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659006
《IP转化与系列片:影视改编、想象世界与系列角色》聚焦IP转化和系列化创作的文本特征和创作特点,旨在理清IP转化与系列片涉及到的三组关系,即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其他艺术形态以及作品本身之间的关系。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优秀结项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影视改编和系列片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具体论及四个方面:1. 与IP转化相关的产业规律;2. 对IP进行影视改编的创作规律;3. 系列片在世界观架构方面的普遍规则;4. 系列化的角色以及由角色驱动的类型叙事。本书兼顾学理性和趣味性,既可面向影视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从业者,提供文化研究的思路,也可作为影视爱好者的兴趣读物。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IP转化的产业基础 6
第一节 版权经济与体验产品:影视产业的基本特征 7
第二节 追寻“大片”:当代中国影视的商业观念 10
第三节 从拼盘式大片到IP转化热潮 18
第三章 真实改编:从现实故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 26
第一节 21世纪奥斯卡提名影片中的真实改编电影 27
第二节 真实改编电影的真实观 43
第三节 真实改编电影的价值观 49
第四章 遗产改编:从文学遗产到当代神话 55
第一节 民俗电影 56
第二节 遗产电影 61
第三节 当代神话 65
第四节 传统幻想文学的当代转化之路 68
第五章 网络改编:互联网与中国的IP剧 70
第一节 互联网与电视剧的IP化浪潮 70
第二节 IP电视剧的产业与艺术特征 72
第三节 热播网剧中IP改编的形态画像 74
第四节 热播网剧中IP改编的产业特征 79
第六章 系列片的想象世界研究 85
第一节 想象世界的基本内涵 86
第二节 想象世界的艺术与商业价值 90
第三节 系列片想象世界的创作规律 94
第七章 幻想题材系列片的世界观建构 103
第一节 西方魔幻片中的想象世界 104
第二节 我国仙侠题材影视剧中的想象世界 114
第八章 系列片的人物塑造研究 123
第一节 系列角色的叙事功能与符号功能 124
第二节 静态角色与外部世界的相遇 129
第三节 动态角色与个体内在世界的揭示 134
第九章 超级英雄:系列角色的意义指涉 139
第一节 超级英雄的语义轴线 141
第二节 超级英雄电影的符号功能和价值陈述 145
第三节 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启示 150
第十章 反英雄:中国香港警匪片的系列化角色 152
第一节 类型策略与港产警匪片 153
第二节 反英雄:归来、复仇与自我毁灭 156
第三节 空间隐喻:城市暗角和作为故土的乡村 163
第四节 时间与记忆 166
第五节 文化语境、类型更新与系列化策略 169
参考文献 173
后记 181
“IP转化”与“系列化”创作是影视领域的重要现象。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IP转化”考虑的是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横向迁移关系,而“系列化”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影视剧品牌的纵向发展过程。随着媒体融合以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IP转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影视改编途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格。“系列化”创作则是对影视剧自身品牌的延续,追求的是类型化创作与品牌化营销之间的集合。本书聚焦IP转化和系列化创作的文本特征和创作特点,旨在厘清IP转化与系列片涉及的三组关系,即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其他艺术形态以及作品本身之间的关系。
第一,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其内涵既包括真实改编中题材的现实来源,也涵盖虚构系列故事通过艺术的方式重复地触及和释放现实生活中的集体焦虑。关于这组关系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揭示IP转化和系列片的社会文化价值,探讨它们如何成为当代大众获得价值确认和精神共鸣的方式,并成功延续自身。第二,影视作品与其他艺术形态的关系。这组关系较为清晰地体现了IP转化肩负的任务,即跨媒介叙事的艺术任务和跨领域整合的产业任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日益发展,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绝大多数文艺类型的影响力都得到了增强。围绕同一IP的不同形态文化产品能够在互联网的土壤中形成市场合力,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第三,影视作品与它们自身的关系。这组关系是对影视作品内部加以审视,考察同一IP或系列之下的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具体而言,需要回答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什么特质让一个系列区别于其他作品,为观众营造一个熟悉的、可以反复进入的叙事文本;二是应如何控制系列片内部的差异和创新的程度,才能使其适应处于变化之中的观众口味与文化语境。今天,IP转化和系列片在产业和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正是缘于对以上三组关系的思考与叩问:从产业层面来说,这类影视作品体现出了融合时代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创作层面来说,这类影视作品展示出了类型化和系列化的艺术规律;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类影视作品成为人们通过消费和娱乐来获取价值观与共鸣感的途径之一。
除第一章“导论”之外,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一,第二章“IP转化的产业基础”重点关注与IP转化相关的产业规律,对影视产业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行业的产业观念的变迁过程,为理解IP转化提供了外部经济基础。第一节“版权经济与体验产品:影视产业的基本特征”,从体验性产品、版权经济两个方面对于与IP转化相关的影视产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版权已成为影视和文化产业的基础,为IP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经济动力;第二节“追寻‘大片’:当代中国影视的商业观念”,从产业改革之前的大片观念、中国式大片的出现与反思两个方面出发,围绕“大片”这一具有中国文化语境特点的关键词展开分析;第三节“从拼盘式大片到IP转化热潮”,从电影产业的新挑战、知识产权与系列片及特许权经营、我国影视业的IP转化与产业发展三个层次分析IP转化的法律和产业基础,对于中国当代IP转化兴起的内在动因与文化特征进行探讨。“拼盘式大片”主导了产业改革头十年的市场观念和实践策略,但随着产业内部对于市场和创作规律、观众需求的深入把握,以及互联网作为新力量进入影视行业的投资、制作和发行流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IP转化作为市场策略催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品与产品。
其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基于真实改编、遗产改编和网络改编三个类型,从不同的IP来源进一步探讨影视改编的创作规律。第三章“真实改编:从现实故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将21世纪获得奥斯卡主要奖项提名的108部真实改编电影作为案例,围绕其艺术成就、类型特征开展画像研究。第一节“21世纪奥斯卡提名影片中的真实改编电影”,结合大量数据统计图表,对影片提名情况、真实改编电影的题材选择、真实改编电影的市场表现、真实改编电影的主流创作者进行分析;第二节“真实改编电影的真实观”,从创作方式的层面将真实改编电影分为基本忠实真人真事的故事再现和根据真人真事进行较大虚构的两大偏向;第三节“真实改编电影的价值观”则聚焦于社会主流价值的表达、人性思考与人文精神、时代寓言与意识形态,提炼出此类作品的固定主题。
第四章“遗产改编:从文学遗产到当代神话”,围绕中国传统小说《封神演义》的影视改编展开基于史料和文本的历时性研究,对当下成熟的改编作品展开神话—原型分析,探讨如何在影视领域创造性地转化与继承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强影视文化的当代性与竞争力等问题。第一节“民俗电影”,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粤剧电影对封神故事的搬演、香港故事片的神话杂糅、电影本土化的变迁过程;第二节“遗产电影”,对80年代遗产影视剧和古装影视剧的改编模式进行剖析;第三节“当代神话”,对90年代以后传统幻想文学中的原型与母题、当代神话与传统故事的重新讲述进行论述;第四节“传统幻想文学的当代转化之路”,指出传统幻想文学的成功改编,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影视行业如何在走向全球文化市场的过程中有机地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价值、人生价值和历史资源的问题。
第五章“网络改编:互联网与中国的IP剧”,基于2015—2019年以来热播的IP电视剧的统计与画像分析,探讨互联网为电视剧领域带来的革新,以及IP网剧在这五年间呈现出的创作和产业趋势。第一节“互联网与电视剧的IP化浪潮”,对“IP”概念与2015年以来的网络热播IP剧的文本特征和生产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节“IP电视剧的产业与艺术特征”,明确提出IP剧在形态风格方面的特征、IP剧在产业方面的特征和趋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三节“热播网剧中IP改编的形态画像”对2015—2019年五年间IP改编的网络热播电视剧进行统计,整理了其题材分布、叙事特征以及从格式化到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第四节“热播网剧中IP改编的产业特征”,围绕IP原著来源、热门作者、制作主体等要素展开分析,描述IP电视剧的对于产业资源使用的集中度和观众反响。
其三,第六章、第七章讨论的是系列片在世界观架构方面的创作规律,探讨了想象世界的构成元素,以及在西方魔幻片和中国仙侠剧这两个迥异类型中的体现。第六章“系列片的想象世界研究”重点探讨了系列片的世界观创作特征。第一节“想象世界的基本内涵”,从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可能世界”、文学和艺术中的“想象世界”、系列片中想象世界的核心特征三个层面,阐明想象世界的最核心特征在于对一般性的叙事需求和叙事规则的超越;第二节“想象世界的艺术与商业价值”,总结了想象世界具有为电影行业提供核心品牌资源、促进虚拟现实等视听技术的进步、促进媒介融合和产业升级的三重功用;第三节“系列片想象世界的创作规律”,在既有叙事研究的强假定性和弱假定性两个类别的基础上,提炼出系列片中想象世界的四个核心构成要素:神奇时空、社会文化、超级能力、神奇生物。
第七章“幻想题材系列片的世界观建构”以中西方的幻想题材影视剧为案例,分析想象世界的创作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一节“西方魔幻片中的想象世界”,从摹仿世界的组装与表征、社会关系的形塑与彰显两个层面对现象与情感之真加以考察;第二节“我国仙侠题材影视剧中的想象世界”,以《古剑奇谭》《花千骨》《诛仙·青云志》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探讨仙侠网络IP剧的想象世界创作的三个核心要素“时空规则、社会文化和超级能力”,指出想象世界的创作问题与仙侠IP的升级策略。一是神奇时空普遍缺乏“访问者”这一角色要素;二是仙侠类网络文艺的社会文化要素,需要在提供叙事动机、核心矛盾的基础上,迈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框架;三是应当具有更多的文化表意和价值观陈述的功能。
其四,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集中关注系列化的角色以及由角色驱动的类型叙事,以人物塑造研究为路径,探讨系列片的社会文化指涉和功能。第八章“系列片的人物塑造研究”,第一节“系列角色的叙事功能与符号功能”,叙述了叙事文本中的角色和人物塑造的研究方法,即角色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第二节“静态角色与外部世界的相遇”和第三节“动态角色与个体内在世界的揭示”分别论述两个主要的系列角色类别,即静态角色和动态角色的塑造规律。
第九章“超级英雄:系列角色的意义指涉”,结合超级英雄电影的核心文本,阐述分析这一类型角色的能力、身份、情感三条轴线及其主导下的常见桥段和叙事功能。第一节“超级英雄的语义轴线”,论述了超级英雄的能力轴线、身份轴线、情感轴线及其对应的情节桥段;第二节“超级英雄电影的符号功能和价值陈述”,指明由于“不受控制的绝对权力”带来的焦虑,超级英雄电影成为表达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重要文化手段;第三节“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启示”,结合中国的西游题材作品、武侠片中英雄角色的塑造,指出国产电影还须注重能力、身份和情感这三条轴线对于角色的塑造与社会文化表意功能,不断提升艺术水准。
第十章“反英雄:香港警匪片的系列化角色”,以《窃听风云》三部曲为例,探讨港产警匪片的类型化策略在21世纪的表现,探讨系列片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丰富关联。第一节“类型策略与港产警匪片”梳理了港产警匪片的系列化的演进过程;第二节“反英雄:归来、复仇与自我毁灭”,揭示了在全球剧烈变动的金融新环境中,人物设定及其行动的选择的新变化;第三节“空间隐喻:城市暗角和作为故土的乡村”和第四节“时间与记忆”,集中阐述了城乡物理空间的差异隐喻的价值观的二元对立以及对时间的征用和处理;第五节“文化语境、类型更新与系列化策略”,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香港人在“在地/全球”的二元关系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焦虑,并尝试通过警匪片中行动者在二元困境中的抉择,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近年来IP转化和系列化的影视作品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速度与激情》等作品屡创票房新高,体现了IP转化与互联网之间的正向震荡,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于IP转化与系列片中的想象世界和系列角色的考察,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影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类型化特征,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参照坐标,从而推动国产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