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38262
一部享誉世界的阿拉伯历史研究经典
一部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教科书
一部雅俗共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学巨著
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750)和阿巴斯王朝(750—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第一编 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
第一章 作为闪族的阿拉伯人:闪族的摇篮阿拉比亚 – 3
第二章 阿拉伯半岛 – 12
第三章 贝杜因人的生活 – 20
第四章 早期的国际关系 – 26
第五章 赛伯伊和南阿拉比亚其他的国家 – 43
第六章 奈伯特王国和阿拉比亚北部、中部其他小王国 – 59
第七章 伊斯兰教兴起前夕的希贾兹 – 77
第二编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
第八章 先知穆罕默德 – 99
第九章 《古兰经》 – 110
第十章 伊斯兰教——服从真主的意志的宗教 – 115
第十一章 征服、扩张和殖民的时期 – 125
第十二章 叙利亚的征服 – 132
第十三章 伊拉克和波斯的征服 – 142
第十四章 埃及、的黎波里和伯尔克的征服 – 146
第十五章 新领土的管理 – 154
第十六章 阿里和穆阿威叶争夺哈里发的职位 – 162
第三编 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
第十七章 伍麦叶哈里发帝国:穆阿威叶建立王朝 – 173
第十八章 与拜占廷的敌对关系 – 181
第十九章 伍麦叶王朝势力的顶点 – 187
第二十章 伍麦叶王朝的行政和社会情况 – 206
第二十一章 伍麦叶人时代的文化生活 – 219
第二十二章 伍麦叶王朝的倾覆 – 255
第二十三章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 262
第二十四章 阿拔斯王朝的全盛时代 – 270
第二十五章 阿拔斯政府 – 288
第二十六章 阿拔斯王朝的社会 – 301
第二十七章 科学和文学的进步 – 328
第二十八章 教育 – 370
第二十九章 美术的发展 – 378
第三十章 穆斯林的各教派 – 390
第三十一章 哈里发帝国的分割:西方小国的出现 – 410
第三十二章 各式各样的东方小王朝 – 420
第三十三章 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崩溃 – 441
第四编 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
第三十四章 西班牙的征服 – 449
第三十五章 伍麦叶王朝在西班牙的王国 – 460
第三十六章 内乱 – 466
第三十七章 科尔多瓦的伍麦叶哈里发王国 – 473
第三十八章 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制度 – 479
第三十九章 小国的出现和格拉纳达的陷落 – 489
第四十章 智力的贡献 – 507
第四十一章 艺术和建筑学 – 538
第四十二章 在西西里岛 – 549
第五编 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
第四十三章 埃及的十叶派哈里发王朝:法帖梅王朝 – 563
第四十四章 法帖梅王朝时代埃及的生活 – 570
第四十五章 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接触:十字军战役 – 578
第四十六章 文化上的接触 – 602
第四十七章 麦木鲁克王朝——阿拉伯世界中世纪最后的王朝 – 613
第四十八章 智力的和艺术的活动 – 624
第四十九章 麦木鲁克王朝的终局 – 634
第六编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
第五十章 作为土耳其行省的阿拉伯国家 – 647
第五十一章 埃及和阿拉伯人的新月 – 658
第五十二章 改变着的场面:西方的冲击 – 680
新版后记 – 691
索引 – 695
菲利浦·希提所写的这部《阿拉伯通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著。此次第十版的再次问世,将受到作者的众多推崇者、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师生们的欢迎。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年里,对于欧洲和美国使用英语的大众来说,重新出版这部巨著,可谓正当其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西方关注的焦点愈来愈集中到伊斯兰问题上,各种各样的“文明冲突”论大行其道。在许多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穆斯林少数民族和阿拉伯后裔的人口数量在增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西方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石油的依赖将继续下去。近年来,在穆斯林世界或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地区性冲突,招致了西方大规模的军事干预,其中包括黎巴嫩、波斯尼亚、索马里、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虽然以色列与约旦和埃及之间签订了和平协议,马德里中东和会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也得以召开,但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宗教圣地的暴力对抗却依然有增无减。
在纽约和华盛顿发生的“9·11”恐怖事件,促使美国放手发动一场全球性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不论看法是否正确,有很多人将这场战争视为完全针对穆斯林和阿拉伯文化的一种举动。同时,当前西方公众对阿拉伯及伊斯兰历史和文明普遍缺乏足够的了解,尚停留在一个很低的认识水准。事实表明,人们的偏见完全来自西方视觉传媒日复一日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这一切竟然来源于那些居于西方主流地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政府高层官员,这些人常常信口开河,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反对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言论。总之,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它的领袖美国,此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精神需求——渴求阅读一本介绍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民族情况的权威性学术专著,且要求作者不带任何情绪或偏见,而只是如实地讲述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在我能够想到的那些自己所熟知的众多相关著作中,没有其他哪本书比希提所写的这部《阿拉伯通史》更堪当此任了,可以由其来完成这项对西方大众进行启蒙教化的紧迫任务。
最初是由丹尼尔·麦克米伦先生于1927年委托希提撰写这部历史专著的,后者笔耕十年之久,最终得以完成这项任务。1937年,《阿拉伯通史》初版一经问世,就获得学术界褒奖,这是作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多年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1937年以来,本书先后九次再版,最后的第十版是在1970年。在这期间,《阿拉伯通史》曾先后被译成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国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和波兰语。
在每个新的版本中,作者都会搜集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权威专家们的数十篇相关评论文章,其中包括作者的同事和助手对内容提出的纠正、建议和批评意见。由于此书是作者在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作者历届学生在讨论课上的发言,帮助他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通史的内容。与此同时,对新的各种语言的出版物,凡是涉及与《阿拉伯通史》有关的话题,以及最新出版的有关阿拉伯中世纪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他一向给予关注。此外,作者每年至少外出旅行一次,访问或重访通史所涉及的各个阿拉伯国家,与数不胜数的阿拉伯学者、教师和学生就书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如此说来,《阿拉伯通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时地更新、发展其内容的著作,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地积累和收获的过程,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讲述有关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史实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索的集思广益之作。
《阿拉伯通史》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这里指原书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以伊斯兰教产生之前的公元世纪之初为开端——起初的主要角色是异教徒和犹太基督徒(阿拉伯人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也曾经是基督教徒)——直到16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阿拉伯世界,在全书总共六个部分中,有五个部分是讲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全书最后的第六部分则是一种粗线条式的概括,从奥斯曼帝国征服阿拉伯世界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开始,至第十版问世的1970年收尾。作者用了50页的文字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阿拉伯世界做了一番鸟瞰式的浏览,尽管作者将第六部分写得很精彩,颇有启迪之功效,但这部通史的精华还是在前五部分。
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半岛),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现通译为“马穆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这部通史十分关注东西方之间那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交融过程,它表现在哲学、自然科学、贸易、艺术和建筑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双方军事对抗时期,东西方之间的这种交流也没有中止过,比如在十字军战争时期(公元1097—1291年)和基督教争夺西班牙时期(公元1085—1492年)。作者同样也重视犹太人、阿拉伯基督徒和非阿拉伯穆斯林对阿拉伯穆斯林文明所做的杰出贡献。通史全书从不忌惮采用“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作者以清醒的眼光看待伊斯兰教派的分裂现象,认真审视导致阿拉伯帝国衰落腐败的其他各种内在因素。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包括大量直接引用的原文——诗歌、游记、演讲和法令条文。作者在讲述阿拉伯人在政治、王朝和军事等方面的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没有让他们在社会、经济、行政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业绩黯然失色。全书总共52章,其中只有20个章节不涉及后一类的内容。
全书附有约70幅插图,其内容包括建筑、钱币、人物画像和手工艺品;还有21幅地图和25个历代王朝一览表。在正文的边缘附上相应的小标题,以便读者参考。书中提供了2000多个脚注,这些大都来源于中世纪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这成为这部高水平专著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本书也有一些引自西方学术界在东方学领域中的最佳研究成果。此外,本书还有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长达64页的地名、人名索引及其对应的阿拉伯语名称,这就为读者探寻阿拉伯文化宝藏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向导。
希提生于1886年,为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的后裔,其出生地是距离首都贝鲁特约5公里的一个叫谢穆兰的山村,从这里可以俯瞰贝鲁特。希提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并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受丹尼尔·麦克米伦之托开始撰写这部《阿拉伯通史》,此时希提正在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授闪族文学的助理教授。后来,他升任闪族文学专业的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到1954年退休。他还是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1940年,作为一个出生在国外而对美国民主有“杰出贡献”的美籍公民,希提的名字被镌刻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大厦内。1966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78年,在普林斯顿去世。
接受约请来写这篇前言,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处在当前这个多事之秋,让我们对希提的这部《阿拉伯通史》得以重印有所企盼,期待此书能有助于搭建沟通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桥梁,而这一宏愿曾经是这位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杰出历史学家和一流的美国学者毕生的追求。
瓦利德·卡里迪
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
(注:作者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原高级研究人员。本书新收录的2002年修订版前言及第十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均为马志学先生所译。)
希提教授此书的卓越品质与突出价值在于占有原始资料基础上的旁征博引,以及浸润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历史氛围。
——《纽约时报》
……渴求阅读一本介绍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民族情况的权威性学术专著,且要求作者不带任何情绪或偏见,而只是如实地讲述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在我能够想到的那些自己所熟知的众多相关著作中,没有其他哪本书比希提的这部书(指《阿拉伯通史》)更堪当此任了。
——瓦利德·卡里迪(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原高级研究人员)
很多年来,我一直将《阿拉伯通史》放在案头,只要有时间就读一读,似乎在和两位世界级的阿拉伯文化研究者交流,他们的魅力永不褪色。我经常也向晚辈和学术界朋友推荐《阿拉伯通史》,那段辉煌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光辉的一页。
——韩中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伊斯兰文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体系之一,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却又不太深明就里的体系。……在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度不断上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日渐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加深对伊斯兰文明的了解和理解,无疑是各国特别是大国不容忽视的任务。
——朱威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
第二十四章 阿拔斯王朝的全盛时代
阿拔斯王朝,正如伊斯兰史上其他各朝代一样,建立后不久,就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达到了极灿烂的时代。赛法哈和曼苏尔所创立的巴格达哈里发帝国,在第三位哈里发麦海迪到第九位哈里发瓦西格的这一时期中,特别是在哈伦·赖世德和他儿子麦蒙的时期,达到了全盛时代。阿拔斯王朝所以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光彩夺目,成为伊斯兰史上最著名的时代,主要是因为这两位显赫的哈里发。文选编者赛阿里比(1038年卒),引用了这句名
言: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麦蒙为中兴者,以穆耳台迪德(892—902年在位)为结束者。这句话与历史事实是大致相合的。自瓦西格以后,这个国家就日趋没落,到了第三十七位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的时代,就于1258年灭亡于蒙古人的手中。我们只要考查一下阿拔斯王朝的对外关系,研究一下巴格达的宫廷生活和贵族生活,再观察一下在麦蒙的庇护下登峰造极的智力觉醒,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关于阿拔斯王朝所取得的威力、光荣和进步的观念。
九世纪是以两位皇帝的姓名开端的,与法兰克人的关系他们在世界事务中占优越的地位,一位是西方的查理曼(即查理大帝),另一位是东方的哈伦·赖世德。这两人当中,哈伦无疑是更有势力,而且代表着更高的文化。这两位同时代的人物之间,建立了友谊关系,这种友谊关系自然是以利己主义为基础促成的:查理曼认为哈伦可能成为自己的同盟者,一致去反对敌对的拜占廷;哈伦也想利用查理曼,去反对自己的死对头——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当时他们已建立起一个强大而且繁荣的国家)。依照西方作家的看法,这种相互的诚恳的感情,表现在互派使节和互赠礼品上。一位法兰克的作家,跟查理曼有私人的交往,有时被认为是他的秘书,据他说,这位西方伟大的国王派到东方去的使节,从“波斯国王亚伦”那里带回来丰富的礼物,包括织造品、香料和一只大象。这个账单,是以《王室年鉴》(Annales royales)为根据的;《王室年鉴》还提及从巴格达带回来的礼物里,有一座错综复杂的时辰钟。但是哈伦曾送给查理曼一个管风琴的故事,正如其他有趣的历史小品一样,完全是杜撰的。这个故事,显然是由于把原文里的Clepsydra(漏壶)这个名词翻译错了,它实际上是一种用水来计时的发明物的名称,所指的就是哈伦所赠的那个时辰钟。圣陵教堂的钥匙,经哈伦同意而交给查理曼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
互换使节和互赠礼物的事,据说发生于797年和806年之间,但是,在穆斯林的著作里,完全没有被提及,这是很奇怪的。那些著作,曾提及别的许多外交上的往来和礼节,却没有一处提及这件事。《希世璎珞》曾引证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和拜占廷皇帝几次互相通信的事件,并提及“印度国王”所派遣的代表团,给哈伦带来了许多贵重的礼物,曾受到隆重的接待。别的资料
曾叙述哈伦的儿子麦蒙接受了由同时代的“罗马人的国王”赠送给他的一批特别丰富的礼物,那个国王可能是米迦勒二世。
在哈里发帝国和拜占廷帝国与拜占廷人的关系之间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斗争,到第三位哈里发麦海迪(775—785年在位)时,又重新开始了,但是,
交战不像过去那样频繁,胜利也不那样大了。内部的倾轧,震撼了阿拉伯国家,以致迁都到辽远的巴格达;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就乘机把帝国的国境,沿着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整个边界,向东推进。从叙利亚延长到亚美尼亚的穆斯林边境要塞线(thughūr),就随着对面的拜占廷国境线的前进而后退了。
对拜占廷重新开始圣战的第一位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麦海迪,曾对敌人的首都发起一次辉煌而且胜利的进攻。他的幼子和后来的继任者哈伦,指挥了这次的远征。782年, 阿拉伯军队即使没有到达君士坦丁堡,也已到达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西奥方斯813年在书中(第456页)写道,哈伦曾深入到君士坦丁堡对岸的克利索波列,即是近代的斯库塔里(Scutari),现代的于斯屈达尔(Uskudar)。],代表君士坦丁五世而摄政的爱利尼皇太后,被迫请和,签订了特别丢脸的和约,包括每年分两期缴纳贡税七万到九万第纳尔。此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哈伦的威望,以致他父亲赠给他“赖世德”(al-Rashīd,正直者)
的光荣称号,并且立他为第二太子,在他哥哥穆萨·哈迪之后继任哈里发。
这是敌对的阿拉伯军队最后一次站在这座骄傲的首都的城墙下面。对拜占廷的远征,共计四次,其中三次,是在伍麦叶人时代派遣的,具体来说,是穆阿威叶和苏莱曼派遣的。这四次远征中,有两次是真正包围了君士坦丁城的,一次是叶齐德进行的(回历49年,即公元669年),另一次是麦斯莱麦进行的(回历98年,即公元716年)。土耳其的传说却说围城共计七次到九次,其中有两次据说是哈伦进行的。在《天方夜谭》和阿拉伯骑士传奇小说里,穆斯林对君士坦丁堡的远征,在十字军战争期间,构成了主题,被高度地加以渲染和发挥。
爱利尼(797—802年在位)篡夺了王位,成为“拜占廷历史上完全握有大权而实行统治的第一位女皇”。奈塞福拉斯一世(802—811年在位)[ 他的名字尼格福尔(Niqfūr)是一个地道的阿拉伯名字。他是阿拉伯血统的;很可能是加萨
尼人哲伯莱的苗裔;T·abari,vol.iii,p.695;Michel le Syrien,Chronicle,ed.J.B.Chabot,vol.iii(Paris,1905),p.15。他废黜爱利尼的时候,结束了利奥三世(Leo III,717—741年在位)所创立的叙利亚王朝(717—802年)。利奥三世及其继任者,曾领导破坏偶像运动,这个运动显然是受到穆斯林的影响的。西奥方斯曾称利奥为“具有萨拉森思想者”(第405页)。]继承她的王位后,他否认了女皇所缔结的和约中的一切条款,甚至要求当时的哈里发赖世德退还已经缴纳过的贡税。赖世德被激怒了,他叫人拿笔墨来,在那封无礼的书信的背面写了下面的答复: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信士们的长官哈伦给罗马人的狗奈塞福拉斯。
不信道的母亲所生的儿子,我确已收到你的信件了。我的回答是要你用眼看的,不是要你用耳听的。赛兰。
哈伦是说到就做到的,他立刻开始了一系列的出征,他在自己所偏爱的居住城市赖盖指挥;那座城市位于幼发拉底河畔,控制着叙利亚的边境。这些战役,蹂躏了小亚细亚,终于在806年夺取了赫拉克利亚(Heraclea,阿拉伯语叫Hiraqlah)和泰阿那(Tyana,阿拉伯语叫al-Tuwānah)。结果,除原来的贡税外,还对皇帝本人和皇室的每个成员,都征收一种侮辱性的人丁税
。在哈伦·赖世德时代发生的这件事,可以作为阿拔斯王朝的势力达到最高峰的标志。
806年后,只有过一次重要的尝试,那是838年穆耳台绥木进行的,他企图在陶鲁斯山那边获得一个立足点。穆耳台绥木的军队是庞大的,“装备之优良,超过以前任何哈里发的军队”,而且已插入“罗马人的国土”的心脏,暂时占领了阿摩利阿姆(Amorium,阿拉伯语叫‘Ammūriyah),当时统治王朝开基创业者的诞生地。但是,这次的尝试,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阿拉伯军队,本想向君士坦丁堡进军,但是接到国内可能发生武装叛变的警报后就班师了。当时在位的皇帝西奥菲拉斯(829—842年在位)生怕他的首都陷落,因此派遣使节到威尼斯、法兰克王国和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朝廷去恳求援助。以前西奥菲拉斯还受过一次东方的威胁,当时哈伦的儿子麦蒙御驾亲征,但是他在833年死于塔尔苏斯附近。自穆耳台绥木以后,阿拉伯人方面从来没有进行过重要的进攻。他的继任者,虽然屡次派兵越境进犯,但其目的是掠夺,而不是征服。那些冲突,没有一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也没有一次进攻是深入内地的。尽管如此,整个九世纪中,敌对的接触,虽然规模不大,但几乎每年都定期地在东方的边境上发生。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告诉我们,依照惯例,每年进行三次侵略:一次在冬季,从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第二次在春季,从五月十日起,持续三旬;第三次在夏季,从七月十日起,持续六十天。这样的侵略,既可以使军队随时有充分准备,又可以净赚大批战利品。原来的阿拉比亚民族动机和大部分的宗教原动力,在伊斯兰教早期的战役中,是居于显著地位的,到此时已变成很次要的因素了。伊斯兰教国家内部的衰弱,已在其对外关系中开始显露出来了。约在十世纪中叶,在哈里发帝国内部建立起来的阿勒颇的哈木丹尼小王朝,曾经和拜占廷进行过斗争。这种斗争,将在以后加以论述。
历史和传说一致承认,巴格达的繁华巴格达最辉煌的时代,是哈伦·赖世德在位的时代(786—809年)。不到半个世纪的工夫,巴格达就从一个荒村,发展成为一个惊人的财富的中心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都会,只有拜占廷可以和它抗衡。巴格达的豪华,是随着全国的繁荣而与日俱增的。当时巴格达已变成“一个举世无匹的城市了”。
皇宫及附属于皇宫的供内眷、太监和特等官吏居住的建筑,就占去这座团城的三分之一。最壮观的是皇宫里的引见厅及其地毯、帐幔和褥垫,那是东方所能制造的最好的产品。哈里发哈伦·赖世德的妻子(他的堂妹)左拜德,在传说中与她丈夫共享后代所赠与他们的荣誉,在她的桌子上,只准摆设金银器皿和用宝石镶嵌的用具。她为时髦人士而创制时装,她是用宝石点缀鞋子的第一人。相传她在某次朝觐天房的时候,花费了三百万第纳尔,其中包括从25英里外的源泉,把水引到麦加城的设备费。
当时与左拜德竞争的,是美丽的欧莱叶,她是麦海迪的女儿,哈伦的异母妹妹。她的脑门上有一个疤,为了掩饰这个缺点,她发明了一种用宝石点缀的头带,叫做欧莱叶式头带,讲究时髦的妇女都把这种头带当做时尚使用
。
在举行庆祝仪式的日子,特别是哈里发的登基典礼、王室的婚礼、朝觐天房和接待外国使节的时候,朝廷的富丽堂皇,就获得了充分显示的机会。哈里发麦蒙和他的宰相哈桑·伊本·赛海勒的十八岁的女儿布兰[ 她与麦蒙订婚时才十岁;ibnKhallikn,vol.i,p.166。],于825年举行婚礼的时候,耗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阿拉伯文学把这当做当代难忘的幻想曲而保存了下来。据说举行婚礼的时候,把一千颗极大的珍珠,从一个金托盘里撒在那对新人的身上,他俩站在一床金席子上面,那床金席子,是用珍珠和蓝宝石装饰的。一支200磅(rotl[ rotl,确实重量因地而异,在阿拉比亚,约合1.02磅,此处姑作1磅。——译者])重的龙涎香烛,把黑夜照耀成白昼。把许许多多的麝香丸撒给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每个麝香丸里都有礼券一张,上面写明田地一份,或者奴隶一名,或者别的礼物。哈里发穆格台迪尔于917年,在皇宫里以隆重的仪式,接见了年轻的君士坦丁七世的使节,他们的使命,显然是包括战俘的交换和取赎的哈里发的列阵,包括骑兵和步兵十六万人,黑太监和白太监七千人,侍从七百人。在阅兵式中,有狮子一百只,分列前进。哈里发的宫殿里,挂着帐幔三万八千幅,其中有一万二千五百幅是绣金的,此外还有地毯二万二千条。使节们是这样的吃惊和叹赏,以致他们起初把侍从办公厅,随后又把宰相办公厅误认作哈里发的引见厅。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异树厅(dār al-shajarah),那里面陈列着一棵金质和银质的树,重50万打兰[ 一个打兰重1.771克,这棵金银树计重885.5公斤。——译者],树枝上歇着金质和银质的小鸟,一按开关,群鸟就啾啾地叫起来。他们在御花园里还看到,用人工巧妙地培植成的矮小的枣椰,能结各种稀罕的椰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哈伦是伊斯兰教君主的典型,他和他的几个继任者所表现出的慷慨大方,像磁石一样,把诗人、才子、乐师、歌手、舞女、猎犬和斗鸡的驯养师以及有一技之长能引起哈里发的兴趣、供他娱乐的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吸引到首都来了。摩苏尔人易卜拉欣、谢雅图、伊本·查米耳三人,在乐师和歌手的花名册上,是名列前茅的。放荡的诗人艾卜·努瓦斯,是哈伦的清客,是哈伦在夜间化装出游时的伴侣。这位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那个兴盛时代有趣的宫廷生活。《乐府诗集》中记载着许多可以做例证的逸事,这些逸事里真实的部分,是不难辨别的。一个故事说,哈里发艾敏(809—813年在位)在某个晚上赏赐他以歌唱为业的叔父易卜拉欣·伊本·麦海迪三十万个第纳尔,作为吟唱艾卜·努瓦斯几句诗的报酬。易卜拉欣曾得过好几次赏钱,加上此次的赏钱,共计二千万第尔汗,这个数目并没有超过几个县份的土地税。伊本·艾西尔认为艾敏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他有几只特别的彩船,是为了在底格里斯河上举行宴会而制造的,每只船具有一种动物的形状,有像海豚的,有像狮子的,有像鹰的,每只船的造价是三百万第尔汗。
《乐府诗集》里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记载:哈里发艾敏,曾亲自指导一次通宵的芭蕾舞会;一群美丽的舞女,在柔和的舞曲的伴奏中,翩翩起舞,演出精彩的节目;参加舞会的人,都一起合唱反复演奏的歌曲。据麦斯欧迪的记载
:易卜拉欣曾为他的哥哥赖世德举行一次宴会,有一盘鱼肉,切得十分细;赖世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切;他回答说,那是用一百五十条鱼舌头做成的,共花费一千个第尔汗。这些传说里,难免有东方说书人加进去的各种夸张和幻想,即使排除这些增添的部分,其余关于巴格达宫廷生活的描绘,也足
以引起我们的惊讶了。
在奢侈的生活方面,仅次于这位哈里发的是阿拔斯王朝的皇亲国戚、大臣、官吏、职员,以及充满皇宫的随从。与阿拔斯人同宗的哈希姆族的成员,经常领到国库的大量津贴,直到穆耳台绥木(833—842年在位)才废除这个惯例。据说赖世德的母亲赫祖兰的收入,达一亿六千万第尔汗。赖世德时代,有一个人叫做穆罕默德·伊本·苏莱曼,他死后财产被没收,总计现金五千万第尔汗,不动产的每日收益,是十万第尔汗。伯尔麦克人的生活水平当然不低于哈里发宫廷的生活水平。至于巴格达城普通公民无聊的生活和老百姓胸中澎湃的感情如何,我们在文献中找不到很多记载,只有苦行诗人艾卜·阿塔希叶曾有些描写。
阿拔斯王朝曾发生内战,持续六年之久,参加内战的是麦蒙和他哥哥艾敏(皇太子),然后是麦蒙和他叔叔易卜拉欣。内战的原因,是争夺皇位。六年之后,即819年,麦蒙奏凯归来,他发现巴格达城大半已变成了废墟。从此以后,我们再也听不到团城的名称了。麦蒙以原先为伯尔麦克人哲耳法尔在底格里斯河东岸所建的公馆为哈里发的宫殿,但是,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巴格达城又恢复了商业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巴格达城是历代有名故都的自然继承者。那些故都,曾繁荣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谷里,最古的是吾珥和巴比伦,最晚的是泰西封(麦达因),所以阿拔斯王朝的首都的重要性,是不易消灭的。巴格达的地势,适于做一个航运中心,便于与当时所认识的全世界进行充分的联系。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这种筏子(现在还有),常从摩苏尔顺流而下。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城里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帝国的各省区,用驼队或船舶,把本省的物产运到首都,如从埃及运来大米、小麦和夏布;从叙利亚运来玻璃、五金和果品;从阿拉比亚运来锦缎、红宝石和武器;从波斯运来丝绸、香水和蔬菜。巴格达城东西两部分之间的交通,是由三座浮桥联系起来的,像今天的巴格达一样[ 这种浮桥,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不久,现在还保存有一座,其他两座已改建成铁桥。——译者]。赫兑卜在《巴格达志》里用专章叙述了巴格达的河流和桥梁。当时,商人们从巴格达和其他出口中心,航行到远东、欧洲和非洲,他们贩卖各种织造品、宝石、铜镜、料珠、香料等。最近世界各国,远至北方的俄罗斯、芬兰、瑞典和德国,所发现的阿拉伯钱币,都可以证明穆斯林商人在这个时期和以后的年代里,所进行的具有国际性质的商业活动。航海家辛巴达的冒险记,是《一千零一夜》里最好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根据穆斯林商人商务旅行的实际报告而写作的。
在巴格达社会中,商人起了重要的作用。每种商业或者工业,在市场(sūq)里都有本行业的店铺,正如我们现代的情况一样。街道生活的单调,往往被偶尔过路的送亲行列或者为男孩举行割礼的行列打断。医生、律师、教师、作家等自由职业者,在麦蒙的庇护下,开始占据显著的地位。奈迪木撰写永垂不朽的《书目》的时候(988年),就有大量的手稿,甚至讨论催眠术、杂耍、吞刀术、嚼玻璃术一类的题目。幸亏伊本·赫里康给我们留下了一位学者日常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我们由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的生活情况,可以想见在当时的学术市场上,学者是有相当高的行情的。他告诉我们,侯奈因每天骑马到公共澡堂去,侍者浇水给他洗澡,他走出洗澡间,披上休息的长袍,然后喝一杯水,吃块饼干,就躺下休息。有时他睡一觉,午睡醒来,烧香熏身体,然后进午餐。他的午餐,主要是肉汤、肥鸡肉和面包。然后再睡一觉,睡醒后喝4磅陈酒,如果喜欢吃新鲜水果,就再吃些榅桲和叙利亚苹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