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94135丛书名: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陈宝琛年谱长编》较全面、客观地纪录谱主一生完整的生平、思想与活动。本书取材资料丰富、全面。有许多是从尘封已久的旧报刊、旧档案中辑录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内容丰富,真实可信。作者对谱主的研究,立论客观,实事求是。陈宝琛是晚清著名官员和学者,是清流派官员的代表。书稿一是让人们得以清晰地认识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二是展现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进程的历史情境,从这种历史情境中来全方位地认识廖世承的教育活动和思想;三是让人们从陈宝琛这个典型的案例中认识晚清清流官员的实践与思想发展的规律性。
卷一 里居受业 1848—1867年 一岁至二十岁
卷二 通籍出仕 1868—1884年 二十一岁至三十七岁
卷三 遗爱桑梓 1885—1908年 三十八岁至六十一岁
卷四 辅佐幼主 1909—1931年 六十二岁至八十四岁
卷五 清流孓遗 1932—1935年 八十五岁至八十八岁
谱后
附录一 寿言集
附录二 哀挽录
附录三 人名、字号索引
附录四 征引文献
大约二十多年前,外出 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与《 文汇报》著名记者、复旦校 友、福建同乡施宣圆同车邻 座,相谈甚欢。我谈起不久 前福州为纪念先伯祖陈宝琛 诞辰一五○周年,举行“陈宝 琛与近代中国社会”学术研 讨会。他听后很感兴趣,在 他主编的《学林·人物访谈 》专刊发表《陈绛谈陈宝琛 的是非功过》,并且告诉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在 策划出版《晚清以来人物年 谱长编系列》,陈宝琛这位 清末民初历史人物,应当包 括在内,这个长编由你承担 很合适。记得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初,一次到淮海中路造 谒懋咸五伯父。他说,听说 海外有学者有打算作太傅公 年谱,外国人都有这个打算 ,我们陈家后人更是义不容 辞,于是他和懋恒十八姑合 作,由懋恒姑母执笔完成《 闽螺江太傅陈公年谱》。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旅居美 国的太傅公幼子懋随(立鸥 )叔父请张允侨(子美)姑 丈编纂《闽县陈公宝琛年谱 》,初稿嘱刘广京表兄(美 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 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士)和我校订一过,书末 附有太傅公直系后裔照片多 帧;书在美国印制,作为家 印本,印数不多。螺洲盛产 橘子(福橘),立鸥叔父告 诉我,太傅公尝自号“橘叟” ,所以这部年谱封面用的是 橘红色,正含有此意。懋恒 姑母和立鸥叔父的两部年谱 为编纂年谱长编提供了指南 和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 辑部主任冯勤先生闻讯,邀 约在我五原路旧居附近一家 餐厅聚晤,冯先生谈了长编 系列的宏大计划、编辑方针 和要求等,我则略谈我对谱 主平生志节的粗浅认识。 公讳宝琛(1848—1935 ),谱名敬嘉,字伯潜,一 字潜史,号弢庵,一号橘隐 ,晚年自署橘叟、听水老人 、沧趣老人等。福建闽县( 今属福州市)人。公生当晚 清同光之际,因与同为两榜 出身的翰詹科道张之洞、张 佩纶、黄体芳、宝廷等直言 敢谏,抨击权贵,声震朝野 ,天下想望风采,时称清流 。尤其“庚辰午门案”更引起 慈禧不快。中法战争中,终 于有三会办之命,张佩纶遣 戍,公亦因荐举失当, 1885年遭部议降五级调用 。清流诸人从此星流云散。 适高祖布政公讳景亮去世, 公服阙守制,遂不复出。自 此家居二十馀年,在家乡筹 建铁路,创办新式学堂,造 福桑梓,为福建近代化的开 创不遗馀力。一直到1908 年慈禧去世始复出,开复降 调处分;旋派在毓庆宫为宣 统皇帝溥仪授读。溥仪称他 是“最忠于大清、忠于自己” 的人。此后历经辛亥革命、 军阀混战,公仍在清室为溥 仪授读。一直到“九一八事 变”,日本在东北策划成立 伪满洲国,溥仪在郑孝胥、 罗振玉怂恿和日本诱胁下, 不听谏阻,瞒公潜赴关外, 作了“儿皇帝”。公以耄耋高 龄三度出关劝谏。在长春一 次宴会上,诗锺唱和,七言 以“中日”起首,公即席作“ 日暮可堪途更远,中乾其奈 外犹强”,讥讽日本,激怒 了盘踞伪满关东军头目坂桓 征四郎。公见溥仪已入日本 牢笼,事无可为,乃废然返 回北京,拒受伪满要职,在 北京继续作为前清遗老度过 他的最后岁月。综观公一生 ,忠贞爱国,正气浩然,尤 其晚年,保持了民族气节, 这是他一生的亮点;然而也 正是出于浓厚的封建忠君思 想,他世受皇恩,秉承祖训 ,一心幻想复辟“大请帝业” ,终生为之作无效的努力。 当历史已经从封建帝制进入 民主共和时代,他却仍然无 法排脱儒家传统的“君臣之 义”,深为溥仪“情牵义缚” ,不能顺应浩浩荡荡的历史 潮流而前进,这正是他的一 生悲剧所在,正如后人评述 :“他讲究的是名节,耻食 周黍,不作贰臣。其遇可哀 ,其心可谅,其志可悯。” ① 我们互谈后,冯先生同 意将陈宝琛列入长编系列, 并建议签订出版合同。我说 :长编工作量多大。我心中 无数,况且自己已到垂暮之 年,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 ,为了按期交稿,限时限刻 没日没夜赶工,合同待稿子 将完成时再订吧!得到冯先 生的理解和谅解。自此之后 我便以退休馀力,投放在这 项长编编纂上。 我于是开始考虑体例、 拟订凡例,翻阅旧藏,收集 资料。不料起步不久,便因 肠癌和心脏病突发,送医院 抢救,幸得苟存。从此一直 缠绵病榻,只能将病床榻权 当书案,在床边褥上阅改书 稿,敲打键盘。全赖懋咸五 伯父孙女、给兄独女星侄( 退休工程师)到图书馆借阅 查核资料,输入电脑。星侄 十分投入,经过十年的锻炼 ,已从一位“工科女”培养成 对中国近代史饶有兴趣、对 螺洲陈家家族历史最熟悉的 年青一代;小儿传也已从中 山医院退休,代为翻捡旧箧 ,寻找旧存。没有他们的协 助,我在有生之年,得见此 书问世,几乎是不可能的。 记得多年前在合肥参加 《李鸿章全集》审稿会,主 编戴逸先生说:“全集不全 ,无可如何,现在这部《全 集》出版了,将来必定还有 新的史料发现,只好让后人 补充吧!”②旨哉斯言,编 纂长编,何尝不也如是。个 人闻见有限,拾遗补阙,俟 诸高人。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许 多亲朋好友的协助,特别要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 研究
评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