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3855
1. 日本昭和女性文学巅峰,林芙美子代表作。
2. 一个女人的挣扎与奋斗,在暗郁的环境中,找寻非凡的生存力量。
3. “我并不认为,自己死后作品还将流传下去。但我却有一种自信,唯有这部《放浪记》,还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林芙美子
《放浪记》是日本日记体“私小说”中的经典,也是林芙美子的成名之作。这些文字最初连载于长谷川时雨的《女人艺术》杂志,后于昭和五年(1930)出版单行本,短期内便创下60万册销量的佳绩,成为轰动全日本的超级畅销书。《放浪记》被誉为 “昭和时期日本女性文学第一杰作”,曾被木村庄十二、久松静儿和成濑巳喜男先后三次改编为电影,并以舞台剧的形式在日本上演两千余场。
早年的林芙美子为生计长年挣扎于底层,她做过女佣,摆过货摊,进过工厂,当过酒吧女招待,还遭遇了数段坎坷的情感,但艰难的环境并未击碎她的文学梦想,也未曾让她为安稳折服于现实的婚姻,这在当时无疑是另类而超前的。林芙美子以痛快率真的笔法将这段经历写在日记里,这些日记正是《放浪记》的雏形。
具有 “即使在地上爬也要活下去的韧性”的林芙美子,在日本社会快速都市化的时代来到东京,成为众多跋涉在这座大都市中的新女性的一员,正如川本三郎所说:“我们不应该仅把林芙美子当作以前所谓的贫穷的文学少女,更应该从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自由人的角度来理解她的文学。”翻开《放浪记》,不仅能看到一个年轻女性窘迫却始终乐观诙谐的日常,一位文学大前辈极度勇敢的自我剖白,还能透过她的眼睛观赏到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世相纷纭。
译序 1
第一部 001
第二部 151
第三部 289
译者序:林芙美子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放浪记》是日记体“私小说”最典型的一部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译了林芙美子的这部作品。这部意料之外的“私小说”畅销作品,竟引起中国年青一代读者的极大兴趣。拙译不仅在大陆一版再版,甚至在台湾也出版了繁体字版。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三卷本林芙美子选集,分别为《放浪记》(魏大海译)、《浮云》(吴菲译)和《晚菊》(刘小俊译)。此番分别出版。
林芙美子,生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病殁于昭和二十六年(1951)。《放浪记》(1930)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其他代表性作品除长篇小说《浮云》(1949—1950),多为短篇小说名作,如《风琴与鱼町》(1931)、《清贫记》(1931)、《牡蛎》(1935)、《晚菊》(1949)等。林芙美子的文体风格注重写实——其别具特色的情感与生活经历,大多并不涉及公众性社会问题。林芙美子,本质上不是一位社会批判类型的作家。在其晚年的《林芙美子文库》中,她也提到自己的成名作《放浪记》,称作品描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苦难,当初仅以日记的形式如实记述,并未有过发表、刊出之打算。孰料多年的日记整理出版后,竟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林芙美子惊诧、意外之余,表达了感激之情。她未曾想到,竟有那么多读者对自己的贫困生活和情感历程持有强烈的同感和同情。
如其所言,无羁、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构成了她创作的所有动因和内容。大正十一年(1922),林芙美子女校毕业后,即与女校时代的恋人冈野军一开始同居生活。不过二人的同居生活仅维续了很短时间,冈野军一不久便抛弃了她。林芙美子的生活状况持续恶化。困境中她在报社打过短工,在作家近松秋江家做过女佣,在神乐坂、成子坂、道玄坂摆过地摊,还在日立商会当过文秘。
重要的是,自大正十二年(1923)开始,林芙美子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开始坚持不懈地写日记,这段经历持续了多年。这些日记便是日后名作《放浪记》的雏形。
林芙美子也涉足童话与诗歌的创作。她结识了话剧演员田边若男并与之结婚,可没多久又幻灭般分离。林芙美子仍旧过着茫然无依的放浪生活。离婚半年后,林芙美子的诗人禀赋获得了文坛的认可。此间她在潮田与诗人野村吉哉也有一段同居的经历。不足两年,两人照旧莫名其妙地分道扬镳,原因如何又当别论。事实证明林芙美子的情感生活多有坎坷,而困境中的林芙美子没有沉沦,她顽强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生活。直至二十三岁与同龄画家手冢绿敏成家,流浪生活中疲惫不堪的林芙美子才真正感受到一缕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暖意。
种种坎坷的经历,在《放浪记》中统统有着感人的对应表达。不过,《放浪记》最初只是在长谷川时雨的《女人艺术》杂志上连载。获得意外成功后,昭和五年(1930)由改造社收录进该社出版的“新锐文学丛书”,出版了单行本。一两年间,《放浪记》销量竟高达六十万册,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超级畅销书。林芙美子的个人生活也随之骤然一变,仿佛由背阴的小径走上了阳光大道。漫长的流浪生活画上了休止符,她与当时的著名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直木三十五等成了文坛挚友,经常结伴赴名古屋、京都和大阪巡回讲演。
当然,在《放浪记》以外的其他作品如《晚菊》《浮云》中,林芙美子早年的坎坷经历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怎样,《放浪记》都是她最为重要的作品,或者说是她所有创作的原点。日本现代文学评论家中村光夫说,《放浪记》虽为林芙美子的早期作品,但是,若从她的全部作品中选一部代表作,十有八九便是此作。
林芙美子本人也对《放浪记》有着强烈的自信和偏爱。战争结束后她曾这样写道:
我并不认为,自己死后作品还将流传下去。但我却有一种自信,唯有这部《放浪记》,还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村光夫又说,《放浪记》描述了一个芳龄女性面对被饥饿、屈辱不断威逼的困苦境地,可贵的是作者以粗率而准确的笔致,将人物的境遇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认为林芙美子有着坚定的信念。只要世界上还有贫穷、屈辱和青春,喜爱《放浪记》的读者就不会消失。中村光夫说,这部别具一格的青春之作,确曾对昭和初期的日本青年男女有过十分独特的影响或冲击,让他们在“自我”生存的暗郁环境中,找寻到凡常的生存力量。著名作家岛崎藤村也说,《放浪记》确立了林芙美子的文坛地位。
林芙美子在述及《放浪记》的创作动机时说:
读了汉姆生的小说《饥饿》,便产生了创作《放浪记》的欲念。不过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当什么作家,只是信笔描述了倾吐不尽的内心独白,竟一直不停地写了下去。写作,令我感觉到异常的充实,使我忘记了男人的抛弃、身无分文和饥肠辘辘。
这些陈述,有助于读者了解林芙美子作为一位作家的特别之处,以及这部小说的基本特征。应当说,日记体、写实性和无结构正是《放浪记》文体形式的首要特征。小说时间上的前后顺序及人物、情节之类的要素已不重要,就这部小说而言,重要的只有事件的真实、切身的经历,以及刻骨铭心的心理或情感记述。
对于许多中国读者,该作似有一大疑问:诸多杂记堆积起来,亦可谓之为小说?即使在小说观念频频变换的背景下,此等类型的小说,仍难获得中国作家和读者的普遍认可。然而类似于此的写作手法,在二十世纪的日本文坛比比皆是,甚至连川端康成那样的新感觉派作家,都无法完全摆脱其影响。不妨说,日本现代小说的第一要素,正是某种极度真实、近乎琐碎的描写或表现,哪怕描写或表现的是丑陋而变异的心理或情感。
日本现代小说的前述特征,与日本现代文学中所谓的“私小说”样式传统或表现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粗泛地讲,曾涉足日本现代文学的中国读者多少都有某种共同的印象——日本小说相对缺乏的是文学的观念性或结构感,日本作家在描写方面苛求真实和细腻,却时常给人冗长、琐碎或节奏缓慢之感。这种印象应当是准确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现代文学或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确曾有过许多写作风格相对接近的小说家,如德田秋声、志贺直哉、宇野浩二、葛西善藏和太宰治等。这些作家当然各具特点,只是大抵可归类于“私小说”的样式范畴。而“私小说”的基本定义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说来,“私”即“自我”,“私小说”可望文生义地理解为“自我小说”或“隐私小说”。有人将日本“私小说”称作自然主义文学的变种。中村光夫则在其《日本现代小说史》中提到,日本现代文学中几乎所有小说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私小说”式的创作经验。许多作家原本的文体风格是对立于“私小说”的,但在创作观念或作品中仍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私小说”的印迹或类型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正是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
日本学者在对“私小说”探本溯源时,常常提及日本古代文学史上盛极一时的“日记文学”。“日记文学”构成了历史的渊源或传统,除了纪贯之的《土佐日记》(935),构成“日记文学”主体的女流日记还有《蜻蛉日记》《紫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等,皆以细腻、真实的描述揭示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女性受到的种种压抑、挣扎、有限的抵抗或失败。传统“日记文学”对林芙美子的《放浪记》必然也会产生影响。关于“日记体”,日本现代文学史论家小田切秀雄在解析《放浪记》时曾提到,看重或偏爱“日记体”文学,或许正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他也提到著名的日本诗人石川啄木,临终之际留下了大量的日记,嘱咐妻子将之统统烧毁,可石川夫人没有照办。日后,石川啄木的日记获得发表,许多日本文学评论家都认为,那些“日记体”文字才是啄木文学的精华之所在。
与石川啄木不同的是,林芙美子生前以完整的形式出版了日记体文学《放浪记》。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内心感受,林芙美子在《放浪记》中写道:
很多日子里我都焦躁不安,想借助某种外物了此残生。可说到内心深处,我又真的想重新开始,完成杰出的事业。我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我至今仍然坚守着这份并不起眼的工作,以此为生命。我相信,走在大路中央的并非小说。我只想走在偏僻的小路上,创作独自的、渺小而谦恭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献身,没有报酬。西洋的诗人矫揉造作崇奉虚构。而我却想撇开这种矫饰,饿了就写作饿了,恋慕就写作恋慕。这种诚实的写作不能成立吗?
作为当时已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维系现实中的肉体生存竟是生活的第一需求。作家极度真实地坦白剖露“自我”需要勇气,而极度真实地描述小说人物在任何境况下的真实心态(包括消极、阴暗、隐私性的心理与情感),正是日本“私小说”样式最为重要的创作要求或特征。小田切秀雄认为《放浪记》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以极其敏锐、纤细的感觉描写了自己丰富、生动的内在生活,尽管主人公也会产生消极的意念或冲动,但却从未真正堕落或退缩,一种潜在的力量支撑着作者不甘沉沦。
值得一提的是,林芙美子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剧本且拍成了电影。单是《放浪记》就先后被改编、拍摄成了三部电影——1935年木村庄十二导演的《放浪记》、1954年久松静儿导演的《放浪记》和1962年成濑巳喜男导演的《放浪记》。仅著名导演成濑巳喜男一人,就先后将林芙美子的六部小说改编导演为电影,包括前述《放浪记》以及《晚菊》《浮云》等。为何林芙美子这样一位“私小说”作家,会有如此影像缘呢?其原因,只能在林芙美子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正是她现实生活的坎坷、曲折和多舛,正是她不甘堕落的奋斗,正是她悖运、成功间一步之遥的传奇性,正是她不同于其他“私小说”作家的阳光性或诗人禀赋,正是她现实生活与传奇作品的同一性,使林芙美子的小说具有了吸引读者参与的神奇力量。或者说,林芙美子的“神话”经历本身,即蕴藏着某种影像化的可能性。
最后,1991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摩登都市文学”丛书《异国都市物语》(海野弘编)一卷中,林芙美子的《三等旅行记》被选为卷首初篇。在2007年日本博文馆新社出版的《近代女性文学家:为自我实现而奋斗》(日本近代文学馆资料丛书第2期,文学家书信)中,林芙美子位列其中。在2008年日本东京白杨社出版的大部头精藏版《百年小说》中,林芙美子的短篇《幸福的彼岸》赫然入选百年以来的一百部经典小说。当代女作家桐野夏生于2010年出版了一部评传式小说《探幽》(新潮社版),书中的主人公正是林芙美子。总之,林芙美子至今仍受到读者和文坛的关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