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318745
作为一本对不同的人与地方充满精辟见解的书,《四海为家》是对 “一个世界公民的最佳写照”,讲述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共情的非凡故事。最重要的是,它讲述了一个人随遇而安的故事。
无论在学生时代,还是自工作以来,阿马蒂亚·森一生都在以行动诠释着鲁迅先生富于哲理的论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一生结交良师益友无数,使自己的学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他也始终关注着世界上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寄寓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本书是一部难得的颇具深度的现代学术见闻录,记载了森所走过的一条非同寻常的学术道路。全书展示了一个学术大家如何走向成功,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以及森对许多重要的学术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洞见。
森在九十载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以四海为家,他实际上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一名世界公民,一种包容性世界文明的倡导者。四海为家,其实是一种格局,一种视域,一种境界。森在序言中说道:理解可以从一个群体传向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对于我们相互学习的能力,一定不可低估。相互理解有助于双方达到相知维系和平。
“家”在何处?对阿马蒂亚·森而言,家曾经出现在许多地方。在现代孟加拉国的达卡和圣蒂尼克坦的小大学城,他曾分别由父母与外祖父母戮力同心抚养。加尔各答是他最初学习经济学的地方,而且他还在那里积极参加了多场学生运动。19岁时,森来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因而这里也成了他的家。
森在书中忆及这些地方中的每一处时,都巧妙地再现了“家”的氛围。他对来往于达卡与父母祖居间的那些河上旅行记忆犹新,他对孟加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探究令人叫绝。1943年,他亲睹了孟加拉饥荒的灾难性演进,翌年又目击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紧张关系的恶化。在印度独立前的数年间,他的一些家人因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身陷囹圄。
就读于泰戈尔在圣蒂尼克坦创办的给予心智充分自由的学校,以及在加尔各答学院街咖啡馆里的那些令人兴奋的交谈,都对森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剑桥,他与当时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关系密切,而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皮耶罗·斯拉法则尤其过从甚密。皮耶罗·斯拉法不仅与维特根斯坦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斗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森在旅居欧洲和美国多年之后,于1963年返回印度,本书内容也就截止于此时。
《四海为家》揭示了森的个人阅历是如何影响他对经济学、哲学、身份、社群、饥荒、性别不平等、社会选择及公众生活中的议事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念的形成的。他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学习给人的愉悦和友谊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援引了历史上的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的言论,包括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十六世纪的阿克巴,以及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莫里斯·多布、肯尼思·阿罗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尤为可贵的是,森强调了尽可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心怀跨越时空界限的人类同情与人类理解以及在世界各地都能有归家之感的重要性。
第一编
第一章 达卡与曼德勒 3
第二章 孟加拉的河流 20
第三章 没有围墙的学校 41
第四章 外祖父母的陪伴 71
第五章 一个争论不休的世界 102
第六章 往日重现 121
第二编
第七章 最后的饥荒 147
第八章 孟加拉与孟加拉国理念 158
第九章 抵抗与分裂 181
第十章 英国与印度 203
第三编
第十一章 加尔各答的风雅 225
第十二章 学院街 249
第十三章 如何理解马克思? 271
第十四章 一场早期的战斗 291
第十五章 前往英格兰 312
第四编
第十六章 三一学院之门 333
第十七章 朋友与圈 345
第十八章 什么经济学? 368
第十九章 欧洲知何处? 385
第二十章 交谈与政治 403
第二十一章 在剑桥与加尔各答之间 427
第二十二章 多布、斯拉法与罗伯逊 448
第二十三章 邂逅相逢于美国 468
第二十四章 剑桥再回首 482
第五编
第二十五章 劝说与合作 503
第二十六章 近与远 516
自序
我童年时最早的记忆之一,是被一艘船上嘹亮的喇叭 声唤醒的。那时我将近三岁。喇叭声使我惶恐不安,我于 是坐了起来,可是我的父母安抚我,说一切都好,平安无 事,说我们正在穿越孟加拉湾,从加尔各答驶往仰光。家 父当时在今孟加拉国的达卡大学教化学,马上就要到曼德 勒(Mandalay)当客座教授,开始为期三年的教学生涯。 喇叭声惊醒我时,我们的船刚刚走完一百英里的航程,从 加尔各答沿恒河来到海上(那时加尔各答还是一个为巨大 的船舶服务的港口)。父亲向我解释,说我们行将驶入公 海,我们将在航行数日后抵达仰光。当然,我那时并不懂 得海上航行是怎么回事,对于人们用以从一地旅行到另一 地的不同方式也懵然无知。可是,我不免有体验冒险的感 觉,而由于一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大事就在面前发生,我 甚至有一种兴奋之感。看起来,孟加拉湾深蓝色的水域仿
佛是从阿拉丁的神灯里变幻出来的。
我所有最早的记忆差不多都来自缅甸。我们在那里居 留了三年多一点。我现在仍然记着的一些东西,依旧非常 真切,例如曼德勒壮丽的王宫, 四周是一条风光迷人的护 城河,而从伊洛瓦底江两岸看去,则是一派异乎寻常的旖 旎景象,而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造型雅致的佛塔。
可是,我对优雅的曼德勒的记忆,可能与他人笔下所描述
ii 四海为家 — 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Home in the World : A Memoir
的一个尘土飞扬的城市不符。我想,我对我们在那里的典
型的缅甸住宅的眷恋,放大了它的惊人之美。事实是,我
从来不曾像那样快乐过。
我从幼年即开始旅行。我在缅甸度过童年后,又回到
了达卡,可随后又很快移居到圣谛尼克坦 生活和读书。具
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 b ,在那里创办了
一所实验学校。他对我和我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
部回忆录的题目,就是从他的《家庭与世界》( The Home
and the World )一书获得灵感的,也反映了他对我的影响。
在圣谛尼克坦泰戈尔的学校里度过十个令人快乐的春
秋之后,我前往加尔各答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在那里,我
遇到了一些优异的教师和杰出的同学。学院隔壁有一家咖
啡馆,有人常在那里展开研讨和辩论,而且往往语惊四座,
引人入胜,从而为院校学业锦上添花。我从那里起步,前
往英国剑桥。我从孟买前往伦敦,行程是以又一次迷人的
乘船航海开始的。剑桥大学和我所就读的三一学院,都吸
引我深入了解它们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随后,我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麻省理工学院
圣谛尼克坦(Santiniketan),又译为“桑蒂尼盖登”。——
译者注
b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又译为“罗
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译者注
iii
(MIT)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度过了一年时光, 从事教学工作。在(经巴基斯坦的拉合尔与卡拉奇)返回 印度到德里大学任教前,我曾于短期内努力在不同地方扎 根,讲授过经济学、哲学、博弈论、数理逻辑以及一门相 对新颖的学科——社会选择理论。我成为一名富于献身精 神的青年教师,处于人生的欢快岁月,同时也在憧憬人生 的一个崭新而且更加成熟的阶段。这部关于我人生前三十
年的回忆录即终结于此时。
我在德里大学立足后,便有余暇略为思索自己以前 的岁月,那些可谓阅历丰富的往日。我断定,对于世界诸 文明,有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是采用 “片断式”视角,将迥然不同的诸文明视为种种特征的显 现。这种方式,再加上不同片断之间相互怀有敌意的特征, 近些年来逐渐变得颇为风行,大有造成持久的“文明的冲
突”的危险。
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是“包容性的”,专注于寻找本质同 一不二的文明——也许,我们应当称之为世界文明——的 不同显现。这种同一不二的文明,借助盘根错节、枝叶相 连的生活之树开出不同的花朵。当然,本书并非对文明性 质的调查研究。相反,读者会发现,本书赞同对世界所呈
现的一切予以包容性的而不是片断式的理解。
iv 四海为家 — 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Home in the World : A Memoir
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到二十世纪的纳粹入侵,从教派
冲突到不同的宗教政治之间的斗争,不同信仰之间一直存
在着争执,但也一直有主张团结的力量在试图弭平种种冲
突。如果我们认真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理解可以从一个
群体传向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当我
们游历四方时,我们就不可能对各种流布更广也更完整统
一的故事视而不见。对于我们相互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
不可低估。
与善于思考的人相伴,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极大建设
性意义的阅历。在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伊朗数学家阿尔
比鲁尼在印度度过多年,在其所著《印度记》( Tarikh al-
Hind )一书中发表评论说,相互了解有助于双方达到相知和
维系和平。他在一千年之前,就绝妙地描述了印度在数学、
天文学、社会学、哲学及医学诸领域的发展概况,而且展
现了人类如何通过友谊而拓宽知识。阿尔比鲁尼喜欢印度
人,这促成了他对印度数学与科学的兴趣和认知。然而,
这种对印度人的喜爱情感并没有妨碍他不时对他们略微揶
揄一下。阿尔比鲁尼说,印度数学非常高妙,可是印度知
识分子拥有的最非同寻常的天赋却与之大不相同:他们有
一种滔滔雄辩的能力,可以对自己绝对一无所知的学科高
谈阔论。
v
如若我有这份天赋,我会引以自豪吗?我不知道,可 是也许我应当从我确实知道的东西谈起。这部回忆录正是 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小小尝试,至少可以说我是在谈论自己
亲历的事情,无论我实际上是否真的了解那些事情。
森先生的回忆翔实而鲜活,其中蕴含着各种沉思:关于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得失;关于古典语言在年轻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关于圣雄甘地与诗人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间的哲学分歧;关于孟加拉大饥荒;关于英国和美国在理解经济学方面的差异……森先生的回忆录中最引人入胜的章节是……那些充满爱意地甚至是慵懒地讲述他的童年和求学经历的章节…… 森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科学工作者,同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许多狂热崇拜者将他视为为受压迫者发声的经济学家。他是如何成为全球进步偶像的,这将成为他下一本回忆录的引人入胜的主题。
——Tunku Varadarajan,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优雅而充满希望的书……对共同人性的信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包容性和宽容的承诺,对森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他希望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真实的人和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他欣喜地回忆起在加尔各答读本科时的情景:在当地的咖啡馆里,他与同学们进行了数小时的热烈交谈……森是一个魅力十足、引人入胜的叙述者,他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变得有吸引力,更不用说让普通人也能理解了。
——― Barbara Spindel,《基督科学箴言报》
森是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魅力,对优美的句子有着如此清晰的天赋。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一个世界公民的写照。
—— Philip Hensher,《旁观者》(英国)
森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还是一位学者。他通过学术研究和积极行动,通过朋友和偶尔的敌人,为更崇高的家园理念——也就是世界理念——而奋斗终生。
—— Edward Luce,《金融时报》
一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讲述了他在印度孟加拉分裂前后的早期生活……这本书既呈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又是一门经济学速成课程,既有启发性,又非常容易理解。
——《柯克斯评论》
一部静谧迷人的回忆录,一本发人深省的游记,也是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独特意识的迷人审视,以及对漫游生活的令人振奋的反思。
——《出版商周刊》
“这是一本生动的回忆录,推荐给那些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感兴趣的读者”。
– Caren Nichter,《图书馆杂志》
森以精湛巧妙的行文、博学多识的从容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而成为少数全球性知识分子之一,而我们可以仰仗他来厘清我们存在的困惑。
——纳丁·戈迪默
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长于表达也更有见地的斗士。
——科菲·安南
阿马蒂亚·森是我们时代卓越的人杰之一。他不时将深刻的见解与透着诙谐意味的隽语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威廉·达尔林普尔,《纽约书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