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84190
★想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是什么样的吗?想了解不同国家的中学生是如何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吗?想探索未来的教育趋势和挑战吗?那就不要错过这本《不一样的中学》
★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留学择校指南,它解决的是选择之外的种种困惑。打开它,了解英国的公学传统、美国的博雅理念、芬兰的教育奇迹和未来学校的创新可能
★一本深入浅出但独特的教育书籍,不仅介绍了不同国家中学教育的历史、现状、特点和优势等,还展示了各国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探讨了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和思考中学教育的视角
★特邀新锐插画师分峪绘制插画,画风活泼明朗,独具艺术美学特色,视觉符号与书中内容灵犀相通,生动传神
★ 本书也适合有留学梦想的中学生,借助书中所述四国的三十多所中学,可以提前了解和感受国际化教育的课程及氛围,以更清晰地认识和规划留学目标
去哪里上中学?上什么样的中学?
《三联生活周刊》历时四年,以英国、美国、芬兰、中国的三十多所中学为主要观察对象,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校园建设等方面的面貌,讲述了处于不同教育环境中的择校故事,深入探讨了“全人”教育、博雅教育、自然教育、未来教育等不同的教育体系。
英国公学:以“全人教育”为基因,600年绅士养成体系
美国中学:从“绅士”到“自由人”,博雅教育视野下的新精英
芬兰中学: 既卓越又平等,自然教育无处不在,不争第一却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誉
未来学校:理念和实践各异的新教育学校 ,由试图颠覆传统教育的“局外人”开办,培养“未来之人”
序 贾冬婷 1
Part 1 英国公学:以“全人教育”为基因 001
1去英国读中学,精英之路? 003
2 英国公学考察:绅士成长体系 011
3 一个英国家庭的择校样本 030
4 中国少年在伊顿 036
Part 2 美国中学:从“绅士”到“自由人” 047
1 博雅教育与“新精英” 049
2 美国私立高中考察:博雅教育的视野 056
3 一个美国家庭的多重教育环境选择 080
4 中美教育:孔子还是苏格拉底? 088
Part 3芬兰中学:既卓越又平等 097
1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099
2 不争第一的芬兰教育:少即是多 111
3 一个芬兰家庭的简单幸福观 123
4 无处不在的自然教育 133
Part 4未来学校:面向未来的颠覆教育 149
1 成为“未来之人” 151
2 加州颠覆教育:科技、创造、不确定性 155
3 传统向左,创新向右:中国教育的可能性 172
4 未来学习法则 180
参考书目 187
在全球化减缓甚至逆行的时代,国际化教育还有多少参考价值?
那么多个国家,那么多所中学,到底哪里的教育最好?应该送孩子去哪儿上学呢?
自从几年前开始报道国际中学教育,我就不断收到朋友们关于类似问题的询问。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期待,那么很抱歉,我可能很难提供一份精准的择校指南。
但是,如果你认为世界不囿于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下一代依然要有海纳百川的文化杂食能力,依然要思考更大的问题,依然要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扮演角色,那么,进入这些不一样的中学故事,或许可以帮你换一种视角,从而更理智地反观自身,回到教育塑人的本质。
回想2015年这组报道开启之时,我刚刚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了却了让下一代相伴长大的夙愿,但另一重焦虑又接踵而来。学区房、择校、鸡娃、内卷……各种高频词蜂拥而至,似乎一个孩子的成长路上已经被预先设置了重重障碍。我很困惑,为什么压在独生子女一代身上的“直升机式育儿”,在30 多年之后仍在重演,甚至愈演愈烈了?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供给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了,那么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当时,一部BBC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正激起人们对中西教育模式的热议。仅从一部让中国老师走进英国中学课堂的真人秀中无法得出中西教育模式孰优孰劣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比较视野。普遍认为,中式教育更倾向于应试教育,眼睛向上看;而西式教育则推崇全人教育,典型代表就是达·芬奇,他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作家,还对运动感兴趣。
探究不同教育模式的分野,12 岁到18 岁之间的中学阶段无疑是最关键的。这一阶段将跨越青春期,突然升腾的热血刺激着新的“社会人”的发展。不同模式的教育对这一阶段巨大能量的激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于是,带着借镜他山之石的想法,《三联生活周刊》从2015 年起开启了国际中学系列报道,历时四年,去不同的国家,深入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家庭,探究四种典型的中学教育模式。第一站的考察对象是英国的公学,之后去探究美国东海岸的博雅教育,第三年转向倡导知识经济的芬兰,最后一站是探索美国西海岸更具实验性的未来教育。
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在哪里?其实,看得越多就越觉得,所谓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学校,是个伪命题。各个国家的中学教育各有千秋,但也有殊途同归之处。
我们的考察从英国公学开始。这固然跟那部BBC 教育纪录片有关,也是出于对公学这一延续了600 年、独特的“绅士培养皿”的好奇。惠灵顿公爵曾在打败拿破仑之后说过一句名言—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打赢的。夸张一些的说法是,在近现代,只有英国人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它不是贵族,也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绅士。如今,全英仅有1%的中学生可以进入公学体系就读,这些堪称绅士摇篮的学校大都聚集在以伦敦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我们去拜访了其中的10所。进入内部,可以如显微镜一样窥见精英培养的“全人”目标如何达成,以及基于博雅教育基因的成长体系如何精细化运转。当然,维多利亚时期的尖顶大宅、黑色燕尾服、独特的姿势和腔调,无不强烈地展示出公学的阶层分化作用,未来绅士们在传统中被塑造,也不断塑造着传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
进入20世纪之后,发源于英国的古典博雅教育在专业化教育一路高歌之下步步退却,而在新大陆的美国得以复兴,并完成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又如何席卷全球?我们选取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7所寄宿制私立高中进行考察。博雅教育在其中的宽广度和挑战性令人惊异:锻造批判思维和人文视野,孕育下一代创新者,培养领导力,激发世界公民意识,向自然学习……在一个个课堂上,我们深切感受到博雅教育在美国的转变,不仅是教育对象的转变—从“绅士”到“自由人”,更是教育目标的转变—从“雅”到“博”。在流动性增强的当下,“通才”显然是比“绅士”更务实的教育理想人格。
英美两大教育模式辐射面最广,但如果将视野打开,就不得不提及芬兰。各种国际排名一再验证,这个北欧小国摘下了教育超级大国的桂冠。最权威的是在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芬兰中学生近几十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更出乎意料的是,芬兰的学校都是公立的,而且不论是在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创新学校,还是在偏于一隅的林间或乡村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极为均衡,学校间成绩差距仅在5% 上下,没有“好学校”“差学校”之说。可以说,芬兰中学教育是既“卓越”又“平等”的。
这么惊人的成就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在探访一所所学校后发现,芬兰教育中颇受瞩目的关注多元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以及重视自然感知力的自然教育里面,都藏着这一问题的答案。一言以蔽之,就是芬兰教育与全球主流教育模式背道而驰,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们不依赖于标准化教程和标准化考试,而认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才是促进转变的必要条件。因此,芬兰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芬兰经验更关注平等与合作,而不是抉择与竞争。当
然PISA 的排名会有所波动,但教育专家们认为,这就像测血压一样,可以让人警惕健康状况,但并非长期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既然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已经预示了未来人才的结构性变化,甚至一半以上的职业都将不复存在,不如就去着力培养一种应对变化的能力。
所以,目前芬兰教育的一个焦点是促进“横贯能力”,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跨学科学习和现象教学向传统学科教学渗透。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份对赫尔辛基两万多个家庭的调查,得出芬兰父母对孩子五个方面的核心期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当下的知识和技术,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上去实在朴素又简单,但仔细想想,其中蕴含着“少即是多”的哲理。
芬兰中学教育改革中积极探讨的面向未来的目标,已经在美国西海岸的硅谷如火如荼地实践起来了,而且这股“未来教育”之火也在向全世界蔓延。如何定义“未来之人”?传统教育模式要如何随之革新?我们去了未来教育的前沿地带硅谷寻找答案。探访中发现,这一轮改革大多是在体制外萌发的,先行者都是传统教育的“局外人”,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天生带着颠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这是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替代人这一可能性做出的回应。未来无论是知识还是体力,机器都可以提供,那么外部化的东西就无法再依赖了,只有人的天性才有更大价值。
硅谷新教育家们从三个方面—科技、创造、不确定性—颠覆着旧教育。比如科技,就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用算法进行分析和个性化推送,彻底打破传统的标准化教学和评估模式。他们认为,如果学习的安排都不是个性化的,就很难建立健全、自主的人格。当然新教育实验中也伴随着各种争议,如教师、人工智能和学生角色的重新界定,面对面授课的减少带来的有效性问题,以及秩序消解之后如何学会把握自由,等等。不过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些实验性探索或许不会达成一种静态稳定,在不断变化中获得动态稳定才是未来。
这组历时四年的国际中学系列报道,倾注了《三联生活周刊》很多同事的心血。第一站英国公学考察由我、苗千和李菁在2015年合力完成,第二年我和龚融、杨文轶去探访了美国东海岸的博雅教育,2017年我和丘濂去芬兰寻找其教育既卓越又平等的秘密,最后一站颠覆性的未来教育,则在2018年由刘周岩去美国西海岸采写。
正如未来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动态中摸索,我们也希望,对于各国中学教育的探究是持续的、开放的,没有高下之分。中国教育身处孔子式的环境,深受儒家思想推崇道德、勤奋的影响,但不妨去看看另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式教育。毕竟,真实的世界不是一个解题装置。无论何种教育模式,回到原点,都是为了培养人—培养人的善良、同情心、热情、责任感、活力、创造力、独立性。这些无形的特质,才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 英国公学:以“全人教育”为基因
一所公学就是一个微缩版大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尖顶大宅,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的装束,独特的姿势和腔调,在时间和空间上似乎都与现实保持着距离。未来的绅士们在这里被传统塑造,也塑造着传统—一代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
摊开英国地图明显可见,公学在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分布最为密集。这是因为英格兰南部人口稠密,加上18、19世纪英国向海外扩张,将大量行政和军事人员派往国外,在伦敦周边建立了大量寄宿学校满足其子女的教育需要。
本章考察的10 所学校就集中在这一带,从伦敦坐火车一两个小时可达,包括:地位卓然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历史悠久的坎特伯雷国王学校(King’s School,Canterbury)、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环境幽雅的斯托公学(Stowe School)、伊斯堡公学(Eastbourne College),锐意改革的惠灵顿公学(Wellington College),注重海外扩张的墨尔文公学(Malvern College)、德威公学(Dulwich College),女校唐屋中学(Downe House), 科特迪斯莫尔预备学校(Cottesmore Prep School)。
第二章 美国中学:从“绅士”到“自由人”
美国的中学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中学占20%左右,又分为走读和寄宿。美国的私立学校体系和英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17 世纪一批英国清教徒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其母邦的教育体制也被移植到新大陆。进入20 世纪,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美国得到复兴,而且完成了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现代的博雅教育,或者与之相似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如何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
根据排名和特色,本章选取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7 所寄宿制私立高中进行考察:康涅狄格州州府哈特福德温莎镇的卢米斯·查菲高中(The Loomis Chaffee School)、康涅狄格州法明顿的波特女子高中(Miss Porter’s School)、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的圣保罗高中(St. Paul’s School)、康涅狄格州沃特敦的塔夫脱高中(The Taft School)、新泽西州沃伦县布莱尔镇的布莱尔高中(Blair Academy)、新泽西州海茨镇的
佩迪中学(Peddie School)、马萨诸塞州州府波士顿的温莎女子中学(The Winsor School)。
第三章 芬兰中学:既卓越又平等
各种国际排名一再验证,芬兰这个北欧小国摘下了教育超级大国的桂冠。最权威的是经合组织(OECD)每隔三年发布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2000 年以来,在对70 多个国家和地区15 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为了揭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的秘密,找到卓越教育的秘诀,我们准备挑选那些“最好的学校”,从中找到最新的教学法、最先进的课堂技术以及让人艳羡的校内设施,但当我们探访了多家芬兰中学之后,却没有发现我们预想的这些。这也验证了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米卡·提罗宁(Mika Tirronen)对我们提出的“能否推荐位列芬兰中学排行榜前几位”的答案:芬兰的学校都是公立的,设施均等,也没有成绩排名,并不存在所谓的NO.1。
第四章 未来学校:面向未来的颠覆教育
十余年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新教育学校”,位于加州圣地亚哥市的High Tech High—受州政府资助但独立运营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旧金山市区的AltSchool—科技公司经营的私立学校,硅谷山景城的可汗实验学校(Khan Lab School),以及中国的创新学校如探月学院、一土学校……
这些学校在教学法上强调项目制学习、个性化教学,主张要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知识。虽然它们的经营性质各异,具体理念也有颇多差异,但有着两个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由试图颠覆传统教育的局外人开办;宣称为未来培养人才,也即“未来之人”。
怎样培养“未来之人”?新教育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奇一致:强调多样性的重要,每个孩子都该发现自己、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