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108376
1、当下学者的历史学术研究动态和学术思想观察的优秀访谈作品,主要作者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如葛兆光、马勇、罗新、许宏、邱捷、冯尔康、刘守刚、仲伟民、赵世瑜、侯旭东、缪哲、董铁柱、侯杨方、张峰屹、玉木俊明、沈卫荣、卓辉立等。
2、选取燕京书评公众号发布的知名学者深度访谈文章,以其新近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的相关学术话题发端,以深度访谈的形式问答了中国古代王朝史上多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既呈现了当下的学术前沿成果和思想观点,也重新以最新的视角深度挖掘和分析了中国王朝史何以总在“治乱兴衰”里循环往复。
3、清晰客观地呈现了中国王朝历史的统制路径和脉络,深刻直白地分析了王朝治乱兴衰的深层次历史逻辑,旨在通过一个个深度话题以浅近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思考和判断,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中国两千年王朝史提供多个角度、多重视野的历史观察和深度分析。
4、当下学界知名学者的最新视角、前沿观察和学术思想的访谈体口头表达,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历史话题,涵盖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人类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个专门史,以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盛宴。
5、以学术研究方法托底,以学术思想连接其中,以历史学术话题贯穿上下,采用易于大众接受的访谈叙事风格呈现文本,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有学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兼具学术文本和通俗文本的双重特质,上下通达且火花四溅。
6、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兼顾王朝历史的时间顺序和学术思考的分析方法,以“皇权设计与专制主义的初衷”“治乱循环与利益垄断的基础”“官场规则与君臣关系的现实”“制度文明与王朝兴衰的思考”“剩余历史与人群代言的探究”为主题分为五章,以最新的相关历史学术话题为主题切入,立体呈现了相关的表达主旨和体例逻辑。
《制度与命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逻辑》是一部知名历史学者的访谈作品。本书主要选取了燕京书评公众号发布的知名学者如葛兆光、马勇、罗新、许宏、邱捷、冯尔康、刘守刚、仲伟民、赵世瑜、侯旭东、缪哲、董铁柱、侯杨方、张峰屹、玉木俊明、沈卫荣、卓辉立等的访谈,以其新近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的相关学术话题发端,以深度访谈的形式问答了中国古代王朝史上多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清晰客观地呈现了王朝历史的统制路径和脉络,深刻直白地分析了王朝治乱兴衰的深层次历史逻辑,旨在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中国两千年王朝史提供多个角度、多重视野的历史观察和深度分析,以及强有力的思考和判断。
序 从访谈到学术:历史思想表达、展示和传播的新路径(马勇)/ 1
第一章 皇权设计与专制主义的初衷
侯旭东:代理由被代理者决定,下级必然依赖上级(采写 刘硕)/ 3
侯旭东:上传下达在中枢,上级无法逃脱被封闭隔离命运(采写 刘硕)/ 15
缪哲:从帝国艺术的遗影,看汉代的意识形态(采写 陈杨)/ 25
罗新:从宫女到皇后,只是抽象的皇权体制所有物(采写 刘硕)/ 33
第二章 治乱循环与利益垄断的基础
马勇:王朝统治者剥夺儒者发言权,社会就慢慢走向黑暗(采写 张弘)/ 47
马勇:王朝统治者打天下、坐天下,儒家不可能限制皇权(采写 张弘)/ 62
马勇:帝国统治集团垄断利益,导致王朝覆灭和改朝换代(采写 张弘)/ 77
葛兆光:如果没有颠覆性冲击,只会“在传统之内变”(采写 张弘)/ 90
刘守刚:帝国征税无法约束,“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采写 张弘)/ 101
第三章 官场规则与君臣关系的现实
董铁柱:魏晋名士“演而优而士”,渴望通过“表演”获得赏识(采写 孟津)/ 121
侯杨方:所谓的“番薯盛世”,在清朝并不存在(采写 刘硕)/ 130
侯杨方:君臣之间是严格的主奴关系,明清没什么不同(采写 刘硕)/ 140
邱捷:体制性腐败,导致晚清官场官官相卫与民生艰难(采写 张弘)/ 150
邱捷:从督抚到县官,都自觉维护官场整体利益与脸面(采写 张弘)/ 163
第四章 制度文明与王朝兴衰的思考
张峰屹:秦汉到清末政治至高无上,控制社会并制约文学(采写 婆硕罗)/ 179
冯尔康: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强”怎样造就了“民弱”(采写 张弘)/ 192
玉木俊明:古代中国的衰落,没有意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性(采写 宗祁 翻译 苏俊林)/ 210
仲伟民:19 世纪的中国危机,不再是历代王朝的简单循环(采写 陈杨)/ 221
第五章 剩余历史与人群代言的探究
许宏:二里头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确认夏代(采写 张弘)/ 235
许宏:中国早期文明具有自身特色,中央集权的“流”比较清楚(采写 张弘)/ 248
沈卫荣、安海燕:元代宫廷所修“演揲儿”,不是俗世的情色与淫戏(采写 刘硕)/ 258
卓辉立:晚清禁烟成功,传教士的助力不可替代(采写 陈杨)/ 267
赵世瑜:研究“剩余的历史”,是为“剩余的”人群代言(采写 婆硕罗)/ 27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