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86903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 于赓哲 刘勃 仇鹿鸣——力荐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引子:一颗头颅的旅行
正午 汉章帝建初四年
一、太后和民妇
- 暮夏宁静 / 2. 碧落黄泉
二、六大家族
- 往事并不如烟 / 4. 太后吉祥 / 5. 诸马贵盛 / 6. 华丽家族
三、太尉的葬礼
- 牟融之死 / 8. 尚书台“三剑客” / 9. 洛阳的格局 / 10. 庭院深深深几许
四、汉章帝之志
- 以夷制夷 / 12. 白虎观 / 13.“小王莽”们和“地方祥瑞” / 14. 汉章帝的怕与爱
午后 梁冀时代
一、五湖四海
- 尚书台 / 2. 阳嘉新制 / 3. 天文台 / 4. 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 5. 宦官的继承者们 / 6. 中常侍曹腾
二、梁冀的崛起
- 梁商的哀歌 / 8. 李固的决裂 / 9. 儒家皇帝的终结 / 10. 梁妠的苦心 / 11. 空缺十九天的帝位 / 12. 跋扈将军 / 13. 弑君
三、党人之议自此始
- 杀死“大李杜” / 15.“清河”已成“敏感词” / 16. 梁妠之死 / 17. 政治恐怖主义 / 18. 密谋 / 19. 除梁冀
黄昏 延熹皇帝的十年
一、复归武宣的皇帝
- 汉家的新秩序 / 2. 秋霜白露 / 3. 李杜案 / 4. 连环案
二、礼教的圣化
- 李膺和陈蕃 / 6. 登龙门 / 7. 郡吏之道 / 8. 豪族的福祸 / 9. 抚与剿
三、交锋
- 博弈 / 11. 中不溜皇帝 / 12. 独木难支 / 13. 天子与逸民 / 14. 厮杀
四、第一次党锢之祸
- 又逢大赦 / 16. 宦官必须毁灭 / 17. 祸起 / 18. 禁锢 / 19. 汉威宗
入夜 第二次党锢之祸
一、大败局
- 窦氏的野心 / 2. 暴风雨之前 / 3. 窦武和陈蕃 / 4. 孤独的将军 / 5. 张俭案 / 6. 野哭
二、刘宏的青春期
- 被利用的窦妙 / 8. 侯览之死
三、放·逐
- 党锢生活之归乡 / 10. 党锢生活之亡命 / 11. 党锢生活之哲人
深夜 汉灵帝退国为家
一、后党锢时代
- 宦官的门徒 / 2. 王甫之死 / 3. 爱江山更爱我家
二、黄巾始末
- 黄巾之谜 / 5. 中兴太平 / 6. 战关东
三、鹿与鼎
- 朝廷的凋零 / 8. 党人的归来 / 9. 放下西凉无人管 / 10. 州部的离散 /11. 刘宏的最后努力 / 12. 何氏家族的野望 / 13. 袁本初之志 / 14. 萤火虫之舞
黎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后汉年号简表
世系表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与致谢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
——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
——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
——仇鹿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