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90820
熟悉传统建筑的人都知道,传统建筑中zui具代表性的就是“飞檐翘角”的大屋顶,而构成“飞檐翘角”的官式建筑“翼角”在从事木作操作的匠人眼中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一门技艺,要想完全读懂其构造原理,掌握尺度、放线的更不是一件易事。本书的作者之一汤崇平入行近五十年,凭借着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对其中“抄近绕远”之处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总结。本次汤崇平老师与技艺精炼娴熟的木作老技师王建平一同从工匠角度撰写“翼角”,并在书中模拟实操“放大样”,希望把自身的理解、体会贡献给广大读者,也贡献给为之服务了一辈子的古建事业。
与本书配套的前三个分册分别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清官式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第*一个分册包括木构建筑、木结构、斗栱,第二个分册包括木装修、榫卯、木材,第三个分册主要介绍修缮和木雕刻。本书是第四个分册,四本书中均有大量实际照片,标注了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非常适合初级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古建筑的基本知识。这四本书中也都有相应的技术要点、加工制作与安装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本书章深入讲解了传统建筑中主要建筑形式的木构架,第二章重点讲解了翼角的位置、构成与尺度、制作与安装,多边形建筑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并总结了官式建筑翼角做法与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区别。
本书中有大量实际照片,标注了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非常适合初级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本书中也都有相应的技术要点、加工制作与安装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章 清官式建筑木构架 1
节 硬山建筑木构架 2
第二节 悬山建筑木构架 32
第三节 歇山建筑木构架 41
第四节 庑殿建筑木构架 59
第五节 攒尖建筑 74
第六节 木构架的制作与安装 82
第二章 翼角的基础知识 147
节 翼角的位置、构成与尺度 148
第二节 翼角的制作 155
第三节 翼角的安装 233
第四节 多边形建筑翼角的一些不同做法 236
第五节 官式建筑翼角做法与其他地方做法的主要区别 243
参考文献 249
编写后记 250
当我的《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丛书《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木构架、翼角》分册杀青时,不由得从内心升起一股释然的轻松,踏实了!
在1992年第34期《古建园林技术》上发表我的篇拙作《历代帝王庙大殿构造》时,心里一个目标就渐渐清晰起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圆自己的一个心愿!那个心愿萌发于1975年修缮天坛东、西配殿,我在屋面上给同班组一位中年师傅做下手时。记得当时正在整修东北角翼角,当他告诉我这个叫角梁、那个叫翘飞时,他一脸神秘地指着角梁后尾上那一段段均匀排列的墨线段以及上面……9、8、7、6、5……的数字标识,问我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我当然不知道了,刚参加工作一年多,那是次上屋顶。我满心崇拜地问他,他说:“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学问,木匠里没有几个人懂!知道怎么划出来的吗?也就是我告诉你,这都是有口诀的:方八、八四、六方五……”接着他又把我拉到翘飞椽前,说:“这也是有口诀的:冲三、翘四、撇半椽……”他又给我讲了谁当年放角梁、放翘飞,熬了一宿放不出来,后只好求他,还有谁放的翘飞上了架子钉不上,全废了重做……听得我恨不得尊他为神!就在我顺势问他什么是方八、八四、六方五……时,他一下子转了神情,一脸不屑地说“跟你说也不明白”,我还接着追问,他转了脸看着别处嘴里嘟囔着“方八、八四、六方五,叉四、插五、方框六,垂七、昂八、耷拉十……”不理我了。后来,别的师傅告诉我“垂七、昂八、耷拉十”是做斗栱的口诀。几个月后父亲告诉我“叉四、插五、方框六”是一种查字典的“四角号码”方法。1979年,修缮中山公园中山堂时,由于不是整体更换而只是添配个别翘飞椽,这个难度相对整体更换要大一些,因为在一块板上要放出好几根不同翘数的翘飞椽。放线时,我是给一个1968届的师兄打下手,只管弹线。到划尺寸点、计算尺寸点时,他要不就是打发我取东西,要不就是一脸思考状,于是我马上闭嘴,生怕打扰了他的思路……这些让我认识到:手艺不是那么容易学的,翼角更是不容易!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心愿:等我弄懂了这些,谁问我我都告诉他!
有幸的是,自己刚工作没两年就进了单位顺应潮流而办的“七二一大学”。虽然赶上1976年那个特殊时期,修建纪念堂打乱了课程安排,但在有限的脱产学习时间里,张海青、王德宸、尤贵友、房庆福几位前辈老师傅口传心授一辈子的心得秘籍;张三来、林伟生、董均亭等多位学长的上手示范;程万里老师系统的历史理论、识图制图讲解,都让我对古建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有幸的是,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推荐到房二古建设计研究所制作模型,直接受教于马炳坚老师;还有博学多识、多才多艺的职大校长王希富老师,认真严谨的刘大可老师,古建处的孙永林老师、金荣川、张三来老师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这里还要提到故宫博物院的赵崇茂、戴季秋、李永革老师,我听过他们的课,受益至今。
此外要着重提一下马炳坚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这本书中更多、更系统、更实用的古建知识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让我有了今天。感恩这些老师!感恩他们无私的帮助!
五年前,我把近年来参与编写的几本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工艺标准的资料,以及在培训中心和几所大学里授课的讲稿做了整理,陆续出版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的木结构、斗栱篇(册),木装修、榫卯、木材篇(第二册),以及修缮、木雕刻篇(第三册)这三本“入门”级别的书。之所以称“入门”,是笔者本人文化水平有限,知识积累不够,只能在工匠这个层次把自己近50年来掌握的技艺和积累的经验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让古建门槛再低一些,让初入古建行当的人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我的初衷。我知道,书中原始的图示和近乎啰嗦的文字语言决定了这本书的层次,但我想我的书就是“下里巴人”,就是一本古建工匠的“看图识活儿”,让有需求的人不要像我当年那样遇到“……叉四、插五、方框六……”时一头雾水,这也就是我萌发于1975年的心愿和初衷。
也是这个心愿和初衷,我把当年弄得我一头雾水的“翼角”留到了后来写。在我的这几本书中,“翼角”这一册我下的力气,为了写好它,我请朋友专门做了模型,用小学生般的初级手法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描写,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拍照;当模型与初衷不符时,我亲手拿起多年不用的刨子刨光重划……为了让内容更经得起推敲,还请了实操经验远高于我的师弟王建平把关、审改,而后又请马炳坚、刘大可老师再审改……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让我的“入门”有一个好的收尾,对我的家人、我的团队、我的读者有一个好的交代,以对得起他们!
感谢马炳坚老师、刘大可老师和王希富老师,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
今天!
还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工匠师父张平安,从北海修缮初识的嫌弃到前门箭楼的认可,再到而后三十多年的相伴相助,他教了我很多。在房二古建处他是以做装修(门窗、家具)而闻名。虽然在大木上他教我的不多,但我锛凿斧锯、刮拉砍凿的木工技艺全得自于他,更让我受益的是他对工作的态度,他“恨活儿”,闲下来就难受。当年在北海施工,他拿着我有生以来次做出的窗扇问我“这是人干的活儿吗?”然后随手给扔在地上……我当时无地自容,恨不得再踩上一脚把窗扇踩碎。谁想到接下来他又抱给我一捧料:“接着做。”……如此,成就了我的后来,也成就了我们的师徒关系。
在《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这四册书的编写过程中,我的团队——北京同兴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给了我巨大的帮助,首先是时间上,他们承担了大部分分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几本书的编写。他们提供的照片,让这本书内容更丰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特别是弟子周彬,同事李影、郭美婷,直接参与了本书的编写,我深表感谢!
本册“翼角”一章,极富实操经验的师弟王建平、甄智勇给予了大量的帮助,除耐心教授外还逐图逐字审稿指正,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深表感谢!
感谢故宫工程管理处、修缮技艺部尚国华、付卫东两位处长,以及夏荣祥、王丹毅、赵鹏、黄占均、卓媛媛等多位老师提供的帮助!
感谢提供模型教具及其他帮助的陈来宝、赵凤新、陈海流、郝明合几位师傅!
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继续教育项目主任张蓉芳女士、项目班主任马靖
女士!
感谢中国标准化协会传统工艺技术委员会培训处副主任、中国建筑劳动学会古建筑专委会副秘书长闾霓女士!
感谢查群老师、刘敬丽女士及好友吴世昌先生提供的照片!
感谢宋慧杰女士、赵嵛先生的审改、指正!
感谢好友董瑞华、万彩林、祝小明、刘永亮、祝飞翔、刘明先生及孔云宏老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帮助!
感谢“哲匠之家”这个平台给予我的帮助!
后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重视和编辑、校对、审稿等工作人员细致、认真、高效的工作,让这本书能尽快并相对完美地呈现给读者。
书中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提出指正意见,以免误人子弟!
2020年7月2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