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302635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大断代史之一!
★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独树一帜的撰史笔法,一本书读懂中国先秦历史发展脉络!
★从三皇五帝到秦灭六国,融会贯通先秦全貌,追本溯源华夏文明。
★吕思勉先生通过对先秦史籍的深入研究,力图还原夏、商、周三代的治乱兴衰以及三个王朝之后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斗争,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先秦时代。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所著的四部断代史其中一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初版于1941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前半是一部先秦纪事本末,从开辟传说讲到秦灭六国,后半分类论述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学术宗教。先秦时代是华夏文明的萌发时代。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这一时期既昭示了先祖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于“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民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也颇有心得。正文后附作者自撰的人名、地名、书名索引。
先秦史 吕思勉
第*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节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节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节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湣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节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节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节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节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节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节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史学家,其治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其著述丰富,其中《白话本国史》具开创之功,《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四大断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更是久负盛名。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并谓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钱穆
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吕先生教我们历史地理课,如果在答题中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史料,分析透彻,论述严谨,并有创见,即使四题中仅答一题,先生也会给予高分。
著名史学家 严耕望
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东周列国形势
《管子•霸言》曰:“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 王。”此言实能道出东周以后,与西周以前形势之异。盖强国少,则服一强, 即可号令当时之所谓天下,此为古人之所谓王。强国多,则地丑德齐,莫能相 尚,即称雄一时者,亦仅能使彼不与我争,而不能使之臣服于我,此为古人之 所谓霸。春秋之世,所谓五霸迭兴者,只是就中原之局言之。当时强国所争,亦 即在此。至于各霸一方,如秦长西垂,楚雄南服,则虽当他国称霸之时,情势 亦迄未尝变,即由是也。观此,知王降为霸,实乃事势使然,初非由于德力之 优劣。而事势之转变,则社会之演进实为之。盖文化之发舒,恒自小而渐扩于 大。其初祗中心之地,有一强国者,其后则各区域中,各自有其强国,遂成此 地丑德齐之局也。西周以前,史事几惟所谓天子之国为可知,东周以后,则诸 大国所传皆详,天子之国,或反不逮,即由于此。 《史记•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 可著。”盖殷以前,列国存灭,已无可考矣。然周代列国,史公所表,亦止 十二诸侯,后人考证,率据《春秋》及《左氏春秋》国数,仅五十余,见《公 羊疏》。若并《左氏》所载记之,则旧说云:百七十国。其中百三十九国,知 其所居,三十一国,尽亡其处。《晋书•地理志序》。苏轼《春秋列国图说》云 百二十四。二说皆云夷蛮戎狄,不在其内;然孰为夷蛮戎狄,极难定,顾栋 高《春秋大事表》,并古国列之,凡二百有九。《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四裔别为 表。亦未见其裔夏分别之得当也。又国与邑亦难辨。古所谓国者,义亦与今 异。其存亡,以有采地以奉祭祀与否为断,而不以土地主权之得丧为衡。忽灭 忽复,史既不具,僻陋之国,不见载籍者又多。据故籍所载,而云某时国有若 干,其去实在情形,必甚远矣。惟国数必降而愈少,而不见经传之国,其与大 局,关系亦必较浅,是则可断言者耳。 《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曰:“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 此言亦颇能道出有史以来部族兴替形势,是四姓,盖古部族中较大,而文明程
•108•
度较高者也。今试本此语,以观东周列国之形势。 周初,诸部族中,自以姬姓为最得势。此当与封建有关。盖封建行,则 其族之散布各地者多,既易因形便而振兴,亦且不易覆灭也。《左氏》昭公 二十八年,载成鱄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则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二者数略相合,必非无稽,《荀子》说少二人,疑去管、蔡。
可见周封同姓之盛。左氏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 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今河南郑县。后其地属郐。郐灭,属于郑。蔡、今河 南上蔡县。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寿县。郕、今山东汶上县。霍、
今山西霍县。鲁、今山东曲阜县。卫、今河南淇县。戴公庐于曹,文公居楚丘,皆在今河南滑 县。成公迁帝丘,今河北濮阳县。毛、未详。或曰:在今河南宜阳县境。聃、今湖北荆门县。
郜、今山东城武县。雍、今河南修武县。曹、今山东定陶县。滕、今山东滕县。毕、今陕西 咸阳县。原、今河南济源县。酆、今陕西鄂县。郇,今山西临晋县。文之昭也。邘、今河南 怀庆县。晋、见第二节。应、《杜注》:在襄阳城父县。案城父当作父城,转写之误。父城, 在今河南宝丰县。韩、今陕西韩城县。武之穆也。凡、今河南辉县。蒋、今河南固始县。
邢、今河北邢台县。后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县。春秋僖公二十五年,灭于卫。茅、今山东金 乡县。胙、今河南汲县。祭,今河南郑县。周公之乱也。”此诸国中,入春秋后, 晋称霸;鲁、卫、曹、蔡,皆可称二等国;而滕以小国仅存。此外可考者:虞 封于北方,旋亡,而其在南方者转大。见第六节。燕春秋时无所表见,入战国则 列为七雄之一焉。见第八节。郑初封在今陕西华县。后迁河南新郑县。与虢,《左氏》僖 公五年,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杜氏以河南陕县东南之虢城,为仲所封,是 为上阳。山西平陆之下阳,为其别都。河南泛水,即隐公元年,郑庄公所谓制岩邑者,为虢叔所 封。贾逵云:制为东虢,仲所封。叔封西虢,即春秋所谓虢公。马融云:仲封上阳,叔封下阳。 要无明证,各以意说而已。窃疑虢仲、虢叔,乃一国之二君,弟兄相及。郑庄公所谓死于制者, 与宫之奇所云虢叔,各是一人。《汉书•地理志》:右扶风虢县,为虢之旧封,地在今陕西宝 鸡县。河南之上阳,为其东迁后之新都。而《史记•秦本纪》,武公灭小虢,则其支庶之留居 西方者也。初封西方,后东迁。虢旋灭而郑久存。在西方者,又有魏、今山西芮 城县。耿、今山西河津县。芮,今陕西大荔县。在南方者,有息、今河南息县。春秋庄公 十四年,灭于楚。顿、今河南商水县。春秋定公十四年灭于楚。沈,今河南汝南县。皆无足 称述。而“汉东之国随为大”,语见《左氏》桓公六年。今湖北随县。“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语见《左氏》僖公二十八年。又定公四年,吴人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 川者,楚实尽之。”则并其名而无可考矣。要之自文、武以来,姬姓以今陕西为根 据,广布其同族于河南北、山东西及湖北,而江苏则其展扩之极也。 姜姓为神农之后,其根据地本在山东。及唐、虞之际,著绩者为四岳,则
其地移于河南。《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 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周初太公封于营丘,其势力乃又东渐焉。申、在 今河南南阳县北。吕、在南阳县。齐、见第二节。许今河南许昌县。灵公迁叶,今河南叶县。 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亳县。后迁叶,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县。许男斯迁容城, 或曰:在叶县西。同为西周名国,申、吕皆亡于楚。许见迫于郑,而依楚以自存。 惟齐表东海,称大风焉。又有纪今山东寿光县。春秋庄公四年灭于齐。与向、今安徽怀 远县。州、国于淳于,今山东安邱县东北。后入杞,为杞都。莱夷,今山东黄县。皆微末不 足道。 嬴姓为皋陶之后,其根据地本在安徽,英、六为其初封,已见第七章第一节。
在其附近者,又有江、今河南正阳县。黄今河南潢川县。及蓼,今安徽霍邱县。亦微末 不足称。群舒居吴、楚间,舒蓼、舒庸、舒鸠、宗,在今安徽舒城、庐江二县间。所系较 重,而徐尤强。今安徽泗县。春秋昭公十三年灭于吴。在西方者,梁为小国,今陕西韩 城县。赵至战国始列为诸侯,见第八节。惟秦袭周之旧,最大。见第二节。
史伯论祝融曰:其后八姓,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见第八章第 四节。大彭、见第八章第一节。豕韦见第八章第二节。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已姓昆 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左氏》:苏子国于温,在 今河南温县。顾见第八章第三节。《左氏》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言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飂,《汉书•古 今人表》作廖,当即蓼。鬷川,梁履绳《左通补释》云:当即三朡,《潜夫论•志氏姓》鬷川 蔽夷并作朡,其证。案三 ,见第八章第三节。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当即《左氏》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蒍、邘之田 于郑”之邬,在今河南偃师县。郐、今河南密县。路、偪阳,今山东峄县。曹姓邹、即邾。 《公羊》《礼记•檀弓》皆作邾娄,今山东邹县。文公迁于绎,在邹县南。又有小邾,国于郳, 在今山东滕县。莒,都介根,今山东膠县。春秋初徙莒,今山东莒县。邹、莒皆战国时灭于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