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15679
1.本书是一部用脚步丈量出的城市传记。作者为创作本书,将文昌市的各镇各村几乎都跑遍边进行田野调查边用视频记录(视频在各自媒体平台的浏览量累计已达300万人次)。本书是对“文化自信”建立的一次有效尝试。通过本书实现文昌的文化自知,进而实现文化自信。
2.本书是一座链接海南岛与东南亚各国的桥梁。文昌是华侨之乡,本书用大量精彩的章节阐述华侨的乡愁及家国情怀。通过这种富有温情的人文链接,实现中国文化的正向输出,并向华侨发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祖国的邀请。
3.文昌是航天之城,本书中“九天揽月,旌旗猎猎”一章用“从天问到问天”“从大海到星辰”完成了对这座城航天发展史的梳理,从而服务于我国“航天强国”的伟大战略。
本书分为正文“史前风鸣,序幕始启”“紫贝之地,耕海问路”“人文蔚起,风起玉阳”等十章,番外“百年中学的千年传承”“村’VA’的热血与传奇”等四章,系统地梳理了自四千年前起至今的文昌历史文化脉络,全面且深刻地讲述了这座“千年古邑”“华侨之乡”“航天城”的前世今生,并通过对立昌历史立化的系统梳理提炼出文昌这座城的核心气质–向深海更深处不断迈进的勇敢。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城市的核心价值提炼及核心形象输出,是推动和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必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让乡愁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留得住的关键,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
第一章 史前凤鸣,序幕始启
第二章 紫贝之地,偃武修文
第三章 人文蔚起,风起玉阳
第四章 儒师归梓,溪北诗香
第五章 第一廉能,橐无余资
第六章 锦云捧日,叔侄登科
第七章 一代循吏,情牵故里
第八章 巡抚邢宥,善破奇案
第九章 台湾总兵,智擒贼首
第十章 舟行南洋,老宅守望
第十一章 国母之乡,念念不忘
第十二章 九天揽月,旌旗烈烈
番外:
第一章 百年中学的千年传承
第二章 村vA的热血与传奇
第三章 文昌非遗的前世今生
第四章 叫醒味蕾的文昌味儿
为一个城写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每座城无论规模大小、人口 多少,其所包括的内容之繁多都不是一本书能囊括的。举我所写的这座城为 例,其从有地方志记载起,至今仍能找到的便有 《康熙文昌县志》(196 千 字)《咸丰文昌县志 (上下册) 》(436 千字)《民国文昌县志 (上下册) 》(561 千字)《版文昌县志》(2000 年)(1963 千字)《文昌市志》(2020 年版)(1306 千字) 等,累计字数共达 446.2 万字,将这些地方志制成合集,仍未敢 说能准确且充分地完成对这座城的解读。何况这还是一座至少四千年前就有 人类居住过的古城。
又何况,文昌这座城还那么特别。 她立于古之南荒,却名唤“文昌”。单是明清两代,这座在当时人口总数不足3万(《咸丰文昌县志》:顺治十四年、十六年,清审户口。男妇二万 零四百二十七丁口。) 的小城,却有文武举人 137 名,进士 16 人,“一里三进 士”“七里八举人”“四代三举人”“师生同榜双进士”,佳话不断,声动琼 州,至清代中叶,更有“九连科举半文昌”的美名在琼州大地广为流传。至 近现代,则名人迭出,人才济济,更是孕育了民国第一家族。这是为什么? 这座至今总人口数仅 60 万的小城,是如何做到的?
她名唤“文昌”,却不失勇敢。作为更路簿的起源地,她勇敢向深海更
深处迈进,小心地记录遇到过的各个岛屿、沙洲、暗礁,“一不小心”便为 我国南海的主权确立留下了铁证;作为华侨之乡,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带着一张草席,一个小包袱,外加身上穿的单衣,便下了南洋,凭借“三刀 一锄”便在异国他乡缔造了辉煌。至今仍仅 60 万人口的文昌,却有 120 万的 侨胞。她的勇敢从何而来?真的只是被生活所迫的不得已的逃亡?
…… 这样一座城,当然无法仅用一本“传”来定义。但如果是我,我该如何
向我的朋友们简单但准确地介绍她?或者说,文昌,这座城,到底应该用一 个什么样的词汇来概括?这是我写这本 《文昌传》 的初衷。我试着从四千年 前写起,从史前文明遗址入手,于是,我遇到了文昌人韩槐准;我试着搜罗 那些和她有关的史料,于是我遇到了邢宥和他的 《湄丘集》、云茂琦和他的《实学考》《探本录》;又试着把目光投向大地之外,去深海处探寻,于是, 我遇到了渔民和侨民;试着去探访每一个村落,去问每一个能接触到的文昌 人,于是我遇到了吴亚利、林尤盾、许达联等诸位先生……
纵使我如是做了,但面对这样一座体量小却历史厚重的古城,我还是惶 恐的。这份惶恐还不止源于我的才疏学浅,更多是源于这座城随处可见的 “反差”。她被叫作古城,单城内一条文东巷不足百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靖 康韩公馆”“林氏大宗祠·妈祖庙”“符雅公祠”“蔚文书院”“文昌孔庙” “邢宥纪念馆”等诸多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古建筑,同时,她又已是 中国第四个卫星发射场,一颗以文昌中学命名的卫星“文昌少年星——文昌 中学号”即将升空,诗词歌赋伴着探海问天,竟毫不违和;她既有地道的文 昌鸡,又饮惯了咖啡;她个子不高,却把排球扣得震天地响……
虽如此,我还是希望为她写的这本传能被各位喜欢,因为这里有我对这座城的喜爱。文昌,之于我而言,不再只是我所研究的“另一面的海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作家刘传铭先生说,他的 《又见 繁华:苏州传》 是一个外乡人在叙说苏州,我不一样,我从创作前的调研时 开始,就假设我是个地道的文昌人,想试着向读者朋友们像介绍家乡那样介 绍她,然后发出诚挚的旅游邀请。
此外,写“文昌传”不能只是写“文昌传”,不是要去旧纸堆里找存在 感,不能只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我试着思考,在几乎所有的城 市都在反躬自问,都在尝试革故鼎新的当下,文昌如何在这种竞争中破局、 突围?文昌如何继续向深海更深处探索?文昌如何更好地成为文昌人惦念的 故乡?这也是我想和读者朋友们在本书中探讨的话题。
《邑以文名——文昌传》 的成书,要感谢很多人。首先要感谢文昌中共 市委宣传部,从第一次的创作交流会的叮嘱到后续不厌其烦地帮我协调各 方,再到支持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你们都给予了足够多的信任与支持。其次 要感谢我的单位“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给予的指导及海南出版社和 “另一面的海南”的同仁给予的一如既往的帮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