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326290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入检讨了《恒先》以“亘”和“亘先”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一”和“道”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帛书《道原》的本体论思想。本书还包括两个附录,对《太一生水》《凡物流形》两篇竹书进行了注译。
本书议论深入,分析细致,新见迭出,是作者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早期道家哲学和先秦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一章 楚简本《老子》的思想
第一节 从字词、句序变化看楚简本《老子》与帛本、王本的思想区别
第二节 楚简本《老子》三组的思想及其所无的老子思想
第三节 楚简本《老子》的仁义观及其与《庄子》、竹简《文子》的关系
第四节 楚简本《老子》的道论与天人关系
第五节 楚简本《老子》的含德修身论
第六节 楚简本《老子》的政治哲学
第二章 郭店楚竹书《太一生水》再论
第一节 文本分合:追问《太一生水》的理解前提
第二节 《太一生水》第一部分的内容和思想
第三节 《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的重要概念和命题
第四节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新解及其宇宙论来源
第五节 《太一生水》应当分篇及其学派性质重估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亘”与“亘先”:上博楚竹书《恒先》的关键概念研究
第一节 《恒先》亘、 、 的古文字厘定与“恒”“极”的释读
第二节 是“恒先”还是“极先”
第三节 “恒”与“道”“天道”“极”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道”之“一”: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凡物流形》的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一”与“流形成体”:《凡物流形》论宇宙与万物的生成
第三节 “一”的修养工夫与政治功效
第四节 《凡物流形》与《老子》的关系及其思想来源和性质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本体之道的论说:马王堆帛书《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何谓“道原”
第二节 本根之道的消解和本体之道的内涵
第三节 圣王之道:知虚之实与上虚下静
第四节 余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大旨
第五节 小结
附录一?郭店楚竹书《太一生水》注译
附录二?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注译
参考文献
本章对目前称为《太一生水》的竹书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学术批评,从分篇、学派性质及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做了论述和分析,现将相关结论综述如下:
其一,现在由十四支简组成的所谓《太一生水》篇,从思想内容和性质上来说应该分作两篇:第一篇由前八支简构成,仍可命名为《太一生水》;第二篇由后六支简构成,当更名为《天地名字》。其中第9号简的归属存在一定疑问。
其二,《太一生水》篇(前八支简)的“太一”,是此篇的中心概念,它既是宇宙的本根,又是本体。它受到了阴阳数术家和楚文化神灵系统的深入影响,但作为哲学概念它的重构则是由战国中期的楚阴阳家完成的。没有直接文本可证明“太一”即道家的“道”,而人们对于《庄子·天下》“主之以太一”的“太一”的解释颇不统一,最流行的看法是根据《老子》五千文将其解读为“大(太)”或“一”。此篇佚书与《老子》思想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以之为《老子》之传或老聃、关尹一派的著作也颇为牵强。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篇是多种思想和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但衡量诸种因素,把它判定为阴阳家作品的可能性最高,而属于道家著作的可能性尚在其次。
其三,“水”是《太一生水》(前八支简)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太一藏于水”是三个相关的重要观念。从宇宙生成论的链条来看,“水”及其相关观念是此篇宇宙生成论思想与其他经典著作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水反辅太一”等来看,“太一生水”之“生”字仍当解释为“派生”,因为“太一”是具有独立性质的实体。在层次上,“太一藏于水”和“太一生水”这两个命题有别,天地未生之前的“太一”“水”和天地已生之后的“太一”“水”的存在性质亦有别,二者不可混淆,否则我们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太一生水”属于先天,而“太一藏于水”属于后天。“太一”作为生生的本原在经验世界藏于具体、有形之“水”中,它是生命和万物存在的本原。
其四,“反辅”和“相辅”是太一生成的两种方式。“反辅”属于先天地而生出天地的方式,在作用上有主辅之分,太一为主,水或天为辅。“相辅”则属于太一生成天地后的生成方式,联结的双方是彼此辅助并围绕太一平等地发生作用的。无论是在哪种辅助形式中,“太一”都存在于其中,且超越于万物而又主宰万物。另外,“太一生水”不属于“反辅”和“相辅”中的任何一种,“水”的生成是由“太一”直接给予的。
其五,“神明”是另一个引起学者较多争议的概念。笔者倾向于赞成“神明”为天神地祇的意见,相当于《淮南子·精神》篇所说“二神”的概念。不过,由于此篇的重点在于陈述宇宙生成论,故“神明”的设置在于指出生成万物的力量本体。“神”者申也,“明”者萌也,此一概念也包含这种含义。
其六,在此篇中,除“太一”的含义比较综合、表示宇宙的终极始源外,其他概念可以说都是能够经验到的事物,并且从“成岁而止”的宇宙生成论目的来看,《太一生水》(前八支简)应当属于自然哲学的著作。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末简残文“君子知此之谓……”的意涵,它说明古代中国人知天道的兴趣和目的在于以理人道和人生。
其七,《天地名字》篇(后六支简)以“天地名字”为全文的关键,包含先天和后天两种宇宙存在状态的理解,并对由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现象所造成的天地形势的高低厚薄变化做了深入解释。而这些解释非常特别,令人费解,成为学者解读的误区和争论的焦点所在。
其八,笔者认为,将第10、11、12、13、14号简先后编联在一起是妥当的,不宜将第9号简移至第14号简之前或第13号简之前。第9号简与其他五支简的关系如何,可以再做考虑。一种意见将第9号简直接置于第10号简前,或将第10号简接于第9号简后,值得重视。从思想上来看,“天道贵弱”之“天道”属于应然界,并非客观的“天道”,与《老子》“天道”概念的性质相同。第10至第14号简的思想以“天地名字”为中心,几乎都是客观的描述和基于客观的观念而给出的解释,它们属于一个近乎客观的世界。从这一角度来说,后五支简与第9号简可能不当共篇。
其九,“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是解读此篇文意和思想的关键句子。目前,大部分学者的解读建立在此篇与《太一生水》同篇,即后六支简和前八支简同篇的基础上,且以《老子》的本体论和本根论来理解之。跳出上下文的制约,违背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而直接断言“道”即“太一”,“其”指“太一”,“名字”指天气、地土等,“青昏”被释读为“请问”。笔者认为这些理解是不正确的。“其”仍当指上文之“天地”,而不是指“太一”。“青昏”当读如字,而不当读为“请问”或 “清昏”。“青昏”是指天地未分的本原状态,有昏暗、混沌和无序等义。在此篇中,“道”与“青昏”相对,表示天地已分的物事状态,有条理、规律、明晰和有序等义。“青昏”是天地的本名,而“道”是天地之字。名先字后,字因名起,“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即是说昏暗、混沌(青昏)是天地未分的本然状态(名),万物成文而开显(道)是天地已分的现实状态(字)。
其十,此篇简文认为以“道”(字)从事者必须托之于“青昏”之名,方能一方面保证事业成功,另一方面保证性命长久。圣人亦复如是。由此可知,“青昏”正应当解释为昏暗、混沌,“道”正应当解释为条理、规律等义。而简文“功成而身不伤”的两得思想,与《老子》“功成身退”的主张相通。
其十一,“天地名字并立”一句令人难解。此前,学界要么跳过这句,要么牵强扭曲之。下文说“故过其方,不使相当”,可知上句“天地名字并立”是原因,而此句是结果,后面“天不足于西北”至“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则是更进一步的说明。在盖天说中,天地形势本来是天平地齐的,可现实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相应地,天势是西北薄、东南厚。如何解释其成因?简文说:“故过其方,不使相当。”“方”犹“道”,包含“正”义,谓天地失其高卑、上下之本性也。这样,天平地齐的原本状态被打破,而呈现出地土上升、天气下降的新形势。进一步,何以会出现“过其方”的结果呢?简文说“天地名字并立”。这一句是理解整篇简文的症结所在。谓“名字”为天气、地土乎,何以其 “并立”竟能导致天地沉降、隆升而失均的结果呢?谓“名字”为太一(本体)、道号乎,何以其“并立”竟能导致天地沉降、隆升而失均的结果呢?据此可知,把“名字”解释为天气、地土或太一都是错误的。“立”者,建也。“天地名字并立”,是说天地的“青昏”之名与“道”之字的并建,它们共同规范、调整和主宰现实世界:天地的生成万物和天地的运动,都以“青昏”之无序和“道”之有序来规范其自身、确定其自身和建构其自身。二者的对立运动,就造成了天地形势的变化。而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现象就获得了理论上的解释。因此,此篇佚书之“道”与《老子》之“道”即有本质的区别。
其十二,《天地名字》篇应当属于道家著作。关于天地有混沌的本原,是道家常有的观念。竹简文字“以道从事者必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正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特质。后文对天地上下变化的描述和解释,也有与《老子》相近的地方。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与《老子》思想气质的区别颇为明显,它对于客观性的强调,对于具有隐语性质的 “青昏”和“道”这对矛盾在天地运动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突出,是它与《老子》明显区别开来的两个重要特征。因而,此篇佚书不是老子、关尹一派道家的著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