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27074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代表作,也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的问世是长期经济增长研究和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首版中文版于2003年出版后,深受国内广大研究者的欢迎,成为众多经济、政治和历史学者的案头书。在国内市场脱销多年后,中文版经过伍晓鹰教授精心校译,以精校本的形式重新推出。精校本修正了首版中的翻译错误,并对原书中表述不明之处添加了译者注释。《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之姊妹篇,量化经济增长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以系统、严谨、透明的数据搜集和处理过程,支撑了麦迪森对人类长期经济增长的计量探索。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代表作,也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的问世是长期经济增长研究和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首版中文版于2003年出版后,深受国内广大研究者的欢迎,成为众多经济、政治和历史学者的案头书。在国内市场脱销多年后,中文版经过伍晓鹰教授精心校译,以精校本的形式重新推出。精校本修正了首版中的翻译错误,并对原书中表述不明之处添加了译者注释。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的姊妹篇,本书是关注如何量化长期增长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书中包含一百多个表格以及丰富的数据,并对数据来源和数据计量方法进行了详细和透明的解释。本书既是对《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的补充、更新和修订,也是其重要的延伸。其翔实的数据资料以及对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法,对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鲜明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世界经济千年史》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世界发展的轮廓
第一节 人口变化的本质及其福利含义
第二节 人均GDP
第二章 西方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1000—1950)
第一节 从1世纪到10世纪期间欧洲的衰落
第二节 西欧的复苏和振兴(1000—1500)
第三节 威尼斯共和国
第四节 葡萄牙
第五节 印度洋的贸易世界
第六节 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贸易世界
第七节 葡萄牙人在巴西
第八节 荷兰
第九节 英国
第十节 英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领土扩张的影响
第三章 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经济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节 复兴的亚洲
第三节 东亚的问题经济体
第四节 西亚
第五节 拉丁美洲
第六节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转型
第七节 非洲
附 录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目录
导论 宏观经济计量的先驱者
第一章 西欧
第二章 西方后裔国
第三章 东欧和苏联
第四章 拉丁美洲
第五章 亚洲
第六章 非洲
第七章 1950—2001年的世界经济
第八章 公元1—2001年的世界经济
部分参考文献
本书是OECD自1965年以来为安格斯·麦迪森出版的第八部著作,也是他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史》的姊妹篇。《世界经济千年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一直是一部畅销书。
本书不但更新、修改以及补充了麦迪森早期对经济增长动态、不平衡增长模式及其深层原因的全面调查分析,而且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数据来源注释以及更加详细的人口、GDP和人均收入的估计值。麦迪森在数据处理上的严谨性、在考察数据来源可靠性时所采用的比较和评估方法的系统性,以及在如何填补数据缺口方面提出的建议和采取的做法,都堪称宏观计量经济史研究的楷模。
本书对过去两千年的非洲和哥伦布以来的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比以往更加详尽的考察。此外,它还对17世纪以来宏观经济计量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批判性的综述,目的是为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比较国际经济表现提供一个研究上的指导。
采用计量方法对世界各个地区的长期经济表现进行比较有益于政策制定。这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有助于加强统计信息方面的工作,从而有利于政府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进行决策。对OECD 国家来说,它可以提醒我们在长期发展中关注人口变化、技术变迁和市场制度对经济表现的重要影响。本书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影响不同经济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发展中出现的趋同或分异的重要因素。它对于理解当前有关全球化利弊的复杂争论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卢卡·T.卡切里
(Louka T. Katseli)
OECD 发展中心主任
中文版译者序
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既是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的补充、更新、修改,也是其重要的延伸。这种延伸特别体现在他对宏观经济计量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变化的批判性考察。这两部著作是不可分离的姊妹篇。现在,我们终于将这两部姊妹篇的中译本完满地献给了我们的中文读者。
本书不但对《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有关各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的估算和分析提供了方法上和资料来源上的细节,而且谨慎地、批判性地考察了资料的可靠性。我想再次重复我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译本出版时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麦迪森在资料的真伪判断和取舍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是完全透明的,因此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同样的资料信息提出不同的假设,从而进行不同的估算。这对于在极其有限的数据条件下开展计量经济史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数据上的问题从来都不难提出,但不易解决。在不同假设下重新估算长期序列,可能是改进现有估计的最好方法。我觉得,国内青年学者们在热衷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同时,忽略了这些方法对数据质量的严格要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兹维·格里利谢斯(Zvi Griliches)在晚年也曾反复指出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中不应该在注意计量经济学技术训练的同时,忽视基础数据的价值以及它们的搜集和处理方法。像麦迪森这样到八十岁高龄仍然在数据的处理和计算上亲历亲为的经济学大师并不多。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特别应该向中文版的读者介绍的是,麦迪森在本书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批判性地讨论了先驱者们在宏观经济计量和国际比较方法上的贡献和缺陷。他的讨论包括了几乎所有在这个领域树立了里程碑的大师们和他们的代表性著作和工作:从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 的《献给英明人士》(1665)和《政治算术学》(1676)到格里高利·金 (Gregory King)的《关于英国现状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与结论》(1696);从迈克尔·穆尔哈尔(Michael Mulhall)的《工业与国民财富》(1896)和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的《经济发展的条件》(1940) 到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所主持编制的第一个官方国民账户体系(1934);再从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设计的现代国民账户体系(SNA)到米尔顿·吉尔伯特(Milton Gilbert)和欧文·克莱维斯(Irving Kravis)对货币购买力平价所进行的首次官方测算。
此外,读者会注意到麦迪森对宏观经济计量和国际比较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讨论涉及了它们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这对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由美国金融体系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1929—1933年的大萧条催生了以凯恩斯学说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实际上,麦迪森告诉我们,经济危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需要一直都是历史上宏观经济计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也不会例外。它已经对如何在经济,特别是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观察资本流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如此,经济的全球化也必然对国际价格的比较,即国际购买力平价 (PPP) 提出新的要求。此外,我认为应该通过某种国际组织和研究者的协调,尽快尝试建立《国际投入产出表》和《国际资金流量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翻译工作是由施发启完成的。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翻译《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丰富经验是本书中文版能够顺利出版的重要保证。当然,我本人要对任何翻译上的错误和遗漏负责。我还要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主任林君秀女士对我所主持的麦迪森著作翻译工作的长期支持,以及郝小楠编辑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最后,我更要感激我的夫人慧珍对本书翻译工作的理解和帮助,以及她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参与的修改稿校对和录入工作。
伍晓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