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443885
1.本书为我国中医药学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邓氏理湿学派”创始人邓家刚教授率其团队历经三年编写而成的著作。2.本书共收入理湿名方80首,其中,张仲景的经典理湿名方34首,清代及其以前历代的理湿名方46首。各名方下设【概述】、【传统应用】、【现代研究】、【类方鉴析】、【参考文献】等五大部分。
该书收集整理了清代及其以前历代的理湿类名方80首,其中,张仲景的经典理湿名方34首,其他理湿名方46首。每一名方包括传统应用、现代研究、类方鉴析、原文与方论四部分。传统应用包括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服用方法、加减化裁;现代研究包括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类方鉴析部分列出多个典型类似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鉴别;原文与方论包括名方所出经典文献的原文和历代名家针对该方的论述。本书中的理湿名方,均为经历史检验证明为确有疗效的传统方剂,对当代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极具参考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药研发科技人员、各类健康管理者、研究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上篇 经典理湿名方
白术散(《金匮要略》) 002
白头翁汤(《伤寒论》) 005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010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016
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022
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 027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032
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 037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041
栝蒌瞿麦丸(《金匮要略》) 045
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049
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 054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方论》) 058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063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068
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072
排脓散(《金匮要略》) 076
蛇床子散(《金匮要略》) 080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084
肾气丸(《金匮要略》) 090
茱萸汤(《金匮要略》) 096
五苓散(《伤寒论》) 101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13
小柴胡汤(《伤寒论》) 118
小青龙汤(《伤寒论》) 126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131
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 136
茵陈蒿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140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145
越婢汤(《金匮要略》) 149
泽泻汤(《金匮要略》) 154
真武汤(《伤寒论》) 159
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 164
猪苓汤(《伤寒论》) 169
下篇 历代理湿名方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6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181
保济丸(广东李众胜药堂) 186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191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6
草果知母汤(《温病条辨》) 201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206
达原饮(《瘟疫论》) 211
大活络丸(《兰台轨范》) 216
当归苦参丸(《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 220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24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228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3
二妙散(《丹溪心法》) 239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244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49
藿朴夏苓汤(《医原》) 25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59
橘红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266
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270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275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9
礞石滚痰汤(《泰定养生主论》) 285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 290
平胃散(《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294
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300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304
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 308
三仁汤(《温病条辨》) 316
升阳除湿汤(《脾胃论》) 329
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 335
四神丸(《证治准绳》) 342
苏合香丸(《外台秘要》引《广济方》) 348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5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359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63
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368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372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8
香砂六君丸(《古今名医方论》) 383
香砂养胃丸(《杂病源流犀烛》) 388
宣痹汤(《温病条辨》) 392
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396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401
越鞠丸(《丹溪心法》) 405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411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常之时,谓“六气”;变之秋,则为“六淫”。除暑之邪外,其余五淫皆有内外之分,如湿之伤人,有久居湿地,或饮露淋雨,湿邪外袭;有饮食不洁,或过食肥甘,或起居不慎,思虑过劳,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津失于敷布、运化、蒸腾而致水湿内停,阻滞气机,变生百病。又,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缠绵难愈,其性喜交结,常夹风裹寒,狼狈为奸;或郁久而成湿热,或遏阳而成寒湿;其症又变化多端,湿蒙清窍,则头目昏沉;湿阻中焦,则脘腹痞闷;湿蕴肺家,则为痰嗽;流注关节,则经脉不通而见痹痛;流注下焦,则净府不洁而见淋涩,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故自汉·张仲景创立治湿三法,开湿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以降,历代名家论湿治湿,各有发挥,留下不可计数之名方与方论,为当今中医之传承创新、泽惠大众提供了取之不尽之宝库。本书是“邓氏理湿学派”创始人邓家刚教授率其团队部分师生,经年挖掘张仲景及历代治湿名方精粹之作。
中医治湿之法,有化湿、利湿、渗湿、燥湿、祛湿之分,本书统称之为“理湿”。理者,调理、治理之意也。理湿,即调治湿邪所致之体质与病症。中医之湿,又与痰、饮、水同质而异形,在病理上,后三者总以湿为基础,可以说,无湿则痰浊无以聚生;无湿则水饮无所停留为患。因此,治痰先治湿,治湿可使饮去水消,故理湿名方,不仅收有化湿燥湿之剂,同时也收有化痰、豁痰之剂,也有利尿行水之剂。唯有如此,方可体现理湿之法实为诸法融通之法。
自2016年始,我们正式提出构建“邓氏理湿学派”以来,“百病多因湿为害,调治务当常理湿,理湿勿忘通瘀滞”的核心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湿病当“首分三焦,次归五脏,再论虚实寒热”,遣方用药,既尊崇仲景经方,又活用历代名方;既擅用道地中药,更喜用芳香桂药(南药),使之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流派。为更好指导同仁对湿病的深入研修,特从古代中医文献中精心筛选,撷取其中经历千百年反复验证且迄今仍为临床常用的理湿有效方剂,辑成《中医理湿名方》奉献给读者。本书不仅对各理湿名方的“前世”(传统应用、类方鉴析)详加介绍,且对其“今生”(现代研究)也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论述,以期为阅读者提供更多实用且前沿的“干货”。
本书共收入理湿名方80首,包含张仲景的经典理湿名方34首。各名方下设传统应用、现代研究、类方鉴析、原文与方论等。传统应用包括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服用方法、加减化裁等内容,药物组成中各组成中药剂量单位采用了现代标准剂量单位;现代研究则包括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应用主要选取临床研究资料较完整,可信度较高的文献作概要介绍,实验研究主要选取相关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等实验研究文献作概要介绍,以帮助读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加深对中医传统名方的认识;类方鉴析部分选取与该名方药物组成和功效主治相似的若干方剂,重点分析其药物组成特点及功效主治异同的差异性,以指导读者在临床中更精准地处方用药,所选方剂均采用原方出处文献中的剂量单位;原文与方论包括该名方出处原文和历代名家针对该名方的论述;各方正文后列出了参考文献,主要选取与该名方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备读者需要时可以检索原文,从而拓展本书的文献参考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明的瑰宝,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人更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不负韶华。期待本书能使读者开卷有益,既能在温习中夯实经典名方的基础,又能得到临床应用和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启迪,果真如此,则我愿足矣!
邓家刚
2023年7月8日于三仁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