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46677
1.从业20年的韩国知名儿童心理学专家千英姬,从辅导的10000个 案例中总结的亲子沟通指导手册,让父母用倾听开启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第一步。
2.所有教育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你孩子的话中。以“ 九型人格理论 ”为依据,归纳6种常见的儿童语言类型,解析33句孩子典型话语背后的心理诉求,打造可以随时查阅的儿童心理活动辞典,带你从孩子的话语中,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会——总是不断地向你征求意见/担心你不在身边他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会——一不顺心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喜欢说“不”,凡事都要自己做
·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他会——频频向你索要夸奖和鼓励 /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做比较
……
你听到了孩子的话,可你真的听懂了么?为什么对孩子说了那么多,他却听不进去?
别急,在让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孩子把话说完!
3.在让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孩子把话说完!打破让有话要说的孩子VS不会倾听的父母的矛盾隔阂,用“共情式”谈话打开孩子的话匣子,用高质量的陪伴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幸福的滋养。
共情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好的共情,一定要学会积极倾听。父母是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孩子的人。从父母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不再以说教当作管教孩子的主要方式, 而是试图去理解孩子言语的那一刻起,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就踏上了幸福的育儿之路。
4.33种儿童心理需求的回应之法,100 句经典话语延伸案例,提升孩子的10 个核心能力,帮助百万父母精准回应孩子的需求,化解孩子的对抗和不安,用爱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使用不安型语言的儿童→情绪稳定的信任式倾听法
·使用主导型语言的儿童→促进自我调节能力的肯定式倾听法
·使用探索型语言的儿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式倾听法
·使用渴求型语言的儿童→培养健康自尊心的深情式倾听法
·使用趣味型语言的儿童→让孩子有主见的鼓励式倾听法
·使用情感型语言的儿童→培养共情能力的尊重式倾听法
正向的沟通是正向管教的基础,你的积极倾听,会提升孩子的核心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探索精神、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专注能力、分析辨别能力……
5.双色印刷,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快速查阅。
·为何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不敢拿主意,总要事事都向你请示?
·为什么孩子凡事都要自己做,总是拒绝你的帮助?
·为什么孩子常常担心你不在的话,他该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大哭大闹?
·为什么孩子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
·为什么孩子嚷着做这做那,却常常三分钟热度?
·为什么孩子不停地向你提问和追问?
孩子常说的话中,隐藏着所有问题的答案。主动倾听孩子说话是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因此,学会倾听,是父母的必修课。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用语言为孩子成长赋能的亲子沟通说明书。
作者将孩子的语言分为6种类型:不安型语言、探索型语言、用趣味型语言、主导型语言、渴求型语言、用情感型语言。每种语言背后,都潜藏着孩子的心理动因,只有精准回应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尊重和爱护。
学会倾听孩子语言背后的心理需求,则是一切精准回应的前提。作者以33句孩子常说的话语为案例,为父母进行了详细的儿童心理分析,并提供了延伸话语案例和具体可执行的回应方式,比如情绪稳定的信任式倾听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式倾听法、让孩子有主见的鼓励式倾听法等等。通过大量的场景还原,让父母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倾听和精准回应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同时给孩子个人空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正向的心理辅导和情绪价值,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意和父母合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成长为有主见、自信、快乐、敢于尝试和挑战的人。
第一章 针对使用不安型语言的儿童
情绪稳定的信任式倾听法
妈妈,你也会死吗?
我梦到了妖怪
我把自己的书包都收拾好了
★如何帮助孩子主动完成自己的事★
如果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这样做可以吗?这个能吃吗?我可以玩一会儿吗?
你上次说要给我买玩具,到底什么时候买?
第二章 针对使用探索型语言的儿童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式倾听法
我们一边猜谜,一边走路吧!
★如何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不要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事!
我想自己玩!
第三章 针对使用趣味型语言的儿童
让孩子有主见的鼓励式倾听法
我们去游乐场玩吧!和我一起玩!
快看我!好不好笑?
我都被批评过了,现在可以去玩了吧?
我不想跳芭蕾了!我想去学跆拳道!
哇,这个好有趣!哇,那个也好有趣!
第四章 针对使用主导型语言的儿童
促进自我调节能力的肯定式倾听法
我来做,我能做到的!
★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注意事项★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我生气了!
不要,我要再玩一会儿。我不想回家!不要!
这是我的!不要动!不给你玩!
我讨厌妹妹,如果没有妹妹就好了!
爸爸妈妈,你们是在吵架吗?
第五章 针对使用渴求型语言的儿童
培养健康自尊心的深情式倾听法
快夸夸我!
抱抱我,亲亲我吧!
看着我,牵着我的手睡吧!
喜欢我,还是喜欢弟弟?
给朋友们准备一些糖果吧!
第六章 针对使用情感型语言的儿童
培养共情能力的尊重式倾听法
突然好想哭
我好高兴!我不开心!
妈妈,我生你的气了!
这个明明就是歪了嘛!
不是那个,也不是这个
朋友不跟我玩。
★如何理解孩子拒绝别人的行为
结语 请父母停止长篇大论的反省!
最具创造性的育儿从现在开始
前 言
孩子总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话要说的孩子,不会倾听的父母
孩子一开口,总是令父母无言以对。
“不要!”
“我不!”
“我讨厌妈妈。”
“我不跟爸爸玩了。”
“走开!”
……
孩子总是不喜欢父母的提议,有时甚至对和父母待在一起这件事都是抗拒的。碰上这种情况,一些父母通常会发火质问孩子:“你到底是从哪里学的这些话?”
一些父母会去心理咨询室或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或是阅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试图从中找到能够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然而,针对你和孩子的情况,书上往往不会有一模一样的案例。如果生搬硬套的话,不仅会让你更加迷茫,而且对你和孩子的沟通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我也不例外。在养育我家老大时,我是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指导来做的,并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每每和其他父母聊起育儿话题时,我也总是站在专家的角度给予他人推心置腹的建议。但从我养育老二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不想去幼儿园!”老二从刚会说话起,就把“我自己来!”“不要!”“讨厌!”这些话挂在嘴边,搞得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
与一个挑剔又敏感的孩子相处并非易事。曾苦口婆心地劝说别人“即使多费点功夫也一定要跟孩子好好沟通”的我,彼时是多么希望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屏蔽孩子言语的耳朵啊。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一边下定决心要听进去孩子的话,一边对大发脾气或揪住话茬不放的孩子无可奈何,或是忍不住发火。
别急,让我们暂时把思绪拉回怀孕的时候吧。孩子还在腹中的那十个月,我们总会隔着肚皮对他说很多话,积极地跟他互动。
“宝宝,我是妈妈。听到妈妈的声音了吗?”
“宝宝,妈妈今天心情很好哟!”
“宝宝,天气要变冷了!”
孩子出生后,父母往往展现出一种惊人的能力,那就是仅凭孩子的哭声就能解读孩子的内心。
“原来你是因为拉便便了,所以感觉不舒服啊。爸爸这就给你换片尿布。”
“宝宝肚子饿了呀!妈妈这就去给你做饭,稍等一下哦。”
然而,当孩子开始咿呀学语,嘴里蹦出“妈妈”“爸爸”等越来越多词语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父母的耳朵渐渐关上了,可那双耳朵曾经在倾听孩子的话时是最包容的。孩子不断长大,渐渐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父母读取孩子内心的能力去哪儿了呢?当孩子开口说话时,父母为什么又堵上了耳朵,沉默相向呢?
其实,只要打开耳朵倾听一下孩子的话,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同。某天早晨,面对孩子准时到来的“不要!”“我不去!”,我试着不去理会抱怨,转而询问他为什么讨厌去幼儿园。
“你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呢?”
“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妈妈呀!”
听到答案的一瞬间,我鼻尖一酸。
“原来是想和妈妈待在一起啊,妈妈也想和你待在一起。谢谢你给了妈妈这么多的爱,妈妈也非常爱你。”
“那你为什么还要把我送去幼儿园?”
“因为妈妈也要去上班呀。虽然我们白天不能待在一起,但妈妈对你的爱是不变的。即使在我们分开的时候,妈妈也是一直惦记着你的。”
原来孩子只是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互相喜欢却不能待在一起,一定要和妈妈分开,独自去上幼儿园。
在幼儿园门口即将分别之际,孩子对我说:
“我会想妈妈的,妈妈也要想我哦。”
到了放学时间,我到幼儿园去接孩子,孩子又对我说:
“妈妈!我一直在想你,你呢?”
“妈妈也一直在想你呢。”
不要粗暴地以自己的想法单方面解读孩子的话,而是应该向他提出问题,倾听孩子的内心,这样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孩子。也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厘清头绪。
孩子常说的话中,隐藏着所有问题的答案
父母总是很忙碌,既要应对职场压力,又要处理家庭事务。所以,他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与孩子面对面地沟通。如此一来,能够真诚地对孩子的话做出回应的父母并不多。多数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认真听了自己的话。
所以,父母只要能够重新集中精力听孩子说话,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情感,以及关于他们的各种信息都集中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把孩子常说的话作为线索,就能倾听到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妈妈最近说的哪些话让你感到很开心呢?”
“妈妈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让你感到这件事很珍贵?”
“爸爸做哪些事情的时候会让你感到幸福?”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因此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同,对问题的答案也会不同。有些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充分读懂自己的心声,而有些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认真听自己说话就行了。
“爸爸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得到了爱?”
“爸爸拥抱我的时候。”
“妈妈,别的小朋友把我推倒了,我的手受伤了,要贴创可贴才行。我讨厌那个小朋友。”
“你一定很伤心吧。让妈妈看看。疼吗?需要妈妈帮你做些什么呢?”
“不需要帮我什么,贴一片创可贴就行了。”
常与孩子交流,有时会被只有孩子才能说出的话震惊到:“你是天才吗?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他们的言语是最纯真的、最本能的,是只有在那个年龄段才能够做出的表达。随着成长,孩子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这份独特性会渐渐消失。这也是我们此刻需要更加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一个原因。因此,我把和孩子聊天时发生的那些想要永远留在记忆中的对话都记录了下来。
从现在开始,请父母打开自己的耳朵,让孩子畅所欲言吧!父母是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孩子的人。从父母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试图去理解孩子言语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踏上了最幸福的育儿之路。如果父母重视并关注孩子言语中隐藏的内心世界,那么到了孩子青春期时彼此就能够很好地沟通。“妈妈,你根本不了解我,你就不要管我了!我说过,我会自己看着办的!”这样的话隐藏的意思是:“妈妈,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为什么妈妈只会自顾自地说自己的话?”
当然,要想听懂孩子的话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听进去自己那些“必要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教育不是一个三下五除二就能快速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真心并长期践行的过程。栽培一棵植物,从种植到结果尚且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培养我们的孩子呢?
我家老大最近因为老二的存在感觉压力很大,且多有抱怨。因此,在一次睡前我拥抱了他,并问了他一个问题。
“最近被弟弟搞得压力很大,经常需要忍让他,你肯定很累吧?”
老大听到我的话,紧紧地抱住我。
“妈妈,谢谢你对我说这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惯用的语言。当孩子反复说起自己经常说的话时,要么被父母忽略,要么被父母训斥并要求改正。其实,了解孩子的说话习惯是我们开启孩子内心最好的一把钥匙。本书从人的需求出发,以心理学中的“九型人格理论”为依据,将孩子常说的话分为不安型语言、探索型语言、趣味型语言、主导型语言、渴求型语言和情感型语言六大类,旨在帮助各位父母更加有效地倾听孩子的话,对孩子的话做出恰当的回应。
但是,请各位父母不要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还有一些孩子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行为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六大语言类型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将孩子的表达类型化,或为他们制定某些语言标准。本书希望把不同性格的儿童,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段最常说的话整理在一起,给那些因孩子滔滔不绝的话语感到头晕目眩的父母提供一些指南。
当下,父母和各路专家的发言铺天盖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习如何倾听孩子的话。希望通过阅读此书,各位父母都能够学会听懂孩子的话,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有了这本书,我和孩子比以前更快乐了。只是从父母的话换成了孩子的话,小小的差异会带来超出预期的好结果。
——韩国教保文库网站 读者
读着点头的瞬间很多。孩子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了这样的行动和说了什么样的话,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而且很感谢作者明确地告诉我担心的孩子们行为和话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我该怎么做去帮助他,真的很推荐这本书!
——韩国yes24网站 读者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一个改观就是作为父母,要多听孩子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连出发点都不对,那么作为父母说的再多,都无法让孩子接受,甚至很多父母会拿情绪来绑架孩子的意志。长此以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感谢作者让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父母应该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和回应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能够和我心贴心地交流!
——韩国教保文库网站 读者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很多典型的错误沟通方式,我都才用过。尤其是唠唠叨叨地让孩子做这做那,却没怎么好好听听孩子的意愿到底是什么。可能父母习惯了俯视孩子的一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平视孩子,是多么重要。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他们爆发出多少能力和潜力,他会感受到多么幸福和快乐。谢谢作者为我排除了我教养孩子过程中的雷区,我相信有了这本书的指导,孩子们会更愿意和我敞开心扉,我会成为受孩子喜欢和信任的妈妈。
——韩国yes24网站 读者
我把自己的书包都收拾好了
做好一切准备却仍感到不安的孩子
“我的孩子今年7岁了,不管什么事,自己都可以做得很好。我并没有特别要求他什么,但他只靠自己就做得很好。平时上学自己收拾书包,去旅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内衣裤和备用衣物准备妥当……很多时候还会对我说,我的事情我自己来做,不用妈妈操心。”
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削好4支铅笔放进文具盒,把自己的所有文具贴上姓名贴,并反复确认有无遗漏物品,独立把书包收拾好。如果他的父母没有收拾好东西,反而还有可能会被孩子唠叨一顿。父母觉得孩子能够独立准备好自己的物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很多孩子收拾书包都要父母一项一项来教,所以,独立能干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是无可挑剔的。这类孩子的父母,是被其他父母争相羡慕的对象,也经常会被追问教育孩子的秘诀。表面上看,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帆风顺,不会有什么烦恼。
在大家眼里,能够仔细收拾东西的孩子,通常学习成绩也很好;而不能整理好物品的孩子,通常学习也不好。但是,学习能力和整理能力是不同领域的两回事。有些毛手毛脚的孩子学习很好,而有些孩子虽然做事认认真真,且能够照顾好自己,但学习能力却不太行。
当然,能够认真为自己的事做充分准备的孩子,符合大家通常认为的好学生的标准——认真学习、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但与其把准备充不充分和学习成绩好坏联系起来考量,不如将其视为性格上的差异。
孩子做好充分准备的潜在心理
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有些孩子不仅自己准备充分,就连朋友的准备工作也都一并包揽。如果他自己判断某个东西有可能在学校用得上,就会全部准备上。
“可能会下雨,所以得装把雨伞。不知道会不会用到圆规,得准备上。还得带一块备用橡皮……啊!尺子也得备一把。对了,还得装上彩笔!”
偶尔才用得到的、曾经没带而造成过不便的东西,孩子会更加谨慎地准备齐全。有的孩子甚至会考虑到有朋友会来借东西的情况,因而把东西准备得更加充分。
像这样能够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妥妥帖帖的孩子,内心其实对安全感有很高的需求。
我的东西我会亲自确认。这件事,我无法相信任何人,就算是爸爸妈妈也有可能出现疏漏,所以我一定要亲自收拾。如果东西没有收拾好,可能会让课程无法顺利进行,那样的话有可能会被老师批评。
这类孩子不放过任何一件该做的事,一一确认之后才能获得安全感。因此,他们希望亲自做好一切准备,不让自己、老师和同学感到不便与不适。
帮助细心的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方法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提早准备妥当的孩子,无疑是认真细心又能干的孩子。但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亲自确认准备事项,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他们上学之前要把书包里的东西或其他所需物品每小时检查一次,否则就不放心。在学校的时候,一到休息时间他们就要检查一下书包,如果不随时确认一下自己的物品就不安心。
当认真仔细超过一定程度时,大人就需要干预了。具有这类特点的孩子,在外出旅游或参加活动的时候,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事前准备上,很容易丧失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并时刻呈现出精神紧绷的状态。
这类孩子为了消除不安感,会重复一些特定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有频繁洗手、按顺序检查特定部位、总是数数、不停地清理等行为,就有必要格外关注一下了。
养育一个凡事都要准备万全的孩子,让他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夸赞孩子的准备工作做得好,或是帮助孩子列好清单后一起逐项确认……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下列做法来帮助这类孩子。
1.一次只给孩子布置一两件事。
想做好一件事时就会紧张,而如果这件事难度太大,又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力不足,尤其是那些有着强烈不安感的孩子,这种感受会更加明显。对于每件事,他们都会认认真真去准备、去完成,所以与其给他们布置多项任务,不如先布置一两件事让他们去做。
2.让孩子多复习,少预习。
有计划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更具逻辑性和体系性,他们往往认真听课,做事一丝不苟,非常擅长整理笔记。比起学习新知识,这类孩子更喜欢复习旧知识。因此,让他们多复习是很有效的方法。
3.与其指责孩子的失误,不如鼓励孩子进行新的尝试。
这类孩子很容易被一个很小的失误打击,如果对他们横加指责的话,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失误放在心上,久久不能忘怀。他们也许会觉得,与其面临失败,不如干脆不做,或是拒绝做出新的尝试。所以,父母要鼓励这类孩子多参与新的尝试,告诉他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4.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等待他调整完毕。
由于搬家和转学等原因而改换生活环境,花时间适应新环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孩子一开始不习惯站在很多人面前的话,最好能帮他事先彩排一下,做好准备。即使孩子不喜欢被人关注,也需要适当锻炼孩子,使他具备一定的自我表现能力,这样才能帮助他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何帮助孩子主动完成自己的事★
有些孩子已经升入小学了,还无法独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往往也会因此训斥孩子。但对那些不记得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的孩子来说,仅靠让他反省或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试试按照下面五个阶段来推进,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养成好习惯吧。
第一阶段:先确认整理清单,再整理作业和物品。
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收拾东西的必要性,最好能提前问他几个问题:
“上学不带齐物品为什么不行?”
“如果没带齐物品,到了学校又需要用,此时问同学借的话会怎么样?”
第二阶段:规定写作业的时间和收拾书包的时间。
家长与其单方面命令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主动思考的机会:
“为什么必须独立整理自己的作业和书包呢?”
第三阶段:为待办事项排序并分类。
与其一次性布置多项任务,不如把待办事项按轻重缓急排好序,以便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
——今天必须做完的事
——可以留出时间分步做的事
——时间充裕,不着急做的事
第四阶段:赋予孩子主动做事的动机。
孩子可能并不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必要性。因此,让孩子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是第一要务。
“自己无法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呢?”
“做事的过程中有哪些不便之处呢?”
“这件事会不会给朋友或其他人带来麻烦呢?”
第五阶段:如果孩子缺乏主动性,就让他体验一下不方便的感觉。
有的父母不放心,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孩子的书包帮他检查物品,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导致的问题和后果,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来承担。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当孩子的认知发育到形式运算阶段,即孩子长到11岁时,已经具备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孩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左右,是有能力自己整理物品的。这一系列的能力就叫作执行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在四年级之前什么也不能做。父母应当就自己准备物品这件事,帮助孩子掌握制订计划并逐项完成任务的方法。
不能因为孩子收拾不好自己的东西就责怪孩子,也没必要因为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自责。父母要充当在旁协助的角色,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开始一点一点地训练孩子。孩子越小,犯错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原谅,因而所犯的错误也越容易被忽略。但如果错误被一再重复,一直到孩子长大以后仍在继续的话,持续的批评就会对孩子在学龄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造成负面影响。父母要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拥有改正错误、克服困难的经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吝啬夸奖和鼓励,要扮演好帮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角色。
下面是几个能够帮助孩子主动完成自己事情的方法: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让孩子整理床铺,分类处理垃圾,收拾乱糟糟的玩具。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让孩子学着制作清单,逐项确认该做的事情和该准备的东西。
督促孩子系统地、反复地执行某件事。 想要让孩子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就不要一次性给他布置多项任务。可以给他规定每周或每月要做一次的事,让孩子反复地去做。
倘若事情发展得没有计划中顺利,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还处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此时训斥孩子的话,孩子会难过地认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因此,最好参考下列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谁都不是天生就能做好所有事的。不会做或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经过多次努力一定会完成得越来越好。即使是一开始不擅长的事,经过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也可能会成为你最擅长的事情呢。”
“本来就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好的。每长一岁就会有新的技能要练习,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练习和掌握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不如就把现在要做的事,当成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来练习一下怎样完成吧。”
我来做,我能做到的!
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天生主导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想要掌握事情的决定权。那是我家老二2周岁时的事了。只要他去洗手间,不超过10秒就会大喊“妈妈”。有一天,他进去了半天也没有喊我,我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到洗手间去察看。我一打开门,就看到卫生纸被抽出很长一截,乱七八糟地垂在地上叠成一堆。当时,他的小手还擦不到屁股,但他想要自己试试看,于是就自己去抽卫生纸,抽着抽着就玩了起来。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被认为是故意调皮捣蛋,但我询问了他一下后便发现,其实另有原因。原来,孩子只是想要挑战“自己擦屁股”,觉得独自完成这件事会很酷,只不过受身体发育程度的限制,他暂时还无法独立完成罢了。
“对现在的你来说,自己擦屁股还有些困难,等你再长大一些就好了。现在你暂时还需要妈妈的帮助,等你的胳膊再长长一些,妈妈会教你的。”
孩子过了2岁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律性和主导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孩子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我来,我来!让我来!我自己可以的!”这些话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独立探索和对新环境产生兴趣的时期,这也是孩子自律性和主导性进一步发展的信号。虽然从发育阶段来说,这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阶段。
当孩子表示自己一个人能做的时候,父母往往是欣喜的。因为在此之前,父母已经为孩子做了太多,所以当孩子独立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时,父母自然会感到开心。对父母来说,孩子绝对依赖自己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了,并且一旦因此有了自信心,就更愿意独立去做更多的事,家长也会为此而自豪。
不过步入了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很多时候还是搞不清到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即使向他们说明,他们也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他们也经常弄不清楚安全与危险的边界。因此,父母有必要给他们讲清楚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该培养的习惯。
孩子表示自己想要独立做事的想法固然是可喜的,但随着孩子主导性和自律性的产生,父母反而会更加辛苦。孩子想要自己吃饭,于是把饭撒得到处都是,甚至搞不清饭到底是喂给了嘴巴还是喂给了地板。按电梯按钮、穿衣服、开门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任由他自己来做,这些时候往往会让父母感到疲惫不堪。如果父母代替孩子去做,孩子则会生气地大喊:“让我来!我都说了让我来做!”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父母往往会觉得他是在耍性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只是想要快点结束眼前的事,进入下一件事,所以很少给孩子机会去做。有时,父母看着孩子笨拙的操作也会感到急躁。但喊着“我来!我来!”的孩子正处于尝试独立完成吃饭、洗碗、搭积木等事的初次挑战过程中。因为这是孩子刚开始尝试独立完成的事,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出现失误或失败,甚至在面对一些较难的事情时,可能多次尝试仍无法成功。这时,孩子难免会感到受挫,或许会产生“是我的问题,我不行”这样消极的想法。父母要给予孩子温暖的鼓励,告诉他“没做好也没关系,勇于尝试和挑战才是最棒的”。
相反,也有一些孩子几乎从不会说类似“我要自己做”的话。这种情况下,父母反而要询问“你要不要试一试?”,主动把机会留给孩子。但这样做并不是要求父母减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强制他所有事情都要独立去做。那样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而是一种放任和放弃。当孩子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父母要成为那个可以和孩子一起渡过难关的人。
认可孩子的努力,并对孩子在努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共情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在自我主导能力的驱动下,一步步向前走。尤其是在孩子25?~?48月龄时,发挥自我主导能力所进行的智力开发,会使多巴胺回路更加活跃,能促进负责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左脑进一步发育。同时也能促进额叶发育,使孩子更加积极,有更强的耐挫力。
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做的潜在心理
什么都想自己做的孩子,其实是想要确认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他们想得到父母的肯定,以此来证明自己能力强,收获自豪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我什么都可以做好。快看看我,我连这个都能做好。做完之后,我感到非常自豪。下次我还要自己做。
升入小学后,孩子想要获得父母认可的欲望会进一步增强。他们会对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感到自豪,反之也会产生“朋友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行”的自责情绪。孩子失败时,不要指责他“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要鼓励他积极地继续尝试,告诉他:“你做得不错,下次再试试,一定能做得更好。”
如何培养出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虽然一个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的孩子会让父母时常感到郁闷,但什么都要求自己来做的孩子,养起来也十分不易。因为具有强烈主导倾向的孩子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所以父母很难对他的行为进行限制或训导。孩子想要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固然是好事,但父母应该对孩子放手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需要出手干预,这些都不容易把握。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能够主导自己做的事越来越多,他会学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孩子会做的事情增多,向他讲明一些注意事项,也是很有必要的。与其粗暴地告诉他“不可以”,不如提醒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要明确地告诉他,做出这个选择有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想要培养出自我主导型的孩子,需要给孩子三个机会。
1.尝试的机会。
因为是第一次独立做事,所以孩子不熟练是再正常不过的。给孩子充分尝试的机会,在一旁耐心等待,对父母来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如果无视孩子,父母代替孩子去完成,主导型的孩子则会哭泣、发脾气,甚至感到受伤。只要孩子想做的事不危险,就没必要对他进行过度干涉,不然,会打击孩子的自我意志。
当然,在忙碌的早晨由父母来主导事务,能做到既快又有效率。有时,父母虽然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但看着孩子动作慢,又会忍不住在旁不断催促。请记住,孩子的尝试和父母的等待,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孩子需要从小时候起,就从自己的想法、主张和行动中获得成就感。
2.选择的机会。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对一切事情做决定,不如让他在两三个选项之中做选择。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给他的选择范围可以逐渐放宽。幼儿时期是孩子开始学习如何做选择的阶段,因此,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并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这样他们不仅会明白应该如何进行选择,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标准,然后在进行选择和获取成就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例如,如果前一天晚上临睡前,就定好了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或鞋袜,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孩子突然改变了心意,我们可以再提出一套穿搭方案,让他从两个方案里面挑选一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高效地做出决定。父母还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选择穿这套衣服和鞋袜,并给予他积极的反馈。
可能孩子的选择并不是父母想要的,但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基石。等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想吃的菜,和孩子一起烹饪。哪怕食物的味道不佳,烹饪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但烹饪的过程既可以让孩子体验为自己的选择所承担的责任和困难,又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无论是整理鞋子、整理衣橱、帮厨等这些琐碎的日常事务,还是旅行、外出就餐、购物,都可以适当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3.失误的机会。
一个缺乏经验且尚在成长中的孩子,出现失误是非常正常的事。各位父母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也曾出现过很多失误,不是吗?要对孩子的失误抱以宽容的态度,给他们重新尝试的机会。比如,如果孩子选择了一件和当季并不相符的衣服,不要直接告诉他“这件不行”,不如问问他“为什么想要穿这件衣服出门?”,然后耐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在夏天穿冬天的衣服不合适。
如果孩子还是执意选择与情况不符的东西,那么应允他一次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不停地指责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孩子就有可能无法把自己的选择和自身区分开,从而认为不是自己的选择出了错,而是自己犯了错。虽然是为孩子考虑,但结果却会让孩子感觉到“我做不到”或是“我什么都做不好”。
如果孩子多次犯同一个错误,父母就要告诉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最好能给他一个正确的示例作为参考。经历过失败和多次尝试后,孩子能够做到的事会越来越多,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会逐渐增强。孩子在挑战的过程中,会摔倒然后再站起来,最终在一次次的磨炼中逐渐强大起来,请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充分的激励吧!
“没关系,这样很正常。你是因为没做好而伤心吗?没事的,要不要再试一次?”
激励孩子的时候,最好能对孩子独自努力的过程进行具体的称赞。
“原来你是想自己试一试啊!”
“你可以自己用筷子吃饭啊!”
“你可以自己刷牙啊!”
手把手地教孩子做事,不如鼓励他独自去完成。比如,对正在整理玩具的孩子说“这些玩具应该放在那里”,不如夸奖他“哇,你自己把玩具都整理好了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