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623558
- 学历史就要读大家经典,知名历史学家吴晗,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 一本书说透中国古人的处世智慧,大师吴晗为我们精彩再现老祖宗人情观、人性观、权力观、领导力深层逻辑。
- 内容选自吴晗多部经典史论文集,并参考权威底本精心编校而成,优良版本品质保证。
- 全书附有数十幅精美插图,直观感受古代历史风貌。
- 典雅彩印外封,尽显历史大气魄,珍藏级装帧品质,完美阅读体验。
在古代社会的困难环境里存活,就必须拥有符合时代的处世智慧。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处世智慧,官员有官员的处世智慧,军人和百姓也有各自的处世智慧,每个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门秘诀。在这本书中,一代大师以自己的深刻见解,为我们诠释了中国古人的处事智慧。
第一章 做皇帝:权衡利弊是门大学问
论皇权:皇亲国戚不好当,干政容易惹麻烦
主奴之间:君君臣臣那一套实乃专制统治的基石
治人与法治:道德很关键,法律更重要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皇上下命令,也要走程序
大明帝国和明教:当了皇帝,翻脸可比翻书快
农民被出卖了:从反对地主到同污合流
- 当官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法律所规定的特权阶级:大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团体
进入仕宦阶级的梯子——科举和学校
论士大夫:墙头草,随风倒
论绅权:士绅特权多,平民难翻身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权贵的奢侈你想象不来
官僚政治的故事:“多碰头,少说话”,能推脱就推脱
贪污史例:捞钱的套路还真多
第三章 上战场:头脑得活泛
阵图和宋辽战争:屡战屡败只好屡败屡战,都是阵图闯的祸
论夷陵之战:感情用事实乃决策大忌
古代的战争:打仗可不止比拼武力
古代的斗将:大军对阵,先来单挑
斗将的武艺:战将之间的对决,关键的当然是武艺
戚继光练兵:实事求是乃名将的基本素养
炮:古代军队攻坚的主要武器
明代的火器:冷兵器的淘汰,明朝就开始了
第四章 搞外交:身段要灵活
明初大一统和分化政策:朝廷与藩属,和平相处最关键
明太祖的祖训:永不攻打的十五藩国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是否肩负特殊使命
论奴才——石敬瑭父子:明明年长十岁,却要甘当儿子
第五章 生活篇:于细微之处见历史
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一辈子没大名,过去挺常见
南人与北人:地域矛盾这个问题,古代就有
古人的坐跪拜:古人的膝盖为啥软?还得从坐姿说起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古代穿衣有讲究,穿错可能挨杀头
从幞头说起:古代头巾有几款?复杂数不清
度牒:宋朝和尚特权多,出家还得花大钱
古人读书不易:上学不但没课本,还得想法自个抄
吴晗的历史随笔是他最闪光的亮点,每篇文章举重若轻,都是值得深人研究的命题。
——明史专家 王天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复旦大学教授 樊树志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
——历史学家 黎澍
吴晗是知名的历史学家,专攻明史,著述甚多,学术上造诣很高,学生时代已露头角。
——社会学家 费孝通
治人与法治——道德很关键,法律更重要
历史上的政治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徒法不足以为治,有能运用治法的治人,其法然后足以为治,法的本身是机械的,是不能发生作用的,譬如一片沃土,辽廓广漠,虽然土壤是十分宜于种植,气候也合宜,假如不加以人力,这片地还是不能发生生产作用。假如利用这片土地的人不是一个道地有经验的农人,一个种植专家,而是一个博徒,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一曝十寒,这片地也是不会有好收成的。反之,这块好地如能属于一个勤恳精明的老农,有人力,有计划,应天时,顺地利,耕耨以时,水旱有备,丰收自然不成问题。这句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就历史的例证看,有治人之世是太平盛世,无治人之世是衰世乱世。因之,有些人就以之为口实,主张法治不如人治。
反之,也有人主张:“有治法,无治人。”法是鉴往失,顺人情,集古圣先贤遗教,全国聪明才智之士的精力,穷研极讨所制成的。法度举,纪纲立,有贤德的领袖固然可以用法而求治,相得益彰,即使中才之主,也还可以守法而无过举。法有永久性,假定是环境不变的时候,法也有伸缩性,假定环境改变了,前王后王不相因,变法以合时宜所以成后王之治,法之真精神真作用即在其能变。所谓变是因时以变,而不是因人以变,至于治人则间世不多得,有治人固然能使世治,但是治人未必能有治人相继,尧舜都是治人,其子丹朱、商均却都不肖,晋武帝、宋文帝都是中等的君主,晋惠帝却是个白痴,元凶劭则禽兽之不若。假使纯以人治,无大法可守,寄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不肖子白痴低能儿枭獍之手,其危险不问可知,以此,这派人主张法治,以法纲纪国家,全国人都应该守法。君主也不能例外。
就人治论者和法治论者所持论点而论,两者都有其颠扑不破的理由,也都有其论据上的弱点。问题是人治论者的治人从何产生,在世业的社会组织下,农之子恒为农,父兄之教诲,邻里之启发。日兹月兹,习与性成,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好农人,继承父兄遗业,纵然不能光大,至少可以保持勿失。治人却不同了,子弟长于深宫,习于左右,养尊处厚,不辨菽麦,不知人生疾苦,和现实社会完全隔绝,中才以上的还肯就学,修身砥砺,有一点教养,却无缘实习政事,一旦登极执政,不知典故,不识是非,任喜怒爱憎,用左右近习,上世的治业由之而衰,幸而再传数传,一代不如一代,终致家破国灭,遗讥史册。中才以下的更不用说了,溺于邪侈,移于嬖幸,骄悍性成,暴恣自喜,肇成祸乱,身死国危,史例之多,不可胜举。治人不世出,治人之子不必贤,而治人之子却依法非治国不可,这是君主世袭制度所造成的人治论者的致命打击。法治论者的缺点和人治论者一样,以法为治固然是天经地义,问题是如何使君主守法,过去的儒家法家都曾费尽心力,用天变来警告,用人言来约束,用谏官来谏诤,用祖宗成宪来劝导。可是这些方法只能诱引中才以上的君主,使之守法,对那些庸愚刚愎的下才,就无能为力了,法无废君之条,历史上偶尔有一两个例子,如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都是不世出的惊人举动,为后来人所不敢效法。君主必须世袭,而世袭的君主不必能守法,虽有法而不能守,有法等于无法,法治论者到此也技穷而无所措手足了。
这两派持论的弱点到这世纪算是解决了,解决的枢纽是君主世袭制度的废除。就人治论者说,只要有这片地,就可以找出一个最合于开发这片地的条件的治人,方法是选举。选出的人干了几年无成绩或成绩不好,换了再选一个。治人之后必选治人相继,选举治人的全权操在这片地的全数主人手上。法治论者的困难也解决了,由全数主人建立一个治国大法,然后再选出能守法的治人,使之依法管理,这被选人如不守法,可由全数主人的公意撤换,另选一个能守法的继任,以人治,亦以法治,治人受治于法,治法运用于治人,由治法而有治人,由治人而励行法治,人治论者和法治论者到此合流了,历史上的争辩告一解决了。就历史而论,具有现代意义的治法的成文法,加于全国国民的有各朝的法典,法意因时代而不同,其尤著者有唐律和明律。加于治国者虽无明文规定,却有习俗相沿的两句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现代的宪法是被治者加于治国者的约束,这两句话也正是过去国民加于治国者的约束。用这两句话来作尺度,衡量历史上的治国者,凡是遵守约束的一定是治人,是治世,反之是敌人,是乱世。这两句话是治法,能守治法的是治人。治人以这治法为原则,一切施政,以民为本,裕民以足食为本,治民以安民为本,事业以国民的利害定取舍从违,因民之欲而欲之,因民之恶而恶之,这政府自然为人民所拥戴爱护,国运也自然炽盛隆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