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5212
- 通过插画开启一段璀璨的6000年中国美术之旅。
- 从史前彩陶、青铜器物、壁画佛像到近现代书画,为读者搭建系统的中国美术史框架。了解数十位代表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作品。
- 2尊佛像、3件器物、39幅字画、90余张视觉插画、100余幅文物照片,带你领略中国美术的另一面。
- 知名艺术史学家曹星原撰文、专业视觉记录师陈媛媛配图,帮你打开一扇门,看见6000年中国美术的另一面。
- 内文特种纸印刷,清晰还原书画细节;裸脊锁线装订,平展阅读,解放双手。
本书为中国美术史科普书。由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专家曹星原用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去了解并剖析中国传统美术,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去欣赏中国美术,中国美术又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意趣。而陈媛媛老师手绘的视觉笔记使内容更加清晰,从而更容易记住每一讲的核心内容。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鹳鱼石斧缸、御龙图等展现古人生死观的器物,探讨中华民族追忆先祖这一文化习俗的历史渊源。第二章细致讲解了敦煌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壁画、云冈大佛等佛教艺术在我国古代的发展。第三、四章围绕宫廷艺术品,探讨包括《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体现古代帝王生活样貌的画作。第五章借山水画,介绍作品与画家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与思想。第六章详细介绍了《珊瑚笔架图》《容膝斋图》等艺术作品对新的书画语言的探索与使用,展现了那些表达个性与特定感情的书法作品和文人画接近19世纪起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古代的现代。第七章则介绍了以《搜尽奇峰打草稿》《千岩万壑图》为代表的17—19世纪具有独创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它们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中国艺术上保守陈旧的局面,创造了又一波中国美术创作的高光时刻。
第一章 此岸的彼岸
给彼岸的制作图纸│鹳鱼石斧缸 003
中华第一画│《御龙图》 009
生死两界的乐声│曾侯乙编钟 015
古代的宇宙观│马王堆帛画 021
第二章 佛禅的因缘
一画一佛经│《五百强盗成佛图》 030
摄人魂魄的尺度│云冈大佛 037
微笑的未来│青铜鎏金弥勒佛立像 043
救世苦行僧│《释迦出山图》 049
观画入禅修│《观音猿鹤图》 056
第三章 天子的规仪
美丽的重器│长信宫灯 063
宫中竞美│《簪花仕女图》 068
奢华的工作照│《捣练图》 074
天子呼来论文章│《琉璃堂人物图》 080
万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教鹦鹉图》 087
灿烂的契丹绘画│《丹枫呦鹿图》 093
第四章 天子的教化
超能宫女指南│《女史箴图》 100
善恶的历史审判│《历代帝王图》 106
10 世纪的隐形摄像│《韩熙载夜宴图》 114
冰雪之下岂有渔乐│《江行初雪图》 120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皇上│《货郎图》 126
第五章 山水见精神
初显山水精神│《游春图》 134
精神的图像纪念碑│《溪山行旅图》 143
山水画功能的延伸│《山弈候约图》 149
社会动荡的预兆│《早春图》 155
盛世中的危机│《清明上河图》 162
“我在”的清醒意识│《山径春行图》 166
动感的山河,无尽的忧思│《溪山清远图》 172
山水精神的真与伪│《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 182
第六章 古代的现代
书法表现心灵│《丧乱帖》 192
真性情的宣泄│《自叙帖》 198
悲愤呈笔端│《寒食帖》 204
书画同源│《珊瑚笔架图》 210
心画│《云山图》 214
书法入画的宣言│《鹊华秋色图》 218
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容膝斋图》 225
开启新的语境│《婉娈草堂图》 229
第七章 野逸与独创
梦中之境│《千岩万壑图》 238
理想文人境界│《辋川图》 246
流亡皇孙的隐情│《猫石花卉图卷》 252
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 260
走出文人模式│《自画像》 265
花卉金石趣│《葫芦图》 271
社会关注新国画│《酸寒尉像》 277
结语 282
序一: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看不懂中国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发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多都看不懂中国画。对陌生的事物产生误解,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对眼前的、身边的,甚至置身其中的事物,产生了偏见、误解和拒绝。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在了解后,偏见往往就会消除。而对于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它的认识已经和偏见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误解很难消除。
中国人对传统美术的误解要从20 世纪初开始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辱和内部动荡。从100 多年前起,国人就开始拼命地了解、学习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同时建立西式教育体系。
就美术而言,学习西方的一个世纪,也成了与传统艺术渐行渐远的一个世纪。
原本从事水墨画创作的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也开始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改造,并用宣纸和笔墨来塑造真实的色彩、逼真的造型以及光影关系。
20 世纪50 年代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各个美术学院纷纷把成形于19 世纪的欧洲学院派写实画和素描基本功,当作最先进的艺术高峰来攀登;与此同时,却弃传统美术观念如敝屣。很多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都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哪怕是师出名门的一代大家,也都受到了很大冲击。
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传统美术是落后的”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也是导致现在很多人无法欣赏中国美术的原因之一。即便谈到回归传统,所能做的也常是临摹古人笔法,或是备齐古代工具而已。
如何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思辨传递出来,从而帮助当代中国人重新看懂中国画,也成了我创作此书的源动力。本书根据功能对44 件美术作品进行分类介绍,给读者勾勒出中国美术6000 年历史的轮廓。
中国传统美术追求什么?
在学习西方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术时,面临的阻碍是什么呢?
除了时间造成的隔阂,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的视觉欣赏习惯已经大大改变。
就学院派的绘画而言,西方油画和素描的表现方式是一目了然的。比方说画面里有个橘子,基本上只要用两个标准去判断画得好与差就行了:
第一,这橘子画得准确不准确,包括形的准确和色彩的准确;
第二,构图是否具有艺术性和新意。
这只是艺术欣赏中最低的层次,有点像看图识物:这是橘子,那是苹果,画得真像啊。
比如基督教的宗教绘画就需要这种逼真的描绘效果来感动信徒:耶稣那鲜红的血液、冰冷的十字架、慈祥温柔的圣母、圣洁的天使等。宗教艺术是要以令人信服的逼真描绘,使得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天国。因此,令人产生真实的视觉感受是必须的。
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追求与之完全不同。所以在学习西方的一百年里,习惯了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来作为艺术评判标准,就必然扭曲了对中国传统美术应有的认识。很多人以为中国美术完全不懂写实,这是错误的。中国传统美术不是不懂写实,而是从来没有把写实当作追求目标。
我在之后的章节中会讲到,中国早在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出现了对动物、工具的描绘,而且描绘得非常清晰逼真,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最早的写实艺术。
之后一直到东周、秦、两汉,绘画和雕塑的表现力越来越强,人们所熟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对立体人物的刻画已经到达相当高的高度;汉代墓葬壁画已经可以用线条表现出人和物在空间中
的透视关系,人物的造型、神态也惟妙惟肖。
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已经达到了写实这种表现技法的最高峰。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却不愿意写实了,为什么呢?
有记载,宋代的苏东坡认为,我们评价一张画,只看它像不像,这简直太小儿科了,我们看画不是看像不像,更重要的是看画外之意、弦外之音。
就好比一首好诗,能够把人的心灵带到远方。绘画也一样。如果一幅画上画了一个橘子,我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橘子,心里想的也只有这个橘子画得像不像,那我为什么非要看画呢?我看橘
子不好吗?
可惜的是,从20 世纪初起,我们开始远离自苏东坡以来所追求的“诗与远方”这种艺术境界。
所以当代的中国人再回头看古代的美术作品时,只想到画得像不像,形状准确不准确,透视关系对不对,色彩是否符合光学原理;当他们看到橘子不太像橘子时,就停下了,也就看不到“诗”,看不到“远方”了。
重新看懂中国画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美术,重新看懂中国画呢?
这里我想请大家记住一个词:功能。这是理解中国美术的关键词,也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为读者建构的一条逻辑线索。
这里的“功能”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能以为传达信息、装饰空间、进行奖赏或惩戒等具有实用性的作用,就叫作功能。但我在这里所说的功能,要比刚才这些宽泛得多,也深刻得多。
什么叫艺术品的功能呢?它其实回答的是“艺术在社会中担当了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时代来理解。近150 年,现代艺术运动在西方发起后,我们经常听到艺术家在谈到他们的作品时说“我用作品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过,这种感受并不是真实的,而只是现代艺术当中的一个口号。因为即便是最前卫的现代艺术,特别突出了艺术家的个性,显得跟别人完全不一样,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因为艺术是给这个社会看的,这个社会至少有一部分人看得懂。同时,艺术语言、艺术思想不可能来自空无的历史,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得到了历史文化的滋养,这导致90% 以上的艺术都是各种文化共同影响的产物,是接受了、理解了、改造了别人的东西,只有极少的创作是全新的。
但谁能够脱离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呢?谁能说“我表达的只是我自己”呢?所以说,艺术家永远处在社会当中,这就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只有抓住“功能”这个关键词,我们才能够理解中国
美术,重新看懂中国美术。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想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文化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头看起,看看中国艺术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坚持了什么样的追求,放弃了什么样的诱惑——我指的是写实对我们眼睛的诱惑,最后变成了一种心灵与精神的艺术。
真正好的艺术品,应该能够像诗一样,净化我们的心灵,慰藉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思想,并且把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带到诗一样的远方。
曹星原
2023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