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4180
一、 20世纪无可争议的诗歌巨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沃尔科特钦慕的大师
奥登被公认为T. S. 艾略特之后现代英语诗歌的又一伟大典范。他的作品既关切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又有对人生与情感的细腻体察,这种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深深地根植于诗人自身跌宕传奇的一生:从青年时期蜚声英国文坛,成为“奥登一代”的精神领袖,到战时亲身探访西班牙和中国的战场前线,见证现代世界的分裂与动荡,再到后期往返于美国与欧洲,反思与寻求个体信仰的意义。阅读奥登就意味着在诗歌与生活的对照,时代与个人的交织中去发掘其中的意蕴——焦虑时代,诗人何为?
二、奥登权威经典传记,文学传记中的典范之作
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代表作,一部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权威奥登传记,被公认为文学传记中的典范之作。正是在本书中,作者披露了大量有关奥登生平与创作的珍贵材料,包括信件、日记、笔记以及奥登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以严谨的研究与平实的叙述,揭示了奥登个人生活的众多细节,以及作为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通过这部经典传记,我们终于得以拨开奥登繁复深奥的文字,真正进入诗人充溢着丰富情感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奥登的作品与思想。
三、中译本精心制作,专家译文精准流畅,特别装帧极具收藏价值
中译本由国内著名奥登研究者、奥登作品译者蔡海燕教授精心翻译,译文精准流畅,在原书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有助于理解奥登生活与作品细节的注释。本书装帧由著名设计师山川操刀,皮面精装,特殊革纹质感,简约庄重,苍茫绿、浩渺蓝双版本,随书附赠限量纪念藏书票。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 英国
第一章 童年 003
第二章 校园 023
第三章 诗歌 044
第四章 牛津 066
第五章 柏林 132
第六章 执教 172
第七章 旅行 278
第二部分 美国和欧洲
第一章 “切斯特,我的密友” 385
第二章 皈依 417
第三章 危机 463
第四章 再执教鞭 487
第五章 伊斯基亚岛 555
第六章 “大西洋的小歌德” 595
第七章 重返英伦 674
附录一 参考文献 697
附录二 引用文献 704
附录三 致谢 753
索引 757
译后记 791
前言 奥登与传记
“有关作家的传记,”W. H. 奥登宣称,“一般都废话连篇,格调也经常低俗。作家是一位创造者,而非实干家。当然,有些作品,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作品,都源于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但是,了解这些原生态的素材,并不能帮助读者从作家精心准备的文字盛宴中品尝出其独特风味。除了他自己、他的家人和朋友,作家的私人生活与任何人无关,而且也不应该产生关联。”
奥登在人生暮年写下了上述文字,这其实是他多年来一直秉持的观点。他甚至提出,大多数作家宁愿匿名出版自己的作品,这样读者就不得不专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家。他尤其反对出版或引用已逝作家的书信内容,声称这种行为并不光彩,无异于趁当事人不在房间时偷阅他的私人信件。至于文学传记作家,他公然给他们贴上了“自称为学者的八卦作家和偷窥狂”的标签。
基于此,以下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奥登在 1973 年 9月离世后,他的文学遗产受托人公布了他的生前诉求,要求朋友们“看完”他的信件就烧掉,不要留存任何信件,也决不要向任何人展示这些信件。奥登本人曾在去世前不久向其中一位文学遗产受托人解释过原因,声称这是为了“杜绝传记的产生”。
在奥登离世后的几个月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烧毁了他的一两封信,大多数朋友选择保留手中的信件,有些人将信件捐赠或售卖给了公共机构收藏。与此同时,他的许多朋友非但没有采取措施阻止有关他生平的书写,反而纷纷撰写了与他有关的回忆性文字(出现在各类书籍和报刊上),这为传记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乍一看,他们似乎践踏了奥登的遗愿。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奥登实际上对此采取了一种教条式的态度,这种武断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往往不会反映出他的全部看法,有时候甚至会自相矛盾。
诚然,他经常抨击文学传记这一体裁,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一些例外情况。他几乎总是津津有味地品读此类作品,为自己的毫无原则找寻各种各样的借口。他说过,我们需要一本蒲柏的传记,因为他的许多诗作都源自特定的事件,只能仰赖于传记来答疑解惑;我们需要了解特罗洛普的生平,因为他的自传遗漏了很多信息;我们需要知晓瓦格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怪胎;至于阅读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的传记,那是因为他与艺术之间存在一种跌宕起伏的浪漫关系。换言之,奥登的“杜绝传记”之原则,恰如他的文学遗产受托人爱德华·门德尔松所言,“灵活机动,随时可以被放弃”。
他对作家书信的态度亦如此。他通常友好地评论公开出版的作家书信集,只有当这些书信里的私人性内容仅仅关乎作家个人,而对理解其作品无甚帮助的时候,他才会提出批评。他自己编辑出版了梵高的书信集,要不是别人抢先一步的话,他可能会出版西德尼·史密斯的书信集。至于他自己的信件,他生前已经允许人们在学术书籍以及类似的作品中进行大量引用了。
事实上,他还留下了很多自传性作品。他曾宣称:“任何诗人都不应该写自传。”然而,他的不少作品里都带有个人生活的印记。在他的诗歌作品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自传性段落,还可以发现有些诗(包括他最长的两首诗《致拜伦勋爵的信》和《新年书简》)大体上就是自传性书写。在他的散文作品里,我们也可以找到他对生活中的各类重要事件的评述。到了晚年,他允许记者前往他的纽约寓所和奥地利的消夏宅院拜访他,准许他们发表那些显而易见地透露了他的生活细节的采访稿。
这些都为传记作家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那么,奥登到底会不会同意有关他的传记诞生呢?
或许可以如此解读,由于他是一个“行动的人”,他的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值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他接受传记的理由,不过,还有一个附加条件。他写道:“如果艺术家的生活足够有趣,那么他的传记也是可以存在的,前提是传记作家及其读者能够意识到此类记述与艺术家的作品毫无关系。”
当然,这一点让我们回到了奥登对作家传记的不敢苟同。但是,他曾补充道:“相反,我倒剑走偏锋地相信,他的作品可能映射了他的生活。
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内容详实,情感深沉,以质朴的优雅描写了一位大诗人的生活与工作。 ——弗兰克·克默德,《卫报》 对奥登一生的极其深入细致的阐释。 ——彼得·波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第三章 诗歌
据奥登所言,他写下的第一首诗是关于布莱湖的十四行诗。布莱湖是湖区高地的一个小湖泊,位于华兹华斯故乡的中心位置。1922年夏,奥登曾与父亲和二哥约翰在湖区住了一段时间。这首十四行诗的手稿被奥登弄丢了,尽管如此,他依然记得诗的结尾——
在悄无声息
的寂灭中,你让他们逗留在你的水波里。
他表示:“‘他们’指的是何人或何物,我一直没能想起来。”
然而,母亲坚持认为,他最早写成的诗歌是《加利福尼亚》,诗题以伯明翰老家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命名。母亲仔细地保存了他早期作品的大量手稿,最后都送给了一位世交好友。奥登并不喜欢母亲这么做,因为在他看来,收藏一个诗人的少年习作不过是出于无聊的好奇心,而不是源于真正的学术目的。在母亲送出的手稿里,就有这首《加利福尼亚》:
摇曳的灯光涌上了山冈
经过农场,经过磨坊
就在山路的尽头赫然可见
一轮圆月宛若斯提尔顿奶酪片。
沿着那条小路徐徐上山
便可采摘月亮把它带回来
或者将星星们聚在了掌心
就像颗颗草莓点缀英格兰。
“然而,可怜如我,岂敢
迎上前承受圆月的凝视?”
我停下了脚步,木然伫立
转身匆忙奔下了那座山。
这是一首简单的诗。不过,奥登的诗歌创作很快就表现出更为远大的抱负。到了1922 年12月,也就是罗伯特·梅德利建议他尝试写诗的九个月后,他的一些诗作以匿名的形式在校刊《格雷欣公学》上发表,其中有一首《黎明》:
茫茫一片雾霭愈发地幽暗
深邃而神圣的寂静四野倾覆,
火光尽情燃烧着雾气的边缘,
遍地洒满了水晶般的露珠。
落单的星辰奋力逃离发亮的云天,
乍然出现了,动人而温柔的光芒,
浩瀚脉动的音乐以及同频震颤的和弦,
注视着太阳自夜幕的昏冥之中释放!
奥登后来意识到,这种写法是在仿照自己认可的那些诗歌,不是对于某位特定诗人的仿写,而只是对于“一般性诗歌”的模仿。当然,这在当时是明智之举。多年后,他写道:“一个诗人再也不可能像刚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时那样灵感充沛了,也不可能有那种对自我天赋的笃定。”他在此阶段就已经有意识地修习写诗技巧,例如,他关注到一些词与其他词放在一起的时候,音长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他开始阅读严肃的诗歌作品来打发时间,期望通过翻阅各类诗歌选集撷取些许灵感,找到一些写作方向。
几个月间,他在学校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他通常花几个星期的时间研究某位诗人,然后又去研究另一位诗人。华兹华斯或许是他最早模仿的诗人之一(这可以从他最初几首诗歌的字里行间看出一二),W. H. 戴维斯和“A. E.”(即爱尔兰诗人G.W. 拉塞尔)显然也一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还喜欢阅读沃尔特·德·拉·梅尔的作品,并且尝试用德·拉·梅尔的风格写了一首诗,诗中描述了两个小孩将石头推过一堵墙,结果被墙外的一个小绿人逮个正着。他继续在学校图书馆里浏览、翻阅,“却没有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1922 年夏季学期,他在学校排演的《驯悍记》中扮演主角凯瑟琳娜。对一个小男生来说,演绎这个角色并非易事,而且更要命的是,还要穿戴上糟糕的假发和丑陋的戏服。彼特鲁乔的角色由塞巴斯蒂安·肖扮演,他日后成了一位职业演员。根据塞巴斯蒂安·肖的回忆,奥登“发红的手腕突兀地露在褶边袖子外面,两只手显得不知所措”,“然而,他嗓音洪亮,台词表现力也十分出彩”。《格雷欣公学》刊文评价奥登的表演:“奥登在这场演出中表现最为出色,他将适度的高雅融入迸发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精神饱满的表演让我们看到,坚定的意志可以克服一切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
那年暑假,奥登自愿参加了学校军官训练团的年度夏令营活动,这在罗伯特·梅德利看来是一件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奥登向来对此类活动嗤之以鼻,而且他还是一个“最不像士兵的人”(梅德利如此表述)。不过话说回来,军官训练团的确激发了他内心的荒诞感受,这个夏令营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看到格雷欣公学的孩子们在接触那些来自管教相对松散的学校的男孩们时,是如何轻易地背离了他们的端庄品行。但总的来说,奥登在学校里不善于交际,也尽可能地不参加任何团体活动。他仍然对格雷欣公学的校风和舍监罗伯逊(就个人层面而言)深恶痛绝。一天晚上,罗伯逊在“课后作业”时间段发现奥登忙着写诗而不是写作业,便说道:“你不该把大好年华浪费在这种注定一无所获的事情上,奥登。”哪怕过了十年,每当奥登想起这件事,也依然情不自禁地要咒骂罗伯逊。
对罗伯特·梅德利的情动,强化了奥登在格雷欣公学的局外人之感。然而,梅德利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另一个男孩身上,丝毫没有察觉奥登的心绪。尽管如此,有一次奥登设法与他进行了几秒钟的亲密肢体接触,这事发生在1922 年夏季学期的学校游泳池里。当时,擅长游泳的梅德利正与其他男孩厮混在一起,他们两两结对站在最上面的跳板上,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肩上,然后一起跳进游泳池。奥登一直在旁边观看他们的惊人演绎,过了一阵子,他上前让梅德利也跟他玩这个游戏。梅德利答应了,向奥登演示了如何用双腿夹紧他后再一起跳水。等他俩浮出水面的时候,只见奥登的鼻子血流不止。“我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梅德利说,“我忐忑不安,第一次领教到他的肢体居然这么笨拙。我想,这是我们(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在格雷欣公学能如此近距离接触甚至拥抱的地方。”
奥登养成了一大早就独自离开学校外出散步的习惯,尽管此举有违校规。一天凌晨,有个男孩(他是博物学爱好者,得到了特殊许可,可以在这个时间点走出校门)发现奥登在距离学校几英里外的地方,孑然立在韦伯恩岸边眺望大海。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求学岁月时,奥登清晰地记得在索尔特豪斯观看暴风雪自海面席卷而来的情景,以及在6月的黎明时分漫步于距离格雷欣公学几英里的亨普斯特磨坊的情形。他表示:“[清晨外出散步的]经历有上百次,但这两次令人最为印象深刻。”他试着把这些体验写入诗歌:
黎明的赧颜在冰冷的瀑流里熠熠生辉
狂风肆意地鼓吹呐喊他那暗夜的笑声
太阳把夜晚的盛大帷幕悉数收卷而起
群星欢欢喜喜地躲藏到山后渐渐下沉。
他也尝试潜心观察自然万物——
秋天来了,亲爱的良善女士
您的爱意令我们人类好生惋惜
我们不能在屋外随意乱跑
野兔或老鼠会横穿我们的小道
苹果落在潮湿的青葱绿草地里
好似散落其间的一颗颗红宝石
当我们沿乡野小路漫步的时候
红浆果在一片片矮树篱里眨眼
牛蒡果喜欢粘附上我们的衣服
“老人胡子”覆盖了所有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