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44832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专家联合北京海淀区教科院教研员专门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升学习科学素养的图书,该书内容来自实践,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
内容简介
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从而推动科学教学设计是乘风而行、应势而动之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发展洪流中,应该从教材的执行者成长为创新设计的崇尚者和科学学习设计的捍卫者。在学习科学滚滚前行的发展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应该从经验为王、主观评判,转变为科学为准、实证评判。本书正是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促进科学化教学设计为鲜明导向,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为主要宗旨,以继往开来为基本路线,囊括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80条设计原理和128条设计策略。
本书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生学习使用,部分内容也适合中学及大学生使用,同时适合对学习科学感兴趣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使用。
扫一扫封底的二维码,可以获得“测一测”参考答案。
本书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生学习使用,部分内容也适合中学及大学生使用,同时适合对学习科学感兴趣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使用。
扫一扫封底的二维码,可以获得“测一测”参考答案。
目 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学习的“W”和“H” / 001
1.1 学习科学是什么,从何而来 / 002
1.2 学习是什么 / 013
1.3 学习的神经机制 / 039
1.4 本章结语 / 049
第2章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 051
2.1 教学系统设计 / 052
2.2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及策略概览 / 066
2.3 本章结语 / 071
第3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 072
3.1 人的发展 / 073
3.2 生理发展 / 074
3.3 认知发展 / 085
3.4 社会性发展 / 106
3.5 本章结语 / 119
第4章 课前准备 / 120
4.1 如何建设教师的自我信念 / 121
4.2 如何分析教学内容 / 131
4.3 如何准备学习环境 / 139
4.4 如何管理课堂 / 149
4.5 本章结语 / 157
第5章 设定目标 / 158
5.1 学习目标的知识类型 / 159
5.2 学习目标的认知水平 / 167
5.3 学习目标如何陈述得更科学 / 180
5.4 本章结语 / 189
第6章 课堂导入 / 191
6.1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 192
6.2 如何激活已有知识 / 204
6.3 如何调动积极情绪 / 208
6.4 本章结语 / 214
第7章 促进学习 / 215
7.1 如何进行知识组织 / 217
7.2 如何促进记忆与保持 / 222
7.3 如何促进理解与生成 / 232
7.4 如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 241
7.5 本章结语 / 252
第8章 课堂活动 / 253
8.1 如何进行课堂对话 / 254
8.2 身体参与如何改变课堂活动 / 260
8.3 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 264
8.4 如何开展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 269
8.5 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 / 273
8.6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 278
8.7 本章结语 / 287
第9章 练习与迁移 / 288
9.1 如何进行提取练习 / 289
9.2 如何进行分散练习 / 296
9.3 如何进行交错练习 / 301
9.4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 304
9.5 如何给练习反馈 / 309
9.6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 315
9.7 本章结语 / 320
第10章 学习评价 / 322
10.1 学习评价是什么 / 323
10.2 学习评价原理 / 325
10.3 学习评价策略 / 327
10.4 学习评价工具设计 / 335
10.5 本章结语 / 346
前言
第1章 学习的“W”和“H” / 001
1.1 学习科学是什么,从何而来 / 002
1.2 学习是什么 / 013
1.3 学习的神经机制 / 039
1.4 本章结语 / 049
第2章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 051
2.1 教学系统设计 / 052
2.2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及策略概览 / 066
2.3 本章结语 / 071
第3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 072
3.1 人的发展 / 073
3.2 生理发展 / 074
3.3 认知发展 / 085
3.4 社会性发展 / 106
3.5 本章结语 / 119
第4章 课前准备 / 120
4.1 如何建设教师的自我信念 / 121
4.2 如何分析教学内容 / 131
4.3 如何准备学习环境 / 139
4.4 如何管理课堂 / 149
4.5 本章结语 / 157
第5章 设定目标 / 158
5.1 学习目标的知识类型 / 159
5.2 学习目标的认知水平 / 167
5.3 学习目标如何陈述得更科学 / 180
5.4 本章结语 / 189
第6章 课堂导入 / 191
6.1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 192
6.2 如何激活已有知识 / 204
6.3 如何调动积极情绪 / 208
6.4 本章结语 / 214
第7章 促进学习 / 215
7.1 如何进行知识组织 / 217
7.2 如何促进记忆与保持 / 222
7.3 如何促进理解与生成 / 232
7.4 如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 241
7.5 本章结语 / 252
第8章 课堂活动 / 253
8.1 如何进行课堂对话 / 254
8.2 身体参与如何改变课堂活动 / 260
8.3 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 264
8.4 如何开展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 269
8.5 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 / 273
8.6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 278
8.7 本章结语 / 287
第9章 练习与迁移 / 288
9.1 如何进行提取练习 / 289
9.2 如何进行分散练习 / 296
9.3 如何进行交错练习 / 301
9.4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 304
9.5 如何给练习反馈 / 309
9.6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 315
9.7 本章结语 / 320
第10章 学习评价 / 322
10.1 学习评价是什么 / 323
10.2 学习评价原理 / 325
10.3 学习评价策略 / 327
10.4 学习评价工具设计 / 335
10.5 本章结语 / 346
前 言
人类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是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在追求真理的长河中逐步前进的过程。过去,由于缺乏实验手段,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只能通过主观感受、经验累积,而随着心理学走向实验和科学化,随着神经造影技术走向成熟化,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突破,教学不可避免地迈入科学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掌握学习科学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成为大势所趋。
本书结构
对于一线学校教师来讲,积累并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教学策略,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本书作为“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系列丛书”的分册,希望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为“线”,以学习科学下的教学策略为“珠”,帮助教师建立起学习科学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网络。全书共分10章,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第1章,我们站在学习科学发展长河的发端,纵览学习科学奔腾向前。随着“是什么”“有什么”“从哪里来”“为何而来”的问题路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弄清楚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深入学习科学5种隐喻、3种经典类型的“景观”,让自己头脑中关于“学习”的树苗开枝散叶,扎根深土,建立起全视角、新视角的学习观,从而跟上人类发展的步伐,突破以往对学习的认识的狭隘边界,揭开神经系统、学习神经机制的一角,看到学习的生物学本质,用科学知识补充灌溉自己心中那片学习的田野。
第2章,我们站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之桥——教学设计之上,触摸教学系统设计的前世今生,时代演变。本章颗粒化地呈现教学设计的设计要素,挖掘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刷新传统的设计辙印,提出由大量证据支持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模式恰似“乾坤袋”,可兼容常规教学流程,包容探究性实践、科学研究中提炼的原理、策略、方法,绘制了可供快速上手的实践蓝图。
第3章,我们站在学生的身边,出于对“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大脑是相同的”的认同,出于“自然人”“社会人”的综合考量,手握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3条线索,对学生的所看(注意力)、所思(知识经验)、所感(情绪)、所惑(迷思概念)、所盼(需求)等逐一思忖,以期读懂学生,能真正做到“为了学生”。
第4章,我们在能量补给站,为自己的信念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自己填满知识的储蓄罐,为学生的学习环境灌溉活水。通过本章,我们将知道: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姿态,而是通过自我信念的建设,通过期望管理、师生关系滋养等方式搭建起来的。教学内容分析也不只是翻翻课本,翻翻教参,而是精细化加工和知识整合的结晶。学习环境并不仅仅包括黑板、粉笔、三尺讲台,还包括萦绕在身边的氛围,应用多媒体和技术的场域。课堂管理也不仅涉及“不要说话”“背背手,坐端正”等课堂纪律,还涉及时间管理、规则设计和程序规划。
第5章,我们站在山峰之腰,根据学习者特征,根据内容分析,锚定攀爬开启的位置,铺设攀爬的道路和扶手。由于设定目标关乎后续道路是长是短,是坡是坎,是曲是直,因此,要从宽度(包含哪些类型知识)、深度(包含哪些认知水平)共同考虑。又由于设定目标关乎学生能否找到方向,能否拨开迷雾,能否迷途知返,因此,要从目标陈述的模式、原则上推进更为科学化的目标陈述,就像为学生安好指向灯、贴好路况图。
第6章,我们站在山中驿站,为前行的学子加油、补给、添动力。以学习动机理论为食粮,激发学生多元动机;以已有知识为座驾,在已有图式、已有知识之上,促进现有知识的学习;以积极情绪为糖分,在积极情绪的运作机制之上,通过多种策略让整个学习过程如沐春风、欣喜沉浸。
第7章,我们站在陡峭崖壁之上,探求知识组织之道,寻获促进记忆、理解、高阶思维之果实。促进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也无捷径,可以通过本章学习理想的知识组织形态,利用可视化、对比、分类等策略编制知识体系。我们也可以通过众多研究结果,促进记忆、理解、生成的策略,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突破,实现认知跨越。
第8章,我们与学生站在熙攘的山中大道,此处正是主要路段,但是也滋生了不少岔路口,有的通向“放弃”,有的通向“不懂”,有的通向“走神”,有的则通向“深度学习”。该主要路段也正是课堂。在课堂之上,如何通过你的只言片语影响学生,如何通过暗示、反馈、交流将学生引入光明大道,在本章,我们终将获得秘诀。在课堂之上,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用身体帮助自己思考,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找到伙伴合作前进(合作学习),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自己搭建工程(项目式学习),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边玩边走(游戏化学习),这些问题将在本章寻得答案。
第9章,我们将站在山涧瀑布之旁,看着学生逆着河流向前奔走。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的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与迁移。但是学生自行练习往往陷入盲目、低效的困境,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练习“秘籍”。因此,教师可以从本章中获得大量证据支持的、被证明有效的、科学的练习策略,以及如何给学生合理反馈的策略。
第10章,我们站在山巅之上,看到了终点,也看到了起点,更看到了无限风光。之所以是终点,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评价”可以看到阶段性的学生表现,看到阶段性的课堂实践效果。之
本书结构
对于一线学校教师来讲,积累并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教学策略,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本书作为“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系列丛书”的分册,希望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为“线”,以学习科学下的教学策略为“珠”,帮助教师建立起学习科学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网络。全书共分10章,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第1章,我们站在学习科学发展长河的发端,纵览学习科学奔腾向前。随着“是什么”“有什么”“从哪里来”“为何而来”的问题路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弄清楚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深入学习科学5种隐喻、3种经典类型的“景观”,让自己头脑中关于“学习”的树苗开枝散叶,扎根深土,建立起全视角、新视角的学习观,从而跟上人类发展的步伐,突破以往对学习的认识的狭隘边界,揭开神经系统、学习神经机制的一角,看到学习的生物学本质,用科学知识补充灌溉自己心中那片学习的田野。
第2章,我们站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之桥——教学设计之上,触摸教学系统设计的前世今生,时代演变。本章颗粒化地呈现教学设计的设计要素,挖掘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刷新传统的设计辙印,提出由大量证据支持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模式恰似“乾坤袋”,可兼容常规教学流程,包容探究性实践、科学研究中提炼的原理、策略、方法,绘制了可供快速上手的实践蓝图。
第3章,我们站在学生的身边,出于对“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大脑是相同的”的认同,出于“自然人”“社会人”的综合考量,手握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3条线索,对学生的所看(注意力)、所思(知识经验)、所感(情绪)、所惑(迷思概念)、所盼(需求)等逐一思忖,以期读懂学生,能真正做到“为了学生”。
第4章,我们在能量补给站,为自己的信念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自己填满知识的储蓄罐,为学生的学习环境灌溉活水。通过本章,我们将知道: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姿态,而是通过自我信念的建设,通过期望管理、师生关系滋养等方式搭建起来的。教学内容分析也不只是翻翻课本,翻翻教参,而是精细化加工和知识整合的结晶。学习环境并不仅仅包括黑板、粉笔、三尺讲台,还包括萦绕在身边的氛围,应用多媒体和技术的场域。课堂管理也不仅涉及“不要说话”“背背手,坐端正”等课堂纪律,还涉及时间管理、规则设计和程序规划。
第5章,我们站在山峰之腰,根据学习者特征,根据内容分析,锚定攀爬开启的位置,铺设攀爬的道路和扶手。由于设定目标关乎后续道路是长是短,是坡是坎,是曲是直,因此,要从宽度(包含哪些类型知识)、深度(包含哪些认知水平)共同考虑。又由于设定目标关乎学生能否找到方向,能否拨开迷雾,能否迷途知返,因此,要从目标陈述的模式、原则上推进更为科学化的目标陈述,就像为学生安好指向灯、贴好路况图。
第6章,我们站在山中驿站,为前行的学子加油、补给、添动力。以学习动机理论为食粮,激发学生多元动机;以已有知识为座驾,在已有图式、已有知识之上,促进现有知识的学习;以积极情绪为糖分,在积极情绪的运作机制之上,通过多种策略让整个学习过程如沐春风、欣喜沉浸。
第7章,我们站在陡峭崖壁之上,探求知识组织之道,寻获促进记忆、理解、高阶思维之果实。促进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也无捷径,可以通过本章学习理想的知识组织形态,利用可视化、对比、分类等策略编制知识体系。我们也可以通过众多研究结果,促进记忆、理解、生成的策略,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突破,实现认知跨越。
第8章,我们与学生站在熙攘的山中大道,此处正是主要路段,但是也滋生了不少岔路口,有的通向“放弃”,有的通向“不懂”,有的通向“走神”,有的则通向“深度学习”。该主要路段也正是课堂。在课堂之上,如何通过你的只言片语影响学生,如何通过暗示、反馈、交流将学生引入光明大道,在本章,我们终将获得秘诀。在课堂之上,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用身体帮助自己思考,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找到伙伴合作前进(合作学习),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自己搭建工程(项目式学习),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边玩边走(游戏化学习),这些问题将在本章寻得答案。
第9章,我们将站在山涧瀑布之旁,看着学生逆着河流向前奔走。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的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与迁移。但是学生自行练习往往陷入盲目、低效的困境,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练习“秘籍”。因此,教师可以从本章中获得大量证据支持的、被证明有效的、科学的练习策略,以及如何给学生合理反馈的策略。
第10章,我们站在山巅之上,看到了终点,也看到了起点,更看到了无限风光。之所以是终点,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评价”可以看到阶段性的学生表现,看到阶段性的课堂实践效果。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