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83342
◆资深心理咨询师、人生幸福课讲师宋晓东最新力作!
◆这是一本写给身处人生困境的年轻人的思维破局之书。
◆保持好奇心,坚持长期主义。你并不差,只是欠缺有效的方法。
◆变优秀的捷径,就是进化思维,马上行动起来!
◆超实用的六大解锁受限思维密匙,帮你实现思维进化成功通关!
这是一本写给身处人生困境的年轻人的思维破局之书。
年轻人如果觉得人生已经走投无路,无法破局,却一直在奔向南墙的路上努力,直到撞得头破血流,不仅无效,还会伤害自己。
只要思维不设限,我们就会发现人生的路宽广了许多。作者依据个人成长经验,综合大量心理咨询案例,从突破思维、有效沟通、赢得尊重、压力管理、自我激励、心理减负六个方面,分析了年轻人成长路上的困境,并且运用专业知识,条理清晰地给出诸多难题的解决方法,招招易用又有效。
Part1 突破思维:请远离消极的思维模式
戒掉完美主义心态,你才不会那么焦虑
比玻璃心更可怕的,是固定型思维方式
不要让那么多的“可是”,毁掉你那么大的野心
不要害怕孤独,因为它会让你精神饱满
总感觉自己没啥自信,那就多去积累成功经验
不要让自动负性思维偷走你的好心情
Part 2 有效沟通:高情商的人如何应对冲突
面对别人的频繁否定,情商高的人应当如何应对
当别人对你大吼大叫时,如何做才能体现高情商
在愤怒的时候,试试非暴力沟通吧
在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如何安慰最有效
适当地自我坦露,成为沟通高手
和情商高的姑娘打交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Part 3 赢得尊重: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从今往后,我想做一个善良又霸气的人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应当如何拒绝
适当地发怒,可以帮你赢得尊重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平等地对待
你是否具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我给那个给我差评的人打赏了两元钱
Part 4压力管理:让压力变动力的管理秘诀
压力真的是有害的吗
目标管理:战胜压力的独门绝技
时间管理:三条法则帮你轻松迎战职场压力
精力管理:三招帮你告别力不从心
跑步,在我状态最差的时候拯救了我
失眠的时候,请接受身体内在智慧对你的提醒
Part 5 自我激励:自我怀疑才是最大的阻力
如何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份平淡无趣的工作
如何从看似无趣的事情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比起奋不顾身的辞职,我更赞赏温柔的坚持
三个方法,帮助你坚持去做一件事
你必须足够努力,才会产生心流体验
不要让病态的野心阻碍你及时休息
Part 6 心理减负:快速化解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
在尴尬时刻,我用五个步骤化解愤怒情绪
七个简单好用的方法,帮你快速战胜焦虑情绪
森田疗法的智慧:七个方法帮你战胜抑郁情绪
巧用这六个方法,天天逗自己开心
六个神奇问题,让你的心情由阴转晴
三种超简单的冥想方法,帮你重新焕发活力
一个人向上生长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己
01.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早晨去上班的时候,你在公司走廊看到了上司。你鼓起勇气,挂上满脸的笑容,向他挥了挥手,打了一个招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却没有理你。这个时候,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会有何种情绪反应?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不少学生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我将学生的答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悲观派,另一类是乐观派。
悲观派的回答包括 “糟糕,可能是我最近在什么事情上得罪了他” “完蛋了,我在公司没有前途了”“我总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人”,等等。
总之,悲观的人特别容易因外部一点风吹草动而快速激活内在的一些深层负面信念,如 “我能力很差”“我没有价值”“我不受欢迎”,等等。这些深层负面信念一旦被激活,悲观派就会很容易郁郁寡欢、一整天都心情沉重、长时间地精神内耗,工作也提不起劲头来。
而乐观派的回答则包括 “可能是上司正在考虑问题,所以没看到我” “上司的视力不好,所以没看到我” “我长得太帅了,容易和别人产生距离感”,等等。
总之,乐观派的人明白一个道理——糟糕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很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他们不会像悲观派一样,总是觉得自己有问题,然后拼命地进行自我攻击。因此,乐观派很快就会淡忘这些小事,然后精神饱满地投入一天的工作。
02.
也许有人会说:“万一上司就是想通过不理睬你来表达对你的不满呢?”没错,的确也有这种可能。然而,真正的乐观派,绝对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对所有的危险信号故意视而不见。
一个真正的乐观派会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很少会把自己逼进思维的死胡同。与此同时,他们还擅长不断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眼前的难题。他们会这样思考:“即使上司真的是因对我有成见而不愿理睬我,也并不能说明我一无是处,至少我曾在某些方面取得过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或者,“没有人会一直被鲜花包围,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难免会遇到问题,人也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只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改进自己的缺点,就可以重新赢得上司的青睐和好评。”
总之,无论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乐观派总能努力调整自己的认知来掌控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悲观派则很容易被负面想法和消极情绪吞没,表现得畏首畏尾、忧虑重重。
时间久了,乐观的人会越活越成功,悲观的人则会越活越失意。因为悲观的人经常会被自己的消极念头缠绕,花费大量的时间内耗精神,哪里还有精力做那些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呢?
03.
上面这些内容就反映了心理学中“情绪ABC理论”所涉及的主要观点。“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他认为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后果(Consequence)的往往不是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Belief)。
换句话说,对于同一件事情,我们由于会采取不同的认知方式,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正如同样是看到半杯水,有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有的人则会说:“太惨了,只剩半杯水了!”
情绪ABC理论,凸显了改变认知与思维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进化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认知,那么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好,也会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所收获的每一次成长与每一点成就,都和我思维上的进化、认知上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因为明白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我开始接纳自己的内向性格,并努力去发掘内向性格所赋予我的“深度”优势,在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撰写了多本心理学通俗读物;因为明白了逃避问题的危害,我开始鼓起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断用积极的行动去化解所面临的焦虑与压力,而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陷入焦虑和情绪内耗;因为明白了苛求完美的危害,我开始用“完成胜过完美”的行动准则去指导生活,大大提高了做事效率和执行力;因为开始养成成长式思维,我不再把一时的失败看作对自我能力的极大否定,而是将其看作绝佳的有效反馈和难得的成长机遇。
在完成这些认知迭代和思维进化之后,蓦然回首,我才发现:一个人向上生长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己。
因为阻碍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原因,往往来自他所秉承的一些消极或固化的思维方式;而促进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原因,往往来自他对那些积极或成长式思维方式的坚信与应用。
04.
当然,一个人要想实现不断成长与最终成才的目标,仅仅依靠认知迭代和思维进化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彪悍的执行力,进而实现人生的不断精进。
毕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
一个人如果最终没有将思维层面的进化转化为行动层面的积极改变,他的现实境遇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且,他所学到的那些知识、完成的那些思维上的转变,最终都会因无法落实为行动而成为一种认知负担。
所以说,我们学习知识,一定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思维上的改变不断带动或促成行动上的改变。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地改变我们的命运与人生。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碍了“知行合一”呢?为什么身边总有人会不停地抱怨“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无法作出改变”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对所学的道理似懂非懂,缺少强烈的行动动机。
一个人只有把一条道理真正搞懂了,才会采取行动。
比如,本书在讲到如何戒掉完美主义心态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方法叫作“完成胜过完美”。有的人只是觉得这个方法有一些道理,但是未必会去实践,原因可能就在于对这个方法了解得不够深入,觉得这个方法会阻碍人们去追求卓越。
其实,“完成胜过完美”反而为追求卓越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因为一件事如果只是在大脑里面空想而不去完成,就不会有被完善的机会,如果一件事情无法得到不断完善,就很难走向卓越。
比如,一个人如果想要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在一本优秀期刊上发表,就要先把这篇论文的初稿写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磨,再根据编辑的反馈或者审稿人的建议不断修改,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改七八稿,最后这篇文章才有机会发表。一个人如果因为苛求完美,想要一下笔就写出一篇可以发表的论文,往往连下笔的勇气都没有了。
王阳明曾说过一句名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很多人知道一些道理,但是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真正领悟这条道理的精髓罢了,所以才会缺少强烈的行动动机。所以,我们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把道理搞懂悟透,不要浅尝辄止。
第二,思考比行动容易,在行动层面存在畏难情绪。
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多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但是,最终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因为思考一个问题比站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容易多了。站起来回答问题,意味着有可能会因紧张而表达得不是很流利,意味着有可能会因回答出错而被别人嘲笑或评判,等等。
由于在行动层面存在畏难情绪,很多人干脆选择保持沉默,不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一旦有人说出了问题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刚刚选择沉默的学生可能又会在心里嘀咕:“其实,刚刚我也想到了这个答案,只不过我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罢了。”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做到知行合一,一定要不断鼓起行动的勇气。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桂冠不是给予最漂亮、最强壮的人,而是给予那些参加竞技的人。”这句话也强调了采取积极行动的重要性。
要知道,一次不完美的行动,胜过一次完美的思考。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在这本书中读到一条很有感悟的道理,希望你能够鼓起行动的勇气,哪怕是不完美的一次行动,可能也会促进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去精进。而这本书的价值也会从这一刻开始得到真正的体现。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论语》中的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的时候,就会马上去躬身践行;在他还没有来得及践行某条道理之前,他唯恐再听到另外一条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学知识不能贪多求全,也不能只学不做。我们只有学到一条知识就马上付诸实践,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让我们的人生不断精进。
与君共勉。
在愤怒的时候,试试非暴力沟通吧
01.
小C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遇到一点儿让自己不爽的事情,马上就会表达出来。情绪激动的时候,他还会直接开骂。
后来,他在职场碰了壁。身边的一些老同事经常劝他做人要低调一些,不要太情绪化,否则容易惹是生非。
在老同事的长期洗脑下,小C终于收敛了一些,几乎很少再去表达他的愤怒。但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尾。
故事的结尾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小C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整个人都变得郁郁寡欢,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后来他还去看了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抑郁往往来自对愤怒情绪的长期压抑。当被压抑的愤怒情绪无处释放时,那么这些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就会将矛头指向自己,转化为心理抑郁。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把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容易破坏人际关系,而把愤怒情绪压抑在心底又容易导致抑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需要知道,表达愤怒的方式不只有单纯地发泄情绪这一种(例如,责骂他人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可以用来宣泄愤怒情绪的其他方式。
02.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分析,我们生气的时候,一般会用四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分别是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可以稍微留意一下,自己通常都是通过哪种方式来发泄愤怒的。
第一,责备自己。有的人会在愤怒的时候不停地责备自己,责备自己太懦弱,责备自己没有力量去改变现实,等等。然而,这种对自己的责备,并不会化解愤怒情绪,反而还会产生内疚、惭愧等情绪,甚至会让自己厌恶自己。
第二,指责他人。这是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最容易选择的一种发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很容易图得一时之快,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候,这种方式就是火上浇油,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第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如果在发怒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儿地抓住别人的错误行为不放,就会越来越生气。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探究导致自己如此愤怒的真正原因,用心去体会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那么我们的怒气就会慢慢消失。
例如,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听了也不会走心,有的人听了则会暴跳如雷。对于那个容易暴跳如雷的人来说,让他愤怒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那句话,而是他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这个人如果能够认真去探究一下自己如此敏感的原因,就不会继续为那一句不中听的话感到愤怒不已了。
第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去伤害他人,因此,那个朝你发怒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幸福的人,他的身上一定有某一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用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就会发现,那个责骂你的人是一个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可怜之人。当看到他令人同情的一面时,也许你就不会那么愤怒了。
有时候,我喜欢把一个人的发怒行为解读为:“求求你,关注一下我吧!”
从这四种处理愤怒情绪的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前两种是比较消极的情绪处理方式,后两种是比较积极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情绪处理方式。
03.
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诠释一下,如何运用两种积极的情绪处理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愤怒情绪。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处理愤怒情绪的积极方式——体会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每当我在节假日接到电话或收到信息,需要我帮忙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例如,有人发微信说希望我马上解答他的心理疑惑),我都很容易发怒或抓狂。
我会被诸如此类的一个电话或一条信息影响一整天的好心情。这时候我会想:“我又不是你的私人心理医生,凭什么要我随时随地回答你的心理疑惑啊?!”
但是当用心去体会自己发怒的原因时,我发现:自己之所以很容易因被打扰而愤怒,是因为“自己渴望静下来好好休息”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原来做行政工作时,我在工作日通常需要处理很多事情。在这种忙碌的状态下,我很难好好放松自己。所以,我特别渴望能够在周末或节假日好好休息一下。
认识到这一需求后,我开始注意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并且学会了忙里偷闲(有时候,我会主动停下手中的工作,站在窗边喝一杯茶)。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渴望好好放松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
足。同时,我再也不会把“对休息的渴望”全部寄托于节假日了。
如此一来,我也很少因为“在节假日休息的时候被电话或信息扰乱”感到愤怒了。
04.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处理愤怒情绪的积极方式——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他在一家外企工作,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当时他的情绪比较激动。
“老师,赶快劝我几句,否则我马上就要和主管开撕了!她真是欺人太甚!她总是对上海本地人笑脸相迎,对我们外地人不停地找碴儿,这就是区别对待!刚刚她又过来对我的工作挑毛病,我准备和她大吵一架,大不了我就走人!”
收到这条微信,我马上劝学生:“你先不要激动,现在你除了深呼吸什么都不要做,先冷静5分钟再说。”
接下来,我又问了这个学生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主管因为你是外地人所以故意找碴儿,那么此外,你能否再列举一条她朝你发怒的其他原因?”
过了一会儿学生回复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主管属于新官刚刚上任,她很想把工作做好。因为她急于得到上面领导的认可,所以就压迫我们底下的员工。”
“那你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她过来找碴儿呢?”我又问道。“我的工作也有一些问题,但我就是看不惯她那副德性。”学生回答道。
“也就是说,她并不仅仅因为你是外地人才针对你,或许她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才朝你发脾气。又或许,因为她担心自己所带的团队表现不好,没有办法给她的领导留下好印象,所以才朝你发脾气。”我继续开导学生。
当我慢慢引导学生去理解他人的体会和感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开始慢慢放下了“主管因为我是外地人所以才故意找我碴儿”的不合理归因方式,学生的怒气也慢慢消失了。
“老师,谢谢你,我现在感觉心情好多了。我还是先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吧,有机会我想和主管好好聊聊。”
看到学生回复的信息,我开心地笑了。
希望今后当我们在忍不住要发怒的时候,我们不妨尝试着去体会一下自己或他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或许这才是更好的化解愤怒情绪的方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