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83249丛书名: “群学新知”译丛
《纽约时报》将理查德·罗蒂誉为“世界上*具影响力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罗蒂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其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原作者格罗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罗蒂的思想在其生活和社会经历背景下所发生的惊人转变。《理查德·罗蒂:一位美国哲人的诞生》不仅是一本哲学家传记,通过此书,也能让读者了解社会背景对人类思想成长的影响,其中文译本定会吸引我国社会学研究者的广泛阅读。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八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对罗蒂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父母的生活经历和罗蒂本人的求学经历。后两章为第二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罗蒂的思想和职业发展。但与传统人物传记不同的是,原作者格罗斯的切入点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人物生活轶事,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世俗的社会和制度环境,通过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描述反衬罗蒂的思想历程。全书中,作者将重点放在罗蒂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即其思想的发展时期,而非传播时期。本书的目标不是对罗蒂的思想进行诠释,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哲学审视,而是试图解释其思想的社会根源,为未来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导言//1
第一章 詹姆斯·罗蒂//27
第二章 维妮弗雷德·劳申布赫//59
第三章 哈钦斯学院//79
第四章 哲学硕士(1949—1952)//99
第五章 耶鲁的博士生涯(1952—1956)//119
第六章 韦尔斯利学院(1958—1961)//139
第七章 普林斯顿大学(1961—1965)//157
第八章 普林斯顿大学(1965—1982)//181
第九章 学者自我概念//223
第十章 重新审视罗蒂//261
结论//311
自严复在19世纪末介绍斯宾塞的“群学”思想至今,中国人引介西方社会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虽然以荀子为代表的古代先哲早已有了“群”的社会概念,社会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却是以翻译和学习西方理论为主线的。时至今日,国内学人对国外学术经典和前沿研究已不再陌生,社会学更是国内发展势头*好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那么,为什么还要推出这套“群学新知”译丛?我们有三点考虑。首先,我们希望介绍一些富有学术趣味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社会学首先应当是一门“好玩”的学科。这并不是在倡导享乐主义,而是强调社会学思考首先应该来自个人的困惑,来自一个人对其所处生活世界以及其他世界的好奇心。唯有从这种困惑出发,研究者方能深入探究社会力如何形塑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的研究。根据我们的观察,本土社会学研究往往严肃有余,趣味不足。这套译丛希望传递一个信息:社会学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其次,我们希望为国内学界引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相比,社会学可能是包容性*强的学科,也是*多样化的学科。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研究主题,社会学都给非主流的研究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在主流力量足够强大的中国社会学界,我们希望借这套译丛展现这门学科的不同可能性。一门画地为牢的学科是难以长久的,而社会学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多元性。*后,我们希望为中西学术交流添砖加瓦。本土学术发展至今,随着国人学术自信的增强,有人觉得我们已经超越了学术引进的阶段,甚至有人认为中西交流已经没有价值。我们对此难以苟同。中国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当然是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经验与实践,西方的社会学也确实有不同于中国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本土化和规范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本土化研究也*不等同于闭门造车。在沉浸于中国的田野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国外的学术动向有足够的了解,并有积极的对话意识。因为,唯有将中西经验与理论进行严格的比较,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本土”的知识;唯有在本土语境下理解中国人的行动,我们才有望产出超越时空界限的学问。理查德·罗蒂一位美国哲人的诞生总 序基于上述理由,“群学新知”译丛以内容有趣、主题多元为选题依据,引入一批国外社会学的前沿作品,希望有助于开阔中文学界的视野。万事开头难,我们目标远大,但也希望走得踏实。做人要脚踏实地,治学当仰望星空,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话,也与读者诸君共勉。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世界读书日于武昌南湖之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