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13471
本书以“区域经济—产业园区(集群)—乡村振兴”为核心紧密串联起来的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系统,是全面践行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理念、打造“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产业智库理论与实践参考用书。
本书提出乡村振兴“四大首创”模式:(1)创造乡村振兴的智慧枢纽“智库 平台”模式;(2)制定乡村发展与城市再平衡的“高地—基地—腹地”体系;(3)建立解决乡村人才和城市就业的“积分银行”机制;(4)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五入园”与“四给”模式。
区域经济篇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困境分析 / 2
一、区域经济面临提质升级困局 / 2
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失衡 / 5
三、区域营商环境困局 / 9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资源不足困局 / 11
五、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问题长期存在 / 14
六、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困局 / 17
七、国际和国内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 20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内因分析 / 23
一、区域经济定位不精准 / 23
二、区域经济规划未能将空间和时间充分结合 / 26
三、摒弃不做不错的“无为”思想 / 28
四、人才结构配置 / 30
五、鲁莽/自私的短期利益行为 / 33
六、可持续扶贫 / 34
七、创新驱动发展 / 35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外因分析 / 39
一、当等待成为习惯,借鉴就近乎等同“拿来主义” / 39
二、资源浪费现象始终存在 / 40
三、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 42
四、区域同质化竞争 / 44
五、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的“马太效应” / 46
六、相对贫困 / 48
第四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 51
一、精准定位——四个维度(1) / 51
二、精准定位——四个维度(2) / 53
三、突破思想局限,创新思维 / 56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三个平衡” / 57
五、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 60
六、产业结构优化 / 62
七、探索制度适应市场 / 64
八、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磁化”效应 / 66
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 68
第五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建设 / 71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建设 / 71
二、智库力决定创新力,创新力决定产业力 / 74
三、充分调动全国的智慧和资源 / 76
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 78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 82
六、创新成果转化 / 84
七、区域经济发展串联中的“高地—基地—腹地” / 88
八、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高端现代服务平台 / 91
第六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抓手 / 94
一、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中的“积分银行”机制 / 94
二、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中的“学分银行”机制 / 96
三、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广州 / 100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产业智库 / 105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产业集群 / 107
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轻重缓急和短中长 / 110
产业园区篇
第七章 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分析 / 114
一、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难 / 114
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 116
三、产业园区产业结构串联困局 / 118
四、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困局 / 120
五、产业园区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下 / 123
六、产业园区招商进程中政策不断弱化 / 125
七、产城融合 / 126
八、产业园区的四类问题 / 128
第八章 产业园区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132
一、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外环境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 / 132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 / 134
三、产业园区运营仍是房地产思维 / 137
四、资本的短期逐利行为 / 140
五、模仿即创新现象 / 143
六、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四个问题 / 145
七、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赋能 / 147
八、产业园区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 / 149
第九章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 151
一、产业园区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平衡 / 151
二、基于未来做当前的事 / 153
三、从地产增值到产业增值 / 155
四、短期生存和中长期发展的平衡 / 157
五、创新的三大要素 / 159
六、政策风口 / 161
七、产业园区平台化 / 163
八、产城一体化 / 166
第十章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建设 / 168
一、产业园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园区智库 / 168
二、园区人才蓄水池 / 170
三、园区内的市场体系 / 172
四、园区金融 / 174
五、园区创新 / 177
六、园区“诊所” / 180
七、智库 平台 / 181
八、园中园、双集群 / 184
第十一章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抓手 / 186
一、“五入园” / 186
二、“四给”系统 / 189
三、产业园发展必须重视产业智库以突出产业属性 / 193
四、产业园区人才问题及对策 / 194
五、以打造产业集群为目标而不断“腾笼换鸟” / 196
六、产业园创新发展的理论系统路径——“五入园” / 198
乡村振兴篇
第十二章 乡村振兴的智库理论研究 / 214
一、新时期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4
二、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从量变到质变 / 216
三、乡村振兴思想——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再平衡 / 219
四、乡村振兴系统——“智库 平台”枢纽 / 221
五、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平衡” / 225
第十三章 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研究 / 228
一、乡村人才建设 / 228
二、乡村产业创新 / 231
三、乡村产业集群 / 232
四、乡村企业培育和发展 / 234
五、乡村新兴产业 / 236
六、乡村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格局 / 237
七、紧扣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打破乡村经济发展瓶颈 / 239
八、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企业 / 241
本书以“区域经济—产业园区(集群)—乡村振兴”为核心紧密串联起来的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系统,是全面践行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理念、打造“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产业智库理论与实践参考用书。
本书创造性地推出了“积分银行”机制,贯穿“区域经济、产业园区(集群)和乡村振兴”始终,顺应共享经济趋势,引入人才,实现创新突破,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再平衡提供了新路径。
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几何中心,通过高地—基地—腹地体系,打造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例如,广州的南沙(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河北省邯郸的武安市(县级市)。武安市距郑州市280公里(中原经济圈),距太原市296公里(太原经济圈),距济南市283公里(环渤海经济圈),距石家庄市195公里(冀南经济圈)。如果从河北省的角度来看,武安市的位置较偏远,但是,如果从上述4个省会城市的距离来看,武安市却处在中心位置上。从全国来看,类似南沙、武安市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所以,定位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本书科学地提出了以“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再平衡”作为乡村经济振兴的核心思想,以创造增量、优化存量为乡村经济发展绕开内部矛盾问题的主旨思想,以智库力决定创新力、创新力决定产业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以“三个平衡”(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产业链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平衡、短期生存与中长期发展的平衡)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样,既能有效解决城市就业困难和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又能为解决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产业、人才、创新等问题提供重要思路。
本书提出乡村振兴“四大首创”模式:(1)创造乡村振兴的智慧枢纽“智库 平台”模式;(2)制定乡村发展与城市再平衡的“高地—基地—腹地”体系;(3)建立解决乡村人才和城市就业的“积分银行”机制;(4)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五入园”与“四给”模式。
笔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本书由广东省华商经济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低碳企业协会支持出版,在此,笔者对上述两家单位深表谢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