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72899
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从“把酒问青天”的中秋,到“诗酒趁年华”清明;从“大江东去”的历史遥思,到“飞鸿雪泥”的人生慨叹,从“与君世世为兄弟”的手足情深,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夫妻悲欢……苏东坡在他跌宕起伏的多彩人生中,给我们贡献了无数的语文典故。今天,他不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存在于书本中,更以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每个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
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词文章、传奇人生,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作者顺着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将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经历、与朋友的交往、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悟,与他的诗词结合进行分析,共有80篇小短文,使读者对苏轼的生平、作品、思想有更深的认识。本书适合中小学生、青少年和爱好古典诗词的大众读者阅读,不仅带给读者一个更全面立体的苏轼,还包含了文学典故、经典诗词赏析等内容,增加读者的文学常识、名人轶事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文学语文素养。
001 / 出人头地
005 / 风雨对床
008 / 雪泥鸿爪
011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015 / 字怼王安石
020 / 西湖的“形象大使”
023 / “六一泉”的由来
027 / 白居易笔下的天竺寺究竟在哪里?
030 / 金笼放雪衣
033 / 陌上花开
037 / 簪花风流
043 /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047 / 向张先学作词
051 / 三生石上旧精魂
055 / 六客之会
059 / 佳人相问苦相猜
064 / 多景楼中酒一樽
067 / 尖叉诗韵
072 / 悼念亡妻
076 / 密州出猎
079 / 把酒问月
084 / 薄薄酒,胜茶汤
087 /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091 / 敲门试问野人家
095 / 太白之乐
098 / 不逐春风上下狂
101 / 胸有成竹
105 / 乌台诗案
110 / 何人把酒慰深幽?
114 / 人似秋鸿来有信
117 / 河东狮吼
121 / “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
124 / “东坡”的由来
128 / 苏东坡写广告
130 / 口吃诗
132 / 一蓑烟雨任平生
136 / 大江东去
141 / 赤壁两赋
147 / 长恨此身非我有
152 / 满城风雨近重阳
156 / 海棠虽好不吟诗
160 / 庐山诗案
164 / 夜游石钟山
167 / 如梦令
169 / 张氏园与醉醒石
172 /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175 / 佛印烧猪待子瞻
177 / 东坡金山留玉带
180 / 一生聪明要作甚么
183 / 子瞻帽
186 / 此心安处是吾乡
189 / 阳关还是渭城?
192 / 写物之功
196 / 不害为达
199 / 换羊书
202 / 四学士与六君子
205 / 四诗风雅颂
207 / “避孔子塔”
211 / 鳌糟陂里叔孙通
215 / 这回还了相思债
219 / 谁记琴操一段情
224 / 宽赦醉鬼才子
226 / 捉弄大通禅师
229 / 芳心千重似束
233 / 三分是诗,七分是读
236 / 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239 / “山色有无中”,是因为近视吗?
242 / 不辞长作岭南人
245 / 化为乌有一先生
248 / 卓契顺万里传书
251 / 惟有朝云能识我
256 / 春梦婆
259 / 海南从此“破天荒”
263 / 东坡制墨
267 / 东坡和陶
272 / 天容海色本澄清
274 / 曾见南迁几个回?
276 / 吃“玉版”
279 / 一笑泯恩仇
283 / 东坡之死
序言
评论
出人头地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在京城开封举行的礼部考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考试。这一年,22 岁的苏东坡和19 岁的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这次考试,双双高中,成为文坛佳话。
这次礼部的考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后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非常厌恶文坛盛行的矫揉造作、内容空虚的文风,为此他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打击这种流风积弊。当然,他知道,改变这种文风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科举考试时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树立新的评文标准。这次负责礼部考试,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阻力,利用选拔人才的机会树立新的文风。他明确规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奇险艰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苏东坡、苏辙兄弟在家读书时,父亲苏洵就指导他们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注重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和文风的质朴流畅。因此,这次应考对他俩来说是正当其时。
礼部属于尚书省,因此其举办的会试又称省试。考试的科目为: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其中策与论考的是治国之实学,诗与赋考的是辞章之优美,前者决定去留,后者分出高下。
论题考的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东坡仅用600 余字就阐明了他以仁治国的理想。他指出,为政者应“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一方面,必须赏罚分明;另一方面,又需要做到立法严而责人宽:“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作完文章后,苏东坡走出考场, 他不会想到, 这一篇应试之作, 会在600 多年后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士林的“通用教材”。
按宋代考试法规,为了防止舞弊,试卷收齐后,先由办事人员登记在册,誊抄一遍,再呈交考官评阅。誊抄之后的试卷,略去了原作者的姓名。在考生出考场之前,考官就已经进入试院,与外界隔绝,直到阅卷完毕才能出来。
苏东坡的这篇应试文章,是由国子监直讲、本次考试的详定官梅尧臣最先读到的。他对此文大加激赏,立即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读到后,又惊又喜,深觉文章既阐发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富有个人见解,又语意敦厚,笔力质朴稳健,颇有古文大家的风采。本想评为第一,名列榜首,但是转念一想:这样出色的文章,除了自己门下弟子曾巩之外,恐怕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如果把曾巩取为第一,岂不是有徇私舞弊的嫌疑吗?于是他为了避嫌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
接下来的礼部复试,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三月,苏东坡兄弟参加殿试,宋仁宗亲临崇政殿主持策问,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
苏东坡初出茅庐即暴得大名,自然离不开欧阳修、梅尧臣的奖掖与赏识。进士及第后,他按照惯例分别致信感谢各位考官。
在给欧阳修的《谢欧阳内翰书》中,苏东坡表达了他对文体演变途径的认识:
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
这番话,与欧阳修力矫时弊、重振文风的思路完全吻合。欧阳修接到此信后,兴奋地拿给梅尧臣看,慨然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读了苏东坡的书信后,不知不觉汗都流出来了,痛快!痛快!我应该把文坛之路让开,让他超出众人的才华显露出来!这就是“出人头地”这一成语的来历。
从此,苏东坡对欧阳修以弟子自称,两人结下了绵延几代人的亲密情谊。
有一次,在谈话之间,欧阳修问苏东坡:“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远古尧帝的时候,皋陶为司法官,有个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杀他,尧帝三次赦免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欧阳修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却对此典故没有印象,心中纳闷多日,于是不耻下问,希望苏东坡告知。东坡说:“曹操灭了袁绍,将袁绍美貌的儿媳妇赏赐给了儿子曹丕。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见于哪本书上。孔融说:‘并无所据,只不过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所以,学生我也是以尧帝为人的忠厚和皋陶执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
欧阳修一听,击节赞叹。事后,他多次与人谈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又对儿子欧阳奕谈论起苏东坡的文章,说道:“你要记着,再过三十年,文坛上说起文章之事,就没有人还会谈论我了。”后来,苏东坡果然出人头地——在欧阳修去世之后,他成为文坛的领袖。
值得一提的是,在嘉祐二年的这一科中,除了苏东坡、苏辙兄弟外,还有同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理学家张载、吕大均,未来熙宁变法的骨干吕惠卿、邓绾、林希、曾布、蒋之奇,保守派名臣朱光庭、梁焘等,这些灿若群星的人物影响了北宋后半期的历史走向,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