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63959
1.重塑金钱脑,从心理学的角度透视财富的意义。12个要点助力财富效用*大化,买经历、买特殊时光,去享受金钱带来的更为持久的价值。
2.理财通识,没有复杂公式,造富只需简单五步。理财不是一夜暴富,掌握“4%法则”,构建全球分散化投资组合,充分分散风险,获得更为稳健的回报。
3.“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本书正是教你如何花钱以及如何算计赚钱。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下,如何权衡今天的支出与退休后的支出是年轻人的必修课。嘴上说退休,不如真正为退休做财务准备!
4.打破金钱迷思,重塑当代人习以为常的理财观,打造终身受用的理财哲学。《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资深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从实践与心理学出发,以简单明快的写作风格,总结投资多年凝练的真知灼见,为你提供关于花钱、储蓄和投资的启示。
5.基金投资教父约翰·博格强力赞誉,重量级财经作家威廉·伯恩斯坦作序推荐,银行螺丝钉、吉姆·达勒、梅尔·林道尔、查尔斯·埃利斯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
给所有开始赚钱、想要理财的人,一本教你愉快花钱、轻松赚钱的理财书。
· 金钱可以买到什么?
· 只要拥有更多,就能得到快乐?
· 花钱的快感转瞬即逝,如何留住幸福?
· 人生得意须尽欢,老后破产怎么办?
· 天天想辞职,如何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 大部分人并不能从股市中赚钱,你又如何获得稳健收益?
· 如何打造分散化投资组合?
仔细想一想,我们也许并不知道是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买新款手机、买漂亮包包、买顶配汽车、买大房子,这些东西一旦得到,消费的快感、兴奋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而为了购买这些东西,我们不得不把宝贵的生命消耗在可以赚钱但并不热爱的工作中。
世上没有一夜暴富的方法,但有造富秘诀。《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作家克莱门茨,以逾20年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视角,为你揭示造富五大要点,重塑金钱脑。从开始赚钱到退休,财务管理应是每个人的终身课题。与他人攀比会不幸,长距离通勤会不幸,过多透支明天会不幸;但购买人生体验,尽早为退休做准备,使用“4%法则”理财,打造分散化投资组合会保障我们一生幸福。
会挣钱不如会花钱,我们要活用“金钱”这一工具,做出更聪明的决策,从每一分钱中挤出真正的快乐!
序
前言
第一章 用钱买到更多快乐
有钱与快乐
花钱却不快乐
养育孩子是喜是忧
会赚钱不如会花钱
第二章 你的一生很长
钱能买到自由
跟随心流
为人生投资
持有股票
押注市场的投机性
为长寿投资
第三章 重塑金钱脑
22个思维错误
快乐储蓄
保持谦卑
关注价值而非价格
脚踏实地
第四章 深谋远虑
取舍与平衡
成就自我价值
适时贷款
晚年愉快
第五章 不输,就是赢
切勿因小失大
警惕满盘皆输局面
充分分散风险
到全球市场中去
精挑细选买基金
在熊市中保持清醒
结语
注释
致谢
有些人人生*重要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打败市场,并尽可能多地积累财富;有些人认为,只有通过智慧和勤奋努力,才能确保投资成功;还有一些人认为,通往幸福道路所需要的还远不止于此。
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我发现有些观点听起来可能像喊口号,却是真知灼见。比如,很少有人能真正打败市场,勤奋地储蓄是积累财富的关键,钱能带来的幸福感是非常有限的,*强的对手常常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是我30多年来,关于金钱思考的产出。其中有27年,我一直是一名财经专栏的记者,这个角色就好像把还在流鼻涕的鼻子,紧贴在房间外的窗户上,竭力想弄清楚房间里到底在发生什么。过去6年,我作为美国花旗集团财富管理业务的金融教育总监,又像一个坐在房间里的人,冷眼旁观着房间外那些把鼻子贴在窗户上想一窥究竟的人。
在这些年的财务实践中,我也走了许多冤枉路,比如,购买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涉足个股投资,预测金融市场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购买一些我确信会带来无限快乐的东西。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我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也并没有给我造成特别大的损失,但是这么多的失误,让我反反复复体会到,一些所谓的传统智慧,其实并不是那么明智。
上述这些,以及接下来的文字,是我基于亲身经历、长期阅读以及过去 30 多年来与华尔街的投资者、学者、金融专业人士无数的交流和对话,对于金钱思考的结果。
很多人对于金钱的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想象一定存在某种非常的诀窍,可以解开财富之谜,或许是某类投资产品,某个特定的交易策略,甚至是某位投资导师的冥思。但实际上,财富积累的奥秘出人意料地简单,那就是我们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节省开支,极其谨慎地承担债务,控制主要的财务风险敞口,不要自以为聪明而盲目投资。在普通人刚成年时,财富积累的进度可能会非常缓慢,这时会很容易感到气馁。第一个100 000美元、100 000英镑、100 000欧元,或者你所在国家的等量货币,你可能要花费多年时间来积累。然而,如果我们奉行简单、谨慎的路径并持之以恒,其结果会是惊人的。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会有50万元,而50万元也可以很快变成100万元,甚至可能是200万元。问题是,造富之路很简单,却不容易达到。在接下来的五章中,我将会讨论五个关键步骤,我认为,这五个步骤是我们应对金钱问题的核心。
· 金钱和幸福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想赚钱,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思考,我们该如何支出以及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活很久,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有多段职业生涯,或许还会有二三十年的退休时间。这将对我们的财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 由于我们从狩猎 – 采集者的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些本能,我们生来就不擅长储蓄和投资。其结果是:成功地管理金钱需要极大的自律,在无法自律的情况下,或许就只能自我欺骗。
· 我们把人生的财务规划分散在一系列的篮子中,我们常常认为保险与银行账户是独立分开的,我们的股票—债券投资组合与债务也毫不相关。但为了更为稳健地管理资金,并做出正确的权衡抉择,我们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篮子汇集组合在一起,而核心的组合原则应该是我们未来收入流的状态。
· 为了在财务规划上未雨绸缪,我们应该少关注如何赚得更多,而要多考虑会导致未来财务状况失控的风险因素。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冒险,比如,高比例的股票投资配置,或申请高额抵押贷款来购买第一套房子。即使我们开始为未来储蓄和投资,我们也应致力于*小化那些导致财富损失的风险。这些损失,有些可能数额不大,比如基金管理费用和股票交易手续费,有些可能是巨大的,比如在市场底部卖出股票,或者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出现伤残或意外。不管哪种情况,它都有可能给我们造成巨大的财富损失。
本书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可能有一部分读者并不赞同,甚至会相当抵触。从我在《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以及其他地方收到的读者反馈来看,本书中所表达的各种观点,比如,钱并不总是能买到幸福,你极可能无法击败市场,提前偿付抵押贷款是合理的,退休人员应推迟领取政府退休金,以放松为主的退休生活可能不会令人满意。这些观点也许并不能被广泛接受,但是我希望你们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考虑到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障碍,我们无法清晰地思考金钱问题,也并不足为奇。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关于普通人如何理财的研究,但研究表明,我们经常只在短期内改变自己。专门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学者发现,我们的行为并不像经济学传统假设的那样理性,而是存在大量的心理认知偏差。
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它研究了大脑在不同金融情景下的反应。即将取得巨大胜利的期望,可能会引发多巴胺的释放,并带来欣快感,一旦投资产生损失,则可能会降低大脑的血清素水平,让我们处于焦虑和易怒的状态。神经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不仅为行为金融学,而且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提供了证据。进化心理学对我们从狩猎 – 采集的人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各种特征进行研究。人类的大脑演化是为了人类在古代环境中生存下去,但在处理现代金融问题时,这种本能反应反而会伤害我们自己。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也发现,金钱和幸福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关关系,还受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影响,包括是否结婚、工作通勤的距离以及我们的年龄。
虽然本书提到了一系列不同的研究,但整体上并不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调查。相反,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种个人观点,我所引用的研究结论与我产生了共鸣,并影响了我看待金融世界的方式。你可以在注释中找到我所引用的一些关键研究,但我并没有严格去追溯这些研究中的每一个事实或观点。
对那些所谓专注于个人财务管理的理财顾问,学术界的观点并不奇怪,个人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用他们的钱过上更充实的生活,而不仅是通过储蓄来满足一些开支目标,如教育、房产和退休。理财顾问经常发现他们的客户不知道要从他们的财务管理中实现什么。但事实上,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所做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人生的幸福程度。
为什么我们会犯错?罪魁祸首是,我们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过度影响。我们过于关注我们的朋友、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想法——即使我们的父母可能已经离世了。这是从狩猎-采集祖先那里遗传的本能在驱使我们。这种天生的本能,包括对损失的极大恐惧,对消费的持续欲望。可是,在当今世界,这种本能却不一定有帮助。
我们也深受金融公司和营销推广的影响。金融公司想要投资者相信他们能够打败市场,因为对金融公司来说,打败市场才能让金融公司成为卓越的营利机构。只要有利可图,金融公司的销售人员会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给客户。这意味着,可能一个销售员在推销基金,而另一个销售员则在推销保险。但这些销售员很少会谈论这些产品如何与客户整体的财务管理规划相匹配,更不用说和客户一起讨论财务管理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并不涉及产品的销售,比如,什么时候修改我们的遗嘱,需要多少钱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买多大的房子是合适的。与此同时,漫天的广告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是时候换一辆新车了,要购买更好的洗衣粉,该入手*新款的智能手机,这些会让我们忘记了为未来储蓄的需要。来自营销人员的信息非常明确:富足的生活就是欢声笑语的靓男美女和永不停止的消费。
“为什么我没想到呢?”这就是你在读完《有钱,能买到快乐吗》后,会问自己的问题。《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财富的常识和智慧,并将其归纳为五个简单步骤,助你获得财务自由。容易理解。
——约翰·博格(John Bogle),先锋领航集团创始人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金钱能买到什么?我们该怎样花好手里的钱?如何用好“4%法则”,获得更稳健的回报?想掌握这些,《有钱,能买到快乐吗》这本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银行螺丝钉,首届金牛奖投顾主理人,《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主动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作者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做好自己的财务规划,并且如何花钱才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书,书中很多观点会颠覆你一些固有的错误认知。作者克莱门茨言称,这本书是为全球读者设计的,有志于实现财务健康、财富自由,并且追求幸福快乐的朋友不妨一读。
——张居营,笔名闲来一坐s话投资,职业投资人,《慢慢变富》作者
理财不是发财,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对金钱拥有正确的认知体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客观的世界,从而更好地去追求独立、自主、可掌控的人生状态。《有钱,能买到快乐吗》看似娓娓道来的是理财知识,其实讲述的是一生的成长。举重若轻,醍醐灌顶。
——魏嵬,东方红资产管理首席FOF策略师,“加菲猫看世界”主理人
很多人都会觉得再多赚一点钱就幸福了,但这就像吊在驴前面的胡萝卜,始终追赶,却求而不得。那么幸福和金钱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总在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感到很幸福,一旦实现目标之后,幸福感就快速下降?了解幸福和金钱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为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齐俊杰,齐家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中包含理财规划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将为你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
——埃里克·泰森(Eric Tyson),《傻瓜式个人理财》(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作者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是一本财富指南,提供了一张协调、统一、平衡个人财务各方面的蓝图。对当今世界各种挑战感到不知所措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
——珍妮特·博德纳尔(Janet Bodnar),《吉卜林个人理财》杂志(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 Magazine)编辑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中的个人理财方法不仅具有实用性,并且乔纳森总是能以一种开放的、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理财建议。
——彼得·默劳克(Peter Mallouk),《避开投资5大陷阱》(The 5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作者
简洁、重要并尊重事实。《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为你提供了一条道路,使你更好地改善财务状况,过上丰盈而美好的生活。
——泰瑞·柏翰(Terry Burnham),查普曼大学金融学教授,《不理性也能赚钱》(Mean Markets and Lizard Brains)作者
在《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中,克莱门茨提供了获得财务成功的路线图。这本书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将会改变你看待投资和生活的方式。
——梅尔·林道尔(Mel Lindauer),《博格头投资指南》(The Bogleheads’Guide to Investing)和《博格头退休指南》(The Bogleheads’Guide to Retirement Planning)作者
乔纳森·克莱门茨文笔流畅、思维清晰。在他的引导下,储蓄、投资和财务规划等专业问题,都变得有趣了。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赢得输家的游戏》(Winning the Loser’s Game)作者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一书是过去5年来我读过的*好的理财书。如果我能写一本这样的好书,我想我一生的夙愿也就完成了。
——吉姆·达勒(Jim Dahle),白大褂投资者平台(The White Coat Investor)创始人
作为逾20年资深个人理财专栏作家,克莱门茨拥有丰富的亲身经历,他提供的理财建议真诚且明智,《有钱,能买到快乐吗》,推荐阅读。
——巴里·里萨兹(Barry Ritholtz),《彭博观点》专栏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受欢迎理财书。
——本·卡尔森(Ben Carlson),《投资者的心灵修炼》作者
环顾一下你的客厅,看看家具、灯饰、电视机和挂在墙上的照片;走进厨房,满眼都是盘子、碗,以及各种其他餐具和厨房用具。再去卧室瞧瞧,衣橱里挂满了衣服。你所看到的这些,都是你曾喜欢的或认为是必需的才买回来的,你曾相信这些东西会让你的生活更幸福。后来确实如此吗?还是说,有些东西,你已经很久都没有关注了,或许,有些时候,你甚至后悔当时买了它?
别担心,我不是谴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不是对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进行哲学批判。所有人都需要椅子、餐具和衣服。不同的是,我想强调另一种观点——我们并不擅长去弄清楚,到底什么能让我们幸福。
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会按照“效用*大化”原则来进行选择。这意味着,虽然偶尔可能会搞砸,但通常我们都不会做出破坏自己幸福的选择。这是一个可信度值得怀疑的假设。很多人吸烟、过度饮食,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玩手机、看电视,尽管他们都不希望自己如此。大多数人都喜欢即时消费,却很少未雨绸缪。人们会选择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职业,还会购买那些需要很长通勤时间的房子。当与人打交道时,人们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有帮助的。但是当人们决定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时,当设定所要追求的目标时,不要太相信本能直接带来的答案。
通过自身阅历和反复的思考,我们还是有希望弄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么。一些关于金钱和幸福的学术研究也能提供一些帮助。十几年前,我开始阅读这些研究报告,立刻就被吸引了。这些研究者并不像那些受到哲学、政治观点感召的著名心理学导师,会喋喋不休地讲述一些感性的、毫无意义的传闻逸事。相反,这些学术研究都是基于严格的变量控制方法,对大量实证数据进行的严谨分析。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如何管理财富,甚至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感谢这些研究,让我通过一些改变和努力,可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我会很乐意花些钱,去看望孩子,或带他们一起度假,或一同享用特别的晚餐。我卖掉了在郊区的房子,这样就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通勤的路上。我辞去了让我感觉越来越讨厌的高薪工作,因为我知道,只有从事我认为重要并且热爱的工作,我才会感到更加幸福。这些研究会改变你的生活吗?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 金钱可以换来幸福,但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
· 我们更看重所拥有的财富,而对于人生的经历却不够重视。
· 在别人身上花钱给你带来的快乐,比花在你自己身上更多。
· 相对于更多的选择,更少的选择反而会让我们更快乐。
· 为我们的目标努力工作时,可以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一旦实现目标后,幸福感会降低。
· 抚养孩子并不像许多父母所声称的能带来生活的幸福感。
· 一生的幸福曲线呈 U 形,幸福感在 20 多岁时开始下降,在 40 多岁时触底,然后开始反弹。
当然,以下这些观点也比较有意思。
· 那些已婚人士,或身边有家人和朋友的人,常常会更幸福。
· 自由职业者和经常锻炼的人会更快乐,即使我们每周只锻炼一次,或者每天只锻炼 10 分钟。
· 帮助别人会让我们快乐。
· 每天长时间的通勤、不佳的健康状况、失业和经济问题,都会使人不快乐。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是一家位于华盛顿的研究机构,在 2006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比待在家里的人更幸福。研究还发现,有宠物和没有宠物的人,以及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人,拥有同样的幸福感。正如你猜到的,有大量关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幸福人生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了许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活幸福的因素。
然而,相关关系不应与因果关系相混淆。比如,婚姻关系或一些长期的关系会让人们感到更幸福,这似乎是合理的结论。但有没有可能是,拥有更高幸福感的人会更愿意结婚呢?此外,我们还习惯用平均来推断总体,比如我们认为对所有人而言,已婚是场悲剧而单身是幸福的。挑战之处在于,我们需要对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排序,找出哪些因素是*重要的。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什么,首先从哪里开始。当思考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时,我认为有四个重要的观点是值得牢记的。
第一,幸福并不是只有单一定义的简单概念。或许几个笑话和几杯饮料可以让我们高兴一天,但我们在这里,更关注的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什么造就了幸福的人生。此外,我们评价自己幸福与否,还要取决于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的几分钟乃至几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研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当我们坐下来思考生活的时候,日常的幸福程度,不应该与满足感相混淆,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二,不论人生中遇到好的,还是不好的境遇,我们总能迅速地调整、适应。当被告知加薪时,我们会感到很快乐。但一个月后,美好的感觉可能就会消散,加薪只是多了一些工资收入而已。我们无法预料这种适应会有多快,这也是我们无法弄清楚,到底是什么能让我们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第三,幸福通常取决于我们和他人的比较。如果银行里有50 万英镑存款,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很幸福。但如果在我们居住的小镇上,几乎所有的邻居都有 500 万英镑存款,我们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第四,每个人对于幸福是什么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改变生活的环境,改变度过每一天的方式,都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有些人,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们,他们总是会比别人更能感到幸福。
这四个观点会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 50%。环境、年龄、收入、婚姻状态可能会决定剩下的10%,那还有40%呢?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生活方式,来改变幸福程度,包括转换追求目标、正确花钱、成为志愿者、缩短通勤时间、花更多时间和家人与朋友在一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