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13907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以别开生面的太极拳教程来开释人生哲理,展视国学智慧,让人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存心养性、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从而超凡入圣达真。对于每个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人来说,有着常读常新的恒久魅力,更是太极拳习练者迈入太极之门的铺路基石。
目录
上编 太极拳只是拳吗?
——国学之于太极拳的意义
第一章 文武之大道
第一节 国学智慧的结晶 002
第二节 修身为本的国学 007
第三节 印证国学的修行 012
第二章 国学要点必知
第一节 四大资粮 021
第二节 五大内在素养 024
第三节 为师之道与做学生的本分 028
第四节 修炼观 035
第五节 功力观 045
第三章 太极拳和国学兼修的学问
第一节 释名及分类说 053
第二节 九大内涵 060
- 修炼次第068
下编 拳中寓国学
——太极拳理法述真
第四章 太极拳功夫锤炼圭旨
第一节 “三理”说 082
第二节 “三乘”说 087
第三节 “四松”说 093
第四节 “十要”说 099
第五章 太极心法修炼精要
第一节 悟空·如意·金箍棒 104
第二节 内功心法·密要·精义 114
第三节 内感·内涵·规律 121
第四节 修正拳架 127
第五节 太极拳的十六种练法 132
第六节 十二字“秘诀” 138
第六章 神意气为一体
第一节 神:内功的质量梯度 144
第二节 意:内功的信息导向 148
第三节 气:内功的物质能量 153
第四节 内求本具要义略解 156
第七章 太极拳架的内功熏修
第一节 起势:太极拳的徽章 160
第二节 摸鱼法:内在感觉的训练 163
第三节 太极球:内在能量的积聚 166
第四节 点、线、面、体:太极拳的起手功夫 172
第五节 神光:太极拳眼观六路的秘密 174
附录
附录一 答疑解惑(28则) 180
附录二 生命中的绝响
——恩师王壮弘最后的日子 211
附录三 蓝晟:文武双修,太极人生 223
后 记 为有源头活水来 228
修订版序
长歌正气重读过 我比前贤路更宽
国学与太极拳:同根同源
一本书的真正价值,往往不是浮于字面,而是藏在纸背的。字面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纸背可以牵动人的心灵。
一部有着不朽价值的经典著作,应当是历久弥新的,不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拜读蓝晟新作《国学与太极拳》一书,不由得想起了吴承恩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以引人入胜的章回小说形式讲述道经佛理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醒脑开窍,悟我悟空。《国学与太极拳》,则以别开生面的太极拳教程来开释人生哲理,展现国学智慧,让人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存心养性、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从而超凡入圣达真。这对于每个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人来说,有着常读常新的恒久魅力。
为什么会这样?底蕴深厚,同根同源。二者同根于国学经典,儒释道含三为一;同源于中华龙脉,长河奔流,生生不息。表达形式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蓝晟这部新作,让人感到新风拂面,春意盎然。
新,非指新奇而言,是说新在不落俗套,新在太极拳与国学相互印证,以国学悟太极,以太极会天机。
因为太极拳与国学:分,假名而已;合,整体一元;均系中华道统,同为内求本具、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大学问、大智慧——本来如此,本应如此,天经地义。
此前同类读物,对于这一带有根本性的核心问题,有的可能淡忘了,有的可能忽略了,有的可能不以为然,均擦肩而过。而蓝晟这本书,可是把它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来对待,并且慎终承始,宗国学之本,了太极之究竟。
为此,作者匠心独运:糅太极拳道、太极国学、太极哲学为一体,涵盖太极功夫、太极文化、太极智慧;熔智慧拳、思维拳、美学拳、医疗拳为一炉。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传统经典太极拳之大成;聚水性、圆觉太极拳之精华;汇自身三十余年修炼,悟觉太极拳之真谛而自成体系;承历代先贤大德文武兼修之风范,倡导践行智勇双全、大智大勇、内圣外王之志向,办学、讲学、传道、授业、解惑,开一代新风。
对其中涉及近代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问题,作者不予细究,点到为止,不屑追逐所谓“中西合璧”的时尚风潮,只为借宾定主,续我辉煌。
拳功道理合一 道德修养为先
一提到“拳”,人们通常会想到“武”,联想到武林高手、武夫莽汉,或设擂比武、散打竞技之类,很少有人将其和“文”联系起来,和学问、哲理、智慧、道德等“文”的内涵联系起来——“拳”嘛,攥起拳头打人,打败对方而已。
而蓝晟这本书里所讲的“拳”,可不是这么回事,它压根儿就不认同这种只武不文或只文不武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阴阳悖逆的偏执参照系。作者对真正“拳”的诠释,是“拳拳之心”、舍己从人之心、天地造化之本心;手中握着的不是争名夺利的俗气、争强好胜的霸气、争勇斗狠的杀气,而是不争不败的和气、通古达今的睿气、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
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若不事先弄清这一点,从而确立一元整体的参照系,日后恐难迈入太极拳的正门大道,以致有其名而无其实。
太极拳博大精深,法则严整:拳(拳架招式)、功(内功心法)、道(道德兼修)含三为一,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兼容。缺其一则整体不再,去整体则太极拳荡然无存。
如果只讲拳,不顾功和道,势必形成空描,缺气少神不叫太极;如果只讲功,不顾拳和道,会失去筏和舵的载体,无法到达太极拳彼岸;如果只讲道,不顾拳和功,将会变成空中楼阁,落入学究式的空谈,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但,拳功道三者又不是同等一律的:拳为依托,功是基础,道则核心。行拳(炼精)、练功(化气)、起心动念(神意)的发轫点,均取决于道德指向的高低,它制衡太极拳水平的高低;而道德水平的高低,有赖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充分体现着太极拳以人为本的软实力。
唯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气质,唯道德修养可以提升人格,唯道德修养可以完成事功,唯道德修养可以光辉人性。
因此,《国学与太极拳》始终抓住道德修养这一核心,始终瞄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引领世人回归人人本具的自然之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取道精准,取意深远,特色鲜明。
舒适自然本太极 化繁为简归一法
在太极拳修炼起步阶段,作者不赞成一味“刻苦”“拼命”之类的练法,免得养成僵直刻板的不良习惯,越往后越难改,欲速不达,反而与太极拳的软、圆、绵、连无缘。他主张以松、通、透、空为本,去熏、去修、去悟,去默识揣摩,去有意识地“找舒适”,找到舒适“舒适练”,因为只有找到舒适,才算找到修炼太极拳的真实感觉,真正进入了“角色”;找舒适的过程,就是找门道、找功夫、找真意的过程。找到功夫的真意,才是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成为自己身上的“本”。
有“本”才好翻“利”,进阶。在进阶过程中,作者告诫参学者切莫贪大求全,而要一门深入,举一反三,学会“化繁归简,化难为易,化有归无,万法归一,一法归万法”。如何归法?作者以著名拳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故事为例,以他隐居燕山脚下的恩师说过的一句话来点破玄机:“一个揽雀尾转单鞭,就能练出太极拳的所有功夫来。”因为起势、揽雀尾和单鞭是核心中的核心,太极拳的精髓都在这里边了。
破玄机直言不讳,讲拳传道循循善诱。从学练拳架入手,进而修正拳架,入门拳架,锤炼拳架,修炼拳架,悟觉拳架,改、脱、创拳架,直至无拳架(“得鱼忘筌,弃筏登岸”),一路不离大道,不走岔道,傍破傍立,傍立傍破,小承、中承、大承,层层进退,井然有序,次第分明,但不强分高低,一任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顺其自然。
讲盘拳走架十三总势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八门五步之“软十三不敢粘”的精神所在等,招招式式,起承转合,内功心法贯彻其中。强调神为主宰,身为驱使,借物想象,借假修真,驾虚摩空,“意在先,内气催姿势”,“有意若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要求洒扫应对须臾不离,行走坐卧不离这个,重视日用积累,炼己筑基,自性觉悟,方成大器。忌讳以形害人,死于形下,外在花哨,内在干瘪,浮于空描,用以表演,变太极拳为太极操。像这样练下去,无论多么用功,其实都是在太极拳门外转悠,恐怕连最起码的祛病强身的效用都难以收取;同时也太过降低太极拳的身份,实不可取。
近年来,社会上冒出一帮这大师、那传人的拳把式,到处吹嘘所谓家传绝技,广揽门徒。但明眼人搭眼一看,那架势、那做派,套用老辈拳家的话来说:“身上没东西,手上没玩意儿,心里没太极。”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切莫盲从。太极拳宗师张三丰早已有言在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世之末也。”
大道谨宣扬 大家诚无私
真正的太极拳修炼者,内功深厚,元气充沛,神意灵明,周身内外已成混元整体,与天合道,与地合德,与人和谐,因而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应属当然之事。内中高手,练起来体能轻灵,飘逸洒脱,如球滚地,如珠走盘,松空若烟灰下落,圆满若气球胀内,钟鼎罩外,“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气息弥漫,气浪翻腾,外人无可近身,看不出该属哪一套路,哪一门派;没练时,其招式招法、心法劲法化影无形,内气外气储纳归藏,内蕴深沉,外溢祥和,言谈举止不卑不亢,待人接物满座春风,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像这样的太极拳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果真能达此归宿吗?回答是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与太极拳》便是为此而立的著作。相信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定会感到眼前一亮,茫然间发现自己已经真实不虚地登上了这艘驶向理想归宿地的渡轮。
该书作者为读者梳理的太极拳修炼方略,系统全面,翔实透彻,可操作性极强。比如“三理”说(理上开窍、理上练拳、理上揣摩),“三乘”说(小乘着熟、中乘懂劲、上乘神明),“四松”说(松稳慢匀、松散透空、松空圆满、松化静定),“十要”说(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和松腰松胯、沉肩坠肘和裹裆护肫、提起精神与扩膝松踝、内外相合与中正安舒)……
结合上说,推出十种练法:专注一方练法,球体练法,开合练法,劲源上手练法,松腰练法,雾气弥漫练法,点线面体练法,水性(海浪)练法,风性、火性、土性练法,翻动、扶摇、羊角练法;披露“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十二字诀的精髓及其效用,等等。
作者结合练法讲规律、讲诀窍,如:无中生有,周身一家,如如不动,如来如去,等等。结合规律谈感觉,如行拳走架的动触感,静中寓动的整体感,起始、运行、终止、变换过程中的气感,动作姿势的漂浮感、沉重感、沾粘感,等等。
拳界向有“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法,传法不传诀”的“家训”。原因之一是,太极拳理法体系的确是既严谨又灵活,既精确又微妙,有的难以言表,只能“冷暖自知”,尤其每遇“时机奥妙处”“关节微妙点”,即使大师圣手也有言语不详之嫌,常以“大道无言”遮掩之,令人莫测高深。
作者对此却一反“常态”,不仅大道有言,而且来个秘诀大公开。人说“千金不卖道”,他反而“千金大传道”,唯恐别人学不到手,还精心精意地答疑解惑;细微处,详解运用之法,像体察思维,如何借用地心引力聚纳虚空中阴阳之气,整体开,整体合,四式摸鱼法,内外三合法,一身备五弓法等,法法都是稀世珍宝,法法都是法理圆融的完整功法,取其一都能伴你一生健康。
读者于淘宝的同时,不难得见作者的大仁大义,大手笔,大担当。
《国学与太极拳》这本书,对于大众读者来说,能读好它,用好它,从而实现健康、幸福、智慧、长寿这人生的四大愿景,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于学已有成、躬身自励、争取进阶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其自洽性很强的体系可供精炼,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对于功夫上身、登堂问奥、已臻上乘的太极拳修炼者来说,也是有文可味、有迹可循、有法可依的。
这本书,不是太极拳教科类读物,却具有初级、中级、高级教科书的功用;不是国学导读,却引领读者通过太极拳修炼这种快捷方式,真正领悟到国学“为德性学”内省、躬行的中华大智慧。
《国学与太极拳》出版后,在读者中颇受好评;今次作者站在太极拳心学——心性太极拳角度对本书予以修订。高度决定深度,超越体育,进入思维参照系层面体悟太极,必然会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维度。当然,其意义和价值,还需要到作者的心性太极拳全部书稿完成之日才能梳理清晰。那么,本书作为心性太极拳的提纲挈领之作,非常值得重视,因此,值此修订版出版之时,祈更多人能读到此书,从而也能步入学练心性太极拳的行列。
“长歌正气重读过,我比前贤路更宽。”——作者的自白,作者的心声,本书的宗旨,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和声共鸣。
特为此序,予以推介。
蔚 澜
2015年11月
第一章 文武之大道
第一节 国学智慧的结晶
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他让一个儿子去学摔跤,一个儿子去学长拳,一个儿子去学太极拳。三年后,他让三个儿子比武,结果是学摔跤的战胜了学长拳和学太极拳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随之老人让他们继续学练。五年后又让三个儿子比武,结果是,学长拳的战胜了学摔跤的和学太极拳的,学摔跤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老人让他们继续学习。十年后再比武,此时的结果是:学太极拳的战胜了学长拳的和学摔跤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摔跤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
然而,真正的太极拳,如果敲错了门,进错了门,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仅十年出不了门,恐怕耗尽了一生心力,还一直在太极拳的门外打转转,连太极拳的门也摸不到。
真正的太极拳,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证悟中华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之文武经典所阐述的心要,彻悟宇宙人生之真理,通达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进而达到隐显自在、常乐我净境界的智慧之学,这门学问,不以战胜别人为检验标准,而是道法自然,以本具为师,皈依自性,达到拈花微笑、言语道断、不可思议之神明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是无门可入的。就像宋代称禅宗为无门关一样,太极的神明境界离我们有多远?也许很远,穷尽一生心力也摸不到门;也许很近,当下就是——从这个意义来看,太极拳亦是有门可入的,毕竟张三丰、王宗岳、杨禄禅、杨健侯、孙禄堂等太极拳之先贤,早已登堂入奥,并开启了太极拳的一扇扇大门(门派),等着我们深入其中,得乎其中,出乎其中。
只要敲对了门——向内求自身本具的功能,肯学,并有老师入门引路、口传心授,则太极境界就会“豁然开朗”般地敞开,从而别有洞天,别有风光。
然而,人一出生,所接受的后天教育和尘世的污染会屏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阻断内求本具智慧的探研之心,进而使我们离开自家的珍宝而假借于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当代,有没有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入太极拳之门,并尽快实现豁然开朗、登堂入奥呢?
最有效途径是有的,那就是:太极拳和国学,同修同悟。
因为,国学和太极拳,本来就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关系。
有一次,我和中央党校的于晓非教授一起到中经名人俱乐部讲课,他讲佛学,我讲太极拳。回来的路上,他问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水平上不去。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国学的精髓,不懂,不了解。丢失了国学,则会失去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整体观,得其一而万事毕的思维模式。
不从思维方式入手,按照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二元对立、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则根本搞不懂太极拳的真实要义。
太极思想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参照系,是儒释道医武之国学道统、九九归一归太极的真实写照。太极思想,特别是阴阳中含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历数千年风雨,恒久不变。
太极者,乃混元、一、道、整体、核心之意,是天地人、精气神、儒释道、医武易、有为有无无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融合。
世间的学问和知识有万法(八万四千法门之多),而万法要归一法,一法归无法,无法统摄在提纲挈领处、动静之机处——这就是太极智慧、太极思维、太极功夫,这三种说法,由于既是形而上,又能落实到每个人的身心修养和身心健康层面,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修身之学或熟语:太极拳。
古之圣贤,敬畏天地,省察自身,由内而达外地发现、明白了天地人之规律,从而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心要就是:以文化身心。太极拳就是这样的文化。
也因之,大学者梁漱溟、钱穆、南怀瑾(教授将军练太极拳)、王壮弘(国学大家,在碑帖领域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碑帖专家”,编创了水性太极拳;笔者恩师),企业家王选、伯尔尼德·希德布兰特(著有《借助太极上市》一书),影视巨星李连杰,天才棋童乔希·维茨金(好莱坞电影《王者之旅》原型)等才潜心练太极拳、悟太极拳。
是的,太极拳早就被有识之士誉为太极文化了;虽然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力量、它的魅力、它的理论和方略,还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自觉运用。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中国文化源头的精神气质,是太极拳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太极拳运动,是“天行健”之规律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和太极,既是一回事,又有所不同。太极实际是中华文化、中国人的核心思维。最早,“太极”这个词是由孔子注解《周易》时在《系辞》中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其实是一种从核心处分析万事万物的思维模式。
太极强调阴阳,没有了阴阳之理,就没有了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参照系了。什么是阴阳?中医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此作了明确阐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把握了阴阳之道,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安舒”,就能“治病必求于本”,就能“上医治未病”。太极拳、国学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近些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学家观测到的银河系之形状,与明代著名理学家来知德(号瞿塘)所绘制的“来瞿塘先生圆图”很相似,仿佛400多年前来先生是坐在银河系边上绘出此图一般。这个“圆图”后人称之为“来氏太极图”。实际上,“来氏太极图”是依据先贤“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的太极理论而绘制的,涵盖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
太极拳把这种演化规律,通过神意气之阴和形体动作之阳的“阴阳互孕”表现出来,以理教化人心,以拳强身健体,以长期的“默识揣摩”迎来“豁然开朗”般的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
太极拳承载的太极思想,是国学智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理学鼻祖周敦颐就是凭数百字的《太极图说》而奠定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的。理学大家朱熹则通过《太极图说解》《太极图解义》全面解释人性和宇宙万物的产生及运化规律。朱子
言:“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把太极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中国古圣先贤创造的太极拳。仅在健身方面而言,医学大家们都会异口同声地推荐:“太极拳是最好的健身方法。”
实际上,太极拳不仅仅是健身方法,而是熔铸武拳文练拳、智慧拳、文化拳、思维拳、美学拳、医疗拳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核心思维方式的拳种。
那么,就让我们来接受太极拳吧!
让我们用中国人创造的最好的“上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和心理调节术,来提高中国人的免疫力,强健中国人的体魄,优化中国人的心灵(缓解工作压力,释放心理负担)吧!
让我们用中国人创造的最好的,贯穿儒家、道家、佛家、医家、武家智慧的太极拳,来福泽世界上各个角落、各种肤色、各年龄段的人群吧!这也是当代人弘扬国学的历史使命!
不能仅仅把太极拳当成一种健身法来推广它。如果那样,太极拳以运动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
只有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国学的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太极拳真谛,才能让太极拳散发更耀眼的光芒。
太极拳,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国学智慧的最佳体现者,我们没有理由远离它!
评论
还没有评论。