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964767
趋向补语是汉语教学界公认的难点,教师难于教会,学生难于掌握。一来是因为趋向补语使用限制条件多,可类推性较弱;二来是因为趋向结构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现有的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教学研究均散见于一些论文和专著中,缺乏系统性;而且研究角度多,各种解释都有,这反而给趋向补语的教学产生了反作用。本书从理论、知识、习得、教学四个方面系统地对趋向补语进行了梳理,所列的60个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为了照顾到所有的读者对象,本书特意从基础知识点进行导入,如趋向补语的概念、构成、类型、意义等,以使非专业出身的汉语教师能够对趋向补语有全面的认识。当然,趋向补语的教学问题绝不是一本书就能够解决的,但我们希望本书能够给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丛书”是齐沪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的系列成果,并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旨在构建并完善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的针对外国学生教育的“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主要服务于一线汉语教师、研究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本丛书共计39册,包括大纲系列4册、书系系列26册、综述系列8册,以及论文集1册。
本书是书系中的一个分册。
趋向补语是汉语语法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其原因在于趋向补语数量多、个性强,意义的理解和掌握难于通过类推实现;同时,相近结构的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者语言输出时的选择困难。本书所列的60个问题可分为理论篇、知识篇、习得篇、教学篇四个板块,具体分作八个部分,分别是基本概念与语言对比、成分与语序、结构的意义、意义的表达、形近结构的语义辨析、形近结构的功能辨析、常见偏误、教学问题与教学设计。这些问题汇聚了编写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学难题,以及重要参考用书中出现的典型偏误及典型问题。阅读本书,读者既可以加深对趋向补语的全面理解,也可以得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
引 言 / 1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语言对比 / 9
- 什么是趋向补语? / 9
- 趋向补语有哪几类? / 11
- 动趋式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 13
- 趋向补语都只表示方向吗? / 15
- 汉语为什么需要用补语表达趋向意义? / 17
-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趋向补语吗? / 19
- 汉英在表达趋向意义的时候有什么异同? / 23
第二部分 成分与语序 / 26
8.“了”与趋向补语的位置关系如何? / 26
- 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的位置关系如何? / 28
10.“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还是“拿一本书出来”? / 30
11.“拿来一本书”还是“拿一本书来”? / 36
第三部分 结构的意义 / 40
12.“跳下船”以后,人到底在不在船上? / 40
13.“走出去”“扔出去”和“拿出去”,到底谁出去了? / 44
14.“跳起来”一定表达位移义吗? / 47
15.“说起这件事来”,这里的“起来”是什么意思? / 50
16.“走上前”和“走上台”中的“上”意思一样吗? / 53
17.“住上了楼房、喝上了自来水”中的“上”是什么意思? / 55
第四部分 意义的表达 / 59
- 什么是参照位置?“来、去”如何表达位移的主观参照? / 59
- 趋向·接触·附着·实现·起始:“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语义? / 62
- 趋向·脱离·获取·舍弃·留存·存在·容纳·定止:“下”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语义? / 66 21. 趋向·度过·超过·胜过·完结:“过”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语义? / 71
- 表完结的“过”与时态助词“过”有什么不同? / 75
第五部分 形近结构的语义辨析 / 80
23.“他跳上来了”还是“他跳起来了”? / 80
24.“天暗下来”还是“天暗起来”? / 83
25.“把画儿摘下来”还是“把画儿摘下去”? / 86
26.“看不起他”还是“看不上他”? / 88
27.“拿去”还是“拿走”? / 92
第六部分 形近结构的功能辨析 / 96
28.“举手”“举起手来”与“把手举起来”有什么不同? / 96
29.“去买菜”与“买菜去”有什么不同? / 99
30.“拉他进来”与“把他拉进来”有什么不同? / 104
31.“吃上了”与“开始吃”有什么不同? / 107
32.“吃起来”与“开始吃”有什么不同? / 110
33.“唱下去”与“继续唱”有什么不同? / 115
- 什么情况下用“进房间”类趋向结构? / 118
- 什么情况下用“走进房间”类趋向结构? / 122
- 什么情况下用“进去”及“走进去”类趋向结构? / 125
- 什么情况下用“进房间去”类趋向结构? / 128
- 什么情况下用“走进房间去”类趋向结构? / 133
第七部分 常见偏误 / 138
39.“把桌子搬下地下室”能不能说? / 138
40.“他跳下一米多高的台子”能不能说? / 141
41.“想起来他的名字”还是“想出来他的名字”? / 143
42.“吵架起来”“吵起来架”还是“吵起架来”? / 145
- 可以说“起来”,为什么不能说“起去”? / 147
44.“(他摔倒了,)快扶他”为什么不能说? / 150
45.“红灯亮的时候,所有的车都停了”为什么不能说? / 152
46.“他的要求给我带困难来了”为什么不能说? / 154
47.“他病得不能开眼”为什么不能说? / 157
48.“我们学了四个小时了,我累下来了”为什么不能说? / 160
第八部分 教学问题与教学设计 / 163
- 趋向补语为什么难教难学? / 163
-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如何? / 165
- 趋向补语的教学:如何进行导入? / 169
- 趋向补语的教学:如何进行讲练? / 172
- 趋向补语的教学:如何进行示例选择? / 176
- 趋向补语的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活动设计? / 181
- 趋向补语的教学:如何进行练习设计? / 183
- 趋向补语教学中为何要实施语块教学? / 188
- 趋向补语应如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 / 191
- 趋向补语如何进行分阶段教学? / 194
- 趋向补语的慕课(MOOC)教学应如何进行? / 198
- 趋向补语的翻转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 / 201
参考文献 / 204
后 记 / 211
引 言?
齐沪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
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17ZDA307)包括两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的重新研制,以及教学参考语法书系的编写和出版。这两项内容相结合能够为汉语教学提供系统而详尽的帮助。书系以“一点一书”的形式呈现,一个知识点编写一本教学参考书,力求为所涉知识点的教学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趋向补语》就是该书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为什么选择趋向补语?
选择趋向补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趋向补语是汉语教学界公认的难点,教
师难于教会,学生难于掌握。那么,趋向补语难在何处呢?有人觉得趋向补语是
汉语特有的句法成分,外国学习者对趋向补语的概念及形式的理解存在困难。这
种说法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是趋向补语难学的唯一原因。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等
其他补语同样是汉语特有的句法成分,但外国学习者学起来就容易得多。我们认
为,趋向补语难教难学一是因为个性强,二是因为形式多。
(一)趋向补语使用上的弱类推性
语言规则具有可类推性,这是人类语言能够被习得的基础。在语言习得的过
程中,类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对语言结构中的词语进行同类替换,可以
理解并输出无数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比如,我们告诉学生做某事的时长可以表
达为“V 时间段 O”,并且给出例句“我看了一个小时书”,学生就能非常
顺利地输出“我做了半个小时作业”。这就是类推的作用。但是,不同语言规则
的可类推性是有差别的,比如情态补语的可类推性就比时量补语弱一些,学生可
能会根据我们给出的例句“他汉语学得很好”类推出“我汉字学得很难”这样的
偏误句。可类推性的强弱,取决于语言规则的使用限制条件。相较而言,趋向补
语的使用个性化强,我们很难将相关规则进行彻底的类推。
刘月华(1998:Ⅰ)指出:“一个动词可以和哪个趋向补语的哪一个意义结
合是固定的、有限制的,特别是结果意义,学习者几乎需要逐个地去记。”吴中伟(2019)也指出,教师在教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时不宜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因为它缺乏可类推性。比如,给学生举例解释了“起来、下来”的意思(如“亮起来、暗下来,胖起来、瘦下来,热闹起来、安静下来”)后,有学生造出了“我们学了四个小时了,我累下来了”这样的偏误句。这就是由于类推不当出现的偏误。再如,当我们解释了“下去”的状态义(如“看下去、说下去、生活下去”)后,学生就会类推出“现在上课了,不能打游戏,下了课我们打下去”这样的偏误句。
其实,趋向补语不光是引申义难以类推,其趋向义有时也需要进行单独讲解
和学习。比如“把画儿摘下来”和“把画儿摘下去”的语义差异,并不仅仅是趋
近说话人和远离说话人这么简单;再如在“他跳上来了”和“他跳起来了”中,
“上”和“起”都表达由下而上的位移,那么两种结构的语义差别是什么?又是
怎样产生的?
另外,明确趋向补语的意义并不能保证准确理解整个趋向结构的语义。比如
“跳下船”,“船”可以理解为位移的起点,也可以理解为位移的终点,那么到
底该做何理解?又如“住上了楼房”,“住楼房”是表达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是
居住条件的改变?
现有的汉语教材限于篇幅,对趋向补语的讲解仍然以系统、类推为主。这样
开展教学,难以满足趋向补语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刘月华(1998)在趋向补语的
个性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她的《趋向补语通释》一书详细描写了每一个趋向补语的各种意义,并对结构相近的趋向补语进行了辨析。不过,《趋向补语通释》着眼于趋向补语的知识系统,对个性强弱不同的趋向补语同样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趋向补语教学的针对性。
(二)趋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汉语中的趋向结构形式数量非常多,对外国学习者来说,掌握起来难度非常大。那么,现代汉语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趋向结构形式呢?
首先,趋向补语的类别和数量非常多,主要存在三类趋向补语:“来、去”,表达相对位置;“上、下、进、出、过、回、起”,表达绝对位置;“上、下、进、出、过、回、起”后接“来、去”,同时表达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同时,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复杂,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式。比如,“来、去”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就有三种:“拿来一张报纸、拿一张报纸来、把报纸拿来”。再如,复合趋向补语与事物宾语的位置关系有四种:“拿过来一张报纸、拿过一张报纸来、拿一张报纸过来、把报纸拿过来”。
上述两类相关结构得到了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不过我们在趋向补语的教学中
遇到的各类相关结构还有很多,而其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比如位
移事件“自主位移进入房间”有如下表达形式可选:“他进去了、他走进去了、
他进了房间、他进房间去了、他走进房间、他走进房间去了”。不同位移概念成
分的隐现形成了这样六个不同的趋向结构。对于这些结构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
常常做简单处理,比如告诉学生可以按照需要表达的信息选用适当的结构。这样的解释并不完全有效,因为我们难以说清何时需要表达哪种信息。以位移方式信息为例,在上面的表达形式中,位移方式多以“走”表达;但“走”作为最常见、最无标记的位移方式,并不能给结构增添更多的信息。那么,这类表达形式存在的理据是什么?
再如,“上、开、起来”这三个趋向补语都可以表达起始义,那么“吃上了、吃开了、吃起来了”和“开始吃”在语用上有什么不同?还有,“来、去”表达相对位置的变化,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表达这一概念成分?比如,我们什么时候说“我给他发了一个邮件”?什么时候说“我给他发去了一个邮件”?我们又应该如何在“父母给我汇了一万块钱”与“父母给我汇来了一万块钱”之间进行选择?另外,在包含位移方向义的一般动词(如“举、抬、登”)后,趋向补语的出现又给结构带来了什么?比如,“举手”和“举起手来”有什么不同?它们与“把手举起来”又有什么不同?
上述种种因素都造成了汉语趋向结构数量庞大,而结构形式的丰富性也就不
可避免地造成了使用上的复杂性。相近结构形式的大量存在,破坏了趋向结构意
义与形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要求说话人在表达某一意义的时候,需要在
相近的结构形式中选择最适合当前表达情境的一个。这种情况造成了学习者在语
言输出时的选择困难,汉语教师必须详尽地了解每一个趋向结构的使用条件并以
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
二、趋向补语的研究现状
有关趋向补语的研究,包括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领域。
(一)本体研究现状
趋向补语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趋向补语的引申义和趋向结
构的语序。对趋向补语引申义的研究集中于“上、起(来)、下来、下去”这几
个引申义丰富、虚化程度较高的趋向动词。对趋向补语引申义的研究在20世纪
八九十年代以描写为主;进入21世纪,则更多地以认知解释为主。对趋向结构语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上。吕叔湘(1980:34)指出了事物名词在动趋式中的四种位置,朱德熙(1982:128—130)分析了宾语位置的三个决定因素。后期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两位先生的研究为基础展开的,线索有两条:一是处所宾语与复合趋向补语位置唯一性的解释,二是一般宾语与趋向补语的几种位置关系的异同分析。
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教学的指导性并不高,首先表现在本体
研究与教学所关注的对象不统一,教学中关注的很多问题很难在本体研究成果中找到直接的参考。比如,前文所述的相关结构,其功能语用差异的研究是教学所需的,但本体研究很少涉及。再如,关于趋向结构的语序问题,根据洪琳 (2004)的统计数据,在共计292个含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中,有145个句子是无宾句,几乎占到了一半;事物中宾句的数量略逊于无宾句,有94个,占32.2%;“把”字句有30个,占10.3%。这三种结构所占的比例很高,是趋向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也是教学的重点;本体研究的热点则是对处所中宾句以及对中宾句、前宾句、后宾句差异的研究,但处所中宾句、前宾句、后宾句作为典型性极差的边缘成员并不适合用来教学。
此外,现有的研究对趋向结构的语序问题缺乏统一的解释。比如,有关一般
宾语与复合趋向补语几种位置关系的异同分析,因为涉及的句法结构较多,在诸多结构形式、句法表现之间确实很难找到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所以以对结构的描写居多,解释较少。相关研究角度大致包括宾语的信息结构、篇章成分的影响、时体表现、结构的语法化程度、认知理论等。研究角度多,一方面说明研究成果丰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教学实践证明,对意义、功能有单一标准、统一解释的结构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是最好的;而对有多重标准、多种角度解释的结构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总不能尽如人意。
(二)教学研究现状
现有的趋向补语教学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偏误研究、习得顺序研
究及教学策略研究。偏误研究多见对某一趋向补语使用偏误的分析,如朴珍玉 (2009)对韩国学生“V上”使用偏误的研究、朱京津(2019)对“V起来”误
代偏误的研究,还有一系列针对某类母语学习者偏误类型的研究。此外,在一些
语法参考书中,也有部分涉及趋向补语偏误类型的研究。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研
究主要聚焦于某类母语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如钱旭菁(1997)关于日本留学生趋
向补语习得顺序的研究,杨德峰(2003a、2003b、2004)关于朝鲜语、英语、日
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的系列研究。此外,也有部分是针对泛母语学习者的习得研究,如朱京津(2018)基于认知语义对“过来”的习得分析。有关趋向补语的教学策略研究数量不多,如火玥人(2008)关于简单趋向补语教学策略的研究,李恒敏、谭慧(2013)关于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教学顺序的研究。
相较于本体研究,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数量远远不足;尤其
是在教学策略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非常缺乏。另外,对于偏误的研究也过于程
式化,难出新意。研究者的偏误分类大多沿用鲁健骥(1994)确定的四个类型,
即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对于偏误原因的分析,也难以摆脱母语负迁移、目
的语规则泛化等的窠臼。沿用传统的分类本身没有问题,但很多研究结论止于将
新发现的问题套入传统分类,没有深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因而在教学中缺乏
指导性。
三、编写原则和内容安排
基于趋向补语作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确
定了本书的编写原则和内容安排。
(一)编写原则
- 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从实践中来和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是指所
选择的内容都来自教学实践。本书所列的60个问题的来源有二:一是编写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即教学中发现的很多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现偏误的问题;二是教学参考书中出现的典型偏误类型及典型问题。到实践中去,是指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以服务于教学为宗旨,力求做到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不以学术高度与理论深度为追求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对问题的讨论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指导上。此外,追求以最简洁的表达总结每个结构形式的特点,以使研究结论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
- 普及性
当前,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员较为复杂,既有语言学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
业的专业人士,也有学术背景各异但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人士。目前,后
一类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海外本土教师队伍中。为了照顾到所有
的读者对象,我们特意从基础知识点进行导入,比如趋向补语的概念、构成、类
型、意义等,以使非专业出身的汉语教师能够对趋向补语有全面的认识。书中的
大部分问题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对两种教师群体,本书都具有较大帮助和参考
价值。
- 点面结合
由于趋向补语个性强,任何两个趋向补语之间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
不具有平行性,过于注重系统的研究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类推性偏误,因而
本书问题以点状分布为主。同时,由于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之间具有较大的相
关性,如对一系列相近结构的功能分析,因而总体的编写原则是点面结合。
(二)内容安排
本书共包含60个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作八个部分:基本概念与语言对比、成分与语序、结构的意义、意义的表达、形近结构的语义辨析、形近结构的功能辨析、常见偏误、教学问题与教学设计。
“基本概念与语言对比”部分主要介绍趋向补语的基本概念、组成形式、基
本类别、语法意义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读者加深对趋向补语这一语法点的理
解;同时通过与英语等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将汉语置于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进行观
照,使读者明确汉语趋向义的独特表达形式,便于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
设身处地地了解外国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难点所在。
“成分与语序”“结构的意义”“意义的表达”“形近结构的语义辨析”“形近结构的功能辨析”五个部分涉及趋向结构的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对因语序不同而形成的几种结构的分布条件进行考察,对潜在歧义结构的不同语义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对形式相近的结构进行语义辨析,对相同概念义的不同表达形式的功能进行区分,对同一趋向补语不同语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细致地掌握趋向结构形式、语义、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更好地解答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常见偏误”部分涉及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包括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两 类。语法偏误是违反了语法规则的句子,语用偏误是合乎语法规则但违反了语用
规则的句子。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有效预测外国学生的易错之处,指导教师在教
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防止偏误的发生。
“教学问题与教学设计”部分对趋向补语的课堂教学直接进行指导,其中包
括语法点的导入方法、讲解方法、练习设计、教学示例选取、课堂活动设计等;同时结合当前新的教学模式,对趋向补语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设计。
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设计并完成趋向补语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趋向补语个性强、形式多,一直是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
们决定编写《趋向补语》这本教学参考语法书的主要原因。在趋向补语的现有研
究中,本体研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而教学研究本身也相对薄弱,因而很多教
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中难以找到答案。基于这种需求,我们搭建
了趋向补语的教学知识框架,在理论、知识、习得和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
统的梳理。同时,根据汉语语法教学的规律、趋向补语的特点以及海内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我们确定了《趋向补语》一书的编写原则,即实践性、普及性和点面结合。趋向补语的教学问题绝不是一本书就能够解决的,但我们希望《趋向补语》一书能够给汉语教师提供一点儿切实的帮助。
本书语料大多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部分为自拟语料。由于篇幅和体例所限,正文中不再标明语料
出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