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46027
编辑推荐
作者深耕弱电工程行业多年,具有丰富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经验,参与过多个有关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建筑等领域的国家与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项目。
本书以编者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的各项思维导图为切入点,涵盖弱电工程行业十余个主流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智慧停车系统、安防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电子时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机房工程、IBMS系统、PoE技术的应用、通信协议在弱电工程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未来趋势。
作者期望读者朋友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尤其是对于书中各项系统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延展,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找到自己在这个不断更新的建筑智能化行业中工作的方法论。
本书以编者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的各项思维导图为切入点,涵盖弱电工程行业十余个主流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智慧停车系统、安防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电子时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机房工程、IBMS系统、PoE技术的应用、通信协议在弱电工程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未来趋势。
作者期望读者朋友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尤其是对于书中各项系统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延展,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找到自己在这个不断更新的建筑智能化行业中工作的方法论。
内容简介
本书编写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弱电工程人员系统化学习建筑智能化技术, 全面掌握设计与施工相关知识的需求。 阅读本书, 可以根据书中总结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知识体系, 来逐步掌握各个子系统的技术要点与设计施工技能。
本书涵盖弱电工程行业十余个主流子系统, 如安防、网络、音视频系统、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 编者以多年工作总结的思维导图为切入点, 对各子系统的技术组成和设备组成进行深入讲解, 并将知识点进行关联, 让读者形成总体的认知。同时, 本书对弱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物联网技术、PoE 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进行了专项讲解, 以便读者掌握和应用。
本书适合于弱电工程行业技术人员、 设计师和项目经理, 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本书涵盖弱电工程行业十余个主流子系统, 如安防、网络、音视频系统、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 编者以多年工作总结的思维导图为切入点, 对各子系统的技术组成和设备组成进行深入讲解, 并将知识点进行关联, 让读者形成总体的认知。同时, 本书对弱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物联网技术、PoE 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进行了专项讲解, 以便读者掌握和应用。
本书适合于弱电工程行业技术人员、 设计师和项目经理, 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目 录
目 录
前言:拓宽认知边界,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为体系化思维
第 1 章 建筑智能化工程知识思维体系
1. 1 建筑智能化工程思维体系
1. 2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能力模型
1. 3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思维体系
1. 4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思维体系
第 2 章 综合布线系统
2. 1 综合布线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2. 2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与组成
2. 2. 1 数据的旅程, 从管道的起点到终点
2. 2. 2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2. 2. 3 工作区子系统
2. 2. 4 水平子系统
2. 2. 5 管理子系统
2. 2. 6 垂直干线子系统
2. 2. 7 建筑群子系统
2. 2. 8 设备间子系统
2. 3 综合布线系统核心设备
2. 3. 1 双绞线
2. 3. 2 光纤
2. 3. 3 配线架
2. 4 智能布线系统
2. 5 电气防护与接地
2. 6 光电缆阻燃性能分级与应用
2. 7 施工质量控制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
3.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3. 2 网络基础知识
3. 2. 1 OSI七层模型
3. 2. 2 TCP / IP四层模型
3. 2. 3 两种模型的对比
3. 2. 4 TCP / IP模型各层主要协议
3. 2. 5 MAC地址和IP地址
3. 3 交换机基础知识
3. 3. 1 交换机工作层级
3. 3. 2 物理接口
3. 3. 3 光模块
3. 3. 4 端口数量
3. 3. 5 端口速率
3. 3. 6 交换容量
3. 3. 7 包转发率
3. 3. 8 网管功能
3. 3. 9 堆叠技术
3. 4 园区网络
3. 4. 1 二层网络结构
3. 4. 2 三层网络结构
3. 4. 3 小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4 中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5 大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6 主要应用技术与协议
3. 4. 7 网络的划分
3. 4. 8 网络的隔离
3. 4. 9 VLAN 技术
3. 4. 10 VPN 技术
3. 4. 11 网络出口规划
3. 4. 12 路由器与防火墙的应用
3. 5 全光网络
3. 5. 1 PON 工作原理
3. 5. 2 POL 全光网络
3. 6 无线网络
3. 6. 1 WLAN 技术标准的演进
3. 6. 2 WLAN 工作频段
3. 6. 3 WLAN 工作信道
3. 6. 4 园区 WLAN 架构
3. 6. 5 小型园区网 WLAN 典型组网应用
3. 6. 6 企业分支机构 WLAN 典型组网应用
3. 6. 7 分布式 WLAN 组网典型应用
3. 6. 8 WLAN 规划设计
3. 6. 9 高密场景的部署应用
3. 7 网络安全技术
3. 7. 1 等保 2. 0
3. 7. 2 等保 2. 0 技术保护方案规划
3. 7. 3 网络安全设备配置
第 4 章 视频监控系统
4. 1 视频监控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4. 2 视频监控基础知识
4. 2. 1 帧率、分辨率和码率
4. 2. 2 焦距、视场角
4. 2. 3 视频编码标准
4. 2. 4 CCD与CMOS
4. 2. 5 模拟摄像机
4. 2. 6 网络摄像机
4. 2. 7 ONVIF协议
4. 3 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 4 系统前端
4. 4. 1 监控摄像机分类
4. 4. 2 全景摄像机
4. 4. 3 枪球联动摄像机
4. 4. 4 热成像摄像机
4. 4. 5 防爆摄像机
4. 4. 6 双目摄像机
4. 4. 7 低照度能力
4. 4. 8 夜视功能
4. 4. 9 强光抑制
4. 4. 10 背光补偿
4. 4. 11 宽动态
4. 4. 12 透雾
4. 4. 13 PTZ云台
4. 4. 14 IP等级
4. 4. 15 智能分析功能
4. 4. 16 前端配套设施
4. 5 数据传输
4. 5. 1 规划设计
4. 5. 2 光纤收发器的应用
4. 5. 3 无线网桥的应用
4. 5. 4 光纤环网的应用
4. 6 系统后端
4. 6. 1 系统存储
4. 6. 2 大屏显示
4. 6. 3 解码拼控
4. 6. 4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
第 5 章 门禁系统
5. 1 门禁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5. 2 单体门禁
5. 3 联网门禁
5. 4 云门禁
5. 5 门禁系统主要设备
5. 5. 1 门禁控制器
5. 5. 2 门禁读卡器
前言:拓宽认知边界,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为体系化思维
第 1 章 建筑智能化工程知识思维体系
1. 1 建筑智能化工程思维体系
1. 2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能力模型
1. 3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思维体系
1. 4 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思维体系
第 2 章 综合布线系统
2. 1 综合布线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2. 2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与组成
2. 2. 1 数据的旅程, 从管道的起点到终点
2. 2. 2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2. 2. 3 工作区子系统
2. 2. 4 水平子系统
2. 2. 5 管理子系统
2. 2. 6 垂直干线子系统
2. 2. 7 建筑群子系统
2. 2. 8 设备间子系统
2. 3 综合布线系统核心设备
2. 3. 1 双绞线
2. 3. 2 光纤
2. 3. 3 配线架
2. 4 智能布线系统
2. 5 电气防护与接地
2. 6 光电缆阻燃性能分级与应用
2. 7 施工质量控制
第 3 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
3.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3. 2 网络基础知识
3. 2. 1 OSI七层模型
3. 2. 2 TCP / IP四层模型
3. 2. 3 两种模型的对比
3. 2. 4 TCP / IP模型各层主要协议
3. 2. 5 MAC地址和IP地址
3. 3 交换机基础知识
3. 3. 1 交换机工作层级
3. 3. 2 物理接口
3. 3. 3 光模块
3. 3. 4 端口数量
3. 3. 5 端口速率
3. 3. 6 交换容量
3. 3. 7 包转发率
3. 3. 8 网管功能
3. 3. 9 堆叠技术
3. 4 园区网络
3. 4. 1 二层网络结构
3. 4. 2 三层网络结构
3. 4. 3 小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4 中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5 大型园区网络部署
3. 4. 6 主要应用技术与协议
3. 4. 7 网络的划分
3. 4. 8 网络的隔离
3. 4. 9 VLAN 技术
3. 4. 10 VPN 技术
3. 4. 11 网络出口规划
3. 4. 12 路由器与防火墙的应用
3. 5 全光网络
3. 5. 1 PON 工作原理
3. 5. 2 POL 全光网络
3. 6 无线网络
3. 6. 1 WLAN 技术标准的演进
3. 6. 2 WLAN 工作频段
3. 6. 3 WLAN 工作信道
3. 6. 4 园区 WLAN 架构
3. 6. 5 小型园区网 WLAN 典型组网应用
3. 6. 6 企业分支机构 WLAN 典型组网应用
3. 6. 7 分布式 WLAN 组网典型应用
3. 6. 8 WLAN 规划设计
3. 6. 9 高密场景的部署应用
3. 7 网络安全技术
3. 7. 1 等保 2. 0
3. 7. 2 等保 2. 0 技术保护方案规划
3. 7. 3 网络安全设备配置
第 4 章 视频监控系统
4. 1 视频监控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4. 2 视频监控基础知识
4. 2. 1 帧率、分辨率和码率
4. 2. 2 焦距、视场角
4. 2. 3 视频编码标准
4. 2. 4 CCD与CMOS
4. 2. 5 模拟摄像机
4. 2. 6 网络摄像机
4. 2. 7 ONVIF协议
4. 3 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 4 系统前端
4. 4. 1 监控摄像机分类
4. 4. 2 全景摄像机
4. 4. 3 枪球联动摄像机
4. 4. 4 热成像摄像机
4. 4. 5 防爆摄像机
4. 4. 6 双目摄像机
4. 4. 7 低照度能力
4. 4. 8 夜视功能
4. 4. 9 强光抑制
4. 4. 10 背光补偿
4. 4. 11 宽动态
4. 4. 12 透雾
4. 4. 13 PTZ云台
4. 4. 14 IP等级
4. 4. 15 智能分析功能
4. 4. 16 前端配套设施
4. 5 数据传输
4. 5. 1 规划设计
4. 5. 2 光纤收发器的应用
4. 5. 3 无线网桥的应用
4. 5. 4 光纤环网的应用
4. 6 系统后端
4. 6. 1 系统存储
4. 6. 2 大屏显示
4. 6. 3 解码拼控
4. 6. 4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
第 5 章 门禁系统
5. 1 门禁系统知识思维体系
5. 2 单体门禁
5. 3 联网门禁
5. 4 云门禁
5. 5 门禁系统主要设备
5. 5. 1 门禁控制器
5. 5. 2 门禁读卡器
前 言
前言:拓宽认知边界,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为体系化思维
编者在弱电工程行业工作多年, 经历过技术工程师、项目经理、设计总监等岗位, 参与过多个国家与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有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建设经验,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应用、工程设计与管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 编者运营自媒体 “弱电笔记”, 同广大业内人士有过深入交流, 也解答过很多技术问题和职业发展疑惑, 对弱电工程行业人员的学习需求了解全面。
本书的编写, 面向弱电工程一线, 多讲述应用, 少讲述理论, 力图专业而实用, “接地气”, 将实战经验传授给广大读者。 待读者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想要在技术上更进一步时,自己就会自觉地寻找理论知识来补充知识体系, 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主要是想聊一聊认知、体系化知识思维和方法论, 这三个关键词对我的工作成长帮助很大。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也经历了入门、自满、挫败、反思、重构、 步等一系列成长阶段, 对于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实践决定了我们的弱电职业生涯能走多远, 能攀多高。
有一次, 我管理的项目中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事后的总结会上, 我依然程序化地提出强化技术管理、强化风险管理等话, 领导直接打断我的总结, 说道:“这个项目中有些工作你以前从未接触过, 对你来说是陌生的, 你甚至都想象不到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你怎么规避风险?”
这句话我一直铭刻在心里, 是呀, 那时的我就如同不带地图在陌生的荒野中探险, 那片未知的、隐藏在混沌之中的、完全不在目力所及范围的荒野, 有路吗? 有狼吗? 有悬崖吗? 如果一无所知, 那每迈出一步都可能遇到危险。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想做好项目那就是空想。
能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内容、了解目标挑战, 这就是认知。
经验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工程施工中对项目经理的经验要求很高? 打开招聘网站, 都对应聘者的工程业绩有很详细的要求。 即使是在工程招标活动中, 也对投标者的业绩有要求, 这都源于对认知的重视。尤其, 工程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质, 每个工程都是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的, 这对工程管理的要求就更高, 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当前建筑智能化行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智慧园区会有越来越多的子系统, 动辄几十个, 这是因为智慧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涉及多个方面的管理和运营, 需要多个子系统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同时, 弱电系统和 IT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弭, 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 (ICT) 和弱电系统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两者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弱电系统和 IT系统的融合已经成为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建筑等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种融合可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 提高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 增强系统的可控性和可靠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弱电系统和 IT系统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融合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这都对我们的技术能力和知识边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才能跟得上技术的演进。 在建筑智能化行业中, 是不可能有舒适区的长久存在的, 如果停留在舒适区中不想出去, 不但有被新晋者冲击的风险, 也会失去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同样是那位领导, 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 在管理中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和隐患, 对于各种问题也能非常快速地给出正确解决方案。向他做工作汇报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因为他会问很多问题, 有些是没有准备甚至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因此有时和他一起开会或者讨论问题之后会有一种挫败感, 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太差, 考虑问题太不全面和细致了。
有一次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 他就指出了我的问题: “你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 但是很多知识你没有把它们串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从此, 我就特别注重知识思维的体系化构建。
举个例子:
你刚刚做完一个视频监控的项目, 业主对你说他还想在某个房间加个摄像头, 让你给报个价。
如果没有经验, 那很可能就是一个摄像头的价钱再加上安装费就是报价了。
但如果对视频监控系统有体系化的知识储备, 就会联想到下面这些问题:
1. 这个摄像头是做什么用的? 它的监控对象是什么? 有没有夜视和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要有拾音或对讲功能吗? 分辨率是多少?
2. 欲安装的房间有没有预留网线? 没有的话还需先铺网线和电源线。还要考虑做管子和桥架。
3. 交换机的网口是否足够? 不够的话还要加交换机。另外, 还需要分析加这台摄像机对现有网络数据传输的带宽的影响。
4. 硬盘录像机的存储空间是否足够? 加了一路图像, 会不会就不满足存储时间要求了?要不要加硬盘?
5. 这路图像要不要给其他系统调用? 要不要向上一级监控平台上传? 如何处理系统对接?
脑海里有了这些问题, 才算把问题考虑全面了, 这也要求我们的知识思维体系要不断地完善。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在弱电工程中, 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类似的、 更复杂的要求和变更指令, 如果把问题想简单了, 不假思索地就去做, 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这就是为什么要构建自己体系化的知识储备。
最后再聊一下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 可能解释有很多。但是在项目中有一点一定要清楚, 就是你自己一定要有一套对于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 在前面也说过了, 工程实施倚重经验, 每个工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 同时, 变革太快,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只要做工程, 就一定会碰到新问题, 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那么, 面对陌生的项目环境和技术应用, 即使你不懂, 但你有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控制和管理着项目向目标推进? 这就是你的项目方法论了。
那么怎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呢? 方法论的形成一定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用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挑战与成功, 形成正反馈, 再加上总结与反思。 有项目方法论的人做项目一定是自信的, 培养方法论没有捷径, 喊口号是喊不来的, 只能是靠自己多想、多做、多总结。
所以这样来看, 认知、体系化知识思维和方法论三者是有着强关联的, 它们相辅相成, 互
为补充、互相促进。
编者在弱电工程行业工作多年, 经历过技术工程师、项目经理、设计总监等岗位, 参与过多个国家与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有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建设经验,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应用、工程设计与管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 编者运营自媒体 “弱电笔记”, 同广大业内人士有过深入交流, 也解答过很多技术问题和职业发展疑惑, 对弱电工程行业人员的学习需求了解全面。
本书的编写, 面向弱电工程一线, 多讲述应用, 少讲述理论, 力图专业而实用, “接地气”, 将实战经验传授给广大读者。 待读者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想要在技术上更进一步时,自己就会自觉地寻找理论知识来补充知识体系, 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主要是想聊一聊认知、体系化知识思维和方法论, 这三个关键词对我的工作成长帮助很大。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也经历了入门、自满、挫败、反思、重构、 步等一系列成长阶段, 对于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实践决定了我们的弱电职业生涯能走多远, 能攀多高。
有一次, 我管理的项目中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事后的总结会上, 我依然程序化地提出强化技术管理、强化风险管理等话, 领导直接打断我的总结, 说道:“这个项目中有些工作你以前从未接触过, 对你来说是陌生的, 你甚至都想象不到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你怎么规避风险?”
这句话我一直铭刻在心里, 是呀, 那时的我就如同不带地图在陌生的荒野中探险, 那片未知的、隐藏在混沌之中的、完全不在目力所及范围的荒野, 有路吗? 有狼吗? 有悬崖吗? 如果一无所知, 那每迈出一步都可能遇到危险。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想做好项目那就是空想。
能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内容、了解目标挑战, 这就是认知。
经验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工程施工中对项目经理的经验要求很高? 打开招聘网站, 都对应聘者的工程业绩有很详细的要求。 即使是在工程招标活动中, 也对投标者的业绩有要求, 这都源于对认知的重视。尤其, 工程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质, 每个工程都是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的, 这对工程管理的要求就更高, 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当前建筑智能化行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智慧园区会有越来越多的子系统, 动辄几十个, 这是因为智慧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涉及多个方面的管理和运营, 需要多个子系统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同时, 弱电系统和 IT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弭, 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 (ICT) 和弱电系统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两者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弱电系统和 IT系统的融合已经成为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建筑等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种融合可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 提高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 增强系统的可控性和可靠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弱电系统和 IT系统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融合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这都对我们的技术能力和知识边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才能跟得上技术的演进。 在建筑智能化行业中, 是不可能有舒适区的长久存在的, 如果停留在舒适区中不想出去, 不但有被新晋者冲击的风险, 也会失去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同样是那位领导, 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 在管理中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和隐患, 对于各种问题也能非常快速地给出正确解决方案。向他做工作汇报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因为他会问很多问题, 有些是没有准备甚至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因此有时和他一起开会或者讨论问题之后会有一种挫败感, 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太差, 考虑问题太不全面和细致了。
有一次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 他就指出了我的问题: “你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 但是很多知识你没有把它们串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从此, 我就特别注重知识思维的体系化构建。
举个例子:
你刚刚做完一个视频监控的项目, 业主对你说他还想在某个房间加个摄像头, 让你给报个价。
如果没有经验, 那很可能就是一个摄像头的价钱再加上安装费就是报价了。
但如果对视频监控系统有体系化的知识储备, 就会联想到下面这些问题:
1. 这个摄像头是做什么用的? 它的监控对象是什么? 有没有夜视和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要有拾音或对讲功能吗? 分辨率是多少?
2. 欲安装的房间有没有预留网线? 没有的话还需先铺网线和电源线。还要考虑做管子和桥架。
3. 交换机的网口是否足够? 不够的话还要加交换机。另外, 还需要分析加这台摄像机对现有网络数据传输的带宽的影响。
4. 硬盘录像机的存储空间是否足够? 加了一路图像, 会不会就不满足存储时间要求了?要不要加硬盘?
5. 这路图像要不要给其他系统调用? 要不要向上一级监控平台上传? 如何处理系统对接?
脑海里有了这些问题, 才算把问题考虑全面了, 这也要求我们的知识思维体系要不断地完善。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在弱电工程中, 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类似的、 更复杂的要求和变更指令, 如果把问题想简单了, 不假思索地就去做, 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这就是为什么要构建自己体系化的知识储备。
最后再聊一下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 可能解释有很多。但是在项目中有一点一定要清楚, 就是你自己一定要有一套对于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 在前面也说过了, 工程实施倚重经验, 每个工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 同时, 变革太快,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只要做工程, 就一定会碰到新问题, 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那么, 面对陌生的项目环境和技术应用, 即使你不懂, 但你有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控制和管理着项目向目标推进? 这就是你的项目方法论了。
那么怎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呢? 方法论的形成一定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用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挑战与成功, 形成正反馈, 再加上总结与反思。 有项目方法论的人做项目一定是自信的, 培养方法论没有捷径, 喊口号是喊不来的, 只能是靠自己多想、多做、多总结。
所以这样来看, 认知、体系化知识思维和方法论三者是有着强关联的, 它们相辅相成, 互
为补充、互相促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