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87634
“工具理性”概念由《理性之蚀》奠基,该书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的批判奠定了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霍克海默仔细梳理了“理性”概念及其表征内容在西方文化史中的流变。他认为理性分为两种,即“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主观理性的特征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即《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工具理性”。客观理性关注的是目的自身。比如,“至善”的概念可以发展成包容万有的体系,用来衡量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
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谐共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后者逐步式微;19世纪以来,主观理性压倒客观理性,谋求掌控一切成为人们的行动指针;由此,客观理性被彻底侵蚀,成为遗迹或口号。
序言/1
第一章 手段与目的/1
第二章 冲突的灵药/55
第三章 自然的反叛/87
第四章 个体的兴衰/119
第五章 哲学的概念/149
附录一 人的概念(1957)/173
附录二 封建地主、专家和消费者
——“消费者为王童话”的终结(1964)/204
附录三 对自由的威胁(1965)/214
译后记(代跋)/234
序 言
本书的研究成果试图将哲学思考中的当前困境与人类未来前景的具体难题联系在一起。
不同国家的其他作者已经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出色而广泛的论述。本书试图采取一种不同的路径,它试图去探讨决定当代工业文化基础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从而去发现这个概念本质上是否包含损害自己的缺陷。
在写作本书的当下,民主国家的各个民族正在面临着如何使自己的胜利最终完成的问题。他们必须制定并且实施人道原则,而战争中的牺牲正是因为这一原则而付出的。当前的社会成就的潜力远远超出所有那些曾在其乌托邦计划中勾勒“真正人类社会”这类观念的哲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的期待。不过,当前一种普遍的恐惧和幻灭的感觉依然存在。然而即便相比于最早一批人文主义者构想出人类之“希望”的茫然摸索时代,今天这些“希望”似乎距离得到实现越来越远了。看起来即便技术性知识拓展了人类的思想和活动的视野,他作为个体的自主性、他抵抗日益增长的操纵大众之机构的能力、他的想象能力、他的独立判断能力似乎都在削弱。伴随启蒙的技术设施的进步的是非人化的过程。这一进程使得它曾经设想要去实现的目标——“人”的观念——面临被废除的危险。这个情况是不是整个社会的普遍上升的某个必要阶段,或者它是否将使得刚被击垮的新野蛮主义再度在战场上出现,至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阐释当前在公众思想和人类本性中正在发生的关键变化。
以下各章节代表的是一种阐明这些根本性变化的哲学意蕴的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似乎有必要探讨一些普遍盛行的、作为我们文明某些层面之折射的思想流派。笔者这么做并不是要去提倡某种行动方案。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想要把每一种观念都转化成行动,或者转化成一种主动节制行动的倾向,正是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征候:为行动而行动绝不比为思考而思考更高级,甚至比后者更低级。在我看来,正如我们的文明所理解和实践的那样,持续进展中的“合理化”进程正趋于将理性的真正本质消灭,而“合理化”进程正是以“理性”之名为人们所拥护的。
本书几个章节的一部分是在1944 春季我于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几次公共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目前呈现出来的样貌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只是这些讲座内容的原初结构,而未能努力让材料呈现出更为紧凑的组织结构。这些讲座当时试图以简要形式概述我近年来和阿多诺(Adorno)一起合作而成的综合性哲学理论的某些方面。已经很难说到底哪些想法是从他的头脑中产生,哪些是从我的头脑中产生。我们的哲学已经是一个整体。我的朋友洛文塔尔(Lowenthal)在合作中的不懈付出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建议也为此书作出了极为珍贵的贡献。
最后,必须一直要承认的是,如果离开了过去二十年来“社会研究所”所提供的物质上的保障和智识上的团结,我的所有作品都是不可想象的。谨此铭记。
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社会研究所(哥伦比亚大 学)
1946 年3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