如果听到我咳嗽或清鼻子的声音,无论她离我多远,都会赶过来。比如,我在地下室打喷嚏,她就会从阁楼冲下来。”
“‘上帝保佑你,孩子。’‘怎么了,你感冒了吗?’‘让我看看你?’‘你没有照顾好自己。’‘你不应该这么晚在外面待着。’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在我头顶盘旋,我受够了她叽叽喳喳,总是说些空话。我认为我有权随意打喷嚏,而不需要解释什么。”
安东尼的妈妈很伤心也很生气。“我儿子要去参加一个聚会。我说,‘祝你玩得开心,托尼,但要规矩一点。’他抬起头,好像被批评一样。于是,他冷声说道:‘不需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做。’我都不能正常跟他打招呼了。他以为我是谁——他的敌人吗?”
十五岁的安东尼说:“我妈妈让我很生气。她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规矩一些。’‘站直。’‘走路别拖着脚走。’‘用餐巾纸擦。’‘喝汤别发出声音。’我希望她不要再扮演美国礼仪之母艾米莉·博斯特了。”
有和睦相处的可能吗?
没有人会怀疑这些父母的用意: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平安。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爱往往也换不来感激。青少年讨厌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他们努力表现得成熟、独立和自给自足。他们想要有能力找到自己的路,即便没有父母的指导。他们就像一个一边希望摆脱债务,一边却又在借债的人。无论父母这座银行多么予人方便,青少年都会反感这银行带来的利息。父母的帮助被视为干涉;关心被视为不信任;建议被视为命令。尽管父母恐惧给孩子自主权,但是孩子却视其为重中之重,因此任何干涉它的人都是敌人。
青少年的家长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在孩子反感自己帮助、拒绝自己指导时应如何倾力相助;在孩子将自己的关注视为批评时又如何与其沟通。
十五岁的阿尔文的父亲说:“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一场错误的悲剧。我把他当朋友,他却把我当敌人。我想要他尊重我,可是他却蔑视我。”
青少年和父母能和平、有尊严地生活在一起吗?恐怕只有在特定条件下。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这本书描绘了父母如何与青少年和平相处,讨论了两者共存、相互尊重、和平生活的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3
令人绝望的主题
一群老师正在教室里聊天,讨论各自的生活。他们都是年轻教师,教龄不长,但已经对这份工作不再抱有希望。
有的人打算辞职,不再从事教师这个工作,有的人决定留下来,但不再像之前那么上心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安:“工作一年了,我现在可以确定自己完全不适合这份工作。我是怀揣着爱和希望来当老师的。可是现在,希望破灭了,爱也消失了。老师已经不只是一份工作了,它相当于慢性自杀,每天在消磨中死去。”
鲍勃:“欢迎来到‘研究生辍学俱乐部’。如果我告诉你们我有多讨厌自己的工作,你们可能会认为我疯了。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我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但我常常想一把火烧了学校,然后在火灾现场拉小提琴。我讨厌校长,鄙视督学,憎恨这个教育制度。现在,我只想尽快活着离开这里。”
克拉拉:“我时常伤心地想哭。我真的特别失望,也不再抱有幻想,因为我所期望的实在太多了。我想做些好事,改变孩子,改变学校,改变社区,改变世界。现在看来,我真的是太天真了!”
多丽丝:“我曾以为我是爱孩子的,尤其是穷人家的小孩。我一直渴望尽我最大的力量来弥补他们的穷困,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聪明的、有价值的,但他们却让我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愚蠢和软弱。”
厄尔:“我从没有过希望,所以也就不会失望。我就从来没奢望过凭借自己的力量能改变什么。你们之所以这么伤心,是因为你们妄想用一把破勺子清空海水,然后你们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多丽丝:“那你为什么还要当老师呢?”
厄尔:“这就是一份工作。如果你不把它放在心上,也就没那么难受了。老师工作时间短、假期长,还有额外的福利,这些就能让我很满足了。”
克拉拉:“上帝啊,救救我们吧。”
厄尔:“别再我面前假装虔诚了。我可不是憎恨这份工作。我了解这个制度,对它也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工作就是用来维持生计而已。我不喜欢,我也不反抗。忍受下去,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行了。”
弗洛伦斯:“每天我都精力充沛地来到学校,然后半死不活地回家。孩子们的吵闹声要把我逼疯了。吵闹声淹没了一切:我的教育理念,我的教学理论,还有我所有的善意。每天,这些吵闹声折磨得我昏昏沉沉,头晕眼花。而且,我还知道,校长老大哥正用他那双探针般的眼睛和无处不在的耳朵时刻监视着我。”
格雷丝:“每天我都会对自己说,‘今天一定是风平浪静的一天,我不会遇到任何麻烦,我不会被激怒,不会发脾气,不会做有损健康的事。’但每天,我还是会在教室里失控。回到家后,我都会感到无比沮丧,甚至厌恶自己。
我感觉自己就像电脑,按照程序规划好的指令办事。而我收到的编码指令就是:‘大喊大叫吧!歇斯底里吧!发疯吧!’”
哈罗德:“我想教育孩子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但讽刺的是,我却不停地与他们产生纷争。真是搞不懂。”
厄尔:“难道你还想要保持理性吗?想要搞明白吗?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疯狂的。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进入这个疯狂世界做最完美的准备。想要理性地看待这个制度,无异于用理性的规则自杀。”
多丽丝:“我工作的地方是个贫困的社区。那里的人们特别爱生气。他们总是怀疑你看不起他们。所以我学会了听他们说,点头表示赞同。我自己完全不敢说话。”
安:“我想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我很快发现,态度总是比意图来得强烈。我忍受不了那些欺负人的孩子和自作聪明的孩子。我知道,他们也需要理解和指导,但我就是帮不了他们。他们自己也知道。”
厄尔:“奇怪,我反而喜欢自信果断的孩子,但我受不了软弱、温顺,总是哭鼻子的孩子。每当他们哼哼唧唧地哭诉时,我都特别来气。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能擦干鼻涕,站起来打一架呢?’”
哈罗德:“知识和实践之间的鸿沟是永远无法逾越的。
一位古代哲学家曾说过,‘建立在关爱上的权威比建立在武力上的更有力量。’但我们却诉诸武力,向孩子们灌输仇恨。
我们的校长说,‘只要孩子们能听你的,让他们恨你也无所谓。’但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是不愿意从他们讨厌的老师那里学习东西的。”
格雷丝:“或许我没教会孩子什么,但我却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么古板的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对秩序、整洁和安静有如此强烈的需求。
面对那些野孩子时,他们的精力比我大多了。坚持不了一会,我就无法忍受他们的吵闹、打架和满嘴脏话。我感觉非常尴尬和丢脸,每天都在焦虑和恐慌中生活,慢慢度过我痛苦的秋天、难过的冬天和绝望的春天。”
鲍勃:“你简直是个诗人。也难怪教育制度会让你如此痛苦。在这种制度下,我们没有任何体面可言。如果你是个情绪敏感的人,那么公立学校可没有你的容身之处。”
格雷丝:“我完全习惯不了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他们总是肆意搞破坏,把教室弄得又脏又乱,还总是从嘴里蹦出脏话!在我的班级,有的学生在说‘妈’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脏字。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与自己的愤怒和恐慌做斗争。每天早上,我都会祈祷:‘上帝啊,拜托了,不要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发飙。’与自控力的斗争耗尽了我的精力,让我身心俱疲。我同意鲍勃和厄尔所说的,无情的人才能当老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