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611796
本书是著名中医学家周楣声所著脉学著作,全书分为概述、左右寸口分候脏腑机理阐探、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三部分。本书首先阐述了脉学研究的意义及脉学的历史演变,最后通过对脉象分类与各种脉象病理基础的探讨,从中医对脉象研究的传统见解出发,结合西医对心血管功能的认识,把抽象概念的中医论脉方式,推向具体概念。其中各种脉象的动态表现,应用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与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分为各个亚类,这是中医脉学史上开创性的见解,具有极大临床参考与应用价值。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明确指出中医脉学乃是一种用深邃的心灵与灵敏的触觉形成的经验科学,并客观地说明这种经验科学的实用价值。第二章是对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机理,试图用寸口之脉乃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的合金这一观点作出阐释与探讨。第三章为“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提出新的脉象分类的标准,并吸收临床上常能见到的,为西医所称道的 5 种脉名,中西合流共为 36 种脉象,依照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和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划分为若干亚类,每种脉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图。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研究脉学的目的 /003
第二节 脉学的研究必须是中西医学理论互相结合 /007
第三节 脉学在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依据 /012
第四节 “脉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价值 /019
一、中医对病因学和发病学的认识 /019
二、脉学对病因学的诊断价值 /026
三、脉学对发病学的诊断价值 /028
第五节 脉学是感官的经验科学 /031
一、经验科学就是用思想去把握客观实在 /031
二、经验科学必须以逻辑学为工具 /034
三、经验科学必须矫正“断之以臆”的思想偏弊 /043
第六节 脉学的触诊方法不能用机械描绘代替 /045
一、触诊在脉学上的优缺点 /045
二、机械描绘在脉学上的优缺点 /047
第二章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机理阐探
第一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学说在目前的处境 /055
第二节 中医脉学根源的历史回顾 /057
一、脉在中医学说中的双重含义 /057
二、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乃是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的集合 /061
三、独取寸口是三部九候诊法的简化和演进 /064
(一)寸口、脉口、气口三种不同名称的释义 /064
(二)寸口在上古诊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 /065
(三)九候成三的诊法是独取寸口的过渡阶段 /065
(四)独取寸口的实际意义和时代背景 /067
(五)以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是独取寸口的进步和发展 /068
(六)分候与分配乃是这一学说唯物与唯心的分界线 /069
第三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学说根源和客观凭据 /070
一、两手寸口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分配方法不是出自《内经》/070
二、秦越人是这一学说的奠基者 /074
三、六部脉象的不同变化确是临床上常见的事实 /078
第四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阐释途径 /080
一、应从有确定内容的假设开始 /080
二、应从人身上下左右的一般关系与左右寸口的特殊关系互相推理 /081
三、应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和脉学根源中发掘 /083
第五节 经络学说是阐释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唯物基础 /084
一、经络学说是中医脉学的根源和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084
二、经络系统的存在形式 /086
三、寸口为脉之大会,是经络作用的集中体现 /087
(一)寸口为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为其根源 /087
(二)由肺朝百脉引证出寸口为脉之大会的机理 /090
四、经气和血流有如风和水的关系 /092
第六节 左右寸口与相应脏腑之间的定位机制 /094
一、寸口与相应脏腑的一般关系 /094
二、寸口与相应脏腑的特殊关系 /095
(一)传统的观念 /095
(二)折中的推理与各部定位的设想 /098
第七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生理与病理的各种脉象 /107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脉象 /107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脉象是权衡以平 /107
(二)寸口六部的生理脉象是以五脏为主 /108
(三)判别寸口六部平脉与病脉必须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109
(四)阴阳法则是脉象变化的基本规律与表现形式 /110
二、寸口六部的病理脉象 /112
(一)十二经脏症候群的病理脉象 /112
(二)奇经八脉症候群的脉象 /126
(三)五邪刚柔相逢:一脉十变的病理脉象 /130
第八节 应该认清左右寸口分候脏腑在中医脉诊中应有的地位 /134
一、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诊法,并不是中医脉学的主要内容 /134
二、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乃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35
第三章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
第一节 对脉象名称的认识 /139
一、中医辨脉的各种名称 /139
(一)《内经》辨脉的各种名称 /139
(二)《难经》辨脉的各种名称 /143
(三)张仲景辨脉的各种名称 /143
二、西医辨脉的各种名称 /144
三、中西合流的各种脉象 /147
第二节 脉象分类的意义和历史 /148
一、脉象分类的意义 /148
二、脉象分类的历史 /150
(一)上古分类法 /150 (二)中古分类法 /151
(三)晚近分类法 /152
三、脉象分类的准则 /153
(一)必须明确脉象概念的定义和属性 /153
(二)根据脉象的本质属性进行划分 /154
(三)形态和节律是脉象分类的主要依据 /156
第三节 复合脉象的内在条件和病理意义 /160
第四节 对脉象示意图的说明 /163
第五节 脉象形态改变的病理基础 /164
一、浮脉 /164 二、芤脉 /168
三、濡脉 /171 四、革脉 /172
五、沉脉 /173 六、牢脉 /177
七、弱脉 /178 八、伏脉 /180
九、大脉 /183 十、洪脉 /186
十一、小脉 /189 十二、细脉 /193
十三、滑脉 /195 十四、实脉 /197
十五、虚脉 /199 十六、低脉 /200
十七、互脉 /202 十八、涩脉 /206
十九、长脉 /208 二十、紧脉 /209
二十一、弦脉 /211 二十二、短脉 /214
二十三、动脉 /215
第六节 脉象节律改变的病理基础 /219
一、数脉 /219 二、急脉 /224
三、缓脉 /226 四、迟脉 /228
五、奇脉 /231 六、代脉 /233
七、结脉 /237 八、促脉 /239
九、散脉 /242 十、微脉 /244
十一、差脉 /245 十二、复脉 /249
附:七怪脉 /25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