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56510
草原名城呼和浩特的城市传记
书写语言诗意化和情景化,展示出多维度和立体感
史实与传奇 遗存与现状
《呼和浩特传: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重要读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书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怀、诗性的语言,对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进行形象化的精确描绘,阐释古老文明的遗存与现状,分析展望她的发展走向,生动再现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从战国赵武侯时期的云中城,从敕勒川到土默川,从美岱召到库库和屯,从归化绥远再到呼和浩特——在时光中一路行来的这座草原城市,从一片荒芜中诞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等人类文明成果等。
第一章 青冢拥黛,穿越千年的眺望
昭君与青冢 / 3
汉代瓦当 / 7
阴山与河套 / 8
河套人 / 10
青铜时代 / 14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 15
草原金鹰王冠 / 18
秦长城 / 22
秦直道 / 22
云中城 / 25
盛乐城 / 29
六镇起义与高欢 / 37
帝王之乡——武川 / 40
隋炀帝“金河会盟” / 43
受降城外月如霜 / 47
丰州滩往事 / 55
白 塔 / 57
道与谷 / 63
第二章 草原精灵,蒙古马永生的奔腾
图 腾 / 71
天赐神兽 / 72
突厥、回纥与图腾 / 73
蒙古图腾 / 77
草原岩画 / 80
蒙古鹿石 / 83
突厥石人 / 84
高原神驹蒙古马 / 85
马头琴与蒙古民歌 / 96
第三章 库库和屯,漠南蒙古第一城
津关要塞托托城 / 111
亦城亦寺美岱召 / 114
库库和屯,漠南蒙古第一城 / 121
第四章 归化绥远,塞北双城托起大盛魁
走西口 / 127
归化城 / 130
康熙巡归化城 / 131
抚远大将军费扬古 / 138
召 城 / 139
驼 城 / 151
绥远城 / 159
绥远城的蒙古将军 / 163
公主在青城 / 165
建城与伐木 / 170
刘统勋私访归化城 / 174
草原商都与大盛魁 / 178
龙票·印票 / 180
“上至绸缎,下至葱蒜” / 188
“归化城是官马御桥” / 194
马桥“十大股”“顶门牙子” / 196
大盛魁闲话 / 202
小号天顺泰 / 205
“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 / 208
大盛魁的劫难与归途 / 216
大盛魁的隐秘之道 / 221
大盛魁后人的生活 / 225
晋商与大院 / 229
归绥八景 / 234
灾匪频仍的年月 / 236
第五章 大地脉动,河套开渠与草原放垦
何谓河套 / 245
屯垦、移民、开渠 / 246
“河神”王同春本事 / 254
绥远放垦 / 259
草原抗垦“独贵龙” / 262
席尼喇嘛传奇 / 264
嘎达梅林的故事 / 269
第六章 风云激荡,土默川走进新时代
李大钊与内蒙古革命青年 / 277
“孤魂滩”事件 / 279
塞北文豪荣祥 / 283
斯文·赫定与西北科考团 / 300
王若飞在包头、归绥 / 303
蒋介石视察归绥 / 307
第七章 乌兰浩特,红城光照内蒙古
从延安到商都 / 311
“单刀赴会”有故事 / 312
创建自治联合会,实现东西部统一 / 319
乌兰浩特,红城光照内蒙古 / 323
第八章 “绥远方式”,呼和浩特新生
“绥远方式” / 329
呼和浩特新生 / 335
乌兰恰特 / 339
乌力格尔 / 344
乌兰牧骑 / 346
草原母亲与三千孤儿 / 349
模范自治区 / 354
- 呼和浩特,长调与散板的绵绵风土
呼和浩特,长调与散板的绵绵风土 / 359
呼和浩特大事记 / 369
主要参考书目 / 396
敕勒川阴山下,一位蒙古族著名诗人创作的《呼和浩特传》向我们走来。它全方位展示了一座烟火气息浓郁的城市。
——内蒙古诗人 徐彪
白涛不需宣传《呼和浩特传》不需要宣传,我们只需要发现。
——诗人、商界代表 童华
《呼和浩特传》,骨骼健壮,肌肉丰满,心跳有力;有温度,有厚度,有嚼头;读它,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著名军旅诗人 梁粱
诗人白涛用五年时间,把呼和浩特变成自己的城,他探幽索隐,精心采撷,苦心立传,把人们带入一段辽阔幽远的历史……
——资深报人 李岸
云中城
正是这位胆识超常的武灵王赵雍,不但构想了最初的直道,还在河套地带构筑了土默川史上的第一座城市——云中城。所谓云中即自战国时期起对今天呼和浩特地区的称谓。云中城所在的云中地方,北面紧靠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东面是南北走向的阴山余脉蛮汗山,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西南便是滔滔不绝的黄河,境内山环水绕,土地肥沃,宜牧宜农,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云中地区不仅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是南 北东西的交通节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原王朝都以此地为北疆屏障,北方游牧民族也视其为进据中原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在武灵王之前的一百多年,赵国国君赵武侯屯兵御敌,曾在黄河西岸建造一座大城,但因土质松软城墙倒塌而废弃。后又设想在黄河由西向南转弯处的今呼和浩特附近选址再建。一日,赵武侯正在占卜吉凶时,天上飞来一群天鹅在云朵间盘旋鸣叫,赵武侯顿时觉得这是吉祥天意,说这吉祥的天鸟告诉我了,就在此地建城吧!便命部下就地筑城,取名“云中”。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公元前三二五年,赵武灵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大胆改革军队体制,改变传统的车战步战,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穿上“胡人”的短上衣和裤子靴子,以适应骑马作战的需要。他亲自身着胡服,带领军队演习冲杀,组建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庞大军队。这一招果然奏效,他的骑兵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第二年一举击败中山国,林胡王也送来良马表示臣服。《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武灵王乘胜开疆拓土,把居住在今晋北及内蒙古中南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驱赶到黄河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阴山的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去,把疆域推进到了河套的边沿,并在这片新的国土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个郡。
《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即现在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的古城。云中郡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内蒙古阴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及乌兰察布地区。自此,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一带便以“云中”之名开始进入中国史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以郡县制治理天下,设三十六郡,云中一带仍称赵国之云中郡,在它的西面设九原郡。设置守、丞、尉等官职,以守治民,以丞为佐,以尉掌兵,来统辖和管理这片地方。为加强北部边疆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除大量派驻部队外,秦王朝还推行“徙民边地”政策,屡次将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迁徙到阴山南麓的云中、九原一带,并划给迁徙人口足够的土地供其耕种,生产粮食,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需要。秦朝的云中郡,地面最大时包括今天的呼和浩特平原、包头及以西的巴彦淖尔后套,当时的云中城,既是郡治所在地,也是秦朝北部边疆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汉王朝承袭秦制,还采取增设郡县、广建城池、编定户口等措施来治理这一地区。西汉时期,又将云中郡分设为云中、定襄两个郡以加强管理,云中郡仍在云中城,辖有云中、咸阳、陶林、武泉等十一个县,地域在大青山以南,东起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西至包头市东河区,人口计三万八千三百○三户,十七万三千二百人。这个时期云中郡人丁兴旺,是云中城昌盛繁荣的年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中地区成为北方鲜卑民族的势力范围,鲜卑人在这里建立过“代”政权,也是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不知何故,云中城在这一时期多次更改名称,出现过“云中宫”“盛乐宫”“云中镇”等多个名称,这一个“宫”字后面隐藏着的秘密有待人们去考证。不过,这一时期在北魏王朝的有力管理下,云中一带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隋唐之际,云中城……
云中城自战国始建,终于隋唐,历经秦汉、魏晋等大的历史阶段,绵延长达一千余年,云中不仅仅是一座城,它还是从古至今本土人民对阴山下土默川一带故土的统一称呼,云中既指古城也可以是整个阴山土默川的统称,这种叫法一直传延到今天,在土默川上至今仍有个别的乡村叫“云中”的。而当地土默特蒙古族汉姓“云”的人家,在名字上有“中”字的男孩子很多,如云光中、云文中、云中诚等,其既是一座城池或地域的名称又可以转换为人的名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土少数民族既是云中城的建设者,也是云中城的主体民族。这云中城是呼和浩特的肇始和滥觞,是呼和浩特幼年时代的城市雏形。自云中城开始,在其后重要的历史朝代,围绕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周边,一座座城池开始陆续出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