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58996
本书以《针灸大成》所载的经络循行路线、经穴位置、经穴主证为依据,共解读经穴333个。本书采用独特的视野与视角,探求穴名用字的本、源,剖析深藏于穴名以下的内涵,结合《内经》《难经》《尚书》《周礼》《说文》《尔雅》及诸子典籍中的内容、相关典故、历史故事,说明经穴名称与位置、主证、禁忌等方面的相关联系。本书通过解读穴名,揭示穴名的含义,说明了穴位名称是提点经穴功能主治、位置信息的纲领;是展现《灵枢》倡导的“易用难忘”特点的佳作。
第一章 穴名概说 / 1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 3
一、中府 / 3
二、云门 / 4
三、天府 / 5
四、侠白 / 5
五、尺泽 / 6
六、孔最 / 6
七、列缺 / 7
八、经渠 / 8
九、太渊 / 9
十、鱼际 / 9
十一、少商 / 10
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11
一、商阳 /11
二、二间 /11
三、三间 / 12
四、合谷 / 12
五、阳溪 / 13
六、偏历 / 13
七、温溜 / 13
八、下廉 / 14
九、上廉 / 14
十、手三里 / 15
十一、曲池 / 16
十二、肘髎 / 17
十三、手五里 / 17
十四、臂臑 / 18
十五、肩髃 / 18
十六、巨骨 / 19
十七、天鼎 / 19
十八、扶突 / 20
十九、口禾髎 / 20
二十、迎香 / 20
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 / 22
一、头维 / 22
二、下关 / 22
三、颊车 / 23
四、承泣 / 24
五、四白 / 25
六、巨髎 / 25
七、地仓 / 25
八、大迎 / 26
九、人迎 / 27
十、水突 / 28
十一、气舍 / 28
十二、缺盆 / 29
十三、气户 / 30
十四、库房 / 30
十五、屋翳 / 31
十六、膺窗 / 31
十七、乳中 / 32
十八、乳根 / 32
十九、不容 / 32
二十、承满 / 33
二十一、梁门 / 33
二十二、关门 / 34
二十三、太乙 / 34
二十四、滑肉门 / 35
二十五、天枢 / 36
二十六、外陵 / 37
二十七、大巨 / 37
二十八、水道 / 38
二十九、归来 / 39
三十、气冲 / 39
三十一、髀关 / 40
三十二、伏兔 / 40
三十三、阴市 / 41
三十四、梁丘 / 41
三十五、犊鼻 / 42
三十六、足三里 / 43
三十七、上巨虚 / 43
三十八、条口 / 44
三十九、下巨虚 / 45
四十、丰隆 / 45
四十一、解溪 / 45
四十二、冲阳 / 46
四十三、陷谷 / 47
四十四、内庭 / 47
四十五、厉兑 / 47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 48
一、隐白 / 48
二、大都 / 48
三、太白 / 49
四、公孙 / 49
五、商丘 / 50
六、三阴交 / 50
七、漏谷 / 50
八、地机 / 51
九、阴陵泉 / 51
十、血海 / 51
十一、箕门 / 52
十二、冲门 / 53
十三、府舍 / 53
十四、腹结 / 53
十五、大横 / 54
十六、腹哀 / 54
十七、食窦 / 55
十八、天溪 / 55
十九、胸乡 / 55
二十、周荣 / 56
二十一、大包 / 57
第六章 手少阴心经 / 58
一、极泉 / 58
二、青灵 / 59
三、少海 / 60
四、灵道 / 60
五、通里 / 61
六、阴郄 / 61
七、神门 / 61
八、少府 / 62
九、少冲 / 62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 64
一、少泽 / 64
二、前谷 / 64
三、后溪 / 65
四、腕骨 / 65
五、阳谷 / 65
六、养老 / 65
七、支正 / 66
八、小海 / 67
九、肩贞 / 67
十、臑俞 / 68
十一、天宗 / 69
十二、秉风 / 69
十三、曲垣 / 69
十四、肩外俞 / 70
十五、肩中俞 / 70
十六、天窗 / 71
十七、天容 / 71
十八、颧髎 / 72
十九、听宫 / 72
第八章 足太阳膀胱经/ 73
一、睛明 / 73
二、攒竹 / 74
三、眉冲 / 74
四、曲差 / 74
五、五处 / 75
六、承光 / 77
七、通天 / 77
八、络却 / 78
九、玉枕 / 78
十、天柱 / 79
十一、大杼 / 79
十二、风门 / 80
十三、肺俞 / 81
十四、厥阴俞 / 81
十五、心俞 / 82
十六、督俞 / 82
十七、膈俞 / 82
十八、肝俞 / 83
十九、胆俞 / 83
二十、脾俞 / 83
二十一、胃俞 / 83
二十二、三焦俞 / 83
二十三、肾俞 / 83
二十四、气海俞 / 84
二十五、大肠俞 / 84
二十六、关元俞 / 84
二十七、小肠俞 / 84
二十八、膀胱俞 / 84
二十九、中膂俞 / 84
三十、白环俞 / 85
三十一、上髎 / 85
三十二、次髎 / 86
三十三、中髎 / 86
三十四、下髎 / 86
三十五、会阳 / 86
三十六、附分 / 86
三十七、魄户 / 87
三十八、膏肓 / 88
三十九、神堂 / 89
四十、譩譆 / 90
四十一、膈关 / 91
四十二、魂门 / 91
四十三、阳纲 / 92
四十四、意舍 / 92
四十五、胃仓 / 92
四十六、肓门 / 93
四十七、志室 / 93
四十八、胞肓 / 93
四十九、秩边 / 94
五十、承扶 / 94
五十一、殷门 / 95
五十二、浮郄 / 95
五十三、委阳 / 96
五十四、委中 / 96
五十五、合阳 / 96
五十六、承筋 / 96
五十七、承山 / 97
五十八、飞扬 / 98
五十九、跗阳 / 99
六十、昆仑 / 99
六十一、仆参 / 100
六十二、申脉 / 100
六十三、金门 / 101
六十四、京骨 / 102
六十五、束骨 / 102
六十六、足通谷 / 103
六十七、至阴 / 104
第九章 足少阴肾经 / 105
一、涌泉 / 105
二、然谷 / 106
三、太溪 / 107
四、大钟 / 108
五、水泉 / 108
六、照海 / 109
七、复溜 /111
八、交信 /111
九、筑宾 /112
十、阴谷 /113
十一、横骨 /113
十二、大赫 /114
十三、气穴 /114
十四、四满 /115
十五、中注 /115
十六、肓俞 /116
十七、商曲 /116
十八、石关 /117
十九、阴都 /117
二十、腹通谷 /118
二十一、幽门 /118
二十二、步廊 /118
二十三、神封 /119
二十四、灵墟 / 120
二十五、神藏 / 120
二十六、彧中 / 121
二十七、俞府 / 122
第十章 手厥阴心包经/ 124
一、天池 / 124
二、天泉 / 125
三、曲泽 / 126
四、郄门 / 126
五、间使 / 127
六、内关 / 127
七、大陵 / 127
八、劳宫 / 128
九、中冲 / 129
第十一章 手少阳三焦经 / 130
一、关冲 / 130
二、液门 / 131
三、中渚 / 131
四、阳池 / 132
五、外关 / 132
六、支沟 / 133
七、会宗 / 133
八、三阳络 / 134
九、四渎 / 134
十、天井 / 135
十一、清冷渊 / 136
十二、消泺 / 136
十三、臑会 / 137
十四、肩髎 / 137
十五、天髎 / 137
十六、天牖 / 138
十七、翳风 / 139
十八、瘈脉 / 140
十九、颅息 / 141
二十、角孙 / 142
二十一、丝竹空 / 142
二十二、耳和髎 / 143
二十三、耳门 / 143
第十二章 足少阳胆经/ 145
一、瞳子髎 / 145
二、听会 / 145
三、上关 / 146
四、颔厌 / 146
五、悬颅 / 147
六、悬厘 / 148
七、曲鬓 / 148
八、率谷 / 148
九、天冲 / 149
十、浮白 / 150
十一、头窍阴 / 150
十二、完骨 / 151
十三、本神 / 152
十四、阳白 / 153
十五、头临泣 / 153
十六、目窗 / 154
十七、正营 / 155
十八、承灵 / 156
十九、脑空 / 157
二十、风池 / 158
二十一、肩井 / 160
二十二、渊腋 / 160
二十三、辄筋 / 160
二十四、日月 / 161
二十五、京门 / 161
二十六、带脉 / 162
二十七、五枢 / 163
二十八、维道 / 163
二十九、居髎 / 164
三十、环跳 / 164
三十一、风市 / 165
三十二、中渎 / 165
三十三、膝阳关 / 166
三十四、阳陵泉 / 167
三十五、阳交 / 167
三十六、外丘 / 167
三十七、光明 / 168
三十八、阳辅 / 168
三十九、悬钟 / 168
四十、丘墟 / 170
四十一、足临泣 / 170
四十二、地五会 / 171
四十三、侠溪 / 172
四十四、足窍阴 / 173
第十三章 足厥阴肝经/ 174
一、大敦 / 174
二、行间 / 175
三、太冲 / 175
四、中封 / 176
五、蠡沟 / 176
六、中都 / 178
七、膝关 / 179
八、曲泉 / 179
九、阴包 / 179
十、足五里 / 180
十一、阴廉 / 180
十二、章门 / 181
十三、期门 / 181
第十四章 任脉 / 183
一、会阴 / 183
二、曲骨 / 183
三、中极 / 183
四、关元 / 184
五、石门 / 185
六、气海 / 185
七、阴交 / 186
八、神阙 / 186
九、水分 / 187
十、下脘 / 187
十一、建里 / 188
十二、中脘 / 188
十三、上脘 / 189
十四、巨阙 / 189
十五、鸠尾 / 190
十六、中庭 / 190
十七、膻中 / 191
十八、玉堂 / 191
十九、紫宫 / 192
二十、华盖 / 192
二十一、璇玑 / 193
二十二、天突 / 193
二十三、廉泉 / 194
二十四、承浆 / 194
第十五章 督脉 / 195
一、长强 / 195
二、腰俞 / 196
三、腰阳关 / 196
四、命门 / 196
五、悬枢 / 197
六、脊中 / 198
七、筋缩 / 199
八、至阳 / 199
九、灵台 / 200
十、神道 / 201
十一、身柱 / 201
十二、陶道 / 202
十三、大椎 / 202
十四、哑门 / 203
十五、风府 / 203
十六、脑户 / 204
十七、强间 / 204
十八、后顶 / 205
十九、百会 / 205
二十、前顶 / 206
二十一、囟会 / 206
二十二、上星 / 206
二十三、神庭 / 208
二十四、素髎 / 208
二十五、水沟 / 209
二十六、兑端 / 210
二十七、龈交 / 210
《针灸大成》腧穴主治汇编 / 212
后记 / 243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疗工具简单,操作便捷,效果常常立竿见影,而且基本没有毒副作用。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循行于人体的十四条经脉,实施针灸的具体点位是遍布于全身的三百多个腧穴。熟知十四条经脉的走向,掌握每一个腧穴的隶属、位置和主治,是每一个针灸医生的基本功。
三百多个穴位的经络隶属、位置和主治,还有禁针、禁灸等必须注意的临证内容都需要记忆。这些海量的医学内容种类繁多、字词相似、数量庞大,单凭死记硬背很难实现。善假于物的古代圣人,有意将这些枯燥的医学内容转译为常人所熟知的人文知识和自然常理,并在命名腧穴时,特意将相关的信息内容巧妙地隐藏在穴名当中。故尔穴名就好比现代的提词板或密码本,提示相关穴位的各种信息,便于医者临证取穴应用。
《礼记注疏》曰:“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事学乃易成。”古人不仅在《黄帝内经》中将十二条经脉比拟为十二条大河,称经脉为经水,更是采用了多种奇思妙想的方法,有意将穴位的主要信息内容高度浓缩成穴名。在穴名隐藏的信息之中,每个穴位的主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所隶属的脏腑及其相关器官的疾病。如肺经的穴位,不仅治疗肺部的疾病,也治疗鼻腔、皮肤的疾病。
2.所属经络循行区域内的病症,即“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3.腧穴所在区域的病症,也就是局部治疗作用。
4.与腧穴所属经络为表里经、同名经的所主病症,以及与表里经、同名经相关器官的病症。
5.穴位本身所独有的特殊治疗作用。
在以上五个方面中,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通常是该穴获得命名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滑肉门、内庭、瘈脉等就是根据穴位的特殊主治命名的。
穴名除了可以反映其所具有的特殊主治外,还用来暗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性。比如,隐喻穴位的治疗禁忌:禁针的三阳络、会宗;禁灸的丝竹空、承光。再比如,暗示穴位隶属的经脉:商曲;隐指穴位在经脉及解剖部位上的特殊性:极泉;隐喻穴位主治的病因:浮白、外陵;隐指病症所在的部位:京门、箕门;暗示穴位所处的独特位置:肩贞、丝竹空;暗喻抽象的人体部位:天突、扶突;提示体表可见的骨性标志:完骨、巨骨;暗示解剖可见的人体骨骼:曲垣、腕骨;提示取穴方法:手三里、足三里;隐指穴位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云门、期门;暗示穴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抽象位置:膻中、水分;隐指穴位所代表的脏腑功能:彧中、周荣;暗示心脏的功能:步廊、神封;隐指刻意隐藏的现代大脑功能:本神、正营。穴名隐藏着古代中医先驱对“神”的客观认知,对大脑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深度掌握,对人体解剖的精熟,以及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熟知。穴名隐喻内容的复杂程度于此可略见一斑。
传统医学是中医先驱们对临证经验的记载、总结和理论升华。有关传统医学的书籍自古巨作恢弘,经典如海。其中,《针灸大成》是一部传承有序、记载全面、条理分明的针灸专著,是明代以前针灸经验的集大成者,也是与现代正在使用的针灸知识较为接近者。故本书以《针灸大成》所载的经络循行路线、腧穴位置、腧穴主治、腧穴禁忌为依据,共解读腧穴名称333 个,腧穴别名9 个。并特将尚未解读的穴位名称保留在经脉穴位的原位,在穴名释义的位置以“缺如”明示,以期保持每一条经脉穴位的完整性,以免读者因阅读本书而产生对经脉穴位连接方面的困惑与错觉。
本书从腧穴的位置、主治、禁忌等方面着眼,以古训为本,以穴名的每一个用字作为线索和基准点,采用独特的视野与视角,综合多层面的知识内容,以现存于世或出土整理的古籍为密钥,广博引证《内经》《难经》《尚书》《周礼》《庄子》《列子》《荀子》《文子》《淮南子》《韩非子》《说文解字》《尔雅》等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深度分析每一个穴名用字的本源,结合古籍中记载的早期经络发展轨迹,参考藏象理论形成以前的知识内容,深度剖析穴名的内涵和寓意,说明穴名与穴位主治、位置,以及禁忌之间的联系。
本书秉承观览杂学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精神,以灵活的形式,努力使每一个穴名的解读都有相关的立论或古文支持,真正给读者以言有出处、论有依据的真实感受。
本书在部分穴位条目下,设置了以“值得注意”作为标识的段落。在这个段落中,特意对同名穴、同字穴、穴名含义相关的腧穴,以及有特殊联系的腧穴,进行简短的对比和说明。
本书文末特附了以拼音首字母排序的《针灸大成》腧穴主治汇编,以方便医者临证参考。本书着力使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将枯燥、刻板、易混的腧穴主治内容和位置信息,转译为好记易懂、形式多样的趣味知识点,帮助读者触类旁通、加强记忆,从而切实提高针灸医生的临证选穴水平。
于玲
2023 年12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